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养殖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万年“珍珠女”村播火热 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中国新闻网· 2025-11-04 14:15
行业转型与线上销售 - 万年县珍珠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珍珠养殖,并在90年代蓬勃发展,女性从业者因擅长接种工作而被称为“珍珠女”[1] - 近年来,在万年县妇联的帮助下,“珍珠女”转型为“村播达人”,通过线上直播模式成功激活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 - 线上转型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当地珍珠产品销售额较2024年同期同比增长20%[2] 直播模式与销售业绩 - 代表性主播“珍珠姐姐”夏清华采用“透明工厂”直播模式,场景覆盖珍珠养殖基地和加工车间,展示从开蚌到设计的全过程,增强了客户信任[2] - 该直播模式带动销售业绩显著提升,单场2小时的直播销售额能轻松突破2万元[2] - 公司正构建集研发、设计、检测、文旅研学于一体的珍珠产业生态链,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2] 人才培养与产业扩张 - 万年县妇联联合珍珠技术培训学校累计开展珍珠电商专题培训12场,并牵头成立村播(联盟)妇女联合会,吸纳近80名女性从业者[3] - 行业通过“以老带新”模式,成功带动50余名传统“珍珠女”转向线上村播[3] - 未来计划定期开设培训,内容涵盖饰品拍摄、话术技巧等,以孵化更多本土“乡村网红”,扩大市场覆盖[5]
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开幕
中国经济网· 2025-10-02 11:35
从产业发展前景来看,达州开江珍珠产业凭借坚实基础与强劲势头,将成为四川省农业特色产业的新引擎和新标杆,稳居西部第一。目前,开江淡水无核珍 珠养殖面积达1.7万亩,年产珍珠达30.8吨,占全国同类珍珠两成以上,珍珠蚌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西部首位,珠宝级珍珠占比最高达6%,已成为西部珍珠 产业的"标杆"。 9月27日,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在四川省开江县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园开幕。这场以"中国西珠.从此开江"为主题的产业盛会,涵盖了 全国珠宝玉石、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领导及知名企业家。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起点,以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珍珠生态循环养殖先行区、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和时尚饰品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力争 通过3至5年的不懈努力,实现珍珠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让"西珠"成为四川农业特色产业的新引擎,打造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工文旅融合的新标 杆。 当天,重达2036克、价值超1亿美元的世界最大游离珍珠——"生命之珠",首次在开江珠宝博览交易会上亮相,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据悉,首届西部珍珠 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将持续至10月8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产业研 ...
1.7万亩珍珠养殖撬动百亿产业,开江打造四川特色产业新引擎
新京报· 2025-09-28 16:03
行业活动与权威参与 - 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在四川开江县开幕 主题为"中国西珠·从此开江" 迎来500余位行业权威人士 涵盖珠宝玉石 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 协会领导及企业家 [1] - 嘉宾阵容包括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史洪岳 世界淡水有核珍珠发明人谢绍河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院长尹作为教授等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泰斗 [1] - 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齐聚 共同为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1] 品牌发布与产业基础 - "西珠"区域公共品牌正式揭牌启用 强调其作为开江珍珠地域标识和产业名片的定位 [2] - 开江淡水无核珍珠养殖面积达1.7万亩 年产珍珠30.8吨 占全国同类珍珠20%以上 珍珠蚌养殖规模和产量居西部首位 珠宝级珍珠占比最高达6% [2] - 开江县目标通过3至5年努力实现珍珠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打造中国西部珍珠生态循环养殖先行区和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 [2] 产业链建设与企业合作 - 开江建成西部地区唯一珍珠产业园 出台14条支持政策 覆盖加工 设计 鉴定 销售 文旅全产业链 提供共享车间 共享直播间 政务和金融服务 [3] - 聚焦珍珠珠宝 饰品 药品 食品 护肤品五大板块 建立蚌苗繁育 生态养殖 精深加工 品牌营销 批发交易 智慧物流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3] - 签约项目41个 现场签约9个 涉及珍珠养殖 加工 销售等环节 欧诗漫 周大生等龙头企业入驻提升市场认可度 [3] 文旅融合与创新业态 - 推出盲盒开蚌 塘口美食 研学体验 云上养殖等多元业态 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体验 西部珍珠文旅产业园成为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 [4] - 发展珍珠与翡翠 玉石 黄金等融合创新产品 形成综合珠宝产业生态 结合巴蜀文化和红色文化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珍珠产品 [4] - 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机制带动超千名群众致富 掌握珍珠蚌插片技术的农户月收入可超1万元 户均年增收达3万元以上 [4] 展会亮点与持续活动 - 世界最大游离珍珠"生命之珠"重2036克 价值超1亿美元 在开江珠宝博览交易会亮相 [5] - 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持续至10月8日 期间举办多场产业研讨会和产品展销活动 [5]
