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WXXWY)
搜索文档
中证香港美国上市中美科技指数报4646.98点,前十大权重包含药明生物等
金融界· 2025-04-29 18:26
指数表现 - 中证香港美国上市中美科技指数报4646 98点 [1] - 近一个月下跌3 69% 近三个月上涨1 09% 年初至今上涨3 43% [1] 指数构成 - 选取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流动性好、市值高的中美科技行业公司证券 采用等权重加权计算 [1] - 基日为2010年12月31日 基点为1000 0点 [1] 权重分布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中芯国际(3 33%) 比亚迪股份(3 15%) 小米集团-W(3 1%) 信达生物(2 8%) 康方生物(2 66%) 阿里巴巴(2 59%) Netflix Inc(2 45%) 药明生物(2 43%) BeiGene Ltd(2 42%) 石药集团(2 36%) [1] - 市场板块分布: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占40 48% 香港交易所占35 64% 纽约交易所占22 40% 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Consolidated Capital Market)占1 49% [2] - 行业分布:信息技术占39 01% 可选消费占20 52% 医药卫生占15 01% 通信服务占13 99% [2] 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 [2] - 新上市科技公司若市值排名本国样本前五 将在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快速纳入 [2] - 退市样本立即剔除 并购分拆等情形参照细则处理 [2]
药明生物(0226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9 17:01
综合项目情况 - 2024年公司新增151个综合项目,总数达817个,临床后期及非新冠商业化生产项目分别增至66个及21个[10] - 2024年公司新增151个综合项目,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综合项目总数达817个[17] 外部项目情况 - 2024年公司获得20个外部项目,其中13个处于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阶段[10] - 2024年公司通过“赢得分子”战略获20个外部项目,含13个临床后期及商业化生产项目[17] - 报告期末临床后期和非新冠商业化生产项目分别有66及21个,报告期内取得13个“赢得分子”临床后期及商业化生产项目[39] 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益同比增长9.6%至人民币18,675.4百万元,非新冠收益同比增长13.1%[10] - 2024年公司毛利同比增长12.1%,纯利同比增长10.5%至人民币3,945.4百万元[10] - 2024年公司收益同比增长9.6%,达人民币18,675.4百万元,非新冠收益同比增长13.1%[19] - 2024年公司毛利同比增长12.1%至人民币7,650.8百万元,纯利同比增长10.5%至人民币3,945.4百万元[1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未完成订单总量达185亿美元,三年內未完成订单总额达37亿美元[19] - 公司与MSD International进行爱尔兰疫苗设施资产交易后,移除约30亿美元未完成订单[19] - 2020 - 2024年公司收益分别为人民币5,612,384千元、10,290,050千元、15,268,660千元、17,034,255千元、18,675,371千元[15] - 2020 - 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5.1%、46.9%、44.0%、40.1%、41.0%[15] - 公司2024年收益约为186.754亿元,较2023年的170.343亿元增长9.6%[59] - 2024年北美收益为106.958亿元,占比57.3%;欧洲为43.228亿元,占比23.1%;中国为28.204亿元,占比15.1%;其他地区为8.364亿元,占比4.5%[60] - 2024年IND前服务收益增长30.7%至70.622亿元,占总收益37.8%;早期临床开发服务收益增长5.5%至38.155亿元,占比20.4%;后期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生产收益减少3.2%至74.85亿元,占比40.1%[62] - 2024年五大客户收益约为54.423亿元,较2023年减少10.2%,占总收益29.1%[63] - 2024年十大客户收益约为77.877亿元,较2023年增长1.7%,占总收益41.7%[64] - 2024年生物药分部收益为147.314亿元,占比78.9%;XDC分部收益为39.44亿元,占比21.1%[66] - 公司2024年销售成本约为110.246亿元,较2023年的102.064亿元增长8.0%[66] - 公司2024年毛利约为76.508亿元,较2023年的68.279亿元增长12.1%,毛利率从40.1%增至41.0%[68] - 