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统一战线举办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座谈交流会
中国新闻网· 2025-10-26 20:34
活动背景与目的 - 活动为上海统一战线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座谈交流会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 [1] - 活动旨在感悟钱学森归国的深远影响及其精神在中国创新创业领域的引领作用 [1] - 活动聚焦留学归国人士群体 目标是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汇聚统一战线力量 [1] 钱学森归国的历史意义 - 70年前钱学森归国掀起了海外知识分子归国热潮 并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 [3] - 钱学森归国时表示"我愿竭尽全力 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 使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3] 会议内容与精神传承 - 会议通过追忆先辈和邀请留学归国青年及科技工作者分享交流 弘扬爱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3] - 会议强调要发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 希望广大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员以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为努力志向 [5] - 会议鼓励深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 力争取得科研突破 推动成果转化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 - 会议号召汇聚接续奋斗的团结伟力 增进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员对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理解认同 [5] 活动相关安排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3] - 多位科研机构学者和企业代表如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苟兰涛等参与分享交流 [3] - 会议期间向钱永刚颁发百年衡复统战文化研究联合体特聘顾问证书 并同步启动上海统战文化相关活动 [7] - 与会人员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 [7]
星落苍穹 薪火永燃——送别杨振宁
新华社· 2025-10-24 23:25
人物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1] - 其科学发现包括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巴克斯特方程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果 [2] - 人生历程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初露锋芒的青年,到最早站上诺贝尔奖颁奖台的中国人之一,最终在清华园为大一新生授课 [2] 社会影响与追思 - 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亲属、生前友好、清华大学全体校领导、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送别 [1][2] - 告别厅中央悬挂"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横幅,送别队伍蜿蜒绵长,人们手捧生平册重温其厚重人生 [3] - 在其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出生地安徽合肥四古巷、工作过33年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均有民众自发缅怀 [4] 精神遗产与传承 - 杨振宁先生一生牵挂祖国科学发展,1972年曾向国家提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启迪后辈学者转向研究基础型问题 [3] - 其人格与科学贡献熔铸成精神火种,激励一代代科学家赤诚报国、科技报国,其最大心愿是祖国科技走到世界前列 [3] - 先生自述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其"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品格为后世留下无限景仰 [3][6]
杨振宁的爱国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
环球网资讯· 2025-10-22 20:38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科学家极大受益于杨先生的直接指导和帮助,还有更多学子在杨先生激励下走上 了学术道路。他有一次介绍他的文集《晨曦集》时说:"曙光已转为晨曦,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 可能看到天大亮。"这让我非常感动。这种深沉的爱国精神是我们科学工作者最大的力量来源。 (作者薛其坤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我们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的成果极大受益于杨先生的关心,他在科学方面具有极其敏锐的眼 光和极好的判断力,他的支持给予我们很大信心。他评价这项成果是一项"从中国实验室里所发表的第 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我记得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论文刚发表不久,有一天接到电话——杨先生要请客,请我和我们的主 要合作者王亚愚老师一起吃饭,为我们取得这项进展祝贺。我受宠若惊。吃饭时,杨先生讲了很多和他 共事过的大科学家有趣、具体的事迹和科研经历,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这些教科书上物理学大师之间的 距离,令我受益匪浅。在与先生的交谈中,他的卓越学识和学术品位让我折服,既愉快也感到振奋。这 让我真正体会到人类顶尖水平的物理学家的风范。 杨先生的教诲,尤其是他对科研品位的追 ...
校馆弦歌丨从家书中感受时代记忆的回响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央视新闻· 2025-10-22 06:16
博物馆概况与馆藏 - 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家书主题博物馆,珍藏超过80,000封家书 [1] - 常设展览包含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民国家书、两岸家书等九个单元 [1] - 馆藏涵盖从抗战时期到现代的家书,包含英雄与普通民众的书信 [8] 教育功能与育人实践 - 博物馆作为育人实践基地,组织新生参观并开展《抗战家书》阅读等主题活动 [12] - 通过学生志愿者的讲解,使参观者从家书这一微观视角触摸历史脉络 [1] - 邀请家书后人及专家学者与学生对话,让文字背后的精神内涵生动呈现 [12] 家书内容与精神内涵 - 家书记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与日常心情,其生活气息使蕴含的家国情怀更为动人 [12] - 英雄家书展现了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抉择,是民族前进的持续动力 [14] - 家书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对亲人的真挚情感交织在一起 [8] 学生参与与个人感悟 - 青年学子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参与讲解服务并协助整理家书 [8] - 讲解过程被视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学生从中收获独特而深刻的心灵感受 [3][8] - 学生从家书字里行间读懂家风,感受代代相传的正直、勇敢、善良等品质 [16]
全省重走抗联路主题活动启动
辽宁日报· 2025-10-09 09:23
活动概述 - 辽宁省重走抗联路主题活动在本溪市关门山抗联遗址正式启动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本溪市政府联合主办[1] - 活动主题为"循迹英雄路 奋进新征程" 旨在引导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弘扬抗战精神[1] - 活动在"抗联秘密交通站遗址"和"抗联密营房舍"两处拉开帷幕 通过沉浸式情景剧再现抗联将士战斗场景[1] 活动内容与参与 - 辽宁科技学院师生与现场游客组成徒步队伍 沿10公里抗联路行进 体会革命先辈信念[1] - 主会场活动《山河无恙 后继有人》采用时空对话形式 进行抗联将士与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接力[1] - 来自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红色讲解员讲述了多个英雄事迹[1] 主题线路发布 - 活动现场发布了辽宁省重走抗联路主题线路图 串联起辽东 辽西等地的抗联遗址[1] - 主题线路旨在弘扬抗联将士英勇不屈 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1]
