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

搜索文档
山东省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烟台昆嵛山举办
齐鲁晚报· 2025-05-20 17:14
活动现场发布推介了山东省首批8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案例,举行了全省第二批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揭牌仪式。烟台大 学师生带来诗朗诵《万物共生 山海和鸣》,一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演唱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主题歌曲《和美齐鲁赞歌--家园》,以诗歌传 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活动旨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 霍太英,烟台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石利利出席活动并致辞。 递生态保护理念,用歌声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参与、支持、关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与会人员参观了昆嵛山 自然中心和森林文化博物馆,现场观摩了9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取得的工作成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殷婷 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5月19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昆嵛山保护区管委,在烟台 昆嵛山共同举办了山东省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海洋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烟台大学,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处室、 ...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中国经济网· 2025-05-20 15:18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标志着其生态价值与绿色发展成就获得认可 [1] -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73年加入该计划,1993年成立网络,成员从45家增至212家 [1] 保护区生态地位与规模 - 保护区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总面积约64111公顷,拥有2200余种维管束植物、500余种脊椎动物,构成完整湿地生态链 [1][2] 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果 - 淅川县累计完成湿地修复2万余亩,建成7000余亩大石桥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 [2] - 近三年监测显示鸟类种类持续增长,包括1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如黑鹳、中华秋沙鸭)和70余种二级保护鸟类(如灰鹤、栗喉蜂虎) [2] 未来发展规划 - 保护区将加强与国内外保护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以提升管理水平 [2] - 目标是通过生态保护与社区共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
陇南成珍稀动植物“安乐窝”|5·22 守护多样之美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13:37
与人们印象中干旱乏绿的甘肃地理样貌不同,北纬33度穿越的陇南市,全境属于长江流域,境内山 水灵秀、气候温润,是甘肃省森林覆盖面积最大、植被最密集的绿色走廊。 在这里,大熊猫、金丝猴等70多种珍稀动物恣意栖息,珙桐、红豆杉等60多种珍贵树种繁衍生长, 森林覆盖率达45.27%……特殊的区位与气候,造就了陇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照进了现实。 陇南金丝猴。冉创昌摄 三级共管、协议保护,为大熊猫及其伞护物种提供优质生态空间 "大熊猫又出现了,大家快来看视频。"看到监控设备传回的影像,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 水江分局信息科工作人员刘文刚激动不已。 "吃播"进食、倒立撒尿、夜间打滚、求偶繁殖……野外大熊猫在白水江园区频繁现身,为研究大熊 猫的栖息地、行为模式及种群动态提供了宝贵数据。 "白水江园区横跨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是全球地质地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因而孕育出丰富的生 物多样性。"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副局长刘万年介绍,陇南市白水江园区,是我 国拥有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单个自然保护地。我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白水江园区现有野生大熊 猫110只,占甘肃省总量的83%。 保护大熊 ...
爱鸟护鸟 和谐共生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 东方白鹳在山东东营输电铁塔筑巢 供电部门采取线路绝缘包覆和防鸟罩安装等措施保护鸟类安全 [1] -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最大丹顶鹤人工繁育种群再野化基地 近期迎来人工散养丹顶鹤繁育季 [1] 公众环保意识提升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爱鸟护鸟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2]
海南发现2个全球新物种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6:36
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于5月16日在三亚发布。科研团队在调查中共发现2 个全球新物种、35种中国新记录种及71种海南新记录种。 在海南省发现的2个全球新物种:素贞灵芝、白边喇叭菌。活动主办方 供图 此次调查由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联合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大 学、海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在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 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展开系统性研究。 此次调查中,海南师范大学曾念开团队发现的素贞灵芝(Ganoderma baisuzhenii)和白边喇叭菌 (Craterellus albimarginatus)尤为引人注目。素贞灵芝发现于昌江黎族自治县,菌盖呈棕红色至深棕红 色,菌肉近白色,具有药用价值,其命名源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白素贞(白娘子)采灵芝救夫的故事。白边 喇叭菌发现于五指山市,菌盖边缘呈白色,是可食用菌种,能与热带雨林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对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两物种的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Fungi》和《Life》。 调查还确认了35种中国境内首次记录的物种,包括形态独 ...
