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美媒:研究显示,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逼近”美国,将在多领域成为领军者
环球网· 2025-10-29 10:32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飒】美国彭博社28日报道称,对近600万篇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后显示,在中美科学合作项目中,中国科 学家已在近半数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转变凸显中国在设定全球研究议程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中国有望在科学领域 引领世界。 这篇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显示,在2023年中美联合研究的项目中,中国科学家担任领导角色的比例是 45%,这一比例在2010年为10%。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将在2027年或2028年实现与美国的科研领导力均衡,即双方将 在联合研究中发挥同等重要的领导作用。 彭博社在报道中称,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之际,美国科研机构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动荡"。美国政府大幅削减预算,并 在联邦科研机构进行大规模裁员,引发了美国研究人员的外流。 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国在一些战略领域正在崛起。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定的11个关键领域中的8个——包括人工智能、 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科学等,中国研究人员预计到2030年前实现与美国在这些领域同等的领军地位。 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日益增长的领导地位的途径,即"关注中国科学家在跨国合作中不 断变化的权力地位" ...
星落苍穹 薪火永燃——送别杨振宁
新华社· 2025-10-24 23:25
人物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1] - 其科学发现包括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巴克斯特方程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果 [2] - 人生历程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初露锋芒的青年,到最早站上诺贝尔奖颁奖台的中国人之一,最终在清华园为大一新生授课 [2] 社会影响与追思 - 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亲属、生前友好、清华大学全体校领导、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送别 [1][2] - 告别厅中央悬挂"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横幅,送别队伍蜿蜒绵长,人们手捧生平册重温其厚重人生 [3] - 在其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出生地安徽合肥四古巷、工作过33年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均有民众自发缅怀 [4] 精神遗产与传承 - 杨振宁先生一生牵挂祖国科学发展,1972年曾向国家提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启迪后辈学者转向研究基础型问题 [3] - 其人格与科学贡献熔铸成精神火种,激励一代代科学家赤诚报国、科技报国,其最大心愿是祖国科技走到世界前列 [3] - 先生自述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其"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品格为后世留下无限景仰 [3][6]
缅怀!杨振宁曾多次造访深圳!在高校开讲,是“深圳市荣誉市民”
南方都市报· 2025-10-18 16:19
杨振宁与深圳及广东高校的学术交流 - 1988年在深圳大学以《读书·长学四十年》为题发表演讲,受到700多名师生欢迎,并评价深圳是中国发展迅速且具有典范作用的城市 [4] - 1996年1月被深圳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并接受深圳大学颁发的"名誉教授"证书 [6] - 2001年10月委托深圳市教育局向深圳大学赠送《大学物理》一书,由理学院和校图书馆收藏 [6] - 2015年11月造访南方科技大学,发表《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演讲,时年93岁高龄仍精神矍铄,与师生畅谈一个半小时 [8] 杨振宁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与贡献 - 1996年1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发表《中国科学史近代化的历程》演讲,并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聘为名誉研究员 [10] - 2018年作为联合发起人之一,参与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时设立的"科学探索奖",并在2019年首届颁奖典礼上发表讲话 [12] - 通过指导方针促成了薛其坤2005年加入清华物理系,并为其与张首晟的合作提供平台,最终于2013年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14] 杨振宁与东莞理工学院的深厚渊源 - 1993年首次到访东莞理工学院,作学术报告、题写"学而知不足"校训,并受聘为名誉校长,这是其在国内外高校首次担任名誉校长 [16][20] - 2008年第二次到访,为校训石揭幕、亲植罗汉松并颁发杨振宁奖学金 [22] - 2009年第三次到访,为杨振宁铜像揭幕并作学术演讲 [24] - 2012年出席建校20周年校庆并做主题发言,2014年为学生颁发"杨振宁奖学金"并作报告 [27] - 2017年参加杨振宁教研楼奠基仪式,2022年建校30周年时赠送《杨振宁传》和《晨曦集》两册图书,并通过视频为新生送上寄语 [28][30] 杨振宁与中山大学的长期情谊 - 1973年首次访问中山大学,特地拜会西南联大微积分老师姜立夫先生,自此建立半个世纪的情谊 [34] - 198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并在香港成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担任董事会主席以资助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35] - 1990年1月中山大学在冼为坚堂举行杨振宁铜像揭幕典礼,2003年杨振宁称其心中第一位高校是清华,第二位就是中山大学 [32][37]
