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搜索文档
暑湿VS暑热 精准解暑先搞清区别
北京青年报· 2025-08-04 09:01
中暑类型及症状 - 暑湿成因包括过度贪凉如夜间露宿、冷水冲身、大量冷饮等导致风寒湿邪侵袭 [2] - 暑湿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身体酸痛、头重如裹、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2] - 暑热因高温劳作或长途奔走导致暑热邪气侵袭 类似西医先兆或轻症中暑 [2] - 暑热症状包括面红耳赤、呼吸急促、口干口苦、小便深黄、排尿灼热感 [2] 暑湿对症用药 - 藿香正气系列可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适用于外感寒湿或饮食不洁引起的腹泻腹胀 [3] - 十滴水可健胃祛风散寒 适用于生冷导致的头晕恶心腹胀 但孕妇忌服 [3] - 保济丸可解表祛湿和中 适用于暑湿引起的消化不良呕吐 兼预防晕车 [4] - 六合定中丸祛暑除湿消食 对恶寒发热头痛胸闷腹痛泄泻有效 [5] 暑热对症用药 - 六一散清暑利湿 适用于暑热烦渴头昏恶心 外用治湿疹痱子 [5] - 行军散辟瘟解毒开窍 适用于中暑急性肠胃炎 含麝香孕妇慎用 [6] - 暑症片祛暑解毒开窍 用于中暑昏厥牙关紧闭 [7] -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 适用于发热头晕咽干口渴 [7] 中药茶饮配方 - 暑湿症推荐藿香佩兰茶芳香化湿 三豆饮清热利湿比绿豆汤更温和 [9] - 暑热症推荐金银花菊花茶清热解毒 竹叶茅根饮清心除烦利尿 [10] 食疗方案 - 暑湿症食疗包括香薷厚朴汤煎服 藿叶粥和胃止呕 [13] - 暑热症食疗推荐鲜芦根粥和绿豆粳米粥 均加冰糖食用 [14] 防暑营养补充 - 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草莓土豆可补电解质 茶叶兼具补钾消暑作用 [15] - 维生素B族来源包括糙米瘦肉鸡蛋 维生素C来自柑橘猕猴桃青椒 [15] - 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可清热促循环 茶咖啡可可助健脾利胃 [15]
“伏天晒背”是否人人适合?如何防暑降温避免中暑?专家提示“几要”“几不要”↓
央视网· 2025-07-24 10:43
大暑时节健康养生 - 大暑时节是"养阳"的好时节,晒背是其中一种方法,但并非人人适合,体质弱、高龄、皮肤易过敏、阳气偏盛或阴虚阳亢、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不适合晒背 [1] - 虚寒体质者可适当晒背,需注意选择合适天气和时间段,避免炎热和太阳直射下久晒,开始时5-10分钟,适应后可增至每次15-30分钟,每周2-3次 [3] - 晒背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吹空调或冷风扇,应在室内阴凉处休息15-30分钟,让体温自然恢复,并及时补充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冰饮 [3] 户外高温作业人员防暑 - 高温高热作业环境和人体散热功能障碍易引发中暑,先兆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应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和盐分 [4] - 若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速等中暑症状,需立即物理降温并补液,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4] - 外卖、快递员应主动防护(防晒装备)、主动休息(避开高温时段,增加休息频率)、主动补水(少量多次,含电解质饮料) [6] - 补水需提前进行,选择常温或微凉水,避免冰镇饮料、酒精和高糖饮料,以减轻身体负担 [6]
三个典型症状 识别“高温杀手”热射病
人民网· 2025-07-21 09:40
热射病与中暑的区别 - 中暑是一个渐进过程,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不同阶段症状不同,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为口渴多汗、乏力心慌、头晕头痛等,经现场救护后可恢复,重症中暑则会出现高热、痉挛、休克、昏迷等症状 [1] -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典型症状为高热(40℃至42℃或更高)、无汗、昏迷,可能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1] 热射病的防治与急救 - 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降温、早送医,降温速度与预后密切相关,高体温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 [2] - 急救措施包括迅速转移至阴凉处、用冰袋置于额头等部位散热、送医途中持续降温,目标是尽快将体温降至39℃以下 [2] 预防中暑与热射病的建议 - 关注高温预警,减少高温暴露,科学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出现不适及时休息 [2] - 中暑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65岁以上老人、体弱多病者、肥胖人群及高强度体力劳动者,需格外注意防暑 [2]
“热中风”有什么症状?和普通中暑有什么区别? | 夏日健康科普
央视网· 2025-07-19 13:32
