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文学数据管理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人民日报· 2025-05-19 04:49
文学数据团体标准发布 - 中国首个界定文学数据管理领域全流程的标准发布 旨在为文学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全面系统的规范指引 [1] - 标准由中国作协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馆 浙江省作协及中国标准化协会共同主办 [1] - 填补中国文学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空白 规定数据分类 采集 存储 交换 分析 应用 安全等总体要求 [1] 行业痛点与背景 - 文学领域长期存在数据无标可依 建设不系统 管理不规范 应用不充分问题 [1] - 不同场馆字段设定和采集方式差异导致数据孤岛 影响跨地区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1] -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速文学业态数字化 带来数据处理新机遇与挑战 [1] 标准制定基础与成果 - 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浙江文学馆探索经验为基础制定 [1] - 2023年4月中国作协批复两馆共建"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 [2] - 已建成文学数字化应用展厅 文学智能体 馆际通平台等基础设施 [2]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标准推动文学数字化转型 为传承与创新提供支持 [2] - 实现全国文学资源交流互认的根基 对作品保存 研究创新具重要意义 [2] - 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文学馆AI智能体展示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前沿成果 [2] 未来规划 - 将持续开展实施指导和培训 深化关键标准研究制定 [2] - 推动团体标准升级细化 服务全国文学场馆及文学事业 [2]
博物馆的变与不变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博物馆行业动态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角色和使命 [5] -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5] 博物馆展览与活动 -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羽纹铜凤灯展示 [2] - 上海博物馆举办"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展出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有翼狮金来通" [2] - 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推出"看·见殷商"重磅特展,展出亚丑钺 [2]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五一"假期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4] 博物馆创新与科技应用 - 湖南通过数字技术赋予素纱襌衣新的坚韧特性 [5] - 江苏通过互动方式让更多人"看见"展览 [5] - 北京通过文创产品如冰箱贴,将藻井的浪漫融入日常生活 [5] 博物馆文化传播 - 上海博物馆通过展览将世界文明编织成动人的故事 [5] - 广西一个县城通过博物馆与千年古郡"对话" [5] - 博物馆与文明相融、与科技相加、与创意相合,与心灵对话,守护古老文脉 [5]
贵常春与茅台学院联合实验室发布会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环球网· 2025-05-16 11:35
来源:环球网 赖登燡指出:"酱酒承载着中国千年的酿造智慧,是'天人共酿'的完美融合。微生物是酱酒的'隐形工程 师',它们以群体的智慧雕琢每一滴酒的风骨。"并祝愿贵常春酒业与茅台学院校企双方以酿酒微生物研 究为起始,树立高品质行业典范,共同书写中国酱酒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思阳 随后,茅台学院代表副校长张春林与贵常春酒业董事长王妍清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 建联合实验室、菌种培养与发酵、酱香风味工艺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据悉,本次贵常春与茅台学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将为贵常春提供技术支持,并围绕酱酒的发酵工艺、菌 种微生物、风味形成等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进行深入探索,并形成科研成果。未来,贵常春与茅台学院 将携手探索酱酒产业的科技边界,将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提 供"中国智慧"。 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赖登燡,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王德良,中 国首席白酒品酒师、中酒协白酒技术委员会委员栗伟,仁怀酒协副秘书长杨必刚,茅台学院副校长张春 林,贵常春酒业总裁于征士出等人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签约仪式上,于征士对茅台学院长期以来给予贵常春的关心 ...
“看·见殷商”未展先火 首届北京博物馆季看什么?