其他收入从2023年约4.167亿元增长41.1%至2024年约5.881亿元,因美元存款利率高和手头现金平均结余增加[69] -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亏损从2023年约3.2亿元减少至2024年约1.518亿元,归因于信贷控制等因素[70] - 2024年录得其他亏损净额约1.816亿元,2023年为其他收益净额约0.365亿元,减幅因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亏损增加等[71]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3年约2.94亿元增长61.1%至2024年约4.736亿元,占收益百分比从1.7%增至2.5%[72]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约14.954亿元增长11.9%至2024年约16.735亿元,因员工成本等增加[73] - 研发开支从2023年约7.858亿元减少2.5%至2024年约7.664亿元,因自动化和运营效率提升[74] - 所得税开支从2023年约6.032亿元增长47.4%至2024年约8.89亿元,实际税率从23.6%改善至21.4%[78] - 纯利从2023年约35.706亿元增长10.5%至2024年约39.454亿元,纯利率基本一致[79] - 物业、厂房及设备结余从2023年约273.776亿元减少4.8%至2024年约260.705亿元,因资产处置等[81] - 无形资产从2023年约5.118亿元减少13.6%至2024年约4.424亿元,因定期摊销计划[84] - 非流动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3年12月31日的15.193亿元减少25.4%至2024年12月31日的11.333亿元[87] - 流动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3年12月31日的12.336亿元减少57.6%至2024年12月31日的5.236亿元[87] - 存货从2023年12月31日的17.658亿元减少13.8%至2024年12月31日的15.217亿元[88] - 合约成本从2023年12月31日的12.237亿元增长22.0%至2024年12月31日的14.929亿元[89]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从2023年12月31日的62.927亿元轻微减少0.8%至2024年12月31日的62.407亿元[90] - 合约资产从2023年12月31日的4.997亿元减少61.6%至2024年12月31日的1.919亿元[91]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从2023年12月31日的27.558亿元轻微增长0.8%至2024年12月31日的27.782亿元[93] - 借款总额从2023年12月31日的21.474亿元增长22.8%至2024年12月31日的26.362亿元[101] - 已抵押银行存款从2023年12月31日的1800万元减少22.8%至2024年12月31日的1390万元[103] -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3年12月31日的4.9%增长至2024年12月31日的5.8%[106] - 2024年纯利为39.454亿人民币,2023年为35.706亿人民币[109][111] - 2024年经调整纯利为53.969亿人民币,经调整纯利率为28.9%;2023年经调整纯利为49.504亿人民币,经调整纯利率为29.1%[109] - 2024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经调整纯利为47.841亿人民币,应占经调整纯利率为25.6%;2023年分别为46.989亿人民币和27.6%[109] - 2024年经调整每股基本盈利为1.17元,摊薄盈利为1.12元;2023年分别为1.13元和1.06元[109] - 2024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65.478亿人民币,利润率为35.1%;2023年分别为56.132亿人民币和33.0%[111] - 2024年经调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79.993亿人民币,利润率为42.8%;2023年分别为69.930亿人民币和41.1%[111] 项目开发能力 - 公司将mAb项目从DNA到正式新药临床(IND)的开发时间缩减至九个月,报告期末已成功支持超600个IND申报项目[10] - 公司将mAb项目从DNA到IND的开发周期缩减至仅九个月,近期一个自身免疫疾病项目仅6个月完成,截至报告期末赋能超600个IND申报项目[29] 临床后期及非新冠商业化生产项目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临床后期及非新冠商业化生产项目分别达66个和21个,2024年完成16个工艺性能确认(PPQ)项目,原液(DS)及制剂(DP)生产达成PPQ成功率超98%[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临床后期及非新冠商业化生产业务项目数分别达66个及21个[17] - 