珍珠蚌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西部第一,打造珍珠全产业链 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在四川开江启幕
四川日报· 2025-09-28 08:33
大会概况与定位 - 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于9月27日在四川开江开幕,将持续至10月8日 [5] - 大会设有品牌展区、珍珠专区、翡翠、彩宝、钻石K金等多个主题展区,汇聚200家珠宝商 [5] - 活动旨在打造B2B洽谈平台,链接制造商、批发商与零售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合作 [5] - 大会同期举行西部珍珠产业发展研讨会,行业专家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市场研判、技术交流等主题展开研讨 [6] 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园 - 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园于大会开幕当天正式开园,是西部地区首个集珍珠养殖、加工、销售及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 [5][6] - 产业园占地85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包含展示展销、批发交易、生产加工三大板块和八大专业分区 [6] - 园区布局鉴定检测中心、玉雕大师工作室、直播电商基地和智慧物流仓库等配套服务 [6] - 园区采用“政府引导出政策、国企先导建园区、民企主导抓运营”的总体思路,由链主企业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管理 [7][8] - 园区已入驻欧诗漫等珍珠(珠宝)行业知名企业30余家 [8] 产业基础与规模 - 开江县淡水无核珍珠蚌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西部第一 [5][9] - 开江县珍珠蚌养殖面积已达1.7万余亩,珍珠年产量达30.8吨 [10] - 珠宝级珍珠占比最高达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9][10] - 当地拥有蚌苗孵化基地500亩,苗种自给率达100% [11] 发展战略与目标 - 当地目标形成“东有浙江诸暨、南有广东深圳、西有四川开江”的中国珍珠产业“三足鼎立”新格局 [5] - 未来两年内,全县珍珠蚌养殖规模计划突破2万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共同发展1万亩,力争达州全市珍珠蚌养殖总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 [11] - 开江县计划打造百亿级珠宝产业集群 [13] - 产业模式为以农业养殖为基础,拓展加工、交易与文化旅游业态,推动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11] 区位与资源优势 - 开江地处北纬31°,气候温润,是珍珠蚌最适合生长的区域之一 [10] - 开江地势平坦,拥有2.06万亩坑塘水面,水体硬度较大,富含矿物质,满足珍珠蚌生长需求 [10] - 当地创新“蚌鱼蟹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即表层挂蚌-中层养鱼-底层养蟹 [9] 人才与科技支撑 - 开江县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个科研平台建设 [10] - 统筹“政校企行研”资源力量共建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学院 [12] - 联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珍珠分会等建立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研发新一代珍珠养殖技术,旨在提升珍珠色泽、规格、正圆率和附加值 [12] 业态创新与融合 - 当地正大力开发直播开蚌、珍珠主题研学、展销旅游、饰品制作体验、珍珠饰品定制等多业态、多场景 [11] - 着力打造中国西部品类丰富、链条完整的时尚饰品产业集聚区 [8] - 积极推进产业收益与村民就业增收紧密结合,通过全链条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10][13]
珠宝级珍珠占比达6%:开江如何成为西部珍珠产业标杆
新京报· 2025-09-23 16:40
品牌发布与产业大会 - 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将于9月27日启幕 [2] - 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区域公共品牌“西珠”正式发布 [2] 自然资源与养殖规模 - 开江县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 拥有“三山微水七分田”的地貌和北纬31度的气候优势 年日照1400小时 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 年均气温16.6℃ [5] - 创新实施“四大循环”养殖模式 在长江上游率先形成规模化育珠生产 [5] - 已建成蚌苗孵化基地 年产蚌苗8000万个以上 苗种自给率达100% [5] - 全县珍珠蚌养殖面积达1.7万亩 包含7大养殖片区 最低年产珍珠25.5吨 占全国淡水无核珍珠的20% [5] - 珍珠蚌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西部第一 珠宝级珍珠占比最高达6%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3% [5] 产业链与园区建设 - 已建成西部地区唯一的珍珠产业园 与浙江诸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中国珍珠行业协会达成深度合作 [8] - 园区功能布局涵盖珍珠加工、交易、文化展示与配套服务等多个板块 系统开发珍珠食品、饰品、药品、珠宝和护肤品五大产品体系 [8] - 不断完善鉴定检测、工艺雕刻、智慧物流等配套服务 