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社会化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地不“懒” 人更勤 ——一碗粮里看“四向”
河南日报· 2025-07-29 07:08
农业技术升级 - 新的农业技术、装备设施和种植管理模式正在改变传统人地关系,推动农业升级[1] - 高标准农田配备排水渠、灌溉设备和施肥罐,实现涝能排、旱能浇,提升种植效率[2] - 2000亩高标准农田采用平移式灌溉设备,3天即可完成全面浇水[3] -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30%、节肥30%并提高产量[4][8]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78%[4] - 高标准农田每50亩配套一眼井,配备网格化排水系统[2] - 采用密植滴灌技术增加田间密度,通过精细水肥管理实现玉米增产[4] - 配套"地力加油站"处理有机废弃物,生产液态肥替代30%化肥用量[8] 农田管护机制 - 河南省财政每年专项拨款1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奖补[7] - 农田设施配备管护牌,明确责任人和联系方式,确保及时维修[5][6] - 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8] 农业社会化服务 - 农业服务公司配备120多台农机装备,覆盖耕种管收储运全流程[10] - 大型拖拉机作业效率达400亩/天,是小型机械的4倍[10] - 河南天惠农业服务公司年作业量达10万亩次,采取托管/半托管模式[11] - 全省培育12.7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11] 种植效益提升 - 3900亩小麦通过4次浇水和精细管理实现产量同比增长[4] - 先进农机具提升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农户机械购置成本[10] - 专业服务组织规模化作业优势显著,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11]
【省农业农村厅】土地托管 农民省心又增收
陕西日报· 2025-07-28 07:40
土地托管模式成效 - 陕西王益区4个行政村288户村民通过土地托管获得58万元分红款 [2] - 王益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托管2800多亩土地,采用"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模式 [4] - 托管后农户每亩地保底分红350元,不受旱情影响 [4] - 规模化作业使农资采购成本降低20%,施肥成本从每亩140元降至110元 [4] - 农户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获得稳定土地收益 [4] 规模化经营效益 - 临潼区高铁村托管1700亩耕地,采用"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6] - 托管后小麦亩产从不足4000公斤增至4800公斤 [5] - 亩均用种量减少2.5公斤,用肥量减少5公斤,机械使用费减少80元 [6] - 每袋化肥便宜10元,每公斤种子便宜0.2元,每亩成本降低至少200元 [6] - 消除田埂增加耕地400多亩,亩均小麦增产75公斤以上 [6] 创新服务模式 - 佳县形成"村集体+农户""主体+村集体""主体+农户"等多种托管模式 [7] - 2024年托管服务面积达17万亩次,带动2万余农户户增收1000-1万元 [7] - 5家集体经济合作社增收3-5万元 [7] - 旱作区机械化率达90%,土壤水分生产率提高12%,作物产量增加15%-32% [7] - 减轻农户90%劳动压力 [7] 全省发展概况 - 截至2024年底,陕西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7万个 [7] -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5825.1万亩次,服务264万农户 [7] - 实现营收43.6亿元,覆盖三大主粮和苹果、猕猴桃等特色产业 [7] - 延安、渭南等地探索"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新模式 [7]
农户钱袋子鼓起来了
经济日报· 2025-07-24 06:11
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 四川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通过"稳面积、增单产"策略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稳产增产 [1] - "十四五"期间四川出台多项扶持农业政策,包括直接种粮补贴提标扩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加快种业振兴等 [2] - 2024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将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引领,进一步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稳产增产 [2] 农业机械化与规模化经营 - 眉山市粮香源家庭农场主王程淋从2004年购置第一台收割机发展至拥有100余台农机,土地承包规模达1.83万亩 [1] - 机械化插秧技术使亩均成本从200-300元降至65-75元,同时每亩产量提高70-100公斤,综合增收200-300元 [2] - 王程淋2024年建成日生产能力80吨的大米加工厂,创立"成林寿香稻"品牌 [1] 良种与技术创新 - 四川省良种覆盖率和技术到田率均达95%以上 [2] -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近150个杂交稻品种,其中"品香优秱珍"曾刷新四川一级优质稻高产纪录 [2] 农业社会化服务 - 四川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达9028个,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种粮成本高问题 [3] - 粮香源家庭农场支付土地年租金约2000万元,农忙时每日雇佣近100人务工 [3] - 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亩均1050元年租金,同时在农场务工月收入达4000元 [3]
【铜川】288户村民喜领土地托管分红
陕西日报· 2025-07-22 07:51
土地托管模式 - 王益区探索"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整合零碎地块实现"小田变大田",盘活土地资源并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 [1] - 服务中心与农户签订保底协议,每亩地每年保底分红350元,2023年与288户农户签约并分红58万元 [1] - 通过统一选种、科学管理和成本控制,规模化作业使农资采购成本降低20%,整体收益更稳定 [1] 农户收益情况 - 村民孙九星托管17亩土地获得6000多元分红款,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稳定收益 [1] - 村民贺建国托管18亩土地后解放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土地分红和打工双重收入 [1] - 村民孙进朝将8亩土地入股并在服务中心担任农机手,年增收7万元 [2] 运营模式成效 - 铜川搭建农事综合服务平台,采取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方式推行"一镇一站点"服务模式 [2] - 模式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解决"谁来种地"和"地怎么种"问题,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 - 部分农民实现"双收益",既享受土地托管分红又获得在村务工收入 [1]
杭州市供销社科技助农服务“双抢”
