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
搜索文档
六朝古都荆州:楚都四百年,三国古战场
经济观察报· 2025-11-17 14:56
文章核心观点 - 荆州作为中国古代南北东西交通十字路口,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战略要地和经济中心 [1] - 荆州是楚国四百余年政治文化中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并在后世持续发展,留下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丰富文物遗存 [3][4][27] - 该地区在三国时期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其历史演变通过大量出土文物得到生动展现 [14][15][16] 历史地位与地理优势 - 唐代之前是连接中国南北东西的十字路口,明清时期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1][25] - 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水网密布,有荆襄古道北经襄阳可经略中原,南经长江入湖广腹地,长江水道连接吴越与巴蜀 [25] - 三国时期诸葛亮评价“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14] 楚国文化特征 -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至郢(荆州纪南城),作为楚都历时411年,历经20代楚王 [3][4] - 楚纪南城宫殿面积达72万平方米,与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相当 [4] - 创造有别于中原周礼的“偶鼎制度”和特有楚升鼎,装饰审美体现“尊龙崇凤”信仰,龙凤结合玉器题材常见 [6] - 纺织技术因地理优势和人才吸收跃居列国之首,楚人衣着华丽,织造精细 [8] 出土文物与工艺技术 - 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4000年)玉器如玉虎、玉蝉,体现长江中游崇虎习俗和早期玉雕工艺 [2][3] - 战国漆器工艺精湛,如浮雕龙凤纹漆豆通高24.4厘米,饰有三龙四凤四蛇复杂立体图案 [10] - 三国朱然墓出土犀皮黄口羽觞为中国最早犀皮漆器实物,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描绘12人生活场景,均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录 [20][23] - 朱然墓漆木屐证明中国2世纪前后已创造发达漆工艺,纠正了木屐为日本首创的观点 [24] 农业与经济产业 - 作为中国最早稻作农业发源地之一,气候温暖湿润为酿造业打下基础,楚酒有菁茅酒、醴酒等多种品种 [9] - 亚热带季风气候利于漆树生长,为战国至汉代漆器生产奠定物质基础,漆器类型包括饮食器、化妆奁等 [12] - 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简化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 [26] 历史人物与政治影响 - 荆州被称为“宰相之城”,历史上走出138位宰相,包括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 [1][26] -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期间进行吏治、税赋改革,编纂《帝鉴图说》作为万历皇帝教科书,获御赐“张文忠公之砚” [26][27] - 三国东吴将领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军界地位仅次于陆逊,其墓葬出土文物丰富 [18]
楚袂惊鸿越古今(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展览概况 - 荆州博物馆举办荆州马山一号楚墓织绣品特展,展出16件珍贵织绣文物及3件复制品[1] - 展览通过“楚袂惊鸿”、“衣绣锦缘”、“溯洄从之”三大单元展现战国楚人服饰、纺织与刺绣工艺及墓葬发掘历程[1] -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丝织品囊括先秦时期所有丝织品种类,包括单衣、袍服、锦袴、鞋履、绢纱、罗绮、丝绦、锦绣,是研究战国丝绸服饰的唯一实物资料[1][2] 核心展品与工艺 - “楚袂惊鸿”单元展出历经2年修复后首次亮相的一凤一龙相蟠纹绣紫红绢单衣,为今日“战国袍”最早模板之一,其上交领右衽、直裾样式及凤龙盘绕刺绣显示了楚人崇凤信仰和独特艺术风格[2] - 高度还原的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纹样精美,绣有造型独特的三头凤,凤鸟双翅回勾形成另外两个凤头,圆鼓肚子寓意生生不息[2] - “衣绣锦缘”单元首次以全貌形式展出巨大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为战国楚国贵族使用的“蚕丝被”,上端有凹口用于放置头部[2] - 龙与凤是楚绣永恒主题,造型千变万化,例如蟠龙飞凤纹中大树图案可能映射《山海经》“十日”神话,展现了楚人瑰丽想象和高超刺绣技艺[3][4] 墓葬与出土器物 - 马山一号楚墓主人为一位女性,根据随葬器物规格推测是士阶层中地位较高者[4] - 墓中出土我国发现最早的对襟款式服装,一件极为小巧的衣裳[4] - 出土色泽如新的夹纻胎漆盘,是已发现最早的夹纻胎漆器,以麻布为胎骨多层髹漆成型[4] - 出土造型精美的错银铜匕,被称为最早的“漏勺”,以其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已成为“爆款”[4]