热中风定义与分类 - 热中风指气温超过32摄氏度时出现的卒中事件[1] - 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热中风多数属于缺血性卒中[3] 发生机制 - 高温导致出汗增多和血管扩张 水分补充不足引发血容量不足和血液浓缩[6] - 血液浓缩促使血小板聚集 增加血栓形成风险[6] - 高温易引发情绪波动 导致血压变化诱发卒中[6] - 频繁进出空调房造成血管剧烈收缩/扩张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易痉挛[8] 症状鉴别 - 中暑表现为体温调节紊乱 症状包括脸红眩晕高热无汗 无特定偏侧症状[13] - 热中风表现为突发局部神经功能缺损 如偏瘫偏麻言语障碍口眼歪斜[15] 识别方法 - 采用"一二零"口诀自测:查面部不对称/单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16] - 三项中出现任意一项异常即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9] 预防措施 -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血压剧烈波动[23] - 避开10-15时高温时段户外活动[23] - 空调温度控制在25-28摄氏度 定时通风[23] - 及时补水防止脱水[23]
热射病有何症状?如何预防?怎么施救?这份健康提示请收藏↓
央视网· 2025-07-17 15:48
热射病的定义与危害 - 热射病是严重中暑,死亡率极高,人体温度异常增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使脏器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发多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 [1] - 国际统计显示热射病死亡率高达14%-65%,从轻微中暑发展到热射病可能仅需几小时,不及时救治会导致不可逆损伤 [3] 热射病的症状与发展阶段 - 先兆中暑阶段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大汗、口渴等症状,不及时处理会发展为轻症中暑,症状加重且体温升至38℃左右 [5] - 最严重的热射病阶段会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并伴随心脏、脑、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5] 热射病的类型与高风险场景 - 热射病分为劳力型(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和经典型(长时间密闭不通风环境) [5] - 高风险场景包括无空调厨房长时间炒菜、室内温泉久留、产妇坐月子不开空调等,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失衡 [7] - 高风险人群包括体温调节能力差的高龄老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或体力劳动者 [7]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与误区 - 发现中暑或疑似热射病应第一时间将患者移至阴凉处并采取降温措施 [8] - 避免用酒精擦浴降温,可能损伤皮肤或导致酒精中毒,建议用温凉水湿敷脑门、腋窝、大腿根等部位 [8] - 自行服用解暑药物效果有限,重点应放在降温和补液,多喝温水或淡盐水更有效 [10][12] - 中重度中暑患者体温超40℃时不宜自行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加重肝损伤 [14][16]
高温天气持续警惕热射病 这些人群最危险 降温补水是关键
央视新闻· 2025-07-17 15:21
热射病的严重性与高死亡率 - 热射病是严重中暑,死亡率高达14%到65%,且病情发展迅速,几小时内可从轻微中暑发展为热射病 [1] - 不及时救治会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尤其是心脏、脑、肾功能等多脏器损害 [3]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与高风险人群 - 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失衡,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或体力劳动者 [6] - 不通风环境如密闭房间、无空调厨房、室内温泉、产后坐月子环境等也易引发热射病 [4] 热射病的症状与错误处理方式 - 先兆中暑未及时处理会发展为轻症中暑,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最终可能昏迷 [3] - 自行服用解暑药物或退烧药不可取,关键措施是降温和补液(如多喝温水或淡盐水) [7] 热射病的预防与急救措施 - 发现中暑症状应第一时间采取降温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6] - 高温环境下需注意休息、补水、通风,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力劳动者 [4][6]
夏日炎炎访民生丨高温高湿,警惕隐性中暑
河南日报· 2025-07-17 07:36
高温健康影响 - 中暑成为医院急诊科高频词 快递员 外卖员 环卫工是主要求助群体 [1] - 室内隐性中暑需警惕 湿度超90%且室温29℃以上即可引发中暑 居家老人因省电习惯和热觉退化成为高发人群 [3][4]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激增 7月以来某院接诊量增加约三分之一 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和血压波动是主因 [5][6] 高温运动风险 - 气温超35℃且湿度大时剧烈运动易引发热射病 建议选择室内场地并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 [10] - 户外运动需提前2小时饮用500ml电解质饮料 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150-200ml运动饮料 [10] - 出现头晕 恶心 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停止活动 晨跑时高湿度仍存中暑风险 [10] 防护措施建议 - 老年人需用温度计监测室温 超过30℃应采取降温通风措施 [4] - 需保持补水 情绪平稳 避免环境温差超过10℃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7][8][9] - 运动人群应降低强度并携带防暑药品 特殊人群更需谨慎 [10]
