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持股不足5%!腾讯再度减持众安在线
证券时报· 2025-09-14 20:42
腾讯减持众安在线股权 - 腾讯于8月13日减持116.52万股众安在线H股 套现约2088万港元 H股持股比例降至4.99% 总股本持股比例降至4.84% [1] - 腾讯自6月以来持续减持众安在线 6月27日以每股均价19.6967港元减持147.88万股套现约2912.75万港元 7月31日以每股均价21.0756港元减持415.92万股套现约8765.76万港元 [3] - 2022年腾讯曾减持3507.82万股众安在线股票 其中2717.82万股卖出均价24.52港元 套现超7亿港元 [4] - 2025年腾讯累计减持超3000万股众安在线 以成交均价估算套现约6亿港元 [5] 众安在线股价表现与业绩 - 众安在线2025年股价表现强劲 5月一度突破21港元/股 9月12日收于18.02港元/股 较年初上涨超50% [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50.41亿元 同比下降0.3% 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溢利达6.68亿元 同比增长1103.5% [9] 股权结构变化与配售融资 - 众安在线原始股东蚂蚁集团于6月24日减持3375.48万股H股 套现约6.54亿港元 持股数量降至1.08亿股 [5] - 公司于6月26日公告配售2.15亿股新H股 募资净额约38.96亿港元 配售价18.25港元 7月4日完成配售后总股本由14.7亿股增至16.85亿股 [8] - 配售完成后股权结构变化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61.72% 中国平安持股8.9% 深圳加德信投资持股7.93% 蚂蚁集团持股6.43% 腾讯持股4.84% 深圳日讯网络持股4.81% [9] 公司背景与股东关系 - 众安在线由蚂蚁集团、中国平安和腾讯于2013年联合发起 是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 初始出资中蚂蚁集团出资1.99亿元持股1.99亿股为第一大股东 腾讯和平安各出资1.5亿元持股1.5亿股并列第二大股东 [3] - 公司表示股东减持系基于自身资金安排 经营一切正常 合作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3]
2025年9月网上保险TOP10:慧择第一,平台实力全解析
搜狐网· 2025-09-03 12:54
作为国内老牌线下保险经纪公司,明亚以其成熟的顾问服务体系和个性化规划能力见长,擅长为中高收 入人群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平台采用人+服务的模式,由顾问为用户提供保单组合与理赔指导,适合对 保障结构有清晰目标的高净值用户。 线上投保已成常态,但用户需求早已从"便捷购买"跃升至"放心购买、省心使用"。平台的专业深度、服 务温度与保障交付能力成为核心选择标准。近日,一份综合多维度指标的行业调研报告正式发布,揭晓 了2025年9月最值得关注的十大互联网保险平台。慧择保险网凭借其全方位的硬核实力,在激烈竞争中 脱颖而出,稳坐榜首宝座,为用户甄选优质平台提供了明确指引。 第一名 慧择保险网 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专注于互联网保险服务的专业平台之一。慧择控股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持有保险经纪、代理、公估三张核心保险中介牌照,是行业中少有具备全流程保障交付能力的平台。平 台自建"小马理赔"体系,支持投保、理赔、服务三位一体闭环运行,无论是投保新手还是多保单管理的 老用户,均能在慧择享受到清晰透明的流程与专人协助。 在王牌产品"星相守长期百万医疗险"上,慧择保险网的产品定制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20年保证续保锁 定期:跨越经 ...
