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科技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千万资金助力文艺精品创作孵化
齐鲁晚报· 2025-07-05 05:09
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支持 - 山东省发布《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包含5个方面23条措施 重点支持文化科技研发 文化智能装备 文化应用场景等方向 [1] - 对符合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后补助 对原创性文化技术类 应用类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对文化元宇宙"名品""名景"给予资金奖励 [1] - 每年统筹1000万元资金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传播孵化 对"好苗子"创作项目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扶持 [2]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规划 - 《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20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 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 培育20家左右重点企业 [2] - 山东省已培育1659个首版次高端软件 包括齐鲁文化大模型 73个首件套电子产品 16个元宇宙创新"名品" 18个应用"名景" [3] - 11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1% [3] 文旅数据平台建设 - 山东省整合齐鲁文化大模型 山东公共文化云等现有平台 高标准建设文旅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 [4] - 通过整合版本资源 文献资源和算力资源等核心要素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模型产品 [4] - 加速文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4]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 山东省选取11家单位试点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 构建齐鲁文化基因数据库 [6] - 推动文化基因的数字化 版权化 商标化 实现文化资源资产化和价值化 [6] - 将形成省市县三级文化基因资源清单 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 数字演艺等数字化产品 [6]
5方面23条!山东发布政策措施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齐鲁晚报网· 2025-07-04 11:34
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与数据表现 - 2024年山东省有研发费用的规模以上科技型文化企业达1200家,同比增长9%,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30.1% [1] - 科技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49.5亿元,增长10.9%,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62.2% [1] - 《政策措施》包含5个方面23条具体措施,涵盖项目建设、市场主体、人才培育、金融服务和生态优化 [1] 核心政策方向 文化项目建设支持 - 重点支持文化科技研发、智能装备、应用场景、传播创新、文艺创新、数据利用、大模型及文物保护等8个方向 [2] - 对符合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提供研发费用后补助,原创性文化技术/应用类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2] - 对文化元宇宙"名品""名景"及分账金额达标的网络剧/电影/动画片给予奖励 [2] 市场主体培育 - 推动文化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融合创新平台,促进数据资源交易和成果转化 [2] - 对文化制造业企业奖补,新升级的融合创新平台给予经费支持,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提供奖补 [2] 人才培育机制 -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交通等绿色通道服务,支持申报非教育系统公派留学项目 [3] - 将文化科技人才纳入省级人才工程重点支持范围 [3] 财政金融支持 - 统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投资基金,推动重大技术创新和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建设 [3] - 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对按时还贷的中小文化科技企业给予贴息 [3] 协同创新生态 - 强化部门协作,在项目遴选、企业培育、人才引进、技术攻关等环节加强统筹协调 [3] 政策实施特点 - 融合创新:全链条支持文化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等六大方向,培育新质生产力 [4] - 问题导向:聚焦核心技术短板和思维交融不足,针对性制定提升措施 [4] - 协同联动:整合文化和科技领域资源,强化政策集成与要素保障 [4]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等事项
大众日报· 2025-06-21 09:04
区域经济发展 - 以"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为契机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地方民间交流和经贸合作 [2] - 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2] 航空货运产业 - 支持济南青岛机场协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3] - 发展航空维修等产业促进航空货运与临空产业深度融合 [3] - 持续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3] - 守正创新推出更多文化"两创"标志性成果 [3]
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指数名列前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9 17:12
文化科技融合指数 -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指数在10个省市中名列首位,总体发展情况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 - 2021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达202.5,较前一年提高43.1,比2014年的基准指数提高了102.5 [3] 文化新业态企业表现 - 2024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06.9亿元,占本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超七成 [3] - 北京拥有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3] 细分领域发展 -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融合产出、融合环境等指数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3] - 北京在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等指数位列第一 [3] 高新技术进展 - 北京在区块链、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元宇宙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3] - 北京聚集了一批全国最优秀、劳动效率最高的从业人员,规模以上文化相关产业劳动生产率排名第一 [4] 未来发展建议 - 建议北京在社会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发力 [4] - 建议给予文化高端制造业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提升首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4]
文化+科技撬动大市场 小众赛道商机无限
深圳商报· 2025-05-26 06:56
文化科技融合产业 - 深圳文博会展现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碰撞,孵化出多元商机,细分领域探索以"文化+科技"为支点撬动百亿级市场 [1] - 江苏东海县手工穿戴甲融合非遗元素与传统元素,成为兼具艺术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载体,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并通过跨境电商销往全球 [1] - 多家企业展示基于大模型的AI应用,如自动剪辑视频、生成旅行日志等功能,可应用于AI旅拍场景提升内容创作效率 [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小鸟看看科技推出的PICO混合现实一体机已应用于敦煌莫高窟等文旅场景,游客可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 [2] - 文博会首次开设"创意工坊实践体验区",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木雕、珐琅等非遗制作,通过细分领域创新重构消费场景与产业生态 [2] 非遗活化与消费场景 - 连云港东海匠人将掐丝珐琅、剪纸、漆器、绒花等非遗元素与传统元素融合,打造全新文化载体 [1] - "小众即大众"赛道通过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选择 [2]
文化科技融合评估框架:如何判断一个技术是否真正适合应用到文化项目?
