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硅产业(688126)

搜索文档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关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核心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实施完毕暨增持结果的公告
2024-08-05 15:58
增持计划 - 公司董事、高管及核心管理人员拟增持600 - 1200万元[3] 增持情况 - 截至披露日累计增持447,590股,占比0.0163%,金额637.87万元[3] - 邱慈云等多人增持股份及金额明确[6] - 增持后邱慈云持股2,523,683股,占总股本0.0919%[7]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2024-07-23 18:46
利润分配 - 股权登记日为2024/7/30,除权(息)日和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4/7/31[2][7] - 以总股本2,747,177,186股为基数,每股派现0.04元,共派109,887,087.44元[4] 税收政策 - 持股超1年自然人股东等暂免个税,每股实发0.04元[8] - 持股1月内税负20%,1月 - 1年税负10%[9] - QFII等按10%税率代扣,每股实发0.036元[10][11]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关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核心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份进展的公告
2024-07-14 15:34
高管增持 - 公司董事等拟增持600 - 1200万元[2] - 截至2024.7.12累计增持285,512股,金额3,952,622.07元[2] - 本次增持超下限50%,计划未完成[2] 人员持股 - 增持前邱慈云等三人分别持股0.08%、0.05%、0.01%[4] - 邱慈云等四人分别增持130,349股等[6]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2024-06-27 17:30
会议出席情况 - 出席会议股东和代理人34人[2] - 出席股东所持表决权占比27.4832%[2] - 9位董事和9位监事全部出席会议[4] 议案表决情况 - 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议案同意比例99.9920%[5] - 子公司对外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实施太原项目议案同意比例99.9481%[5][6] 其他信息 - 议案2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7] - 议案2关联股东回避表决[7] - 股东大会见证律所为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8] - 公告发布于2024年6月28日[10]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法律意见书
2024-06-27 17:30
股东大会信息 - 2024年6月12日通知召开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2] - 6月27日召开,现场与网络投票结合[3] - 召集人是公司董事会,资格合法有效[4] 参会情况 - 34名股东及代理人出席,代表755,012,847股,占比27.4832%[5] 议案审议 - 审议通过两项议案[6][7] - 议案2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关联股东回避[7]
沪硅产业:持续扩大300mm硅片产能,静候需求回暖
华金证券· 2024-06-17 07: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公司维持"增持-A"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公司持续扩大300mm硅片产能 - 公司拟投资约132亿元建设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 [1] - 项目建成后,公司300mm硅片产能将达到120万片/月 [1] - 公司持续扩大公司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的生产规模以提升公司全球硅片市占率 [1] - 项目将分为太原项目及上海项目两部分进行实施 [1] 公司稳步推进多个扩产项目 - 公司旨在成为"一站式"硅材料综合服务商,现已形成以300mm半导体硅片为核心的大尺寸硅材料平台和以SOI硅片为核心的特色硅材料平台 [2] - 子公司上海新昇现已实现逻辑、存储、图像传感器等应用全覆盖,新傲科技已建成产能约6万片/年的300mm高端硅基材料试验线 [2] - 子公司芬兰Okmetic的200mm半导体特色硅片扩产项目正按计划建设 [2] 公司业绩预测 - 预计2024年至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9.18/48.46/58.15亿元,增速分别为22.8%/23.7%/20.0% [3] - 预计2024年至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2.89/4.04亿元,增速分别为7.8%/43.6%/40.0% [3] - 预计2024年至2026年,公司PE分别为203.9/142.0/101.4 [3]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法律意见书
2024-06-14 18:04
