中集安瑞科(03899)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车载储氢瓶行业发展背景、市场现状及企业格局分析:车载储氢瓶销量下滑,市场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6 10:26
内容概要:车载储氢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用于储存氢气的容器,是氢燃料电池汽车重要组成部分。储 氢瓶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全金属气瓶(Ⅰ型)、金属内胆纤维环向缠绕气瓶(Ⅱ型)、金属内胆纤维全 缠绕气瓶(Ⅲ型)、非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Ⅳ型)。车载储氢瓶大多使用III型、IV型两种容 器。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等因素驱动下,2021-2023年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不断增加。2024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均呈下滑态势,主要系自2020年启 动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政策将于2025年底到期,而新的政策尚未明确,叠加行业成本仍偏高、基础 设施尚不完善等。2025年氢燃料电池仍处于迷茫期,产销量继续下跌,1-5月,氢燃料电池车产销分别 完成1176辆和1122辆,同比分别下降25%和26.14%。2021-2023年期间,我国车载储氢瓶市场出货量伴 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加而增长,2024年出货量同步下滑,2024年国内车载储氢瓶出货量约4.3万 支,同比下降12%。从产品技术类型来看,当前我国车载储氢大多为35MPa的III型瓶,70MPa的III型瓶 也有少量应用,2024年 ...
中集集团:中集安瑞科目标到2027年实现总产能达100万吨LNG与20万吨氢气
快讯· 2025-07-22 08:54
金十数据7月22日讯,中集集团7月22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中集安瑞科首个焦炉气制氢联产LNG项目 ——鞍集(营口)项目已于2024年9月正式投产,在投产首年即实现盈利。该业务模式也进一步复制推 广,凌钢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始单机调试,即将正式投产;首钢水钢项目建设进度良好,预计将于 2026年初投产。未来,中集安瑞科将继续积极与大型钢企建立合作,目标到2027年实现合计总产能达 100万吨LNG与20万吨氢气。 中集集团:中集安瑞科目标到2027年实现总产能达100万吨LNG与20万吨氢气 ...
跨越储运“最后一公里” 氢能产业蓄势腾飞
证券日报· 2025-07-22 00:29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最大规模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吉林松原建设中,计划2024年9-10月投产 [1] - 全球最大规模绿氢制绿色甲醇项目在内蒙古兴安盟持续推进 [1] - 氢能兼具能源载体与工业原料双重属性,正成为传统能源转型的关键 [1] - 多家A股上市公司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角度布局氢能产业 [1] 政策支持与资本动向 - 国家能源局2024年6月启动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推进全链条发展 [2] - 福建发布2025-2035年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长期规划 [2] - 武汉发布2025-2027年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2] - 中集安瑞科与江苏中纯氢能签署战略协议,推动绿氢制备与应用示范项目 [3] - 京城机电旗下天海氢能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引入投资者 [3] - 中国石化资本2024年6月和7月两次投资海德氢能 [3] 制氢技术与产能发展 - 2024年全国新建35个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新增年产能4.8万吨,同比增长62% [4] - 电解水制氢技术包括碱性、PEM、AEM和SOEC等多种路线并行发展 [4] - 隆基氢能研发团队超100人,年研发投入超5000万元,占营收20%,拥有177件专利 [4] - PEM制氢技术适用于离网制氢、制氢-加氢一体化等特定场景 [4] 储运与商业化挑战 - 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管道项目(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内蒙古段获批 [5][6] - 液氢槽车运输成本8-10元/公斤,管道运输可大幅降低成本 [7] - 绿氢项目投资规模大,下游消纳不足,项目内部收益率普遍较低 [7] - 行业需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协同突破 [7] 行业发展建议 - 上下游企业应针对特定用氢场景联动落地项目 [7] - 需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技术创新协同推动产业化落地 [7]
指数暴涨超100%!8.5万亿赛道,迎多重利好!