集团设施的原液和制剂生产达成工艺性能确认(PPQ)成功率超过98%,报告期内16个PPQ项目成功完成[39] 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iCMC项目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药明合联在全球获得194个进行中的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iCMC项目[11] - 截至报告期末,药明合联在全球获得194个进行中的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iCMC项目,其中34个项目处于第II期及后期阶段[46] 监管检查与审核情况 - 自2017年起公司顺利完成42项监管检查,其中22项来自欧盟EMA及美国FDA,已完成全球客户超1,500次优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审核及约200次欧盟质量授权人审核[11] - 自2017年起公司顺利完成42项监管检查,其中22项来自欧盟EMA及美国FDA,且均无重大问题及数据可靠性问题;接受全球客户超1500次GMP审核和约200次欧盟QP审核[44] 基地建设与业务开展情况 - 中国杭州基地原液设施的三组5,000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成功通过GMP放行,成都推出微生物及病毒平台业务单元并完成基地总体规划[11] - 爱尔兰三个设施均取得爱尔兰健康产品监督管理局(HPRA)的GMP认证,完成多个16,000升规模PPQ生产,2024年开始商业化生产[11] - 中国杭州基地原液设施三組5000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通过GMP放行,总产能增至23000升[47] - 欧洲爱尔兰基地生产设施MFG6.2于报告期内首次成功完成环境监测性能确认(EMPQ),工程批生产于2024年底进行,2025年初完成[47] - 美国波士顿研究服务中心开设,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生产设施MFG11完成设施设计优化,安装6个6000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一条下游产线[47] 业务部门组建情况 - 公司组建全球生物研究(GBR)业务部门,拥有约800名科学家[22] 技术平台项目推进情况 - 公司在超150个双特异性抗体项目推进超70种不同构型,WuXiBody™截至报告期末达成超50项合作[23] - 公司的WuXia™每年可赋能150个综合CMC项目,已交付超1000个细胞株,包括5个商业化产品[30] - 公司的WuXiUP™可运用1000至2000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达到相当于10000至20000升不锈钢反应器的批次产量,应用于超140个工艺,产能达20至100克/升,赋能超10个IND审批项目[32] - 公司的WuXiUI™为超35个细胞株的产量在同等培养时间内提高3到6倍,报告期内完成首次2000升GMP生产放大[33]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WuXiHigh™平台为超100个项目(最高达230毫克/毫升)提供定制解决方案[34] 合作协议情况 - 公司与GSK、Candid Therapeutics、BioNTech、Medigene等达成多项研究服务或战略合作协议[26] - 公司通过FIP研究服务赋能Aadi Bioscience研发三款临床前阶段的新一代ADC[26] - 公司客户同润生物将B细胞耗竭疗法CN201授权给Merck,其开发依托公司的WuXiBody™、TCE平台和WuXiUP™平台[36] 公司运营改善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执行超260项改善项目和活动,达成提效、节本、减库存及加速交付[51] 公司获奖与入选指数情况 - 公司连续第七年获“CDMO领军企业奖”等多个奖项,爱尔兰基地获2024生命科学行业奖“最佳工程项目/设施”[54] - 报告期内公司入选2024年MSCI ESG领导者指数以及恒生ESG 50指数[54] 员工情况 - 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数达12575人,其中科研人员4383人,关键人才留任率约95.8%[113] - 2024年员工成本约为50.733亿人民币,2023年约为44.866亿人民币[113] 资产出售协议情况 - 2025年1月公司及附属公司与MSD International订立协议出售疫苗生产设施相关资产[115] 公司管理层情况 - 执行董事陈智胜博士52岁,于2014年2月及2016年1月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116] - 李革博士58岁,自2014年2月起担任公司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自2000年12月起担任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17] - 周伟昌博士61岁,2024年3月退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调任非执行董事等职,曾于2012年12月加入集团[118] - 曹彦凌先生41岁,2016年5月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曾在多家上市公司任职[119][121] - 缪静雯女士38岁,2024年11月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14年10月加入Temasek Capital (China) Holdings Pte. Ltd. [122] - William Robert Keller先生77岁,2017年5月1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曾在多家公司