北京商报· 2025-05-15 20:39
北京博物馆季活动规划 - 北京市首次将博物馆月升级为长达近5个月的博物馆季,时间跨度为5月18日至10月8日,覆盖暑期和国庆假期等参观旺季 [2] - 活动每月设置一个主题,包括五月展览月、六月科技月、七月文创月、八月研学月、九月教育月 [2] - 目前北京已有备案博物馆和类博物馆近300家,2024年博物馆月举办展览超2000个、线下活动超3万场次,接待观众约1亿人次 [2] 展览月重点活动 - "展览月"将集中推介100项重要展览,包括《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之"看·见殷商"》等重点展览 [3] - "看·见殷商"展精选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商代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及重点文物54件(套),10天售出2万余张票 [3] - 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携两大展览重新开放,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也将推出多个主题展览 [3] 科技月特色活动 - 科技月策划"跨界、AI创、光影、科探"四大主题活动,包括市集互动、AI艺术宣讲、光影展演等形式 [4] - 打造三条特色博物馆主题游径,石景山区博物馆将发布AI数字人"噗噗"与观众互动 [4] 其他主题活动 - 文创月将举办文创市集、文创大赛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文创购物体验 [4] - 研学月推出"北京文博护照"和博物馆"通关文牒",可打卡博物馆并享受文创优惠 [4] - 教育月将推出两节"博物馆第一课",通过线上智慧课堂分享给全市中小学生 [4]
2025湖北文化产业盛会启幕 4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245.2亿
长江商报· 2025-05-15 07:59
湖北文化产业投资大会 - 2025湖北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武汉举行 49个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总投资规模突破245 2亿元 [1] - 湖北提出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突破6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2] - 2024年湖北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73亿元 同比增长9 9% 增速比全国高3 9个百分点 比中部地区高2 8个百分点 [1][4] 重点项目与产业布局 - 49个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覆盖数字文旅 文化科技 非遗传承 红色教育等多个领域 [2] - 重点项目包括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二期 七星湖"产 研 学 旅"综合体 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洪湖红色水乡旅游目的地等 [2] - 武汉吸引青年投身直播 VR等文化科技领域投资 荆州石首"九队湖畔"项目打造楚文化沉浸式体验长廊 荆门京山投资2亿元建设华中最大口径天文望远镜项目 [2] 文化科技创新成果 - 5项代表性成果集中亮相 涵盖大模型 AI音乐社交 数字文旅等前沿领域 [3] - 成果包括传神语联网任度大模型V2 5 "给麦"音乐智能合成APP 多比特灵犀大模型 《穿越青铜纪》VR项目 [3] - 辛亥革命博物院推出国内首个3A战争类XR沉浸式大空间项目《穿越·汉阳兵工厂》 运用MR VR等技术搭建360度立体虚拟战场实景 [3] 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 - 湖北推出全国首个文化科技专属信贷产品"荆楚文易贷" 最高额度1000万元 借款期限24个月 活动现场启动3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 [4] - 湖北文化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数字内容 创意设计等新兴领域贡献率持续提升 [4] - 湖北将重点培育数字出版 智慧光影 数字创意 智能穿戴 游戏动漫等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中部文化强省 [4]
文博会新设人工智能展区
南方都市报· 2025-05-15 07:07
同时,展会还将加强与在深同期举办的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暨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5月 22—24日)、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5月23日至25日)资源共享,进一步放大展会效能。 南都讯 记者黄璐 12万件文化产品现场展示、4000多个投融资项目现场交易、近200场交易活动同期 举办、22项促交易措施落地实现交易环节……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将携文化产业"顶流"和 科技发展"新势力"如期而至。5月14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 览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介绍本届文博会总体安排和筹备情况。 305家海外展商参展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围绕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为 期5天,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市各区设立52个分会场。目前,展会已全面转入展务服务阶 段。本届展会将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 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延续"综合展+专业展"的办展模式,展会线下共设8大展馆,包括3个综合馆和5个专 业馆,云上文博会平台按照展馆展区分类展示文化产品和项目,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
机器人走秀惊艳濮院时装周 广东智造太酷炫
广州日报· 2025-05-15 03:18
机器人时装秀《器生幻形》 - 由中央美术学院数字艺术家余一萌与众擎机器人合作呈现的机器人时装秀《器生幻形》在2025濮院时装周亮相并迅速走红[1] - 机器人模特身高1.38米,体重40公斤,具备"人类化步态"和与观众互动能力[1] - 服装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完美镶嵌机器人身体,通过磁吸功能实现模块化部件的附加迭代与组合[1] 技术创新 - 众擎PM01机器人由广东团队打造,在外观与行动机制上展现前沿科技水准[1] - 服装设计定位为"机器人外表皮的创新实验",而非传统服装设计[1] - 结合超现实AI数字影像与传统文化场景,强化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效果[1] 行业应用前景 - 从机器臂、机器狗到人形机器人,拟人化服装设计有助于提升情绪价值[2] - 未来机器人可承担消防员、辅导老师、健身教练等多种职业角色[2] - 机器人应用边界不断扩展,本次跨界合作旨在推广广东智造和中国智造的机器人技术[2]
