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档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皖南区县平台统筹化债与发展的举措及影响分析
中诚信国际· 2024-12-31 15:53
行业投资评级 - 皖南区县平台债务压力有所减轻,但经营性债务接续仍存在较大压力 [1] 核心观点 - 皖南区县平台应利用产业及区位优势,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提升长期造血能力 [1] - 皖南区域产业基础深厚,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获得政策利好,债务压力相对较低 [2][3] - 皖南区县经济及财政实力分化明显,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等强区县表现突出 [5] - 皖南区县城投债发行规模锐减,新增难度较大,但发行成本明显下行 [2][7] 区域经济与财政 - 2023年皖南45个区县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35万亿元和883.74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33%和39% [5] - 马鞍山市下属区县GDP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55%,财政增速超9% [5] - 芜湖市拥有主板上市公司15家,市值超2,600亿元,省内仅次于合肥市 [32] 产业与企业发展 - 皖南七市产业发展重点分化,芜湖市形成以奇瑞汽车为链主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9] - 宣城市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广德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规上企业71家 [84] - 黄山市依托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产业 [9] 债务与融资 - 皖南区县整体债务压力较低,政府显性负债率均低于30% [14] - 2023年皖南区县城投平台有息债务约1,995亿元,占全省比重约30% [87] - 2024年1-9月皖南区县城投债发行规模仅87.0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0.63% [104] 化债政策与效果 - 宣城市积极推进隐性债务化解,实行"一债一策"管理,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21] - "一揽子化债"政策后,宣城区县平台债务增量得到控制,债务增速放缓,但融资环境收紧 [24][25] - 宣城区县平台积极成立产投公司,但短期内转型效果尚不明显 [51] 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转移 - 皖南区县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拉动经济发展 [59] - 宣城市举办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长三角地区项目占招引总数的75% [84] - 皖南区县平台通过承担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金投资等职能,助力区域招商引资 [59]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江苏省城投公司2024年三季度财报特征
中诚信国际· 2024-12-30 19:2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2024年以来江苏省城投公司总资产增速回落,应收类资产、存货、运营类资产和投资类资产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3][13] - 江苏省城投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保持下降趋势,但略微高于全国城投公司水平,盈利对政府补助的依赖度偏高 [3][41] - 江苏省城投公司经营及投资活动现金流继续保持大幅净流出态势,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收窄 [4][46] - 江苏省城投公司债务规模增速回落,但短期债务占比偏高,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偏低 [51] 资产情况 - 2024年9月末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资产总额为182,354.04亿元,较年初增长4.06%,略低于全国城投公司总资产增速0.11个百分点 [7] - 江苏省城投公司应收类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维持在22%左右,显著高于全国样本城投公司15%左右的水平 [9] - 江苏省城投公司存货规模为58,429.29亿元,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32.04%,较年初上升0.20个百分点,且占比高于全国样本城投公司7.54个百分点 [22] - 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运营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3.57%,低于全国样本城投公司9.59个百分点 [32] - 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投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7.94%,低于全国样本城投公司1.19个百分点 [37] 现金流与债务 - 2024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城投公司经营及投资活动现金流均呈大幅净流出状态,当期净流出规模分别为294.12亿元和2,807.92亿元 [48] - 2024年9月末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总债务规模为85,021.