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南农晨读丨森呼吸
南方农村报· 2025-08-04 10:03
南农晨读丨森呼 吸_南方+_南方 plus 南农晨读 文案: 陈 迎 美编:欧剑钊 广州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州第一高峰的天堂顶脚下 从以杉木为主的单层林分 到杉木、木荷、红锥交错相伴的复层混交林 线 这片林海 于时光长河里静默生长 在岁月流转中悄然更新 (彭华 摄)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 南方农村报出版 南方展村报 兴 | 友 力 量 · 时代 担 当 08.04 2 【今日关注】 红色预警!广东 中部和西部发生 山洪灾害可能性 大 预计,8月3日20 时至8月4日20 时,河北西部、 广东中部和西 部、广西东部、 云南西部、甘肃 南部、青海东 部、宁夏中部等 地部分地区发生 山洪灾害可能性 大(橙色预 警),其中,河 北西部、广东中 部和西部、广西 东部、甘肃南 部、青海东部、 宁夏中部局地发 生山洪灾害可能 性很大(红色预 警),预警区域 涉及的县(市、 区)见下表。其 他地区也可能因 局地短历时强降 水引发山洪灾 害,请各地注意 做好实时监测、 防汛预警和转移 避险等防范工 作。 顾益康:市民下 乡、农民增 收!"真乡"平台 将对广东农文旅 融合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 村三步并作一步 走,实现跨越式 发展 ...
从“藤梯求学路”到“15分钟生活圈” 悬崖村搬进新天地
中国青年报· 2025-08-04 07:13
悬崖村搬迁与生活变迁 - 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村民搬迁至昭觉县城安置点,5年间在沐恩邸、昭美、南坪等社区扎根 [2] - 搬迁后形成"15分钟生活圈",学校、医务室、彝绣工坊步行10分钟可达 [3] - 村民从穿胶鞋劳作变为穿皮鞋工作,59岁甲拉尔洛担任楼栋长负责社区管理 [1][2] 教育条件改善 - 教师队伍从初中毕业生升级为大学生和研究生 [3] - 家长主动咨询3岁以下儿童提前入学可能性 [3] - 莫色格服成为村里第二个大学生,毕业后返乡担任社区文书 [2][6] 产业发展与就业 - 吉克木果开设商铺并运营40万粉丝抖音账号,月收入6000-9000元 [4] - 恒驰服饰二期生产线将新增200余就业岗位,2025年计划投入6000万元实施15个协作项目 [6] - 服装厂零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绣娘人均增收2500元 [5][6] 特色产业经济 - 彝绣品牌"薇穆嘎扎"2024年完成330万元订单,绣娘总收入172万元 [5] - 5亩脐橙种植年收入约3万元,村民在悬崖村酒店担任保安月薪3000元 [5] - 农文旅融合带动民宿酒店发展,村民获得可观收入 [6] 居住条件升级 - 从茅草房搬迁至三室两厅新楼房 [4] - 杨铝洗一家告别"说垮就垮"的旧居 [4] - 社区楼房崭新整洁,居民感叹"跟做梦一样" [3]
特色农产品成为撬动振兴“金种子” 农文旅融合描绘村民生活“幸福景”
央视网· 2025-08-02 18:01
江西省泰和县白莲产业 - 泰和县白莲种植面积超1万亩,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1][5] -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标准化种植,带动加工产业发展,生产通心白莲等产品[3] - 全产业链带动3000多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达4000多元[5] 新疆吉木萨尔高山花海 - 2000余亩高山花海进入最佳观赏期,种植鲁冰花、牡丹等30多种花卉[7] - 花海位于海拔1500米山区,依托充足光照和凉爽气温,观赏期延续至8月中旬[7] 西藏白朗县高原农业与生态旅游 - 年楚河畔万亩青稞田与油菜花形成黄绿相间的高原田园景观[10] - 当地结合粮食安全与生态旅游,展示高原农耕文明[10] 四川雅江县松茸产业 - 松茸开山季推动"农—文—旅"融合,融入藏族歌舞、美食等元素[14] - 发展民宿、农家乐及特色旅游线路,去年综合产值超千万元,吸引游客数万人次[14] 江苏连云港湿地生态 - 连云区海滨湿地首次大规模观测到东方白鹳,反映湿地生态改善[16][17] - 东方白鹳为湿地生态"晴雨表",其种群数量稳步提升[16]
大同镇农创园集装箱里的“乡创青春”
杭州日报· 2025-08-01 10:26
在日咖夜酒小店的二楼,202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徐杭刚,被大同镇的创业政策吸引, 其"牧之陶艺"工作室于今年4月开业。这位怀揣乡创梦想的年轻人在王文娟的鼓励下入驻农创园。工作 室集陶艺体验、成品烧制、教育咨询于一体,开业一周便接待游客200余人次,营收超3000元。"希望能 与周边创业者联动,开发组合产品,让这片土地更有活力。"徐杭刚很期待地说。 如今,大同镇农创园正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在政策支持和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 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面对5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创业空间,王文娟敏锐地瞄准年轻人热衷的"早C晚A"模式——白天coffee (咖啡)提神,夜晚alcohol(酒精)放松,由此开启了她的日咖夜酒创业之路。"刚开始创业时什么都 不懂,没水没电的时候,多亏了镇里的干部帮忙重新走线,还协助排查食品安全等隐患,这让我坚定了 扎根家乡的信念。"王文娟坦言道。 在店内,"喝山泉水的大米""建德草莓"等本地农特产品与咖啡巧妙碰撞,催生了"稻香拿铁""草莓 牛乳咖"等特色饮品。试营业第一个月,小店便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吸引了500余名外地游客前来体验消 ...