券商中国· 2025-07-10 14:28
氢能板块市场表现 - A股氢能概念股突然大涨,美锦能源、京城股份、厚普股份一度涨停,卓越新能、亿华通、致远新能、昇辉科技、华电科工等快速跟涨 [1] - 港股京城机电股份大涨超11%,中国能源等跟涨 [1] - 美股氢能板块狂飙18%,是美股市场涨幅第一的板块,4月底以来氢能指数涨幅已超100% [1] - 美股龙头普拉格暴涨超25%,5月中旬以来涨幅超150% [1] 美股氢能板块暴涨原因 - 美国提议扩大以天然气为基础的航空燃料种类,包括合成煤油燃料和"零排放燃料" [2] - 美国参议院将45V清洁氢气生产税收抵免延长至2027年底,比原版本延长两年 [2] - 7月1日普拉格暴涨28.45%,创三个月新高 [2] A股氢能板块受美股映射 - A股氢能板块受美股刺激大涨,厚普股份一度20%涨停,美锦能源、京城股份等一度涨停 [3] - 截至目前氢能板块市值接近8.5万亿元 [3] 国内氢能产业政策利好 - 中集安瑞科与江苏中纯氢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绿氢制备、储运及终端应用示范项目 [4] - 武汉市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加快氢能装备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4] - 福建、河北、湖南等省近期发布氢能产业规划或试点工作通知 [4] - 高层在山西考察时强调配套发展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5] - 内蒙古氢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8.02亿元 [5] 行业展望 - 2025年是"十四五"氢能政策收官之年,绿氢示范项目招标活跃 [6] - 下半年行业有望迎来政策进一步催化,加速商业化进程和项目落地 [6] - 今年是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收官之年,业内期待衔接政策 [6]
中集安瑞科申请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耗气量预测方法专利,实现对不同工况下的耗气量的准确预测
金融界· 2025-07-10 09:53
专利技术 - 中集安瑞科工程科技、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中集安瑞科投资控股联合申请"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耗气量预测方法"专利,公开号CN120278002A,属于油气流动安全保障技术领域 [1] - 专利技术通过采集水合物抑制剂组分、温度压力数据构建样本集,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耗气量预测,可建立多因素复杂映射关系,提升不同工况下的预测精度 [1] - 该技术能为油气输送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决策支持,涉及复配型水合物抑制剂实验数据建模 [1] 公司背景 - 中集安瑞科工程科技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1.1亿人民币,主营建筑装饰装修业,对外投资2家企业,持有111项专利,参与招投标262次 [2]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成立于1980年,注册资本53.9亿人民币,主营金属制品业,对外投资23家企业,持有4903项专利,参与招投标54次 [2] - 中集安瑞科投资控股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8000万美元,主营科技推广服务业,对外投资25家企业,持有941项专利,参与招投标1次 [2] 知识产权布局 - 三家公司合计持有专利5955项(4903+941+111),其中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专利储备占比达82% [2] - 中集安瑞科工程科技商标信息3条,行政许可16个,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商标155条,行政许可25个 [2]
中集安瑞科与江苏中纯氢能达成战略合作 首个共建绿氢项目即将落地新疆
快讯· 2025-07-09 17:40
氢能业务战略合作 - 中集安瑞科旗下能源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与江苏中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氢能业务战略合作协议 [1] - 双方将共同推动绿氢制备、储运及终端应用示范项目的落地 [1] - 合作重点包括共同开发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电绿氢)项目 [1] 项目规划 - 新疆共建绿氢项目将于2025年下半年落地 [1] - 内蒙古项目正在有序筹备中 [1] 技术合作 - 双方就采用液驱氢能压缩机在绿氢以及氢交通领域的优势达成一致 [1]
香港运输及物流局与中集安瑞科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17:47