每日商报· 2025-07-10 07:01
现代农业赋能共富 - 杭州市供销社系统通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将服务阵地向基层延伸,聚焦农业生产全链条,畅通农资供应主渠道,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1] - 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力量 [1] 科技育秧创新 - 临安区天目山镇农事服务中心引进自动化育秧产线,仅需2名工人即可完成传统8-9人的工作量,亩均育秧成本节约30元以上 [2] - 自动化设备将用种量误差从10%降至2%,工作效率提升,5-6小时可完成以往一天的工作量,服务周边2000余亩水稻田 [2] - 中心计划在夏收与夏种间隙优化新设备应用,总结经验并向周边农业大户推广,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 [2] 高效烘干服务 - 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配备十台大型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最高达300吨,预计本季小麦烘干总量突破1500吨 [3] - 中心年烘干稻麦能力超8000吨,加工稻米4000吨以上,服务覆盖全区3万亩农田,为种粮大户节省运输、人力成本至少三分之一 [3] 智慧农业平台 - 西湖区米润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拥有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时监控农田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农机调度信息和农户订单 [4] - 平台实现精准派单、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日烘干稻麦超100吨,年烘干能力达5000吨以上,年加工稻米3000吨以上 [4] 全产业链发展 - 西湖区农事服务中心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稻米全产业链,探索农旅融合、品牌化运营,提升"西湖粮仓"品牌价值 [5] - 中心集农产品销售展示、农业研学体验、技术培训、直播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农旅参观走廊,拓宽农产品销路,助力农民增收 [5]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解决单个农户自身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16:48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金融服务部累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超1000亿元,服务11.42万个主体和超30万户农户 [1] - 2024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首次突破3亿亩次 [1] - 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年均总面积超过18.7亿亩次,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8.79亿亩次,覆盖率达50% [2] 农业科技推广成果 - 全国已建立1800家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区、市),技术服务覆盖5000多个行政村 [2] - 科技小院示范面积超过5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0万亩 [2] - 全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100万家,服务小农户超8900万户 [2] 行业转型方向 - 农资企业需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整合土地、种子、肥药、农机等生产要素 [2] - 需构建多元互补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力量 [2] - 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2]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 供销合作社系统与金融机构构建资金下沉通道,赋能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新农人 [1] - 农资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打造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2]
四川加大政策、技术、模式的支持和创新力度 让农户种粮有赚头有奔头
四川日报· 2025-07-09 08:24
政策支持 - 种粮补贴政策覆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 [6][7] -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四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约66亿元,亩均补贴约120元 [7] -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四川稻谷补贴资金9.6亿元,亩均补贴约70元 [7] - 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行定额补贴,补贴额不超过上年同档次产品市场销售均价的30% [7] - 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金额分别达到1100元/亩、800元/亩、700元/亩 [7] - 2024年四川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提高到成都平原区100元/亩、丘陵山地区200元/亩 [8] 技术应用 - 四川发布19项粮油作物主推技术、26个主推品种 [6][9] - 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将成苗率提高到80%以上,节约10%-15%肥料使用量,亩均增收300元 [9] - 杂交稻机械化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节约播种量35%以上,产量提高6.7%,综合效益提高95.6元/亩 [9] - 西南冬麦区小麦大面积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每亩节约成本120元以上 [9] - 优质专用品种供给从2012-2017年的55个提升到2018-2023年的578个 [10] - 四川良种覆盖率、技术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5%提高到2023年63.9% [10] 经营模式 - 四川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达9028个,服务小农户227万余户,占服务对象总数89% [6][11] - 农业社会化服务可降低亩均生产成本30%以上,增产约10% [11] - 涌现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和"订单收购+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12] - 2023年四川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户均从合作社获得直接收益超1200元,家庭农场带动89万人就业 [12] 经济效益 - 2024年四川种粮面积超30亩的种粮大户数量达到4.2万户 [6] - 种粮大户7000亩小麦平均亩产800斤,粮价1.2元/斤,总收入670多万元,扣除成本后收益100万元 [8] - 种粮大户500多亩水稻售价1.7元/斤,亩产1000斤,扣除1000元/亩成本后纯效益达700元/亩 [10]
