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搜索文档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交河故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中国新闻网· 2025-11-17 18:41
编审:佟瑶 张弯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了交河故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他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 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是一座在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城市。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丝绸之 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出品人:俞岚 胡芳 制片人:周锐 秦瑜明 导演:刘羡 白晓晴 策划统筹:孙静波 徐洋 任帅 英文译审:莫红娥 视觉指导:曹航宇 李尽沙 撰稿:韩飞 董家卉 项目统筹:李怡滢 石宇杭 视频编创:翁斐心 崔溪桐 配音:陈中瑞 ...
“成语联通世界”主题交流活动在邯郸举行
新浪财经· 2025-11-17 18:04
转自:河北省人民政府 11月15日,"成语联通世界"主题交流活动在邯郸学院举行,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的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 织合作网络代表相聚古城,以成语为媒,深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成语文化从邯郸走向世 界。 邯郸拥有八千年文化史、三千年建城史,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成语是邯郸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 符号,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四海一家等成语典故,丰富了中国汉语言艺术的宝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鲜明标识。邯郸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传承发扬成语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以文塑旅、以 旅彰文,用奇思妙想实施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把成语符号浸透到城市的角角落落,成为邯郸鲜明的文旅 IP,助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邯郸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各国朋友共享发展机遇,开启新 的文化交流之窗,深化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领域、多层次合作,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让 丝绸之路焕发更加璀璨的人文光彩。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邯郸作为中国成语文化的核心承载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大有可为。愿全力支持邯郸深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多层次国 际交流网络,拓展更多的合作渠道, ...
我的丝路故事之四|丝路·雄关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1-11 09:50
活动概述 - 中外艺术家在河西走廊进行雄关采风之旅 [2] - 采风活动沿着丝绸之路的古老印记展开 [2] 活动意义与影响 - 河西走廊承载千年故事与东西方文明 [2] - 该地区见证了历史上的无数往来与文明交融 [2] - 古老走廊为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2]
我的丝路故事之一|黄河·艺脉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1-11 09:50
文化活动概述 - 二十位中外艺术家于今年八月沿丝绸之路进行采风创作[2] - 活动促进了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与碰撞[2] - 丝路故事的文化叙事从黄河区域开始[2]
在这里遇见盛唐:2025正仓院展有哪些重磅文物?
经济观察报· 2025-10-21 11:54