香港绿色船用燃料生态圈合作 - 香港运输及物流局与中集安瑞科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绿色船用燃料领域业务,建立沟通合作机制 [1] - 合作内容包括稳定绿色船用燃料供应、建立交易市场、促进相关业务发展等全方位合作 [1] - 根据《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香港计划到2030年实现每年为远洋船舶提供超过60次加注服务,年供应绿色船用燃料超过20万吨 [1] - 香港力争2026年注册船舶碳排放量较2019年减少11%,2050年前后实现国际航运净零排放 [1] 中集安瑞科业务布局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2] - 旗下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是全球市占率领先的海洋LNG运输加注船制造商 [2] - 已在广东湛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首座绿色甲醇工厂,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投产 [2] - 首期年产能5万吨绿色甲醇,计划2027年达到25万吨总产能 [2] 绿色船用燃料发展计划 - 香港将紧随国际海事组织全球净零排放愿景 [1] - 中集安瑞科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绿色甲醇加注、交易、金融结算等多业务场景 [1] - 香港作为主要国际航运中心,正在大力推动船用燃料绿色变革 [1]
【WGC2025】中集安瑞科鞠晓锋:天然气行业将从“资源规模竞争”转向“低碳服务能力竞争”
新华财经· 2025-05-12 16:04
行业趋势 - 全球能源格局深度重构,能源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热点词和高频词 [1] - 天然气行业三大核心趋势:区域化贸易深化、脱碳能力成为新护城河、需求分化加剧 [1] - 行业从"资源规模竞争"转向"低碳服务能力竞争",市场集中度可能向兼具灵活供应与脱碳技术的行业巨头倾斜 [1] 国内市场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的成立加速"全国一张网"落地,推动"X+1+X"市场格局深化,上下游竞争活力逐步释放 [1] - 天然气进口多元化与国产气增储上产并重,供应链韧性稳步提升 [1] - 低碳融合提速,掺氢试点、生物天然气等探索增多,天然气与新能源协同定位逐渐清晰 [1] 公司战略 - 公司全面打造依托"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综合服务"的数智化一体产业互动增值业态,致力于成为科技型低碳智慧新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 [2] - 公司重点关注"废气为宝"和"节能减碳"领域,与鞍钢集团、首钢集团等合作开发焦炉尾气制液化天然气联产氢气项目,打造"H2+LNG"应用生态圈 [4] - 公司利用智能互联数字化平台,结合数智技术,打造资源+储运+应用的"端到端"绿色产业生态,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 [4] 新能源融合 - 公司参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示范项目和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为华电、金风科技等企业交付储氢及关联设备 [5] - 新能源与传统燃气的协同发展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高效储能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5] - 公司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升级为综合能源载体,促进天然气成为"低碳协同网络"的枢纽 [6] 行业活动 -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将于5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赋能可持续未来",议题覆盖全球能源格局、能源转型、数字化与科技创新等行业热点 [6]
中集安瑞科(03899)一季度收益同比增长24.4%至57.65亿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4-28 16:47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收益同比增长24.4%至人民币57.65亿元,其中国内及海外市场收益占比分别为54.5%和45.5%(2024年同期:51.5%、48.5%)[1] - 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但未披露具体数值[1] - 清洁能源分部收益同比大幅增长33.4%至人民币43.42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32.55亿元),占集团整体收益75.3%(2024年同期:70.2%)[2] - 化工环境分部收益同比增长1.4%至人民币5.70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5.62亿元),占集团整体收益9.9%(2024年同期:12.2%)[2] - 