36氪· 2025-05-14 08:31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挑战 -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最大挑战在于文化内涵的表达,而非技术本身 [2] - 技术至上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是两种极端观点,现实情况更为复杂 [2] - 失败的文化科技项目常见原因包括技术与文化内涵脱节、用户体验不佳、维护成本过高、技术不够成熟稳定等 [2] 多维度评估框架 - 五大核心维度:文化价值维度、用户体验维度、技术可行性维度、经济可持续性维度、社会影响维度 [3][4][5] - 文化价值维度关注技术是否能增强文化内涵表达,评估指标包括文化价值契合度、真实性、文化内涵传递 [3] - 用户体验维度评估技术是否能提升沉浸感和情感连接,指标包括情感体验增强度、交互自然流畅度、社会接受度 [3] - 技术可行性维度评估技术成熟度、易用性和长期稳定性 [4] - 经济可持续性维度评估成本效益比、长期运营成本、市场潜力、可扩展性 [4] - 社会影响维度评估政策匹配性、产业带动效应、国际竞争力 [5] 成功与失败案例对比 - 成功案例在五大维度上取得平衡,失败案例往往在某一或多个维度出现严重问题 [6] - 成功因素包括深度融合文化背景知识、自然流畅的交互、技术成熟稳定、初期投入适中、符合文化发展战略 [6] - 失败陷阱包括忽略文化内涵传递、操作复杂、技术不成熟、高昂维护成本、社会包容性差 [6] 六步评估框架 - 六步法包括需求分析、文化适配性评估、用户体验测试、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持续性评估、社会影响评估 [8][9][10][11][12] - 需求分析阶段需明确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和目标受众需求 [8] - 文化适配性评估阶段需确保技术忠实于文化本质并能传递文化精神 [8] - 用户体验测试阶段通过原型测试和用户反馈评估交互体验和情感共鸣 [8] - 技术可行性分析阶段评估技术成熟度、稳定性和维护难度 [9][10] - 经济可持续性评估阶段分析投入产出比、长期运营成本和市场潜力 [11] - 社会影响评估阶段评估技术应用是否符合政策导向和具有积极社会影响 [12] 避免技术应用陷阱的策略 - 五大策略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小规模试验快速迭代、促进跨领域合作、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关注长期价值 [13][14][15][16][17] - 以文化为核心要求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而非喧宾夺主 [13] - 小规模试验可降低风险并通过用户反馈优化技术应用 [14] - 跨领域合作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文化内涵且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持续性 [15] - 用户反馈机制帮助及时了解体验并优化调整 [16] - 关注长期价值避免盲目追逐短期效应,回归文化价值本质 [17]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本质 - 技术与文化融合是深度对话,技术是工具,文化是核心 [18] - 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让文化更有生命力,而非取代文化本身 [18] - 需以文化为核心、用户为中心、长期价值为导向,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