并延伸发展翡翠玉石加工、饰品研发等相关产业 积极拓展百亿级时尚饰品市场 [8] - 国内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产业园 推动珍珠产业实现从养殖到加工、设计、销售的全链条“成链式开发” [8] - 通过延伸批发交易、展示展销、直播电商等环节 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产销研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 目标形成东有诸暨、南有深圳、西有开江的“三足鼎立”产业新格局 [9] 产业融合与创新业态 - 深化“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双向赋能 推出盲盒开蚌、塘口美食、研学体验、云上养殖等多元业态 [8] 政策支持与企业服务 - 组建“三员队伍” 推行“企业秘书”制度 提供全程代办和“不见面审批”等四项服务 [12] - 出台《支持珍珠(珠宝)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设立产业资金周转池 推动“低成本创业兴业” [12] 技术合作与养殖模式 - 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单位 创新推广“蚌鱼蟹立体循环养殖”模式 实现“一水三收” [12] - 该模式实现表层挂蚌、中层养鱼、底层养蟹螺 链主企业和养殖大户年均增收超过15% [12] 农户参与与增收效益 - 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机制 带动超千名群众就近参与养殖、加工、旅游等环节 [12] - 农户除获得每亩700元的土地流转金外 经培训掌握珍珠蚌插片技术后 月收入可超万元 [12] - 务工工资和产业分红带来“三重收益” 户均年增收达3万元以上 [12]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让蓝天碧水成为生活日常
新华社· 2025-08-22 16:54
钢铁行业环保转型 - 首钢股份迁安钢铁公司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厂区环境洁净生态化 [2] - 全国累计完成8.93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点工程改造,占全国粗钢总产能约80% [3]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2] - 2024年全国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9%,北京市仅出现2天重污染 [3] - 散煤治理累计覆盖4100万户,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3] 水污染治理进展 - 全国累计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5.7万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84% [4] - 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90%达90.4%,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0.6% [5] - 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5] 珍珠养殖业绿色转型 - 浙江诸暨采用管网精准投喂藻类技术实现生态蚌养殖,避免水体直接投肥污染 [4] - 绿色技术使河蚌养殖密度显著提升,浙江清湖控股集团坦言转型带来效益增长 [4] 固废处理与土壤治理 - 重庆三峰百果园环保发电公司日处理生活垃圾4500吨,占重庆中心城区日垃圾量40% [6] - 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十四五"新增完成8.6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6]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113+8个城市及20个省份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6] 环境治理政策行动 - 生态环境部推动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指导各省落实大气治理路线图 [3] - 多部门联合启动专项整治行动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排查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 [7]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让蓝天碧水成为生活日常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空气质量改善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 [1] - 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9% [1][2] - 累计完成8.93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占全国总产能约80% [2] 水环境治理 - 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90% 达90.4% 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0.6% [3] - 排查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 入海排污口5.7万个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84% [3] - 长江干流连续5年 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3] 固废与土壤治理 - 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4][5] - "无废城市"建设覆盖全国113+8个城市及20个省份 危险废物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5] - 重庆百果园环保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4500吨 相当于中心城区日产生量的40% [4]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让蓝天碧水成为生活日常
新华社· 2025-08-21 20:35