汇“顶流”强“交易”重“科技”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将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19:34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将于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举办,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市设立52个分会场 [1] - 展会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现场将展示12万件文化产品 [1] - 共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其中国际化程度创历史新高,覆盖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 [1] 展会规模与特色 - 线下共设8大展馆(3个综合馆+5个专业馆),云上文博会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和供采对接 [3] - 新设人工智能展区,吸引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通过AI全应用场景呈现、科技演出等方式突出创新亮点 [4] - 特别策划22项促交易措施,通过场景、通路、服务三方面升级,打造"文化深水港"对接"经济新蓝海" [4] 同期活动与平台建设 - 与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5月22-24日)、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5月23-25日)实现资源共享 [3] - 着力打造"七个超级平台",包括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新技术发布平台等,强化"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品牌 [3] - 展会期间将举办超120场新品发布会和近200场交易活动,展示载人无人机、AI大模型等创新项目 [4][5] 国际化与创新亮点 -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全球合作机构、参展产品品类均创历史之最,国际化"朋友圈"覆盖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1] - 吸引海内外头部品牌企业超300家,包括合翼航空载人无人机模型、意大利达芬奇文化中国推广计划等国际项目 [4] - 深圳云洲数字将首发国内首家对话式开发者AI大模型,体现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4]
文化科技双核驱动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将于下周启幕
证券时报网· 2025-05-14 16:01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将于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主会场设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市各区设立52个分会场 [1][3] - 展会主题为"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探索,为期5天 [3] - 展会已连续举办20届,本届将重点突出博览和交易功能,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 [4] 参展规模与结构 - 共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与 [3] - 线下设八大展馆(3个综合馆+5个专业馆),云上文博会平台同步展示 [3] - 海内外头部品牌企业超300家,含60余家首次参展企业如埃及Konouz,以及腾讯、网易、中影股份等"老朋友" [5] 文化产业数据 - 2024年深圳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54家,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全省51.5%、全国9.1% [2] - 多媒体游戏动漫、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16个行业小类营收达5863.99亿元 [2] - 数字创意、微短剧、生成式AI应用等新兴业态加速布局 [2] 核心亮点 - **AI科技**:新设人工智能展区,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涵盖全应用场景呈现与互动 [5] - **首发首秀**:全馆举办超120场新品发布会,包括合翼航空载人无人机模型、达芬奇文化中国推广计划等 [5] - **国际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合作机构、产品品类均创历史之最,覆盖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6] - **文创中国**:主展区面积从1300㎡扩至3000㎡,100余家机构携重量级文创产品参展 [6] 交易促进措施 - **场景升级**:开辟新品首发、供采对接等多元交易场域,"文博会消费季"联合淘宝、京东等平台提供流量支持 [7] - **通路升级**:打通展前配对至展后云洽全周期服务链,联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 [7] - **服务升级**:首次上线AI会展助手"文小博",优化即时购、云端购等渠道,实现精准供需对接 [8] 协同效应 - 与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资源共享 [3] - 打造"七个超级平台"包括文化产品交易、投融资服务、新技术发布等,强化"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品牌 [4]
文化科技融合评估框架:如何判断一个技术是否真正适合应用到文化项目?
36氪· 2025-05-14 08:31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挑战 -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最大挑战在于文化内涵的表达,而非技术本身 [2] - 技术至上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是两种极端观点,现实情况更为复杂 [2] - 失败的文化科技项目常见原因包括技术与文化内涵脱节、用户体验不佳、维护成本过高、技术不够成熟稳定等 [2] 多维度评估框架 - 五大核心维度:文化价值维度、用户体验维度、技术可行性维度、经济可持续性维度、社会影响维度 [3][4][5] - 文化价值维度关注技术是否能增强文化内涵表达,评估指标包括文化价值契合度、真实性、文化内涵传递 [3] - 用户体验维度评估技术是否能提升沉浸感和情感连接,指标包括情感体验增强度、交互自然流畅度、社会接受度 [3] - 技术可行性维度评估技术成熟度、易用性和长期稳定性 [4] - 经济可持续性维度评估成本效益比、长期运营成本、市场潜力、可扩展性 [4] - 社会影响维度评估政策匹配性、产业带动效应、国际竞争力 [5] 成功与失败案例对比 - 成功案例在五大维度上取得平衡,失败案例往往在某一或多个维度出现严重问题 [6] - 成功因素包括深度融合文化背景知识、自然流畅的交互、技术成熟稳定、初期投入适中、符合文化发展战略 [6] - 失败陷阱包括忽略文化内涵传递、操作复杂、技术不成熟、高昂维护成本、社会包容性差 [6] 六步评估框架 - 六步法包括需求分析、文化适配性评估、用户体验测试、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持续性评估、社会影响评估 [8][9][10][11][12] - 需求分析阶段需明确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和目标受众需求 [8] - 文化适配性评估阶段需确保技术忠实于文化本质并能传递文化精神 [8] - 用户体验测试阶段通过原型测试和用户反馈评估交互体验和情感共鸣 [8] - 技术可行性分析阶段评估技术成熟度、稳定性和维护难度 [9][10] - 经济可持续性评估阶段分析投入产出比、长期运营成本和市场潜力 [11] - 社会影响评估阶段评估技术应用是否符合政策导向和具有积极社会影响 [12] 避免技术应用陷阱的策略 - 五大策略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小规模试验快速迭代、促进跨领域合作、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关注长期价值 [13][14][15][16][17] - 以文化为核心要求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而非喧宾夺主 [13] - 小规模试验可降低风险并通过用户反馈优化技术应用 [14] - 跨领域合作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文化内涵且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持续性 [15] - 用户反馈机制帮助及时了解体验并优化调整 [16] - 关注长期价值避免盲目追逐短期效应,回归文化价值本质 [17]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本质 - 技术与文化融合是深度对话,技术是工具,文化是核心 [18] - 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让文化更有生命力,而非取代文化本身 [18] - 需以文化为核心、用户为中心、长期价值为导向,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