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7%,略高于全国样本城投债务增幅0.27个百分点 [51] - 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高于全国样本城投7.23个百分点,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倍数为0.35倍,低于全国样本城投的0.46倍 [51] 区域分析 - 南京市和苏州市样本城投公司总资产体量较为庞大,占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总资产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8.13%和15.43% [7] - 常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和连云港市四个地市城投公司应收类款项占比相对较高,占比均超过28% [9] - 南京市、苏州市、泰州市和常州市等地市城投公司存货规模较大,南通市和宿迁市城投公司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 [21] - 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和扬州市四个地市样本城投公司投资类资产规模相对较大,合计占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投资类资产规模的比重超过50% [37] - 南京市和苏州市的样本城投公司总债务规模占江苏省样本城投公司总债务的比重分别为20.17%和15.57% [51]
热点点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五大关注点
中诚信国际· 2024-12-30 15:57
财政政策与赤字 - 2025年预算赤字率建议提高至3.4%以上,必要时可安排3.8%左右,赤字规模约5万亿[6] - 中央赤字规模或4万亿左右,地方赤字规模约1万亿[6] - 广义赤字规模预计为13.26万亿,其中中央广义赤字规模6.26万亿,地方广义赤字规模7万亿[9] 专项债与特别国债 - 2025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建议安排4万亿,用于基建、化债和房地产[9] - 特别国债规模建议安排1万亿,用于补充国有大型银行资本金[9] - 专项债项目审核权将有序下放,提高地方自主权和灵活性[17] 财政支出与结构优化 - 财政支出结构应从“以投资为主”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11] - 支持扩大内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34] - 财政支出应更多向新型城镇化、新基建等领域倾斜,惠长远增后劲[15] 财税体制改革 - 推进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市县财事权匹配程度,减轻基层“三保”压力[20] -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提升预算资金效率[22] - 深化税制改革,加强地方税建设,增强地方自主财力,规范非税管理[44] 地方债务风险化解 - 落实落细6万亿置换政策,用好用足各类化债资源,稳妥推进债务风险化解[24] - 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提升地方化债和发展的内生性[58] - 探索建立科学、动态的债务考核调整机制,统筹好发展与化债的平衡[47]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转型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分析及前景展望
中诚信国际· 2024-12-26 17:25
行业投资评级 - 科创债目前受到政策大力支持,自2021年3月起开启试点,2022年5月正式落地,得到国务院和证监会的大力支持,为科创债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6] 核心观点 - 科创债与城投企业转型紧密结合,城投企业发行科创债以园区及片区开发运营类为主,发行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发行区域偏向东部或南部省份,发行主体信用等级以高级别为主 [6] - 科创债发行规模逐步提速,2021年至2024年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规模分别为53.3亿元、193.2亿元、762.2亿元和1161.5亿元,2023年起快速增长 [40] - 科创债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向高等级聚集,截至2024年末,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时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的占比60.41%,AA+占比25.77%,AA占比仅为11.55% [41] 科创债发行条件及政策 - 科创债自2021年3月起开启试点,2022年5月正式落地,其债券属性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得到国务院和证监会的大力支持 [10] - 科创债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均可发行,要求发行主体具有显著科技创新属性或所募集资金主要投向科技创新相关领域 [24] - 交易所科创债分为科创企业类、科创升级类、科创投资类和科创孵化类,募集资金用途各有不同 [25][26][29] 转型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情况 - 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以园区及片区开发运营类为主,占比27.56%,其次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类,分别占比20.00%和19.11% [37] - 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期限以中长期为主,5年期占比45.78%,3年期占比32.00%,7年期及以上占比11.11% [38] - 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区域偏向东部或南部省份,山东省发行支数最多,占比13.33%,其次为广东省和四川省,分别占比11.56%和11.11% [42] 转型城投企业科创债发行前景 - 科创债作为城投企业转型的重要融资工具,未来发行规模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发行时应基于自身职能定位、提升造血能力、匹配募投项目资金回流周期并与政策周期相契合 [65][70][71]