展览概况 - 第77回正仓院展由奈良国立博物馆主办,共展出67件正仓院宝物,其中6件为首次展出 [1][16] - 展览时间为2024年10月25日至11月10日,地点在奈良国立博物馆东新馆和西新馆 [16] - 今年是奈良国立博物馆建馆130周年,本届展览被视为"重磅"特展 [1] 丝路文物 - 琉璃杯(中仓70)高11.2厘米,口径8.6厘米,因原料含钴元素呈现深蓝色,具有波斯风格,其镀金银制杯脚刻画龙形纹样,被认为在东亚地区添加 [2] - 花毡(北仓150)长2.72米,宽1.39米,为羊毛毡毯,装饰大型唐花纹样,色彩华丽,是花毡工艺的代表作,背面有"东大寺"墨书和朱印 [2][3] - 平螺钿背圆镜(北仓42)采用南海贝壳制成螺钿花鸟纹饰,镶嵌红色琥珀、青金石和绿松石,镜胎化学成分与唐代铜镜一致,被认为是中国制作的唐镜 [4][5] 乐器与游戏 - 桑木阮咸(南仓125)长度超过1米,为古代弹拨乐器,琴身背面有"东大寺"刻铭,捍拨部分绘有三位林间弈棋的隐士 [3][4] - 木画紫檀双六局(北仓37)是圣武天皇珍爱的双陆棋盘,采用紫檀、黄杨、黑檀、象牙、鹿角、竹子等多种材料以木画技法装饰 [6][7] - 投壶(中仓170)为铜制镀金,口狭颈长,壶身镌刻山岳花草、飞禽走兽纹样,配套的投壶矢现存23根,有木制和竹制两种 [7] 皇室用品 - 牙笏(北仓10)长38.9厘米,为象牙制品,是天武、持统、文武、元正、圣武、孝谦六代天皇代代传承之物,本世纪首次展出 [6] - 鸟毛篆书屏风共六扇,每扇长约149厘米,宽约56厘米,首次全部同台展出,屏风文句用篆书和楷书双体书写,篆书部分用鸟羽贴饰并撒金箔 [7][8] - 屏风袋(北仓45)由苎麻布制成,纹饰由木板染印,上次展出是1974年,曾在天平胜宝5年(753)的东大寺仁王会上使用 [9] 珍奇宝物 - 黄熟香(中仓135)重达11.6千克,全长156厘米,最大直径42.5厘米,有"天下第一名香"之称,放射性碳测定原木材采伐于公元772~885年之间 [11] - 天平宝物笔长度超过半米,采用缠纸工艺形成五层构造,在东大寺大佛开眼法会上被用于给大佛点睛,笔毛已脱落但内部结构清晰可见 [10] - 黑柿苏芳染金银山水绘箱(中仓156)长38.8厘米,宽18厘米,高12.5厘米,以黑柿木为底,用苏木染制仿紫檀,箱盖用金银泥绘制山水纹样 [12][13]
大漠孤城的丝路余音(足迹)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遗址概况与历史意义 - 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 呈规则矩形 东西长421米 南北长374米 城墙高约10米 由黄土夯筑而成[2] - 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控扼河西走廊的军事重镇 曾商贾云集 是东西方商贸交流的见证[2] - 遗址出土文献为西夏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初发掘的佛塔地宫出土近8000件西夏文 汉文 藏文文献及佛像绢画 包括重要辞书《番汉合时掌中珠》引发国际学界震动[2] 文化价值与旅游景观 - 黑水城遗址于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额济纳旗胡杨林共同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带[3] - 每年秋季 胡杨林的金黄与黑水城的厚重交相辉映 成为摄影创作的热门取景地[3] - 遗址保留有古河道和阡陌遗迹 是游客感受历史与丝路文化的场所[3]
丝路新程:立体通道联通亚欧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02:14
新疆对外开放格局 - 新疆积极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 [2] - 新疆不断挺进开放前沿,在新时代丝绸之路上焕发勃勃生机 [2]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新疆全力推进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和商贸物流网建设 [2] - 新疆对外开放口岸数量达到19个 [2] - 民航航线总数达到595条 [2] 国际运输网络拓展 - 新疆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9条 [2] - 新疆开放多边国际道路货运线路10条 [2] - 国际客运航线25条,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 [2]
丝路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9-24 10:09
文化传承与历史影响 -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在马六甲建立官厂 其带来的繁华延续至今[1] - 郑和故事历久弥新 其和平互鉴共享的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宏图[1] -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珍藏郑和布施碑 记载向当地佛寺布施金银丝绸的史实 该碑拓片曾作为国礼并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1] 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 - 柬埔寨王室成员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柬埔寨文化 用歌曲美食结识中国朋友 获得大量中国网友互动[2] - 法国摄影师在中国生活近25年 通过摄影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搭建文化沟通桥梁 认为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连接之一[2][3] - 法国摄影师带来如梦时间系列作品 用5年时间跟踪记录中国话剧团队 以纪实手法捕捉中国戏剧艺术魅力[4][5] 农业技术与国际合作 - 冈比亚农民在中国专家帮助下 农场从3公顷发展到100公顷 服务周边农田2000多公顷 实现从人工脱粒向全程机械化转变[6] - 隆平高科专家为冈比亚带来杂交水稻良种种植技术和农机培训 显著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效率[6] - 冈比亚农民实现愿望 将收获的稻谷安放在袁隆平墓前 象征杂交水稻技术在冈比亚成功生根[6][7]
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经济观察报· 2025-09-23 10:25