WuXi Biologics Completes First Commercial PPQ Campaign at 15,000L Production Line in Hangzhou Site
Prnewswire· 2025-04-18 14:30
技术突破与产能提升 - 公司成功完成亚洲首个3套5000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SUBs)的商业规模工艺性能验证(PPQ) [1] - 该技术突破标志着亚洲首次在5000L规模药物生产线上应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技术 [1] - 创新工艺技术使每克蛋白质生产成本降低近70% 同时每批次蛋白质产量提高20% [2][7] - 2024年投产的3套5000L SUBs是公司目前运营的最大规模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2] - 新设备与现有4套2000L生产线整合 使该基地总产能从8000L提升至23000L [2][7] 生产运营与质量体系 - 过去6年公司在4000L至16000L规模完成超过300批次生产 近3年生产成功率达99% [3] - MFG20设施PPQ成功率保持100% 并持有ISO 14001和ISO 45001认证 [3] - 2000L SUBs与同基地DP9制剂设施协同 提升商业化生产效率 [3] 公司概况与业务发展 - 作为全球领先CRDMO企业 提供从概念到商业化的端到端生物制剂解决方案 [4]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支持817个客户项目 其中21个为商业化生产项目(不含COVID项目) [5] - 全球员工超过12000名 分布在中国 美国 爱尔兰 德国和新加坡 [5] 可持续发展战略 -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业务增长基石 持续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6] - 致力于提供端到端绿色CRDMO解决方案 在ESG领域保持卓越表现 [6] - 通过价值链合作创造共享价值 促进积极的社会环境影响 [6]
药明生物20250326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药明生物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业务数据 - **项目数量**:2024年项目数从近700个增长17%至817个,非新冠商业化项目数从16个大幅增长到21个,若不考虑新冠项目调整,应为31个[1][2][8] - **未完成订单**:未完成订单达185亿美元,虽有略微下降,但主要因拿掉孟沙东疫苗项目近30亿美元订单,若不考虑该项目仍有增长[2] - **员工与人才**:员工数稳健,关键人才保留率良好[2] - **研发项目**:R和D增速快,去年达30%,与客户黏性强;一期和二期临床项目为个位数增速;有66个三期临床项目和21个商业化生产项目,均刚起步,M业务有很大爆发力[4][5] 财务数据 - **收入**:2024年营销收入超186亿,同比增长9.6%,剔除5.3亿新冠收入,非新冠收入上升13.1%[14] - **经调整指标**:经调整的EBITDA增长14.4%达约80亿人民币,利润率增加170个基点至42.8%;经调整净利增长9%到54亿人民币;经调整基本每股盈利117分,同比上升3.5%[2][18][20] - **净利润**:2019 - 2024年净利润以31.3%的复合增长率增长4倍,去年达近40亿人民币,IFRS纯利增长10.5%,规模净利同比基本持平,小幅下滑1.3%[19] - **毛利率**:2024年毛利率为41%,同比提升90个基点,剔除股权基地后调整后的毛利率为45.4%,同比上升10个基点[20] 市场区域 - **北美**:收入占比57%,增速最快,原因是大部分客户在北美,且中国很多项目出海至北美[6] - **欧洲**:大客户如阿斯利康、GSK过去几年提供很多新冠项目[6] - **中国**:收入占比稳定在15%左右[7] - **其他**:日韩等地区基数不大但增速不错[7] 商业模式优势 - **R端**:2013 - 2014年开始投资,有技术平台,与跨国公司合作项目多,能获得销售提成,利润远超生产利润,被投资人低估,对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增长贡献大[23][24][27] - **D端**:与中小公司合作赋能,加快研发速度,平均时间从18个月降至9个月;在项目收购中,CMC部分占比高,中国项目出海带来收入大幅增长[28][29][30] - **M端**:到去年全球做了600个项目申报,去年做了124个,远超竞争对手;PPQ项目多且成功率高;有多个重磅商业化项目启动,未来发展可期[31][32][41] 