2024年12月房地产市场跟踪:市场交易明显升温,政策薪火持续加力
中诚信国际· 2024-12-24 17:06
行业投资评级 - 保持"稳健",2025 年是继 2009~2010 年再度实施"适度宽松",这意味着降准降息带来的资金成本将降低,有助于购房成本下降以及资金流动性更加充裕[3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市场信心提振,11月新房及二手房成交量均升温,成交价格同比跌幅均收窄,部分城市成交价格现上升迹象,其中一线城市受益更多,二三线城市也有所改善;得益于政策稳信心强预期,叠加房企年末冲刺,预计 12 月房地产销售情况有望进一步改善,小幅翘尾[35] 政策环境 - 我国从 2009 年至 2024 年已连续 15 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25 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采取更大力度的刺激措施,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等,而这将有助于房地产行业库存去化以及土地资源的盘活[1] - 货币政策从 2011 至 2024 年连续 13 年实施适度宽松政策[1] 城中村改造政策 - 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从最初的 35 个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上的大城市,进一步扩大到了近 30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 - 预计 2025 年该项政策有望加速落地,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有望提高居民改造意愿,对销售起到一定带动作用[3] 房地产库存情况 - 2024 年末全国竣工未售面积达 7 亿平方米,已售未竣工(保交楼)面积 69 亿平方米,开工未建成且未售面积 67 亿平方米,未开工面积达 53 亿平方米,广义库存达到 127 亿平方米[3] - 2024 年 1~11 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 8.61 亿平方米,预计全年或难超 10 亿平方米,库存去化面临重大挑战[3] 土地市场与新开工情况 - 2024 年 1~11 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3.26 万亿,同比下降 22.4%,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为 6.73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23.0%,新增供应已在明显收缩[3] - 11 月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延续上月表现,百城土地成交总价环比增长 16%,溢价率小幅增长至 6.27%,成交总价及溢价率均处于年内高点,但成交总价仍处于低位运行态势,不及上年同期,土地市场短期内难有起色[21] 房地产销售情况 - 11 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虽仍呈下行趋势,但受益于新政密集叠加、市场信心提振,同环比跌幅均收窄,70 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城市数量为 3 个,分别为上海、太原、西安;环比上涨城市数量增至 17 个[5] - 11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 3.25%、1.39%,年内首次实现单月增长[5] - 11 月 30 个重点城市成交面积环比微增 3%,同比增长 20%,其中一线城市同比增长 62%;二三线城市成交延续低位波动,累计同比降幅显著高于一线[5] 二手房市场情况 - 11 月 70 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同比降幅进一步呈缩小态势,环比跌幅呈年内最低,环比上涨城市有 10 个[6] - 11 月 18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同环比分别增长 33%、16%,1~11 月累计同比增长 5%,二手房市场交易持续回暖[6] 房企债券市场情况 - 11 月房企境内债券融资金额环比回升,净融资呈小幅流入态势,发行人绝大部分为央国企,民企中仅新城控股、美的置业、滨江集团及新希望五新实业集团完成发行[22] - 11 月无房企境外债发行,未新增违约或展期主体[22] - 11 月房企境内债券日均交易量环比微涨,整体成交热度一般,投资类地产债券收益率和高收益地产债平均成交价环比基本持平[9]
砥砺前行:城投公司如何参与存量资产盘活
中诚信国际· 2024-12-18 18:1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城投公司参与存量资产盘活的进程加快,主要背景包括日益凸显的还本付息债务压力、城投转型加速推进以及配套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1][2][3] - 存量资产盘活的路径分为处置型、重整型和融资型三大类,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资产类型和盘活需求 [1][9][10] - 四大类典型资产盘活方式包括土地使用权、经营性房产、特许经营权和股权,每种资产类型有特定的盘活手段 [1][56][57] 存量资产盘活的背景 - 城投公司面临新增融资受限和还本付息压力,导致盘活存量资产的迫切性提高 [3] - 城投公司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已形成大规模存量资产,随着转型推进,资产构成多样化,为盘活提供了基础 [4][6] - 中央和地方政策不断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存量资产盘活的可行性,如《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等 [8] 三大类资产盘活路径 - 处置型盘活适用于剥离非主责主业资产或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具体手段包括产权交易所、协议转让、以物抵债等 [9][10] - 重整型盘活适用于有一定现金流但盈利不及预期的资产,通过资源整合、改扩建、功能再开发、PPP、混改、AMC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 [10][16] - 融资型盘活适用于有稳定现金流入的优质资产,具体手段包括REITs、资产证券化等,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省级平台 [10][34] 四大类典型资产盘活方式 - 土地使用权盘活路径包括政府收回、自主或联营开发、改变土地用途三类 [56][58] - 经营性房产盘活方式包括提高出租率、统一运营、对外出售、以物抵债等 [56][57] - 特许经营权盘活手段包括直接授权、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和特许经营,其中特许经营权转让使用较为频繁 [56][57] - 股权盘活以减持套现和质押融资为主,上市公司股权盘活难度较小,但资源稀缺性限制了广泛复制 [56][57] 启示 - 存量资产盘活的核心是寻找并培育优质资产,盘活与城投转型相辅相成,资源整合可助力资产盘活 [1] - 盘活过程中应警惕虚假盘活、新增隐性债务和估值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需解决产权不清、专业人员缺乏等非技术障碍 [1]
11月金融数据点评:信贷持续拖累社融,化债落地加速M1改善
中诚信国际· 2024-12-18 17:31
社融与信贷 - 11月社融新增2.34万亿,同比少增1143亿元,社融存量增速为7.8%,与上月持平,同比下行1.6个百分点[2] -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223亿元,同比少增5877亿元,是社融的重要拖累项[2] - 1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额1.31万亿,同比多增1601亿元,是社融的重要支撑[2] - 1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额2428亿元,同比多增1098亿元,是新增社融的另一重要支撑[2] 货币供给与M1/M2 - 11月M1同比增速为-3.7%,降幅较上个月大幅收窄2.4个百分点[5] - 11月M2同比增速为7.1%,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5] - 11月新增非银存款1800亿元,同比大幅少增1.39万亿,高基数下拖累M2增速[5] 企业与居民贷款 - 11月企业部门贷款新增2500亿元,同比少增5721亿元,企业融资需求依然疲弱[4] - 11月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000亿元,同比多增669亿元,房地产市场交易回暖支撑居民贷款回升[4] - 11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370亿元,是有统计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同比少增964亿元[4] 政策与展望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框架有所突破[9] - 预计2025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呈现"双松"格局,加强协调联动,促进M1、M2增速持续改善[9] -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将调整M1统计口径,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降低波动性[9]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砥砺前行:城投公司如何参与存量资产盘活
中诚信国际· 2024-12-18 17:27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城投公司参与存量资产盘活的核心是寻找并培育优质资产,盘活过程与城投转型相辅相成,资源整合可助力资产盘活[1] - 城投公司已形成大规模存量资产,且随着转型推进,多种类型的资产构成为盘活的推行提供了资产基础[4] - 不断完善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存量资产盘活的可行性,城投公司参与存量资产盘活的进程显著加快[8] 存量资产盘活的背景 - 新增融资受限叠加还本付息压力使得城投公司盘活存量资产的迫切性提高[3] - 城投公司已形成大规模存量资产,且随着转型推进,多种类型的资产构成为盘活的推行提供了资产基础[4] - 不断完善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存量资产盘活的可行性,城投公司参与存量资产盘活的进程显著加快[8] 三大类资产盘活路径 - 基于实践经验的三大类资产盘活路径:处置型盘活、重整型盘活和融资型盘活[9] - 处置型盘活适用于剥离非主责主业资产,以及为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而处置部分优质资产,具体盘活手段包括产权交易所、协议转让、以物抵债等[10] - 重整型盘活适用于有一定现金流但盈利不及预期的存量资产,通过资源整合、改扩建、功能再开发、PPP、混改、AMC等方式丰富存量资产的业务属性,提升其盈利能力[10] - 融资型盘活的本质是二次融资,通常针对有一定现金流入的优质资产,具体盘活手段包括REITs、ABS及其衍生产品[10] 四大类典型资产盘活方式 - 基于实践经验的四大类典型资产盘活方式:土地资产盘活路径、经营性房产盘活路径、经营权的盘活手段、股权盘活路径[16] - 土地资产盘活路径包括政府收回、自主或联营开发、改变土地用途三类[16] - 经营性房产盘活路径包括提高出租率,统一运营以形成规模效应以及对外出售、以物抵债等盘活方式[16] - 经营权的盘活手段包括直接授权、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和特许经营三种,其中特许经营权转让使用较为频繁[16] - 股权盘活以减持套现和质押融资为主,其中上市公司股权盘活难度较小,但考虑到资源稀缺性,难以广泛复制[16] 启示 - 存量资产盘活的核心是寻找并培育优质资产,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1] - 存量资产盘活与城投转型相辅相成,资源整合可助力资产盘活[1] - 盘活过程中应警惕虚假盘活、新增隐性债务和估值不合理等问题[1]
保险行业研究:“报行合一”一周年,几家欢喜几家忧?