液态食品分部收益同比上升4.3%至人民币8.53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8.18亿元),占集团整体收益14.8%(2024年同期:17.6%)[2] 业务分部表现 清洁能源分部 - 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新签订单人民币38.58亿元,受春节假期影响部分工程项目招标延迟[1] - 氢能收入约人民币1.43亿元[2] - 海外地区收益占该分部收益33.3%(2024年同期:31.6%)[1] 化工环境分部 - 2025年一季度新签订单人民币4.44亿元,同比增长17.3%[1][2] - 高端医疗设备部件业务收益人民币5441万元,同比增长21.0%[2] - 海外地区收益占该分部收益82.5%(2024年同期:79.9%)[1] - 罐箱业务呈现弱复苏态势,2025年4月订单维持同比有力增长[2] 液态食品分部 - 2025年一季度新签订单人民币2.64亿元,正跟进数个北美及中东大型工业啤酒项目[1] - 海外地区收益占该分部收益82.7%(2024年同期:94.1%)[1] - 墨西哥生产基地全面投入运营,增强全球业务能力[2] 市场与运营 - 面临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速略微放缓及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等挑战[1] - 依托清洁能源分部饱满在手订单、高效交付能力及全球化业务布局实现增长[1]
中集安瑞科(0389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3 17:3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益为24,755,737千元,较2023年增长4.8%[11][17] - 2024年公司经营溢利为1,538,446千元,较2023年增长0.9%[11][17] - 2024年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1,094,871千元,较2023年下降1.7%[17] - 2024年公司基本每股盈利为0.542元,较2023年下降2.2%[11][17] - 2024年公司摊薄每股盈利为0.515元,较2023年增长3.2%[11][17] - 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14.4%,较2023年下降1.3个百分点[17] - 2024年公司经营溢利率为6.2%,较2023年下降0.3个百分点[12][17] - 2024年公司净利率为4.4%,较2023年下降0.3个百分点[17] - 2024年公司股权回报率为9.6%,较2023年下降1.3个百分点[17] - 2024年公司现金转换周转日数为29天,较2023年减少25天[17]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247.6亿元,年度溢利11.4亿元,每股基本盈利达0.542元,维持50%的高派息率[19] - 2024年集团清洁能源业务收入增长15.3%,新签订单增长17.3%,水上清洁能源收入与订单同比大幅增长[38] - 2024年集团LNG车用品产品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31%[54] - 2024年集团陆上清洁能源海外新签订单同比大增25.1%至25亿元,海外收入22亿元[55] - 2024年集团造船及船用燃料罐相关业务累计新签订单超100亿元,截至年底在手订单超160亿元[59] - 2024年公司合并收益上涨4.8%至人民币24,755,737,000元,2023年为人民币23,626,279,000元[146] - 2024年液态食品分部占比18.0%(2023年:18.2%),化工环境分部占比12.6%(2023年:18.7%),清洁能源分部占比69.4%(2023年:63.1%),未分配占比0.0%(2023年:0.0%)[147] - 清洁能源分部2024年收益上升15.3%至171.83412亿元,氢能相关业务收益同比增长21.7%至8.52491亿元,占集团整体收益69.4% [148] - 化工环境分部收益下降29.4%至31.16028亿元,占集团整体收益12.6% [149] - 液态食品分部收益上升3.7%至44.51333亿元,占集团整体收益18.0% [149] - 2024年累计新签订单274.9亿元,年底在手订单282.98亿元,清洁能源分部新签订单217.93亿元,年底在手订单232.13亿元 [150] - 集团整体毛利率由2023年的15.7%下跌至2024年的14.4%,经营溢利对收益比率微跌至6.2% [152] - 2024年其他经营收入共计4.43024亿元,主要因定期及受限制银行存款增加使利息收入增加 [153] - 销售费用增加11.38%至5.20308亿元,行政费用增加3.13%至20.21689亿元 [154] - 2024年融资成本增加11.6%至1.04404亿元,所得税费用增加2.2%至3.00087亿元 [15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额为72.64358亿元 [15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贷款及透支金额为3.64622亿元,年利率介乎2.40%至3.94% [159] - 