生产基地与技术 - **爱尔兰**:三个厂获爱尔兰HPRA的GMP认证,有三个重磅产品在生产,证明海外能做一万六千升规模且成本与不锈钢相同[34] - **新加坡**:将成投资重心,预计投资超20亿美元建生产基地,能体现速度和质量[35] - **美国**:工厂设计从中等规模变为中大型规模,进行数字化升级,有望成全球标杆厂[46] - **技术**:主推一次性生产技术,在研发和商业化生产上优势明显,结合WBS平台可降低污染和碳足迹[38][39] 未来展望 - **增长趋势**:2025年加速增长,盈利也会增长,R和D继续强劲,M端有多个重磅项目推动;2026 - 2027年预计M端维持30%增长推动公司增长[40][41][58] - **中国市场**:目前处于大浪淘沙阶段,存活公司未来有竞争力,与跨国公司合作对公司有利[4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订单增长与执行速度有关,R和D端执行速度小于一年,部分订单未体现于backlog就已转化为收入[51] - 2026 - 2027年自由现金流预计每年达20亿以上,CAPEX预计每年在50亿左右[55] - 药明合联业务中,单抗生产部分从2023年的8亿人民币增长到2024年的17亿人民币[59] - R端去年签的7个项目今年约有7千万美元(约5亿人民币)贡献[62]
WuXi Biologics Wins Five Asia-Pacific Biopharma Excellence Awards
Prnewswire· 2025-04-14 21:07
文章核心观点 - 药明生物获2025亚太生物制药卓越奖五项大奖,体现其为全球客户和行业创造的价值,公司凭借技术、质量和团队等优势助力合作伙伴加速创新疗法开发 [1][5] 公司获奖情况 - 公司在2025亚太生物制药卓越奖(ABEA)颁奖典礼上获得五项大奖,这是公司第七次获主办方认可 [1] - 获奖包括最佳合同开发与制造组织奖、年度最佳无菌灌装与包装CMO、最佳无菌灌装与包装供应商奖(药物递送系统)、最佳新模态制造公司、最佳生物工艺供应商奖(细胞系开发与表征) [7] 公司业务能力 - 致力于推进整合技术平台,加速生物药发现、开发和制造,拥有行业内最大的复杂生物药组合之一,包括151种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药物、194种ADC、80种融合蛋白和24种疫苗 [2] - 单克隆抗体项目从DNA到新药研究申请(IND)的开发时间缩短至9个月,最近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项目仅用6个月完成 [2] - 利用一次性技术(SUT)将全球工厂的制造规模从4000升扩大到16000升,2022 - 2024年成功率达99%,同等规模下SUT制造成本与不锈钢系统相当 [2] - 世界级质量体系确保预许可检查(PLI)成功率达100%,通过全球监管机构42次检查,其中美国FDA和EMA进行了22次 [2] - 高产哺乳动物细胞系平台WuXia™(高达约11 g/L)获行业和全球监管机构广泛认可,已为临床和商业制造生成超900个表达单克隆和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酶和其他重组蛋白的细胞系 [3] - 推出WuXiaADCC Plus™和WuXia RidGS™平台,满足全球客户多样化需求 [3] - 提供生物药、疫苗和小分子注射剂的先进药品(DP)开发服务,具备开发多种剂型能力,掌握多种容器封闭系统(CCS)技术 [4] - 运营多个先进的DP制造工厂,用于生物治疗药物、疫苗、安慰剂和注射剂的配制、灌装、贴标和包装 [4] 公司人员与项目情况 - 在中、美、爱、德、新拥有超12000名熟练员工,利用技术和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高效且经济的生物药发现、开发和制造解决方案 [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支持817个综合客户项目,其中21个处于商业制造阶段(不包括新冠CMO项目) [8] 公司可持续发展理念 - 将可持续发展视为长期业务增长的基石,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先进的端到端绿色CRDMO解决方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表现卓越 [9] - 致力于创造共享价值,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促进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推动整个价值链的负责任实践 [9]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57.8亿 芯片股、科网股出现分化 内资加仓药明生物(02269)超4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4-14 18:06