新闻调查丨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成熟 来看粮仓邓州的实践
央视网· 2025-06-29 06:53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 河南邓州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253万亩,其中9万亩由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托管,采用"地主家的长工"模式,通过服务费盈利 [5] - 每台收割机平均10小时完成300亩作业,秸秆打捆直送牧场,一周内可完成抢收抢种,农机减损使亩产增加20斤 [5] - 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提供耕种、施肥、打药、收割、储存等全环节一体化服务,业务覆盖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 [1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邓州夏秋粮食总产量从2016年110万吨增至2024年160万吨,亩产从不足600元年收入飙升至超千斤 [6] - 孟楼镇土地流转率达96%,种粮大户承包800亩地可实现"坐着等钱",粮食直送储存点并自动结算 [9] - 农机装备从镰刀升级为智能设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11] 农业现代化转型要素 - 农业生产根本在耕地,关键在种子,命脉在水源,灵魂在科技,出路在农机 [9] - 科技赋能农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是吸引年轻从业者的重要因素 [12] - "三权分置"政策推动土地流转形成连片田,配套基建和农机引进显著提升产能 [6] 区域农业特色 - 长江中下游"双抢"指7-8月抢收早稻与插播晚稻同步,黄淮海平原"三夏"包含5-6月冬小麦抢收、玉米大豆播种及幼苗管理 [1] - 邓州采用"智能农机+农田托管"模式,成为豫西南核心粮仓 [5] - 孟楼镇从"靠天收"的西南岗转变为高产示范区,印证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 [6]
铁犁不停歇,播种新希望——山东“三夏”抢收抢种忙
新华网· 2025-06-15 17:14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创新 - 汶上县今年调集超过1000台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抢收,6月9日至13日基本完成75.6万亩小麦收获[2] - 新型纵轴流收割机采用智能监测技术,每亩地可多收10斤小麦,机收减损效果显著[2] - 平原县鲁望农场使用15台新型收割机,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夜间作业持续至晚9点[4] - 齐河县农业服务组织提供全程托管、标准化机械作业等综合服务,扩大种植规模效益[4] 粮食产量与仓储能力 - 汶上县卓荣农业服务公司4万吨级粮食烘干仓储设施投用后,当前有效库容仅剩不足5000吨,反映丰收态势[1] - 齐河县华耀农业联合社托管耕地3万余亩,整合14家土地合作社和5家农机服务合作社资源[4] - 汶上县小麦收获面积较上年增加2000亩至75.6万亩,推广宽幅精播等农技提升单产[2]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 汶上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协会购入210马力拖拉机,看好农业服务前景,玉米精播间距精准至15厘米[5] - 华耀农业联合社示范田应用先进技术,盐碱地小麦亩产超650公斤,展示新型节水灌溉技术[5] - 平原县建设10余个示范方,通过高标准农田和高性能机械推广技术落地[4] 种植技术与效率提升 - 德州禹城合作社采用大马力、宽割幅收割机,结合深耕深翻技术提升作业效率[2][4] - 汶上县推广良种包衣、宽幅精播等农技,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2] - 玉米精播机配合大马力拖拉机实现肥料与种子同步精准播种[5]
财政12亿元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
苏州日报· 2025-06-12 08:26
科技强农 - 2021至2025年苏州累计投入超12亿元财政资金,系统破解农业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 [1] - 实施稻麦良种普惠工程,年统筹3500万元资金实现主栽品种全域更新,推动镇麦18、扬麦29系列等高抗病性品种覆盖率达95.9%,带动单产提高2%以上 [1] - 年度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携手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共同攻克种业研发难关,2024年累计展示评价新品种(系)22个 [1] - 苏州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市、县两级财政计划投入2.5亿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截至今年5月,该中心已累计入驻科创团队12支,累计孵化农业科技企业12家 [2] - 2025年预算安排1150万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技服务网络,安排850万元建设北斗导航农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集群,依托11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农机服务圈",主粮生产机械化率达99% [2] - 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开发农田监测、精准施肥等创新应用场景,实现作业效率三倍以上的显著提升 [2] 产业富农 - 2021至2024年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48亿元,联动市县配套5085万元,打造"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国家级产业镇、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产业矩阵 [2] - 今年新获中央财政资金额度2.6亿元,支持常熟农村改革试点、昆山现代农业园、吴江七都河蟹产业等项目 [2] - 2025年安排1000万元实施"苏字号"品牌振兴行动,聚焦"洞庭山碧螺春""苏州大米""苏州芡实""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区域品牌建设 [3] - 安排1500万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预制菜"领航型"龙头企业 [3] - 安排900万元打造县域电商集聚区,建成直播基地10个 [3] 改革助农 - 2025年投入1380万元实施"姑苏乡土人才计划",持续推进农业专业、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四类乡土人才扶持培育 [3] - 落实250万元,支持现代"新农人"培育 [3] - 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模式,截至2024年,已累计提供担保贷款5327户,金额达到72.75亿元,平均每户获得贷款约136.57万元 [3] - 深化"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农险保险+农技支持""农业保险+信用征信"等模式探索,2024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全市2.21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70亿元,支付保险赔款3.33亿元,户均赔款14579.12元 [4] 成效 - 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