观礼归来|从烽火岁月到经济特区建设 94岁老战士见证国家沧桑巨变
央视网· 2025-10-05 09:46
国防工业发展 - 阅兵展示国防力量强大无比 包含火箭导弹 无人机 水下无人潜艇等装备 [1] - 空中战斗机数量比1999年和2015年阅兵时多了很多 [1] - 海军装备从过去的小木船发展到如今的山东舰航母 [15] 深圳特区经济建设 - 深圳由过去搭铁皮房的工作区域建设成现代化城市 建有华强大道商业街 [13] - 城市面貌发生巨变 高楼大厦全部升起 地铁增多 飞机场建成 [13] -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每家每户都有小车坐 [13] 历史传承与精神宣扬 - 老战士参与东江纵队抗日 后参加解放战争并投身特区建设 [3][11] - 当前通过公益活动向香港年轻人讲述抗战历史 宣扬爱国精神 [17] - 强调不忘历史 继续传承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19]
“父亲一定会对国家的发展感到欣慰”(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人民日报· 2025-09-24 08:56
8时,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商讨"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的展品安排;9 时,接受媒体视频采访,寄语青少年……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77岁了, 每天的工作还安排得满满当当。 9月3日,钱永刚与其他"两弹一星"元勋后人代表一起,现场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对于阅兵式上展示的各种装备,我感到十分震撼。"钱永刚说,"父亲一定会 对国家的发展感到欣慰。" 当年,中国第一代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仅钱学森一人见过导弹。此后10多年时间,中国人自力更生研 制出"两弹一星"。更为宝贵的是,国家有了一支能够持续打造"国之重器"的科研队伍,一套能有效动员 各种资源开展科研攻关的科研管理体制,一种为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它们代代相传,才有了中国航天 事业的稳步前行,有了阅兵仪式上震慑敌人、激发民族自豪的"东风""鹰击""巨浪"。 钱学森身后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有学术论文、著作、书信、便笺等。近些年,钱永刚一直在为整理 父亲留下的各种资料、传扬他的精神而忙碌:建起了钱学森图书馆,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在国内118所 学校办起了"钱学森班",拍摄电视剧, ...
校馆弦歌|革命的薪火,何以点燃青春的热血——体悟大学校园中的红色传承
新华社· 2025-09-22 19:19
红色教育项目开展情况 -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面向不同学段学生策划"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 包括面向大学新生的"现场参观+专家授课"模式及面向小学生的故事化互动化主题活动 [2][3]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打造"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 通过沉浸式互动和隔空对话形式重现百年前开学典礼 修身课堂等场景 [5]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开展创新传承活动 在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由抗日英雄后代带来家书主题"开学第一课" [9] 红色场馆资源与内容 - 北大红楼保存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 陈独秀文科学长室等历史场景 由"新青年"志愿者团队提供文物史料讲解服务 [2]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内保留大礼堂 八班教室 工人夜校等多处红色旧址 见证近代进步青年报国历程 [4][5]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8万余封家书 其中抗战家书尤为珍贵 包含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战地家书等历史资料 [7][9] 教育项目参与及反响 -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评价红楼之旅"拂去历史烟尘 让壮阔历史鲜活再现" 称信念火种长存心中 [3]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在思政课堂集体宣誓"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誓言以青春建设国家 [5] - 家书博物馆志愿者表示创新传承使家书成为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有说服力的载体 不仅是展品更带来精神洗礼 [10]
白沙一小开展铭记“九一八”教育活动
海南日报· 2025-09-19 10:08
活动概况 - 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于9月15日上午8时组织开展了铭记“九一八”教育活动 [2] - 活动内容包括全校师生参加升旗仪式和倾听“国旗下的演讲” [2] - 各班级围绕“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主题开展班会,使用图文和视频形式进行教育 [2] 活动内容与形式 - 教育活动回顾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民族苦难 [2] - 班会活动重现了九一八事变经过,揭露了侵略者暴行 [2] - 活动讲述了杨靖宇和赵一曼等抗日先烈的英勇事迹 [2] 活动目标与成效 - 活动旨在强化师生对和平的珍视,激发爱国共鸣,弘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 - 全体学生在活动当天共同宣誓,展现“铭记历史、勤奋学习、强国有我”的坚定决心 [2] - 师生们表示将铭记历史教训,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学习与工作 [2]
校馆弦歌|沉淀的历史,何以激发青春力量——感悟大学校园蕴藏的理想信念
新华社· 2025-09-15 09:49
高校博物馆与校史资源的教育价值 -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商代刻辞卜骨、西周叔虞方鼎及元代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等文物 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2] - 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致敬马衡、向达、苏秉琦、宿白等学者 并记录周口店遗址、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宝鸡周原遗址及广汉三星堆遗址等重要考古贡献[2] - 校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李大钊像、蔡元培像、斯诺墓及博雅塔等标志物成为青年学子触摸历史印记的重要载体[2] 西南联大历史传承与精神象征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保留铁皮顶黄土墙教室 抗战期间培养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及170多位院士[3] - 西南联大博物馆通过50余件馆藏精品文物展示"刚毅坚卓"校训 体现战时空袭警报常态下学子步行赴滇求学的爱国精神[3] - 复原教室陈列兼具书桌与坐椅功能的"火腿椅" 反映当年为节约物资成本与校舍空间的设计智慧[4] 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陈列我国首架高校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1958年由师生团队1800余人耗时100天完成 其中学生占比76%[6] - 北航通过创新科教融通培养范式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利用大型综合项目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蓝天上[6] - 航空航天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空天事业发展 传承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