壁画发现与保存 - 壁画于1965年由苏联考古队在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古城遗址抢救性考古中发现,因当地修路计划意外触及大型夯土建筑基址[2] - 发掘工作持续六年(1965-1971),在11米见方的正方形穹顶房间内发现被红烧土和坍塌墙体覆盖的四壁壁画,齐腰高下层画面因受墙体保护而留存,上层壁画毁于1220年蒙古军队攻陷撒马尔罕时的大火[2] - 苏联专家采用先进壁画加固技术,以特殊黏合剂渗透加固颜料层后分块剥离,最终将约40平方米遗存完整迁移至新建的阿夫罗夏伯博物馆保护展示[3] 壁画内容与艺术特征 - 壁画总面积约40平方米,采用石青、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制,虽历经1300余年色彩仍鲜艳夺目,西、北、南三壁核心场景保存完整,东壁因后世改造破坏较严重[4] - 西壁聚焦"各国使节朝觐粟特王"场景,可清晰分辨6支使节团,每支队伍由"引导官+使节+随从"构成,关键人物身旁留有粟特文题铭提供身份考证依据[4][5] - 人物等级采用"身形大小+服饰色彩"双重标准:唐朝皇帝与皇后、粟特王身形最大(1.1-1.2米),各国使节次之(0.8-0.9米),侍从与乐师最小(0.6-0.7米),体现"以形定尊卑"手法[12] 使节团文化符号 - 唐朝使节团头戴进贤冠,身穿绯色圆领袍,腰系金鱼袋,手捧蚕茧与白绢,随从肩扛装有丝绸的木箱,粟特文题铭明确标注"来自东方大唐的使者"[6] - 其他使节团包括手持丝织品的赤鄂衍那国使者、手持嵌宝石金腰带的柘枝国使者、手持葡萄藤与银壶的费尔干纳国使者,以及头戴狼头金冠手持虎皮的突厥使者[5][6][7] - 贡品构成丝绸之路物质交流图谱:蚕茧和白绢代表中原丝织文明,金腰带和宝石代表西亚金属工艺,虎皮和弯刀代表草原游牧文明,葡萄藤代表中亚农业文明[12] 壁画历史背景 - 壁画创作于公元656年至675/676年之间,正值唐朝与西域关系密切的黄金时代,658年唐高宗平定西突厥后向粟特地区拓展影响力[14] - 唐朝在康国(撒马尔罕)设立康居都督府,"仍以其王拂呼缦为都督",使撒马尔罕成为唐朝羁縻府州,粟特王同时接受唐朝册封[14] - 壁画创作后不久,705-709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征服河中地区,751年怛罗斯之战标志唐朝势力退出中亚,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成为主导力量[17] 跨区域文物印证 - 韩国庆州兴德王陵和龙江洞古坟出土7-9世纪胡俑和文官雕像,服饰形象特征表明可能来自东罗马、波斯及中亚地区,证明新罗通过唐朝与西域存在间接交往[19] - 日本正仓院收藏大量唐代传入文物,包括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金银平文琴等乐器,与撒马尔罕壁画描绘的西域乐器有密切关联[19] - 阿富汗"巴克特里亚宝藏"中发现融合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元素的艺术品,其中中国丝绸和铜镜与粟特艺术风格结合,证明阿富汗作为丝路枢纽的地位[19]
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12: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一次文化探索之旅,聚焦于从长安到敦煌的路线,强调该旅程是对历史人物、诗歌文学以及古今文明对话的深度体验,揭示了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开放包容与生生不息[1][10][15] 关于人的旅程 - 汉代《王杖诏书令册》记录了一位名为“广”的长安老翁为尊严抗争的个案,体现了汉代社会的养老制度与人文温度[3] - 雷台汉墓的铜车马仪仗队及刻字青铜马俑,与“破羌将军”银印一同呈现,使历史人物张绣的归宿与凉州土地紧密关联[3] - 大地湾遗址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展示了史前工匠对生命与美的直觉,其“齐刘海”少女面容跨越六千年传递创作温度[4][11] - 鸠摩罗什寺记载了龟兹高僧被囚凉州十七载后,在长安译场绽放智慧之光,其“舌舍利”象征乱世中个体对文化传播的信念[5] - 现代甘肃简牍博物馆的肖老师、武威市博物馆的李师傅以及茂陵的司机王师傅,以热情与对历史的自豪,延续了古道精神的人文传承[5] 关于诗的旅程 - 唐代边塞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凉州词》等,其磅礴气势需通过亲历祁连山风、玉门关沙与黄河涛声方能真正体味[7] - 在阳关断壁前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在武威姑臧城废墟高吟岑参诗句,使诗中的离别苦涩与盛唐繁华获得场景依托[7][8] - 通过在场诵读,如在茂陵封土下读汉武帝辞赋、周原阡陌间吟《诗经》,实现与古代诗人的零距离对话,触摸其心魂[8] - 河西走廊的沙漠、雪山、长城与绿洲激荡诗情,旅途中创作《出塞:代戍边卒作》《祁连山歌》等四首诗,捕捉山河壮美与人情温暖[8][9] 古今对话的旅程 - 丝绸之路被喻为文化长河,其源头在陇原大地的彩陶文化闪耀,如大地湾文化的“宽带纹”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参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初构建[10][11] -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何尊铭文拓片标出“宅兹中国”,体现周人对天下秩序的理解,青铜器纹饰展示周人将羌戎、荆楚等族群纳入礼乐共同体[12] - 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展现汉代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隋唐文物如泾川大云寺五重舍利石函、吐蕃金器及东罗马鎏金银盘,印证东西方文明交融[12][13] - 兰州中山桥下的黄河水融合周原青铜、武威木简、敦煌壁画等文明片段,“黄河万里下金城”的诗行隐喻文明长河从五千年源头奔涌至今[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