中诚信国际· 2024-12-13 16:33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行合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行业有效压降渠道成本、防范费差损风险,促进行业长期稳健经营 [3] - "报行合一"政策短期内使得人身险公司新单保费规模下滑,但长期来看将促进人身险公司提质增效,行业有望实现"量""质"齐升 [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政策与行业影响 - 2023年以来,监管机构多次发文推动行业实行"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给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要与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行为情况保持一致 [3] - 监管督促行业实行"报行合一",防范费差损风险,提高负债质量 [2] - "报行合一"政策率先在银保渠道展开,2023年8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产品,应当审慎合理确定费用假设,据实列支费用,佣金等实际费用应与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4] - "报行合一"政策在银保渠道取得积极成效后,监管机构进一步将政策拓展至经代渠道 [6] - 个险渠道短期内受到"报行合一"政策的影响较小,但从长期来看,为规范市场行为、压降人身险公司成本,个险渠道"报行合一"势在必行 [7] 渠道结构与业务调整 - 银保渠道成为各人身险公司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渠道,导致银保渠道手续费高企,"小账"现象屡见不鲜 [4] - "报行合一"执行一年以来,全行业相关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降低30% [4] - "报行合一"政策使得银保渠道竞争的关键由手续费转向产品和服务,利好产品线丰富、服务水平较好的大型保险公司,行业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 [5] - 2024年上半年,人身险行业实现规模保费3.0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7%,但增速下降1.13个百分点 [8] - 2024年1-6月样本公司新单保费同比减少14.48%,新单保费对总规模保费贡献度为32.59%,贡献度同比下降6.79个百分点 [8] - 样本公司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合计同比减少33.31%,银保渠道对新单保费的贡献度为32.29%,贡献度同比下降9.12个百分点 [10][11] - 银保系样本公司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占比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内,渠道稳定性较强;而非银保系样本公司的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占比变化十分明显 [12] - 合资样本公司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占比呈现逆势上升态势 [12] - 上市样本公司凭借个险渠道转型成果的逐步显现以及多元化渠道的支撑作用,整体新单保费规模降幅较小 [13][14] - 其他样本公司整体综合实力较弱,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贡献下降幅度十分显著 [14] 经营效率与业务价值 - 2024年1-6月样本组B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合计同比减少41.17%,平均手续费率为6.06%,同比下降7.33个百分点 [17] - 银保系公司2024年1-6月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减少63.68%,平均手续费率为3.96%,同比下降8.34个百分点,费率水平和下降幅度均优于样本公司总体水平 [18] - 2024年1-6月样本组C平均新业务价值率较上年全年上升6.92个百分点,且银保渠道保费贡献度越高的样本公司,新业务价值率上升越快 [20] - 银保系样本公司的平均新业务价值率较2023年全年上升11.45个百分点,新业务价值率的上涨幅度远高于上市样本公司和其他样本公司水平 [20] 产品策略与渠道转型 - 2024年1-6月,银保渠道新单保费中趸交保费合计占比29.43%,同比下降6.09个百分点,反映出人身险行业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向高价值期交产品转型的策略 [16] - 在银保渠道由"费用驱动"逐渐转为"价值驱动"的当下,如何调整产品策略来适应新渠道格局是各人身险公司面临的重要抉择 [16] - "报行合一"政策短期内使得人身险公司新单保费规模下滑,且渠道策略逐步分化 [14] - 银保系公司将继续深耕母行渠道,合资公司或将把握机遇加大银保渠道拓展力度,上市公司将会兼顾个险和银保渠道发展,深化多元渠道布局;其他中小人身险公司则面临多重压力,仍需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 [14]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福建省区域研究(下)
中诚信国际· 2024-12-11 17:4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投资评级 [2][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福建省各地级市经济财政实力呈现“沿海强、内陆弱”的格局,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综合实力雄厚,经济韧性及活力强;第二梯队经济体量及产业发展相对优势突出;第三梯队经济财政实力相对较弱 [7] - 各地级市债务规模快速增长,债务率及负债率不断上升,部分地级市债务负担较重,但总体债务风险可控 [7] 福建省各地级市概况 - 福建省各地级市分为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沿海城市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陆城市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9] - 各地级市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第二梯队包括漳州市、龙岩市、宁德市和莆田市;第三梯队包括三明市和南平市 [9] 福建省各地级市经济实力 - 第一梯队经济实力强劲,福州市在强省会战略下优势突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逐步释放,泉州市民营经济对GDP支撑作用明显 [12] - 2023年第一梯队GDP均在8,000亿元以上,福州市GDP首次超过泉州市成为福建省第一大经济体 [13] - 2023年第一梯队GDP增速中,厦门市增速(3.10%)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福州市和泉州市增速均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 [14] - 2023年第一梯队人均GDP均高于省内人均GDP,福州市人均GDP首次超过厦门市,位列省内首位 [15] 福建省各地级市财政实力 - 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的综合财力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于省内前三,2023年厦门市和福州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降,需关注土地市场对综合财力的影响 [36] - 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表现良好,第一梯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在500亿元以上,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分别为932.14亿元、754.08亿元和580.79亿元 [37] - 2023年各地级市自给率均有所提升,厦门市自给率最高,为85.94%,福州市自给率提升至75.04%,泉州市自给率提升至68.31% [42] 福建省各地级市债务情况 - 各地级市债务规模快速增长,泉州市政府债务余额居省内首位,2023年债务余额为2,342.54亿元 [53] - 各地级市债务率及负债率不断增长,厦门市和福州市债务率分别为118.34%和136.58%,龙岩市、莆田市、三明市和南平市债务率较高 [53] - 2023年各地级市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积极督促各地依法合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总体债务风险可控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