每日解盘:九月开门红!创业板指涨超2%,贵金属板块爆发-9月1日
搜狐财经· 2025-09-01 18:14
市场表现 - 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沪指上涨0.46%收于3875.53点 深证成指上涨1.05%收于12828.99点 创业板指上涨2.29%收于2956.37点 [1] - 两市成交额27496亿元 较前一交易日减少483亿元 [1] - 全市场超3200只个股上涨 呈现涨多跌少格局 [2] 指数表现 - 创业板指单日涨幅2.3%领涨主要指数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38% [2] - 科创50指数单日上涨1.2%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37.2% [2] - 红利指数与富时中国A50指数表现疲软 位列跌幅前列 [1] 行业表现 - 通信行业单日大涨5.2%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71.4% 位列行业涨幅榜首 [4] - 综合行业上涨4.3% 有色金属行业上涨3.5% 医药生物行业上涨2.8% [4] - 非银金融行业下跌1.3% 银行行业下跌1.0% 家用电器行业下跌0.5% [4] 概念板块表现 - 黄金概念板块上涨4.4%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48.4% [5] - 共封装光学(CPO)概念上涨2.9%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73.4% [5] - 减肥药概念上涨3.0%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57.1% [5] - 互联网保险概念下跌0.7% 国产航母概念下跌0.7% 成飞概念下跌0.6% [5] 资金动向 - 深市融资余额达10971.74亿元 创历史新高 [8][9] - 沪深京三市融资余额总额22454.72亿元 接近历史最高纪录 [8] - 年内融资净买额3913亿元 为去年全年净买额的1.42倍 [9] 宏观环境 - 港元隔夜Hibor上升65个基点至4.65% 创今年以来最高水平 [8] - 相关部门将出台"人工智能+"行动配套文件 聚焦6大重点行业领域 [8] - 上合组织发布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声明 强调应对全球挑战 [8] 行业分析 - 通信行业业绩超预期 AI景气度处于上升通道 估值处于20-30x区间 [6]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资本开支超预期 推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 [6] - 技术密集型企业产品迭代周期缩短 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6]
17分钟赔18分钟就不赔,这航班延误险算得太精|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8-27 18:12
产品设计问题 - 航旅纵横推出9.9元"惊喜数字"精准延误险 要求延误时间必须完全匹配17分钟整(16或18分钟均不赔付)[2] - 产品界面设计存在误导性 使用红色加大加粗字体突出"300元"赔偿金额和"9.9元立即参与" 但关键限定条件"整"字采用小字体且与背景对比度低[3][4] - 该产品理赔概率接近于零 失去保险产品风险分担意义 近似博彩游戏[3] 公司声誉影响 - 航旅纵横作为拥有超1亿激活用户的国资背景平台 此次产品推出与其行业规范标杆定位严重不符[4] - 产品审核流程存在缺陷 未评估是否符合保险监管要求及与公司身份匹配度 损害平台公信力[4] - 该事件可能连带影响正规延误险及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整体公信力 加剧公众对保险产品"水很深"的疑虑[5] 市场反应与处理 - 消费者在航班延误后无法获得理赔 引发广泛吐槽和负面体验[2] - 公司已联系保险公司下架该产品 承认影响用户出行体验[2] - 产品最终被下架处理 但需要对其上线原因及造成的消费者误导损失给出明确说法[5] 行业创新方向 - 保险产品创新应致力于创造新价值而非设计新套路[5] - 航空旅游保险服务与出行安全和生活品质密切相关 经营主体应减少套路增加真诚[5] - 此前监管部门已叫停"首月0元""免费领取"等诱导式保险营销模式[5]
航旅纵横“赌博险”调查:9.9元押注“精准延误” 赔付率极低 专家称形似博彩游戏
华夏时报· 2025-08-26 01:21