港股通资金流向 - 4月14日北水成交净买入57.8亿港元 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55.2亿港元 港股通(深)净买入2.6亿港元 [1] - 北水净买入前三个股为药明生物、中海油、泡泡玛特 净卖出前两个股为腾讯、中芯国际 [1] 个股资金明细 - 小米集团-W(01810)获净买入10.63亿港元 买卖总额85.16亿港元 [2] - 阿里巴巴-W(09988)获净买入4.86亿港元 买卖总额55.39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00700)获净买入3.42亿港元 买卖总额44.38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00981)遭净卖出1.20亿港元 买卖总额37.82亿港元 [2] - 美团-W(03690)获净买入1.99亿港元 买卖总额13.92亿港元 [2] - 华虹半导体(01347)获净买入1.64亿港元 买卖总额13.31亿港元 [2] - 药明生物(02269)获净买入4.74亿港元 买卖总额11.16亿港元 [2] - 中海油(00883)获净买入2.29亿港元 买卖总额11.04亿港元 [2] - 快手-W(01024)遭净卖出1.50亿港元 买卖总额5.74亿港元 [4] - 香港交易所(00388)获净买入2.39亿港元 买卖总额5.67亿港元 [4] - 泡泡玛特(09992)获净买入2.42亿港元 买卖总额5.51亿港元 [4] - 零跑汽车(09863)获净买入1.68亿港元 [9] 生物医药行业 - 药明生物获北水净买入4.73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认为公司今明两年增长将提升 预计5年内商业制造项目增至60个 研究服务赋能的50个项目将带来无成本里程碑付款 [6] 能源行业 - 中海油获北水净买入2.86亿港元 EIA月报显示2025年全球原油供需从过剩4万桶/日调整为过剩46万桶/日 民生证券指出60美元/桶为美国页岩油边际成本 构成油价底部支撑 [6] 消费行业 - 泡泡玛特获北水净买入2.42亿港元 公司启动全球组织架构升级 设立大中华区、美洲区、亚太区、欧洲区区域总部以推进全球化战略 [7] 金融行业 - 港交所获北水净买入2.39亿港元 香港财政司要求做好中概股回流准备 力争成为海外上市中概股首选上市地 [7] 半导体行业 - 华虹半导体获净买入1.91亿港元 中芯国际遭净卖出1604万港元 里昂证券认为美国整合设备制造商将受中国关税反制影响 国内模拟芯片替代需求可能提升 [7] 科技行业 - 阿里巴巴获净买入1.71亿港元 美团获净买入287万港元 腾讯遭净卖出1.34亿港元 中信证券指出关税政策造成短期流动性冲击 但带来中长期配置机遇 2025年行情将围绕AI进展、宏观流动性等因素演绎 [8]
南向资金净买入57.8亿港元 药明生物获净买入4.74亿港元
快讯· 2025-04-14 17:36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57.8亿港元 [1] 个股资金净买入情况 - 药明生物获净买入4.74亿港元 [1] - 中国海洋石油获净买入2.86亿港元 [1] - 泡泡玛特获净买入2.42亿港元 [1] 个股资金净卖出情况 - 快手-W净卖出1.5亿港元 为当日净卖出额最高个股 [1]
45家港股公司回购 药明生物回购1.98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4-14 09:19
港股市场股份回购概况 - 4月11日共有45家香港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 合计回购3765.21万股 总金额3.52亿港元[1] 单日回购金额排名 - 药明生物以1.98亿港元回购金额位列第一 回购数量990.00万股 价格区间19.580-20.250港元[1][2] - 中国宏桥以6791.51万港元位列第二 回购数量519.55万股 价格区间12.840-13.260港元[1][2] - 太古股份公司A以1948.77万港元位列第三 回购数量31.50万股 价格区间61.300-62.250港元[1][2] 单日回购数量排名 - 协合新能源以1027.00万股回购量居首 回购金额450.47万港元[1] - 药明生物以990.00万股位列第二[1] - 中国宏桥以519.55万股位列第三[1] 重点公司年内累计回购情况 - 中国宏桥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13.60亿港元[1][2] - 药明生物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11.11亿港元[1][2] - 太古股份公司A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12.86亿港元[1][2] - 太古地产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5.55亿港元[2] - 百胜中国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4.47亿港元[2] 其他显著回购活动 - 名创优品单日回购42.26万股 金额1281.19万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1.81亿港元[2] - 复星国际单日回购186.15万股 金额749.21万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1.21亿港元[2] - 阅文集团单日回购20.00万股 金额504.01万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8143.80万港元[2] - 协合新能源虽回购数量最大(1027.00万股) 但金额仅450.47万港元 因股价较低(0.435-0.440港元)[2]