千万次俯身,只为一次破土的答案(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科学研究的本质 - 植物分类学研究通过记录每个植物物种来讲述地球故事 [1] - 菌物学家在野外科考中展现出对科学奥秘的痴迷和执着 [1] - 科学考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长期的坚持而非浪漫化的探险 [1] 科学精神的体现 - 科技突破前的无数次尝试和重复是成功的关键 [1] - 科学精神需要好奇心、耐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1] - 科学家精神在儿童文学中得以生动展现和传承 [2] 科普与教育 - 儿童对科学充满热情和想象力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动力 [2] - 通过阅读可以让孩子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力量并埋下科学种子 [2] - 科普工作有助于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兴趣和潜力 [2] 书籍信息 - 《他们仨》由刘黎琼著译林出版社出版 [2] - 书中描述了三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科学探索 [2] - 本文为《他们仨》序言的删节版 [2]
2025“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举办 王小云院士获奖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14 12:18
奖项概况 - 第27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全球五位科学家获奖[1] - 奖项创办27年来已表彰137位杰出女性科学家,其中7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5] 获奖科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云成为奖项创办以来第九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1] - 其他获奖者包括南非西开普大学化学教授普丽西拉·贝克、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克劳迪娅·费尔泽、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教授玛丽亚·特蕾莎·多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芭芭拉·芬利森-皮茨[2] 王小云教授贡献 - 在密码学和密码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通信与存储的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 - 揭示了广泛应用于通信协议的哈希函数所存在的严重缺陷,并推动了新的哈希函数标准制定[2] - 研究成果被广泛用于银行卡、计算机通信和电子商务等领域[2] 活动盛况 - 上千名全球科学界代表、政学界人士、意见领袖、公共机构和社会组织参加颁奖典礼[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强调需要所有智慧、声音和视角来应对全球性挑战[5] - 欧莱雅企业基金会主席安巩表示科学是出路,庆祝科学是对抗愚昧与退却的重要方式[5] 奖项背景 -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企业基金会联合发起,表彰在自然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女性科学家[5] - 每年从非洲与阿拉伯国家、亚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以及北美五大地区各选出一位获奖者[5]
中国科学家王小云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新华社· 2025-06-14 00:07
奖项概况 - 2025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于6月12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1] - 本年度共有5位女科学家获奖,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小云 [1] - 获奖者来自应用数学、物理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 [1] 获奖者信息 - 王小云因在密码学及相关数学问题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获奖 [1] - 其他4位获奖者分别来自南非、德国、阿根廷和美国 [2] - 自奖项设立以来,已有137位获奖者,其中7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1] 中国科学家表现 - 自奖项创办以来,已有9位中国女科学家荣获该奖 [3] 行业现状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女性研究人员人数仅为男性的一半 [1] - 部分领域女性科学家的贡献尚未获得充分认可 [1]
记者手记:航天观礼,放飞少年科学梦
新华社· 2025-05-30 15:29
航天教育实践 - 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组织4所学校60余名学生现场观看天问二号发射 [1] - 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30名师生参与航天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2] - 现场观礼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太空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2] 航天人才培养 - 天问二号任务设计周期为10年 带队老师期望未来有学生能投身航天事业 [3] - 航天员王亚平"天宫课堂"实验对小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激发航天梦想 [2] -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 为青少年创造科技实践机会 [3] 航天科技发展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 [3] - 现场观礼学生表示实际发射场景比电视转播更壮观 [3] - 航天科技展示活动增强青少年对国家航天成就的自豪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