高温席卷多地 专家提示做好健康防护
新华网· 2025-07-14 12:00
高温天气概况 - 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及陕西中部等地14日至22日将有持续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1] - 14日至17日四川盆地、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有阶段性高温天气,空气湿度大,湿热特征明显 [1] - 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大部最高气温37℃至39℃,局地达40℃至41℃,连续高温日数普遍5至8天 [1] 高温发展趋势 - 华北、黄淮地区高温范围扩大,日最高气温超37℃区域呈扩展趋势 [1] - 15日至16日为高温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时段 [1] - 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稳定维持是引发本轮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 [1] 高温对人体影响机制 - 高温造成体温调节系统失衡,导致核心体温急剧升高并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2] - 气温超32℃且湿度超70%时,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高出10℃,易诱发中暑 [2] - 闷热环境下汗液无法迅速蒸发,"桑拿天"中暑风险显著增加 [2] 高温应对措施 - 公众需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应采取防晒措施并补充水分 [2] - 中暑急救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采用降温补水措施,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错误方法 [2] - 出现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需立即送医 [2]
致死率高 警惕夏日的隐形杀手——热射病
中国青年报· 2025-07-12 09:32
热射病的严重性与认知误区 - 热射病是致死率极高的医学急症,能在数小时内引发多器官衰竭,公众常将其与普通中暑混淆并轻视[1] - 解放军总医院专家指出"不就是中暑"的认知误区易延误救治,导致死亡或永久残疾[1] - 今年热射病致死案例频发,需警惕任何中暑症状[1] 热射病诊断标准与识别方法 - 自我判断需关注4个预警信号:烫(由内而外发烫)、晕(头晕目眩)、晃(行走不稳如醉酒)、乱(面部潮红/发白伴呕吐腹泻)[2] - 确诊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及四条临床表现之一(意识障碍/体温>40°C/多器官衰竭/凝血障碍)[2] - 2025版指南首次提出热射病性凝血病诊断标准和危重程度评分系统(HSSS)[2] - 不典型热射病可能表现为常温环境、非剧烈运动或轻度意识障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3] 热射病与普通中暑的核心差异 - 最明显区别是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普通中暑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3] - 重症热射病会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50%[4] - 基层卫生人员需警惕不典型病例漏诊,只要符合一条基本条件+一条临床表现即可诊断[3] 急救与治疗关键措施 - 自救需执行"三立即":立即停止运动、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4] - 救治黄金时间为5分钟内识别,30分钟降温至39°C以下,2小时降至38.5°C以下[4] - 现场急救优先"降温第一,转运第二",采用冰敷大动脉或20°C冷水浸泡[5] - 禁止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或肝功能衰竭[5][6] 高危人群与预防策略 - 高危职业包括建筑工人、炼钢工人、运动员,需特别注意防暑[7] - 体温调节弱势群体(老人、儿童、产妇)及亚健康人群(肥胖、熬夜者)易发病[7] - 预防需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出现早期症状立即休息[7] - 长期空调环境人群应通过户外运动锻炼热耐力,避免温度调节中枢"废用性萎缩"[8] 公众教育与社会倡导 - 需破除"坐月子不能开空调"等传统误区,夏季应合理使用降温设备[7] - 掌握"烫晕晃乱"预警信号和"三立即"自救原则可有效防控[8] - 专家建议年轻人多进行户外运动以增强热适应能力[8]
热射病≠普通中暑!医生: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就医
央视网· 2025-07-11 11:46
高温天气与热射病病例增加 - 高温天气持续导致医院热射病病例增多 热射病是严重中暑 死亡率高 [1] - 山东淄博市70岁王女士因意识障碍送医 体温高达40.3摄氏度 经冰毯冰帽降温及补液治疗后康复 [3] 中暑病例与急救呼入量变化 - 安徽合肥中暑病例增加 120专线呼入量较高温前增加近两成 [4] - 合肥急救中心日均来电近1500个 中暑相关急救呼救明显增多 [5][7] 中暑症状与高发时段 - 中暑急救高发时段集中在中午至傍晚 症状包括头晕 恶心 呕吐及意识不清 [7] - 居家老人因身体机能减退易中暑 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未成熟也需关注 [7] 急救处理建议 - 出现头晕 头痛 恶心等症状时应转移至阴凉处 解开衣物并补充水分 [9] - 若症状不缓解或出现意识障碍等重症表现需及时拨打12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