城阳4个乡村振兴片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齐鲁晚报网· 2025-07-31 21:13
乡村振兴片区规划布局 - 城阳区在夏庄 惜福镇 棘洪滩和上马四个涉农街道布局建设4个乡村振兴片区[1] - 棘洪滩东毛西毛片区2022年5月入选市级片区 夏庄山色峪片区2024年4月入选省级片区[1] - 夏庄山色山谷片区和惜福镇百果百福片区2025年6月入选第二批市级片区[1] 片区发展规划特色 - 依托崂山西麓生态本底串联山色山谷片区和百果百福片区打造青岛近郊生态会客厅[3] - 沿桃源河水系廊道串联东毛西毛片区与智慧生态农业片区聚焦科技种植和科普研学领域[3] - 坚持一片一策分类施策 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事务所实现愿景策划 片区规划和项目方案三个到位[3] 具体片区功能定位 - 山色山谷片区规划"一带双径五谷"总体布局以绿水青山打造"找到自己的地方"[5] - 东毛西毛片区规划"一园三厅一线"建设布局打造"都市圈家庭出游首选地"[5] - 百果百福片区构建"三季有果四季有景"田园画卷打造康养采摘为特色的城市近郊游新中心[5] - 智慧生态农业片区以"水韵桃源智慧乡村"为主题打造产村融合发展示范和近郊生态田园样板[5]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山色山谷片区改造建成6公里片区环线和2.45公里慢行环山步道 提升2个村庄风貌[6] - 东毛西毛片区以锦泉路锦观路为主轴打造特色动线 建设水畔花屿等特色景观[6] - 惜福镇和上马街道实施强弱电供排水气暖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6] 产业投资与发展 - 山色山谷片区引入社会投资1200万元建设LAAN咖啡自然憩所和全市首家中华蜂智慧产业园[7] - 东毛西毛片区投资4.35亿元提升产业 东毛民宿翠林云庄旅游配套等项目全部建成运营[7] - 东毛蟠桃园和创邦农业园等项目即将完工 形成以片区环线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生态链[7] 运营成效与收入增长 - 东毛西毛片区搭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合运营平台 5个村庄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100万元[8] - 核心东毛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万元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万元[8] - 4个片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增长5% 农文旅综合收入增长6%[8] 创新融资与发展模式 - 东毛西毛片区开创全市首例"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国有平台公司担保银行融资支持"融资模式[8] - 山色山谷片区探索"五金共富五美同创五治并举"发展路径 获评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8] - 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在4个片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基地 聘请11名专家挂职5名指导专员[8]
华南农业大学以“双百行动”赋能紫金县高质量发展
南方农村报· 2025-07-31 19:20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双百行动"为契机,立足紫金县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 聚焦城乡规划、农文旅融合、生态建设等领域,开展全链条规划设计技术服务,赋能"百千万工程"。 截至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完成1个典型镇、30个典型村规划设计、4个"美丽庭院"示范片规划、2个农 文旅项目的IP形象和项目发展规划设计,以及紫金商会林、秋香江"一江两岸"景观提升和沙子坝风貌提 升等多项专项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总面积达500余平方公里,规划项目金额超3.5亿元。 15支城乡规划设计团队,300余人次实地调研 华南农业大学组建15支城乡规划设计团队,投入300余人次深入紫金县蓝塘镇、龙窝镇等1镇30村,开展 航拍、测绘及实地调研。设计团队构建"产业规划+风貌整治+节点设计"三合一框架,整合生态、景 观、建筑等多学科技术,因地制宜制定镇村发展路径。 设计团队注重协同联动,先后召开5场协调交流会,确保邻近镇村设计方案既分类施策又统筹衔接。截 至目前,团队已完成31项规划成果,覆盖面积超500平方公里,为典型镇村建设提供全域科学指引。 例如,蓝塘镇典型镇规划设计围绕"七个一"建设要求,从"激活入口门户、装扮圩镇主街、构建 ...