2024年末集团由附属公司担保的银行贷款为8000万元,2023年无;关联方贷款为1.29152亿元,2023年为6.95526亿元,年利率3%,2023年为2.95% - 4.75%[160] - 2024年末集团赎回并注销本金总额为16.8亿港元的零息可换股债券,2024年末无发行可换股债券,2023年末为14.52871亿元;年内推算利息开支为3992.1万元,2023年为4.1404亿元[160][161] - 2024年4月和9月分别发行三年期2.43%和五年期2.37%中期票据,面值分别为5亿元和15亿元;9月发行270天、年利率2.02%、本金5亿元的短期票据[161] - 2024年末集团净现金结余为42.78497亿元,2023年为43.71256亿元;净杠杆比率为零倍,2023年为零倍;利息覆盖率为15.6倍,2023年为17.6倍[163] - 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24.8637亿元,2023年为17.80476亿元;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8.97544亿元,2023年为20.81077亿元;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75425亿元,2023年为流入19.79683亿元[163][164][165] - 2024年末集团资产总值为293.81665亿元,2023年为275.87424亿元;负债总额为162.76627亿元,2023年为152.1378亿元;资产净值上升5.9%至131.05038亿元,2023年为123.73644亿元[166] - 2024年末集团有未到期采购履约保函共计49.45031亿元,2023年末为33.28102亿元[167] - 2024年末集团已订约但未计提的资本承担为1.64806亿元,2023年为3.47159亿元;无已授权但未订约的资本承担,2023年末也无[169]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雇员总数约为12,000人,2023年约为11,000人[174] - 2024年总员工成本约为人民币2,619,654,000元,2023年为人民币2,168,545,000元[17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4年公司首个焦炉气制氢联产LNG项目顺利投产并在首年实现盈利[21] - 2024年集团向三峡集团批量交付4500立方米压缩空气储能标准储气单元[54] - 鞍钢中集焦炉气制氢制LNG项目投产首年实现盈利,凌钢项目、首钢水钢项目顺利开建[57] - 年内公司新签21艘新造船,其中15艘为液化气运输船等船型,交付14艘船舶[60] - 2024年公司交付国内首台套高锰钢LNG船用燃料罐、3×4,650立方米全球首制立式LNG双耳船用燃料罐、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堆叠式双耳船用LNG燃料罐[61] - 政策落地三个月内,公司获得累计100艘清洁能源船舶动力包订单[63] - 鞍钢中集项目2024年9月投产,每年预计减排47万吨二氧化碳、174吨二氧化硫及1,344吨氮氧化物,具备满产1.5万吨氢气的年产能[65] - 2024年公司中标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将提供15台氢气球罐以及8套压缩机缓冲罐设备[67] - 2024年9月公司签约首个海外氢气球罐项目,将为中东阿曼项目建造12台2,953立方米氢气球罐,总金额逾千万美元[67] - 公司交付国内首台20立方加氢站液氢储罐、国内首台400立方液氢球罐,为河北项目建造2台100立方液氢储罐[67] - 公司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GB/T44457 - 2024及主持起草的行业标准NB/T11661 - 2024获批发布[67] - 公司参与编写的行业标准《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于2024年12月25日正式发布[67] - 公司“30MPa碳纤维缠绕氢气瓶及管束集装箱”产品获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67] - 中集安瑞科参编的两项氢气气瓶国家标准于2024年6月1日起实施,同年10月发布国内首450LⅢ型超大容积车载储氢瓶,市占率居行业前列[68] - 集团与香港中华煤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个落地项目为共同推进香港科技园氢燃料电池应用与电动车充电系统项目[69] - 2024年集团荣获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80] - 截至2024年底国内授权专利1500多项,其中发明330多项;PCT国际专利申请32项,国外专利申请46项,授权26项;清洁能源授权专利915项,氢能授权专利87项[80] - 主持或参与修订国家标准46项,地方、行业及团体标准85项;其中国家标准中清洁能源44项,氢能7项;地方、行业及团体标准中清洁能源76项,氢能33项[81] - LPG中压车产品采用先进应力分析设计,单台大幅减重,保持国内容积最大、装载质量最多优势[81] - 南美低温车容积从58m³提升至62.5m³,为目前国内最大容积低温车[81] - 新车型18.1m³二氧化碳单车新公告发布,49.6m³液态乙烯半挂车新车型公告拓展,该车型在细分领域市占率超50%[81] - 