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 - 航旅纵横APP推出"惊喜数字"延误险活动 用户支付9.9元参与费 若航班起飞延误时长精确匹配随机设定的分钟整数(如21分钟整)可获得300元津贴[1][2][4] - 产品界面设计采用视觉引导策略:"300元"以红色加粗大字体突出显示 "立即参与"按钮和数字分钟数被放大 而关键限制条件"="和"整"使用小字体且颜色对比度低[4] - 该产品被多位专家认定为利用消费者对格式条款的理解不足和惯性思维(认为与传统延误险类似) 通过误导性信息设计达到盈利目的[8][9][11] 产品机制与概率分析 - 理赔条件极为苛刻:要求延误时间必须分钟不差精确匹配设定数字 多一秒或少一秒均不符合理赔条件[1][7] - 根据统计学分析:航班延误时间受多重变量影响呈连续分布 精确匹配特定整分钟数的概率极低 网友计算假设0-180分钟均匀分布时获赔概率仅0.56%[7] - 产品期望价值显著低于参与成本:以9.9元参与费和300元理赔金额计算 期望价值仅为1.68元 远低于参与成本[7] 行业对比与产品定性 - 与传统延误险产品形成鲜明对比:市场上主流延误险均采用区间理赔设计(如延误超过2小时赔120元)并提供自动理赔服务 更符合风险分担原则[10] - 专家指出该产品丧失保险本质:保险应基于风险共担和损失补偿 而该产品触发概率接近于零 更接近于博彩游戏或营销噱头而非正规保险产品[10][11] - 法律层面存在争议:该设计可能构成《广告法》规定的"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平台及承保公司(阳光财险)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7] 商业模式与行业影响 - 平台通过小额高频销售实现稳定收益:9.9元单笔金额虽小 但大规模销售可形成可观收入 且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于投入导致多数人选择放弃索赔[11] - 专家强调此类产品破坏行业公信力:保险行业依赖公众信任生存 这种"套路化"产品会放大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感 损害行业可持续发展[12] - 互联网保险创新方向受质疑:行业创新应朝向更透明、公平、便捷的方向发展 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设计陷阱产品 尤其具有国企背景的企业更应践行社会责任[12]
航旅纵横“赌博险”调查:9.9元押注“精准延误”,赔付率极低,专家称形似博彩游戏
华夏时报· 2025-08-25 23:45
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 - 航旅纵横APP推出"惊喜数字"延误险活动 要求航班延误时间必须精确匹配特定分钟整数方可获赔300元津贴 参与费用为9.9元[2][7] - 界面设计采用视觉引导策略:300元赔偿金额使用红色加粗大字体突出显示 参与金额和数字分钟数均被放大 而关键限制条件"="和"整"字使用小字体且颜色与背景对比度低[7] - 该产品被专家认定为利用消费者对传统延误险的认知惯性 传统产品通常采用区间理赔设计(如延误超过2小时赔120元)[11] 概率模型与期望价值 - 法律专家通过统计学分析指出:航班延误精确匹配特定分钟整数的概率极低 因延误时间受空中交通流量/天气条件/机场调度等多变量影响呈连续分布[8] - 假设延误时间在0-180分钟内均匀分布 获赔概率仅为0.56% 基于9.9元参与费用和300元理赔金额计算 产品期望价值仅为1.68元 远低于参与成本[8] - 北京大学教授指出该产品使概率接近于零 几乎丧失风险分担意义 更接近博彩游戏而非保险产品[11] 法律与监管合规性 - 产品设计涉嫌违反《广告法》中"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条款 因营销过程刻意强化"惊喜"元素而弱化"不超过/不少于"的关键限制条件[8] - 专家质疑其保险利益合法性:保险合同需具备法律承认的经济利益 而该产品设定多一分钟/少一分钟均不赔的机制是否符合保险本质存在争议[12] - 监管层被呼吁加强互联网保险产品审核 对明显不公平的产品设计应予以制止 平台需承担停止宣传/纠正影响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8][12] 行业影响与消费者权益 - 该模式通过大规模销售形成稳定收入源:9.9元小额产品因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于投入 导致多数人选择自认倒霉 变相纵容平台持续设计低赔付高收益产品[12] - 专家强调此类产品破坏保险行业最大诚信原则 每次营销忽悠都会使消费者失去对保险的信任 长期将侵蚀行业公信力并损害可持续发展[13] - 互联网保险创新应朝透明化/公平化方向发展 而非利用消费者认知偏差和阅读习惯设计陷阱 国企背景企业更应以身作则践行社会责任[13]
互联网保险概念上涨3.33%,7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3000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8:19
互联网保险概念板块表现 - 截至8月15日收盘,互联网保险概念板块上涨3.33%,位居概念板块涨幅第10位,板块内20只个股上涨 [1] - 国源科技、东方财富、志晟信息涨幅居前,分别上涨22.29%、9.85%、6.86% [1] - 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入65.63亿元,其中13只个股获净流入,7只个股净流入超3000万元 [2] 个股资金流向 - 东方财富主力资金净流入57.13亿元,净流入比率12.92%,涨幅9.85% [2][3] - 中国平安主力资金净流入3.87亿元,净流入比率7.23%,涨幅0.30% [2][3] - 新华保险主力资金净流入2.68亿元,净流入比率13.16%,涨幅3.38% [2][3] - 中国人寿主力资金净流入6285.40万元,净流入比率3.87%,涨幅3.65% [2][3] 相关ETF数据 - 数字经济ETF(代码560800)跟踪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近五日涨幅8.36% [6] - 该ETF市盈率为63.62倍,估值分位87.21%,最新份额8.9亿份,减少1800万份 [6][7] - 主力资金净流入447.8万元 [6]