“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新华社· 2025-07-31 06:26
政策核心内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明确9方面23条举措 从优化供给端 创新流通端 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2] - 政策旨在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 释放多样化 品质化 差异化消费潜力 对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2][4] - 当前国内农产品消费总体稳定但结构有待调整 土特产仍具较大消费潜力 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 供给端优化措施 - 提高绿色 有机 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 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准实现优质优价[6] -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 创新地方特色食品 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 重点监管保鲜储运中食品添加剂 推动批发市场准入系统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6][7] - 国内农产品供应体系正适应居民品质化需求 表现为草莓园沉浸式采摘 西北滩羊冷链南运 武夷山茶农直播古茶树认养等新形态[5] 流通端创新举措 - 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 持续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 开展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及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9] - 支持农产品经营企业深入对接餐饮等消费细分领域 满足婴幼儿 青少年 孕产妇 老年人等多样化需求 推动省际间建立产销优势互补合作机制[9] - 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 从产地到销售端针对性提出举措 同时挖掘电商平台网络销售潜力 提升直播电商水平[10][11] 市场端激活策略 - 强化健康消费宣传引导 深入推进健康饮食合理膳食专题科普宣传 多形式引导居民营养健康消费[12] - 科学确定学生餐计划优化营养搭配 推动豆制品优质豆奶进养老机构及儿童福利机构 鼓励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 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13] - 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 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 游购乡村等活动 支持举办村跑 村舞 村BA 村歌等村字号活动 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14] 特色农产品案例 - 政策涉及云南咖啡 柞水木耳 延安苹果 新疆棉花 茂名荔枝等有特色农产品 这些是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好[1]
文旅融合焕新乡村图景
经济日报· 2025-07-31 06:17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总收入4120 亿元,同比增长5.6%。增势背后,是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农文旅深度融合正成为 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通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多年来,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量质齐升态势。我国目前已建成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 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全国15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数量居全球 首位。上海市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位874个,2024年接待游客2532.4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9.31 亿元,形成桃花节、菜花节等特色IP;甘肃省的迭部扎尕那村,完整紧密、自给自足、半农半牧、优势 互补的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粮经 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不过,一些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
天津津南:走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路
经济日报· 2025-07-30 14:05
小站稻种植面积扩张 - 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5年不足1万亩跃升至超6万亩 [1] 品种研发与创新 - 试种津育1875和津育1992等新品种 同时天隆优619 金粳521 金粳618已大面积推广 [2] - 主栽品种包括金稻919 金稻939 津原U99 均经过实验室繁育和6年种植验证 [2] - 采用推广一代 试种一代 繁育一代同步进行的品种迭代策略 [2] 种业发展支持体系 - 建设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 加强种源保护研发 [3] -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种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 [3] - 中国农业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2200万元支持小站稻产业 [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5年将投资2166万元建设7220亩高标准农田 总量超6万亩 占耕地保有量50%以上 [4] - 形成会馆村核心区 黄台村示范区 操场河村拓展区的梯次种植布局 [4] 产业链升级改造 - 引进瑞士精稻生产线 碎米率降低10%以上 [5] - 包装流水线产能从每小时4吨提升至10吨 [5] - 串联3家链主企业和60余家链上企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5] - 已投资建设12个产业集群项目 2025年新增2个项目 [5] 品牌价值提升 - 小站稻价格达到每斤4-6元 [6] -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津农精品等4个品牌认证 [7] - 跻身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小站稻相关经营主体达118家 包括2家省级示范农场和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 - 2024年5条旅游线路接待游客92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1324.3万元 [7] - 开发稻耕文化体验 实现日夜有品四季有景的旅游模式 [7] - 盛坤家庭农场通过抖音引流 开展钓鱼钓虾等体验项目带动稻米销售 [6] 产业战略定位 - 小站稻被列为津南区农业三大产业链之一 [2] - 通过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全面振兴产业 [5] - 制定2025年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方案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8]
以农文旅融合助力海南城乡融合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7-30 08:57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观点 -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的深度产业融合模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1] - 农文旅不是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产业融合、功能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 海南农文旅发展现状 - 海南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等资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 - 典型案例:三亚博后村玫瑰谷延伸产业链至食品领域,实现花卉生产、观赏、销售一体化[2] - 海口结合琼北文化打造农业产业链,文昌探索休闲产业集群,琼海建设国家农业公园与乡村旅游品牌[2] 当前存在的不足 - 文化开发利用不足,乡村旅游多停留在简单复制层面,缺乏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3] - 农文旅融合度不紧密,多数项目仍处于自然生态观光阶段,人文景观开发不足[3] - 基础设施薄弱,节假日交通拥堵,乡镇公共交通需提升[3] 发展对策与建议 文化融合策略 - 将海南特色文化(如黎族文化)与农业、旅游结合,打造可感知的文化体验[4] - 开发"舌尖上的琼菜"活动,民宿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环岛公路驿站展示民族特色[5][6] - 设立海南民俗周,利用媒体推广民俗节庆,打破农村"自娱自乐"局面[6] 规划与品牌建设 - 整合土地规划、旅游规划与文化要素,实现制度集成创新[4] - 将农文旅融合纳入干部培训专题,提升政策设计中对乡村文化的重视[4] - 开发手工创意伴手礼,避免工业品同质化,强化文化载体建设[6] 基础设施优化 - 根据客流量动态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区域预留扩容空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