观器物之美 品长江之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5 07:14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于9月下旬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展,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展览 [5] - 展览汇集来自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四川、重庆等9省市30多家文博单位的160件(套)文物精品 [5] - 展览按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五大器类分为5个单元,系统梳理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工艺特色与艺术成就 [5] 玉器单元(琼琚凝华) - 展出良渚文化兽面纹三叉形器,距今5300年—4300年,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贵族男性发饰,造型稀有珍贵 [6] - 展出春秋时期龙凤纹玉龙,由一块黄色透闪石精雕细刻而成,图案构思奇巧,中有一龙,玉龙边缘刻出5个凤首,龙凤之间祥云盘绕 [9] 漆木器单元(漆韵流光) - 展出战国时期透雕凤鸟斗蛇瑟座,通体髹黑漆并用红、黄二色彩绘花纹,凤鸟嘴衔蛇尾、爪握蛇头,造型灵动,反映楚文化对凤鸟的尊崇 [8] - 展出战国时期猪形酒具盒,呈双头猪造型,内置酒杯,猪身8幅漆画描绘了楚国贵族从狩猎到宴饮的整个过程 [11] 青铜器单元(钟灵彝秀) - 展出春秋时期青铜神兽,为龙首、蛇颈、虎身、龟足、豹尾,头部以6只小龙构成角,背部攀附一只小兽,是楚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9] 金银器单元(浮光跃金) - 展出明代镶红宝石金冠,层层叠叠的祥云纹组合成莲花状,“花心”上方镶嵌一颗红宝石,与元代张渥《九歌图》中女神湘君所戴金冠类似 [12] 陶瓷器单元(土火之艺) - 展出清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郎窑红观音尊,郎窑红釉烧制需要1300℃以上高温,对器物摆放位置、燃料挑选、熄火时机等细节要求极为苛刻 [10] - 单元背景装饰清代王致诚《陶冶图卷》,细致描绘了工匠制坯、画坯到上釉、烧制的全过程 [12] 展览特色 - 策展采用物画相映手法,将文物置于古代绘画背景中相互印证,例如西汉银釦金银箔贴饰云气鸟兽人物纹漆奁与《女史箴图》对照,再现古人梳妆场景 [11]
子弹库战国帛书回到出生地
央视网· 2025-10-13 20:36
文物入藏与价值 -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共计132件(组)文物于10月13日正式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1] - 该帛书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1] - 帛书于1942年出土,1946年非法流失到美国,并于2025年5月18日返回中国 [3] 文物保护与前期准备 - 博物馆建立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细化评估与干预体系对帛书进行科学保护,文物已度过环境适应性稳定观察期,现保存于恒温恒湿环境中 [3] - 文物于9月10日通过高铁运输至长沙,装在4只特制保险箱内,专家团队进行了开箱检查,确认文物状态良好 [5] - 开箱检查重点包括文物是否位移、帛书状态以及有无霉菌虫害等情况 [5] 研究技术与新发现 - 博物馆启动了高精度“全息信息采集”计划,搭建专用非接触式拍摄平台,对帛书进行可见光到近红外的连续光谱扫描 [5] - 采用透射红外成像技术,在一件编号109的多层折叠帛书文物上新发现了40多个字 [7] - 已知帛书内容涵盖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军事占卜等,新发现文字可能为帛书释读提供关键拼图 [7] 未来研究计划 - 已完成所有入藏帛书文物的标准化影像采集 [8] - 后续计划对关键残片开展X射线荧光面扫描,以区分朱书、墨书及修改痕迹 [8] - 将对未完全揭剥的残块开展显微CT扫描,在不物理触碰前提下呈现帛书叠压层次,为AI辅助虚拟揭展奠定数据基础 [8] 馆藏整合与文化体系 - 湖南省博物馆原已收藏1973年同一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丝织品、玉器、陶器及楚帛书残片等文物 [3] - 博物馆还藏有丰富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帛画,入藏的新帛书将与此前藏品共同构建更完整的楚文化展示体系 [3]
激活地方经典艺术语汇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文化创作工程 - 60件美术作品集中展现楚国800年历史文化精髓,通过笔墨实现楚地文脉的视觉转化 [2] - 创作历时3年,近百名创作者深入荆楚腹地考察,参考湖北省博物馆青铜器、楚纪南故城遗址等历史素材 [2] - 作品《高山流水》以青绿重彩呈现楚地山水,创作者多次实地考察古琴台并查阅史料以确保历史准确性 [2] - 《青铜文明》细致刻画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等青铜器纹路,创作者反复观察博物馆实物完成创作 [2] 艺术表现手法 - 《橘颂》融合楚简文字与历史场景,再现屈原的诗魂与爱国精神 [3] - 《楚汉兴起》采用蒙太奇手法,以线装《史记》为背景叠加项羽形象与战场画面,体现工笔细腻与影像叙事节奏 [3] - 传统符号与现代笔墨结合,强化作品地域特色并展示艺术家创新精神 [3] 创作工程影响 - 工程促进跨机构协作,参与者涵盖20岁至90多岁不同年龄段,包括专业美术工作者、高校师生及新文艺群体 [4] - 通过采风写生、专家指导等方式加强湖北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梯队建设 [4] - 建立"文物考古—艺术转译—大众传播"转化链条,推动楚文化广泛传播 [4] - 96岁艺术家鲁慕迅遗作《九头神鸟骋长空》象征文化传承,体现历史敬畏与传统创新 [4]