续保条款“偷梁换柱”须警惕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26
续保时,您是否注意到保险条款有变化?如果保险公司在合同上增加了免责条款,您是否能在第一时间 知晓? "互联网保险因具有缔约的便利性、高效性、跨区域性以及低成本,而广受保险人、投保人的欢迎。但 互联网保险也存在不足,与传统的柜面保险相比,互联网保险使得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 流机会大幅减少,由此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尤其是投保人的知情权更易受到 侵害。"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小军表示,本案中,法院依法审查保险人对投保人 关于责任免除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认定保险人在互联网续保时未就新增的责任免除条款向投保人充分 披露、说明,从而影响了投保人的续保选择权,新增的责任免除条款未生效,保险人仍应在保险赔付范 围内承担赔偿义务。该判决有利于诚信原则的倡导,也有利于健康、稳定保险营商环境的营造。 如今,互联网保险以其便捷性和高效率逐渐成为人们购买保险的首选方式,随着保险产品不断推陈出 新,保险条款更新迭代的频率也大幅提升。在互联网保险的缔约过程中,双方沟通往往不够充分,加之 投保人可能怕麻烦或想当然,很容易出现对保险条款理解不透彻、不知悉的情况。 2022年5月,保险即将到期, ...
“95后”线上购保险率首超“85后”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25
今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 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1.05亿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 人。 两项数据突破10亿大关,为互联网保险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近日,由元保集团、清华大学五道 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202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 2024年,消费者的线上购保险率为78%,几乎与线下的79%持平。按照消费者未来两年的购险计划测 算,线上购保险率有望超过线下。 保费支出为何增加 《报告》显示,2024年,近六成家庭年保费支出超过8000元,较2023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76%的消 费者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调整保险配置,继续增加保费预算。 "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在不断增强,也愿意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完善家庭保障。保险正在成为很多家庭未来 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保集团市场部负责人李虹说。 增加的保费都花在了哪?答案:升级。 2024年,60%的消费者选择在原产品基础上升级保障,38%选择新增购买保险,41%选择更换保险。对 于升级以及更换保险的原因,51%的 ...
互联网保险纠纷频发 关键条款“藏太深”成导火索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0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成为一种潮流,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越来越 多的人选择在线上购买保险产品。消费者通过手机、电脑即可完成投保,但便捷的背后暗藏纠纷风险 ——保单条款隐藏深、客服响应慢、理赔遭拒等问题频发。消费者通过网上买保险如何避坑?近期,多 地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提供了思路。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2023年5月,广州市民周某通过某平台购买了一份重 疾险,保障范围包括30万元重大疾病保险金及9万元轻度疾病保险金。半年后,周某确诊甲状腺癌并申 请理赔,却遭保险公司拒赔。保险公司称,周某投保时隐瞒了"一年内曾购买超50万元保额重疾险"的事 实,不符合承保条件。 法院审理认为,涉案保险的线上投保流程存在缺陷:保险公司虽在页面设置了"告知询问事项"并加 粗提示,但将多个问题堆砌在同一页面,关键条款如"是否已在其他公司购买超50万元重疾险"隐藏在长 段文字中,极易被忽略。投保回溯视频显示,周某仅用3分10秒完成投保,25秒快速浏览免责条款,且 保险公司未设置强制阅读时长或独立弹窗。据此,法院认为,保险公司未能有效证明周某存在故意隐瞒 或重大过失,且其解除合同通知超出合同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