药明生物-盈利回顾_2024 年下半年盈利略高于高盛预期;预计 2025 财年收入增长 12 - 15% 且利润率改善
高盛· 2025-04-01 12: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自2024年3月11日起对药明生物(2269.HK)维持“中性”评级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下半年药明生物收入略高于GS预期,管理层预计2025年收入同比增长12 - 15%,利润率持续改善,2026年及以后收入增长将进一步加速 [1] - 2024年下半年业绩公布后,药明生物有积极进展,包括新项目增加、里程碑积压显著增长、收入指引符合预期 [2][15] - 投资者对新订单增长情况存在争议,总积压订单因处置爱尔兰疫苗站点有所下降,但持续运营业务新订单有增长,管理层称2025年第一季度新订单势头强劲 [16] - 药明生物持续专注海外产能扩张,2024年资本支出主要用于WuXi XDC和新加坡、美国的扩张,2025 - 2026年有相应的资本支出规划,2024年自由现金流为正且有望延续 [17] - 按地区来看,北美和ROW地区收入增长,欧洲和中国地区收入下降 [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下半年收入达1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3%,核心收益达28.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0.9%,总员工数达12,575人 [1] - 市场市值为1115亿港元/143亿美元,企业价值为1090亿港元/140亿美元,3个月平均每日交易值为12亿港元/1.546亿美元 [4] - 给出2024 - 2027年的收入、EBITDA、EPS、P/E、P/B、股息收益率、CROCI等财务指标预测 [4][9][10][13] 业务情况 - 2024年药明生物新增151个新项目,在开发项目中保持高市场份额,海外占50%,国内占70%,III期和商业项目数量增加 [2] - 里程碑积压从72亿美元显著增长至80亿美元,预计每年产生4000 - 8000万美元收入,该业务毛利率达90% [2] - 总积压订单为185亿美元,3年服务积压订单为36.5亿美元,持续运营业务新订单同比增长13 - 15% [16][19] 地区表现 - 北美地区同比增长32.5%,ROW地区同比增长19.7%,欧洲地区同比下降15.9%,中国地区同比下降9.6% [18] 产能扩张 - 2024年资本支出39亿人民币,主要用于WuXi XDC和新加坡、美国的扩张,2025年预计支出60亿人民币,2026年预计维持在50亿人民币 [17] - 美国站点预计预算5亿美元,新加坡站点产能有望从12万升扩大到24万升,总投资20亿美元,爱尔兰站点三个GMP认证工厂已运营 [17] 估值调整 - 微调2025 - 2026年每股收益预测,下调0.5%/0.9%,将12个月目标价更新至23.4港元(原20.8港元) [20]
药明生物(02269):项目管线持续拓展,公司业绩改善可期

国投证券· 2025-03-27 21:2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 - A [5][7] - 6 个月目标价为 30.50 港元/股 [5][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药明生物 2024 年度业绩报告显示营收和纯利双增长,临床后期和非新冠商业化生产业务稳健增长推动业绩攀升,持续拓展项目管线为收入增长奠基,CRDMO 商业模式赋能业务发展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186.75 亿元,同比增长 9.6%,纯利 39.45 亿元,同比增长 10.5%,非新冠收入同比增长 13.1%,剔除新冠相关销售,III 期临床开发服务及商业化生产收入年内增长 3.9% [1][2] 项目管线 - 公司通过“赢得分子”战略扩展项目管线,2024 年新增综合项目 151 个,总数达 817 个,临床前、I 期、II 期、III 期、商业化项目数量分别为 402 个、243 个、85 个、66 个、21 个 [3] 商业模式 - 一体化 CRDMO 平台为客户赋能,研究服务业务 2024 年 R 技术平台赋能 7 个分子发现服务全球项目,有权获 1.4 亿美元近期付款,潜在总交易金额超 23 亿美元;开发业务 DNA 到 IND 交付时间缩至 9 个月,2024 年新增 148 个开发项目;生产业务 2025 年预计有 24 个 PPQ,PPQ 批次稳步增长 [4]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9.18 亿元、45.47 亿元、53.32 亿元,同比增长 16.75%、16.05%、17.26%;2025 年给予当期 PE 30 倍,预计 EPS 为 0.95 元/股,对应 6 个月目标价 28.50 元/股,换算后为 30.50 港元/股,给予买入 - A 评级 [5] 财务预测 - 主营收入 2023 - 2027 年分别为 170.34 亿元、186.75 亿元、212.70 亿元、245.71 亿元、286.81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34.00 亿元、33.56 亿元、39.18 亿元、45.47 亿元、53.32 亿元等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