“王子午”鼎等逾两百件珍贵文物亮相广东省博物馆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09:18
展览概况 - "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于7月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开幕,持续至10月12日 [1] - 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越王博物院支持 [1] - 汇集4家单位共253件展品,珍贵文物占比超过80% [1] 展品亮点 - "王子午"鼎为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是高等级楚式升鼎的典型器物,器身满饰半浮雕蟠龙纹、窃曲纹和云纹 [1] - "王子午"鼎口沿攀附6条浮雕夔龙,器壁内侧铸鸟篆铭文14行84字,是迄今所知我国采用失蜡法制作的最早铸件之一 [1] - "倗"浴缶为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盥洗器,器盖内和器口沿分别铸有"倗止(作)缶"三字铭文 [2] 展览主题 - 展览聚焦夏商周三代玉石器、青铜器和陶瓷器等礼器中包涵的礼制因素,探索中华早期文明尤其是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1] - 呈现广东出土的商周时期重要礼器群,阐释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关联,展示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1] 技术应用 - 运用高清动态视频还原车马器模型,深度解析其各个部位的精妙构造 [2] - 多媒体交互展示将青铜器上的"燕乐""射礼""蒐礼""水陆攻战"等礼仪场景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2]
礼乐华章 璀璨江淮(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展览概述 - 安徽博物院举办"礼乐华章 璀璨江淮——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 通过950余件文物展示安徽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5] - 展览分为"寻踪夏迹""煌煌商域""淮北吉金""群舒光耀""钟离古国""姬姓蔡国""江南吴越""楚辉照耀"等多个单元 [5][6][7] 夏商时期考古发现 - 肥西三官庙遗址是距今3500多年的夏商之际聚落遗址 出土大量石器 陶纺轮和青铜器 包括兵器 铜铃 铜角形器等 [5] - 阜南台家寺遗址是商代重要遗址 结合凤阳古堆桥 花园湖 寿县仓陵城和凤台大孤堆等遗址 展示淮河流域商代族群的生产生活 [5] 春秋时期青铜文化 - 展览展示安徽春秋时期极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包括春秋龙虎纹鼓座等重点文物 [6] - 春秋龙虎纹鼓座有150余字铭文 是钟离国国君自用之器 采用粒子动画手段对残缺部分进行虚拟复原 [6] 楚文化展示 - "楚辉照耀"单元重点展示鄂君启金节 这是楚怀王颁发给封君鄂君启的免税通行证 青铜质地 有错金铭文 [7] - 楚王展厅以铸客大鼎为中心 展示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铭文礼器和九鼎八簋 彰显楚国恢宏气势 [7]
东湖绿道画圆一周年,外国大学生研学东湖点赞生态文化
长江日报· 2025-06-26 14:41
东湖生态文化研学活动 - 武汉大学国际传播院主办、长江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国际研学活动,吸引德国、墨西哥、新加坡、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大学生参与 [1] - 研学团队探访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了解东湖通过"水上湿地、水下森林"生态自净系统实现水质净化,年净化水量达18万立方米 [6] - 东湖湿地经过生态治理后,已记录234种鸟类栖息 [6] 东湖生态修复成果 - 落雁景区将0.7亩鸟岛扩大10倍至7亩,补种池杉树后吸引数百只西伯利亚鸬鹚栖息繁殖 [9] - 2016年联合国人居署认证东湖绿道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29] - 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会场选址东湖 [29] 东湖文旅发展现状 - 端午假期武汉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5%,东湖绿道成为最热门打卡地 [29] - 东湖绿道海外游客来源从亚洲扩展至欧美、非洲等地区 [29] - 东湖荷园种植1200余种荷花,成为展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景点 [17] 楚文化展示 - 楚天台编钟演奏《橘颂》展现楚文化魅力,吸引越南留学生关注 [14] - 楚文化展厅展示乐器、服饰等文物,强化文化传播效果 [14] 国际影响力提升 - 东湖绿道被法国学生评价为"人水共生"典范,体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23] - 湖北加速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东湖定位为"世界名湖"文旅胜地 [29]
何以江城