空气质量改善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 [2] - 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9% [2][3] - 累计完成8.93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占全国总产能约80% [3] 水环境治理 - 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90% 达90.4% 劣Ⅴ类比例降至0.6% [5] - 累计排查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 入海排污口5.7万个 [4]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84% [4] 土壤污染防治 - 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 [6]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完成8.6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6] - "无废城市"建设覆盖全国113+8个城市及20个省份 [6] 行业绿色转型 - 钢铁企业通过全流程超低排放实现厂区环境生态化改造 [2] - 珍珠养殖业采用精准投喂技术避免水体污染 养殖密度和效益显著提升 [4] -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升 重庆单厂日处理量达4500吨 占中心城区垃圾量40% [6] 治理措施推进 - 散煤治理累计覆盖4100万户 [3] - 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专项整治 推动"公转铁、公转水"运输转型 [3] - 启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完成建设用地遥感核查全覆盖 [6]
小珍珠的经济账:养殖革新到文化出海的乘数效应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9:04
行业地位与市场规模 - 珍珠产业为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支柱产业 占全国交易量80% 全球交易量70% 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1] - 产业定位为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 全球最大珍珠产业集散中心[1] 养殖技术升级与产能提升 - 传统养殖每亩产量1000只珍珠 当前采用智能养殖技术后亩产达6000-10000只 亩产值10万元[2] - 实现精准投喂与智能管护 通过自动化系统靶向投喂藻类 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2] - 突破淡水珍珠插核 漂白增光染色等20余项技术瓶颈 改善珠径小 正圆率低 颜色单一等缺陷[2] 生产自动化与成本优化 - 研发推广珍珠筛选机2.0 实现全流程机械筛选 人工成本下降40%[2] - 生产质效得到极大提高[2] 环境保护与养殖模式转型 - 2017年实施淡水珍珠禁养令 对出水口水质不达标养殖户一律关停[1] - 采用生态化处理养殖尾水 养殖池种植净化水草 推广蚌+鱼 蚌+藕等水产套养方式[1] - 彻底改变早期使用鸡鸭粪便喂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的污染状况[1] 国际化拓展与品牌建设 - 连续多年组织企业参加东京 香港等国际一线珠宝展会 累计参展50多场[2] - 参与企业超7000家次 总销售额突破80亿元[2] - 实现从产品销售到文化出海的战略跃迁[2] 产业生态体系完善 - 形成从珍珠养殖到创意设计 从跨境电商到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2] - 产业实现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1][2]
20年“山水生金” 这片绿色动人心
中国青年报· 2025-08-15 06:4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 - 2005年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深刻揭示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为浙江安吉县余村发展指明方向 [1] - 安吉县实现"土净 水净 气净" 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 首个"联合国人居奖"县 首个"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1] - 安吉将青年作为"两山"转化关键支点 2022年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 已落地60多个项目 吸引1200多名青年办公 [2] 乡村文旅产业升级 - 大余村片区山川乡"云上草原"景区三期项目亮相 串联15个体旅融合项目 2024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 体育旅游总收入8.2亿元 较2019年增长120%和800% [3] - 衢州常山县路里坑村改造废弃石灰窑为面包窑 老矿坑变"瀑布泳池" 闲置羊棚改咖啡馆 实现环境与产业同步升级 [4] - 缙云岩宕采石遗址改造为图书馆 音乐厅 剧场 成为文旅融合新样本 带动周边民宿 咖啡馆 文创店发展 [6]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 青田县油茶种植面积30.67万亩 开发山茶油手工皂 化妆品基础油等产品 建成107家共富工坊 带动7900多人就业 人均月增收超2600元 [6][7] - 诸暨市珍珠产业转型生态养殖模式 推广"蚌+鱼"套养技术 实现水体净化与资源循环利用 珍珠年产销突破500亿元 [7][8] - 台州仙居县林坑村发展"梅 茶 鸡 蜂"复合种养 年产蜂蜜1万斤 带动增收60余万元 打造"蜂蜜共富工坊"实现统一产销 [8] 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 浙江全省通过"护美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 美丽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 [9] - 安吉余村带动周边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 形成"大余村"发展模式 [3] - 丽水青田县油茶 诸暨珍珠 台州仙居蜂蜜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完整产业链 [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