快来看会飞的种子,最远能飞1公里
长江日报· 2025-05-18 08:43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种子的力量:传承·创新·未来",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第21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主题活动 [5] - 共展出52种珍稀濒危植物和重要种质资源植物的种子,吸引3000余名游客参观 [5] - 展览分为珍稀濒危植物种子区和重要种质资源植物展区 [5] 展品内容 - 珍稀濒危植物种子区展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中国特有物种,如坡垒、苏铁、大果人面子、云南金钱槭等 [5] - 重要种质资源植物展区展示野大豆、扁桃、野蕉、木油桐等作物近缘种及特色经济植物种子 [5] - 龙脑香科植物种子自带两片形似直升机螺旋桨的"翅膀",可在空气中旋转降落 [9] - 木蝴蝶种子长有薄如蝉翼的"翅膀",最远能飞行1公里 [9][12] - 其他奇异种子包括绒苞藤、坛腺棋子豆、猫尾木、马槟榔等 [20] 种子特性与价值 - 木蝴蝶种子因薄膜结构层层叠叠,别名"千张纸" [13] - 木蝴蝶的花和嫩果可食用,焯水后炒食或腌制酸菜,口感脆爽 [13] - 植物种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 展览目的 - 揭示植物种子的科学利用、经济开发与文化价值 [5] - 唤醒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0]
河南迁地保护200株“植物大熊猫”崖柏
中国新闻网· 2025-05-17 10:53
根据崖柏生长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该管理局制定了"弹性"浇水计划,在干旱季节适当增加浇水频 次和水量,确保崖柏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充足水分。通过科学监测和精密管护,目前,这200株崖 柏生长态势良好,已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此次崖柏迁地保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 意义重大,也是探索珍稀植物跨区域保护协作的创新实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泉水表示,崖柏耐瘠薄干旱,忌积水,喜空气湿润和钙质土壤,因此 迁地保护选址需根据生长特性,充分考虑与生境的匹配度。 宝天曼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监测团队对200株崖柏种苗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监 测管理,已完成对其树高、冠幅、基径等生长指标的精确测量,并建立详细的生长档案,实时掌握其生 长态势。同时通过GPS定位设备,对每个移植点的经纬度和海拔信息进行精准记录,为全面研究崖柏生 长环境和生态适应性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中新社郑州5月16日电 (记者 阚力)记者16日从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宝天曼保护区") 管理局获悉,自重庆移栽至该保护区的200株崖柏,目前生长态势良好。 崖柏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 ...
南创科技,坚守生物多样性智慧化监测行业,引领行业高质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14 15:48
公司概况 - 安徽南创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质生产力企业,专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1] - 公司核心团队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化领域有8年经验,已积累行业庞大数据集[1] - 公司整合3S技术(GIS、GPS、RS)、大数据、AI和物联网设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平台[1] 政策环境 - 国家出台《关于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政策,明确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生态保护网络体系建设[2] - 中央财政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2] - 公司在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中因核心技术优势享有优先资格[2] 核心业务 - 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与物种AI识别:拥有超算中心和百万级专家审核的模型基础数据,开发物种AI大模型[3] - 物种监测硬件与软件创新:提供红外相机、鸟类声纹监测仪等设备及配套平台,应用于保护区、湿地等场景[6] - 本底资源调查平台:实现实时地图轨迹记录、智能化物种识别,免费向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开放[8] 技术实力 - 研发团队由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专家组成,设有算法与数据研究小组和无人机飞行团队[10] - 持续投入算法优化和数据集建设,已申请多项国家专利,2025年上线物种AI生物大模型体验版[11] - 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算法研究和算力设备引入[12] 市场应用 - 产品应用于生态保护项目、景区等,协助生态环境部南京所打造丽水市智慧监测体系,获评优秀案例[13] - 在鄱阳湖湿地采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构建生态底座并实现健康评价[15] -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市场规范化和行业健康发展[17]
“用云南的非遗,来讲云南的大象”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云南非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合项目 - 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以"野象北上南归"为主题,展示白族扎染、傣族织锦等50余件非遗作品 [1] - 项目历时两年完成,消防总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用文化多样性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1] - 展馆以"金木土石布"为媒介,融合民族文化创意与追象护象故事 [1] 项目执行细节 - 消防总队特勤大队曾执行17个月、1300公里的野生亚洲象群监测任务,留存数TB视频和数万张图片 [1] - 教育宣传处指挥员茹龙俊带队拜访昆明、丽江等地非遗传承人,多数传承人欣然参与并拒收工本费 [1] - 传承人自发牵线搭桥,帮助丰富作品类型 [1] 代表性作品 - 最大展品为6.85米×1.85米的《北游时光》彝绣,由10名绣娘耗时3个月完成 [1] - 其他展品包括大理白族扎染《母爱情深》、掐丝珐琅彩画《吾心安处是故乡》等 [2] - 展馆开放后新增10余件作品,包括钱三毛大师主动送来的"一路向北"石影雕 [2] 项目影响 - 展馆吸引大量游客参观,部分游客从追象转为爱上云南非遗 [2] - 项目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象保护的跨时空结合,文化多样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催化剂 [2] - 云南拥有127项国家级非遗和近700项省级非遗资源 [1]
保护生物多样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中国环境报· 2025-05-12 15:04
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 北京市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丰富基因资源,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及产量 [1] - 资源库收集保存蔬菜、玉米、麦类、谷子等作物,涵盖33个科共计4万余份种子 [1] - 种质资源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物质基础,蕴含的遗传信息是培育新品种、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威胁的关键 [1] 种质资源利用与国际合作 - 资源库注重平衡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种质资源评价、筛选和创新利用 [2] - 积极推动种质资源共享与合作,为创新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2] - 参与国际合作引进生菜、大麦等资源300余份,丰富生物多样性 [2] - 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显著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 [2] 未来发展重点 - 资源库将扩大种质资源收集范围,加强保护和研究工作 [3] - 利用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提高遗传改良效率 [3] -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应对全球农业挑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