股东大会信息 - 2024年5月25日刊登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通知[2] - 2024年6月14日召开股东大会,现场会议在上海嘉定区召开[3] - 交易系统网络投票时间为2024年6月14日9:15 - 15:00[3] 出席情况 - 出席股东及委托代理人22名,代表股份1,230,632,658股,占总股本44.7962%[5] - 出席现场会议股东及委托代理人3名,代表股份600股[5] 审议结果 - 逐项审议表决通过12项议案[8][9] - 表决过程等符合规定,结果合法有效[8] - 未发生股东提出新增临时议案情况[9]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2024-06-14 18:04
会议出席情况 - 出席会议股东和代理人22人,所持表决权占比44.7962%[3] - 9名董事、3名监事现场结合通讯出席会议[5] 议案表决情况 - 2023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等议案同意票比例99.9953%[6] - 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议案同意票比例99.9990%[8] - 2024年度财务预算议案同意票比例98.8921%[9] - 2024年度综合授信额度议案同意票比例98.6319%[9] - 董监高责任险议案同意票比例99.8374%[10] - 修订《公司章程》议案同意票比例99.9990%[10] - 多项内部治理制度议案同意票比例97.9905%[10][11][12][13] - 修订《董事会议事规则》议案同意票比例98.6319%[11] - 修订《对外投资管理制度》议案普通股同意票比例97.9905%[14] - 聘任2024年度审计机构议案普通股同意票比例99.9990%[15] 中小股东表决情况 - 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5%以下股东同意票比例99.9895%[16] - 董监高责任险5%以下股东同意票比例98.2999%[16] - 聘任2024年度审计机构5%以下股东同意票比例99.9895%[17] 其他 - 议案10为特别决议议案获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17] - 议案5、9、12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17] - 律师见证结论为股东大会召集、召开程序合法有效[18] - 公告发布时间为2024年6月15日[20]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关于投资建设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的公告
2024-06-11 19:31
项目投资 - 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32亿元[4][6] - 太原项目预计总投资约91亿元[8] - 上海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1亿元[8] 产能规划 - 300mm硅片产能将新增60万片/月,达120万片/月[6][8] - 太原项目建设拉晶产能60万片/月、切磨抛产能20万片/月[8] - 上海项目建设切磨抛产能40万片/月[8] 项目进展 - 2024年6月11日董事会通过投资议案,待股东大会审议[6] 项目风险 - 项目受国际环境影响有市场风险[3][11] - 资金筹措有不确定性风险[3][11] - 项目实施有建设风险[3][11]
沪硅产业:沪硅产业关于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2024-06-11 19:28
投资设立子公司 - 公司拟共同出资55亿元设立控股子公司,上海新昇出资28亿元占比50.91%,产业基金二期出资15亿元占比27.27%,汾水资本出资12亿元占比21.82%[2][5] - 本次对外投资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2][6] - 本次投资事项于2024年6月11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2][6] 产能情况 - 项目建成后公司300mm硅片产能将新增60万片/月,达到120万片/月[4] - 太原项目预计总产能目标为拉晶产能60万片/月、切磨抛产能20万片/月[6][13] 各方情况 - 产业基金二期持有公司股份72011521股,占总股本2.62%[8] - 上海新昇注册资本23.8亿元,公司持股100%[7] - 产业基金二期注册资本2041.5亿元[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汾水资本总资产144.24亿元、净资产75.27亿元,2023年度营业收入13.94亿元、净利润1.30亿元[8] 出资安排 - 首期实缴出资额为注册资本的50%,即275,000万元,各方按认缴比例15个工作日内完成;剩余275,000万元收到缴款通知书15个工作日内完成[17] - 产业基金二期和太原投资方每期实缴出资以上海新昇当期实缴出资缴足为前提[17] 公司治理 - 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上海新昇提名3名,产业基金二期和太原投资方各提名1名[18] - 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产业基金二期和太原投资方各提名1名非职工监事,另1名是职工代表[18] - 标的公司设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若干、财务负责人1名,控股股东提名总经理人选[18] 其他事项 - 上海新昇将300mm硅片产能升级太原项目列入管理团队绩效考核[20] - 上海新昇确保标的公司30日内建立关联交易制度并执行[20] - 本次对外投资用自有或自筹资金,对公司生产经营无不利影响[22] - 标的公司设立需取得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存在不确定性[23] - 项目实施存在市场、经营和管理风险,公司将完善治理结构等降低风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