长江日报· 2025-06-13 08:38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的历史地位 - 武汉是长江文明的活态标本和中华文明流动与创新的生动缩影,城市发展与中华文明起源同步进行 [3] - 5000年前长江中游地区文明曙光初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见证早期人类生活 [3] - 武汉城区水果湖的放鹰台遗址距今5000年,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彰显当时文化发达程度 [3] - 4000年前黄陂张西湾遗址形成早期城市雏形,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 [3] 武汉的考古发现与文明发展 - 盘龙城遗址堪称"活态史书",有夏代遗存和商代辉煌,出土精美青铜器、大型玉戈和圆鼎等 [3] - 去年在黄陂六银庙发现的二里头时期(夏代)墓葬是重大突破 [3] - 盘龙城在文化上串联起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标志着双大河文明结构的形成 [13] - 盘龙城宫殿采用"木骨泥墙"建筑技术和"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体现王权思想 [14] 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与包容性 - 从古代的"金道锡行"到近现代的交通网络,武汉始终是交通枢纽 [4] - 长江文明赋予武汉交通与交流的包容性,使武汉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 [4] - 武汉以地理之枢纽、考古之实证、文化之包容,诠释"何以江城"的千年命题 [4] - 长江流经湖北1000多公里,在武汉穿城而过,赋予独特城市气质 [6] 武汉的"江河湖文化"与楚文化 - 荆楚文化包含的"江河湖文化"在武汉尤为凸显,"江"指长江,"河"指汉水,"湖"指武汉的百湖 [6] - 汉水作为长江最大支流,在武汉形成"两江交汇"的独特地貌 [6] - 楚文化基因在近代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构建近代工业体系 [6] - 武汉至今保留汉剧、楚剧等非遗剧种,"万里茶道"节点地位见证商贸传统 [7] 武汉的城市起源与发展 - 武汉城市起源发展与长江关系紧密,盘龙城地处长江之滨,起源于军事战争需要 [9] - 武汉"因武而昌"又"因商而兴",商兵互动深刻影响城市历史走向和性格 [9] - 汉口崛起兴于水、兴于码头,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 [10] - 近代武汉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四大商埠之一 [10] 武汉的建筑遗产与文化内涵 - 武汉建筑遗产勾勒出城市"因江而建、依江而兴"的千年轨迹 [13] - 三国武昌城址、元代胜像宝塔、古琴台、禹稷行宫、汉阳铁厂矿砂码头等建筑遗存沿长江铺展 [14] - 武汉文化包容万象,不是一个文化单一的城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13] 武汉文物呈现的长江文明特质 -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具有枢纽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三大特质 [16] - 从商代铜矿运输到明清漕粮贸易,武汉始终是长江流域资源流通的关键节点 [16] - 三国青瓷坞堡、唐代胡人俑、宋代影青瓷等文物展现不同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进程 [16] - 盘龙城青铜器对中原工艺的本土化改造和湖泗窑独创的瓷器技术彰显创新精神 [16]
全球网友:总要去趟武汉吧
长江日报· 2025-05-21 08:43
文化目的地 - 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星汉耀江城》的8分钟短片引发热议,编钟、虎座鸟架鼓、黄鹤楼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直观展现楚文化的震撼 [6] - 湖北省博物馆因春晚效应游客激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VR项目《穿越青铜纪》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6] -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展示武汉3500年建城史,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6] - 黄鹤楼单日客流突破2.8万人次,年轻游客占比达65%,武汉市文旅局推出"登名楼 观名博"荆楚文化之旅线路,通过沉浸式剧游、非遗手作等让游客触摸文化肌理 [7] - 湖北省博物馆获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持续推出文创产品如"剑器长虹"越王勾践剑文创展,让馆藏国宝走进大众生活 [7] 春天目的地 - 武汉大学樱花大道结合唐装表演、楚文化印章等元素,打造"盛唐诗画"般的赏樱体验 [9] - 昙华林历史街区变身"樱花人文小镇",江汉路书店露台飘落樱花雨,西北湖樱花树下举办音乐会,整座城市成为"中国春天博物馆" [11] - 樱花季超300场主题活动、汉马消费总效应近3亿元、"蒜鸟"文创销售量突破10万只,显示武汉"春天文化"的蜕变 [11] 青春目的地 - "2025长江旅游季·长江甲板声浪派对"在"古琴号"上举办,甲板成巨型舞台,吸引年轻人参与 [16] - 长江大桥、江边"一棵孤独的树"、藤蔓洞穴等景点在年轻人分享中火爆全网 [16] - "武汉送你10万朵栀子花"活动及四城"交换周末旅游计划"进一步吸引年轻游客 [16] - AR导览、数字光影秀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两江游览"项目收入同比增长16.5%,武汉酒店"五一"假期预订率达九成以上 [16] 城市文化融合 - 武汉通过"元宇宙编钟"、"樱花音乐会"、"江上派对"等方式,将千年文脉与青春活力结合,展现长江文化之"魂"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