分布式能源装备完成国产化成品件开发、试验及试用8款,可实现单台成品成本下降20%[82] - 完成13000方B型舱交付,为目前国内船用最大的B型LNG燃料舱[82] - 高锰钢LNG储罐用于双燃料LNG运输船,实现国内LNG船舶首次应用[82] - 船罐性能优化使交货期缩短15天[84] - 成功交付4500m³压缩空气标准储气单元,整体制造周期缩短至35天[84] - 首批40英尺船用LNG燃料罐箱在长航项目完成换罐并投入运营[84] - 蓝天系列低碳能源站SL1500产品下线并应用于乌兰察布铁合金尾气发电项目[84] - 参与起草的两项氢能领域标准GB/T44457 - 2024和NB/T11661 - 2024获批发布[85] - 完成液氢罐箱低温型式试验,具备销售条件,国内首移动液氢行业标准NB/T11745 - 2024发布[87] - 发布国内首450LⅢ型超大容积车载储氢瓶[87] - 45MPa液驱氢气压缩机首次实现商用加氢站应用[87] - 实现2000Nm³/h碱性电解水制氢宽幅调节分离纯化设备交付[87] - 化工环境分部深耕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十余年,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配套产品领域持续改善[96] - 公司高端医疗核磁业务业绩持续增长,紧跟龙头企业发展[106] - 2024年公司智能化升级取得显著进展,交付应用于吨桶的智能监控系统数量超8000套[107] - 2024年公司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109] - 公司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复审,被评为江苏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109] - 公司与多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光电等方面研发创新能力[110] - 化工环境分部业务主体为中集环科,专注罐式集装箱业务,还衍生出医疗设备部件业务[104] - 2024年国际环境复杂,全球化工行业承压,罐式集装箱市场需求同比下降[105] - 罐式集装箱在化工、食品、新能源电池等行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广阔[105] - 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夯实长期竞争力[105] - 公司将持续促进新能源等产业用户采用罐箱设备进行物流运输[112] - 公司将深耕食品运输领域,拓展罐箱在食品运输中的应用[112] - 公司将探索AI在业务中的实践运用,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112] - 公司将优化罐箱后市场服务业务布局,提升客户服务体验[112] - 公司将围绕医疗核磁设备前沿技术,交付更多高端医疗影像装备零部件[114] - 化工环境分部主营产品罐式集装箱面向全球市场,服务租赁商、运营商及终端客户,运输化学品涉及众多化工巨头,范围覆盖亚、北美、欧、澳等地区[116] - 2024年,化工环境分部主导参与编制的一项国家标准《液体危险货物道路运输金属可移动罐柜安全技术要求》,已完成全社会意见征询并修改完毕,正在国家标准委审批中[12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化工环境分部拥有有效专利269项,其中发明专利87项,实用新型专利174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123] - 2024年内,化工环境分部新申请专利45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123] - 化工环境分部先后参加起草了9项国家/行业标准,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奖项[123] - 化工环境分部实现业界首创及量产高温52英尺罐箱,解决超大容积罐箱热胀冷缩及均匀加热难题[119] - 化工环境分部提供方圆罐箱的易清洁解决方案,攻克超薄罐箱多项制造技术难题[119] - 化工环境分部完成液体罐箱不锈钢法兰自动氩弧焊及气体罐箱筒体环缝双丝埋弧焊,提高焊接效率和质量[122] - 化工环境分部实现全自动抛丸,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产品品质[122] - 化工环境分部超低VOCs排放粉末涂装技术得到大规模生产应用,研发完成自动化酸洗喷淋系统[122] - 2024年全球液态食品及饮料市场受宏观经济压力及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北美重大项目推迟影响公司预期收入[132] - 2024年公司液态食品分部净利润仅略微下降,得益于中国业务运营的强劲表现[132] - 2024年8月,中集醇科成功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134] - 2024年期内,中集醇科获评为中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4] - 2024年公司核心重点之一是实施卓越运营举措提升现有运营,升级内部IT系统及精简流程提升全球项目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