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与自然“零距离” 体验生物多样性保护
杭州日报· 2025-08-08 10:40
公司活动与资源 - 公司在千岛湖红山谷景区举办以“绿野仙踪”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亲子研学活动,活动融合生态资源与地域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以激发儿童科学兴趣和环保意识[2] - 千岛湖红山谷景区位于淳安县安阳乡,拥有浙西罕见的原始森林,生态沟绵延5680米,谷内植被茂密、潭瀑连绵、生态优美[2] - 景区内已知动物类有哺乳动物12种、鱼类15种、鸟类13种、两栖类4种、昆虫类16种、爬行类10种,植物类有被子植物55种、蕨类植物13种、苔藓类3种,生长着上百种珍贵野生中草药[2] 生态保护成效 - 景区内98%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9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的就地保护,已成为珍稀动植物的生长栖息地[2]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作,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这个夏天,我们一起楼下见
杭州日报· 2025-08-07 11:26
雁荡湿地的汪凯琴,二十七年来始终坚守在湿地保护一线。她不仅自费投入改造湿地环境,更运用 科学方法进行生态修复,为85种鸟类营造了理想的栖息地。这份不求回报的爱鸟情怀,让一片湿地重焕 生机。 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朱彭飞,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珍稀的中华虎凤蝶。他既注重科学保育,又积极 开展科普教育,通过蝴蝶工坊这个平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种子。这种将专业保护与 公众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让生态保护理念得以传承。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些成果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坚持与付出。在杭州 自然观察员证书颁发仪式上,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些绿色志愿者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 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方寸之间,蕴藏着万物共生的奇妙世界。近日,"自然在附近——探索楼下的生物多样性"第二期活 动正式启动。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四方携手,共同开启了一场发现家门口生态之美的奇妙旅程,描 绘出崭新的共建共享社区生态画卷。 启动仪式在绿意盎然的氛围中展开,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勾 ...
对话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在世界屋脊探寻高原生态的秘密(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07 09:50
人物背景与学术历程 - 拉琼为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 长期扎根青藏高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30余年 曾参与植物学家钟扬团队从事高原植物种子收集工作 获2022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 - 高考后选择生物学师范专业 毕业后分配至西藏大学开展生物学教学科研 因个人野外经历选择植物学方向 海外留学期间仍专注高海拔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4][5] - 受钟扬教授鼓励攻读博士学位 其"种子精神"强调填补青藏高原植物种子在世界种质资源库的空白 钟扬带病坚持16年野外采样工作 对拉琼产生专业与精神双重影响[7] 科研成果与研究价值 - 当前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与典型物种适应机制 以须弥芥为样本通过基因层面研究揭示植物对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 为研究极端环境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10] - 分子与基因层面研究有助于精准把握物种发展规律 明确物种濒危原因 实现精确干预保护 相比单纯圈地保护方式显著提升保护效率[11][12] - 主导建成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22年7月挂牌) 推动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参与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观测站等建设工作 通过多要素全面监测提升生态系统认知科学性[15]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培养硕博研究生10余名 部分学生已可单独承担科研课题 参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为高原生态研究积累数据[3][14] - 继承钟扬遗志聚焦西藏本地人才培养 钟扬曾帮助西藏大学实现首个理学博士点 首名藏族植物学博士 首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突破 使生态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13] - 通过复旦大学合作搭建青年学者平台 2023年夏季带领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在西藏开展野外科考 培养学术兴趣以扩大高原生态研究人才储备[13]
北京绿金院:可持续议题动态与趋势观察报告(2024年)
搜狐财经· 2025-08-06 15:11
在政策层面,国际组织和各国持续推进相关政策。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施原则》,欧盟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 指令》等强化ESG信息披露,美国SEC出台气候披露新规,中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完善绿色转型制度体系,主流 评级机构也更新了ESG评分模型。 重点议题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加剧气候风险,各国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企业需重视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国际气候相关贸易政策兴起,欧盟碳边境调节 机制进入过渡期,英国将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政策;全球碳市场建设加快,中国重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巴西、新加坡 等推进碳市场立法,高质量碳信用成为关注焦点;转型规划在全球受重视,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制定并实施转型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关注,国际社 会推进"30×30"目标,各国出台保护政策,企业将生物多样性纳入ESG框架;循环经济成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关键,欧盟、中国等出台政策推动废弃物循 环利用,企业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供应链安全和负责任采购重要性凸显,关键矿产资源争夺加剧,食品安全事件推动供应链透明度提升;人工智能在带来 积极影响的 ...
江苏句容:宝华山的生态密码,藏在一段段影像里
镇江日报· 2025-08-06 11:00
核心观点 - 江苏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24台红外相机观测到多种野生动物活动 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鼬獾以及野猪、华南兔等 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1][2][3] - 科技手段(红外相机+样线调查)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效率 实现无干扰、全天候监测 并逐步扩展至江苏省多个生态区域[3][4] - 江苏省环科院计划进一步优化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点位布局 完善以智能观测设施为主的野外观测体系[5] 观测实施与设备部署 - 2024年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建设 在宝华山核心林区和关键生态节点布设24台红外相机 覆盖森林、灌丛、溪谷等多元环境[2] - 红外相机具备无干扰、全天候、高效率优势 能捕捉夜间活动动物并避免人类干扰[3] - 除宝华山外 观测设备已扩展至溧阳天目湖、太仓金仓湖和白茆口湿地、锡山吼山森林公园、苏州高新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泰州沿江湿地等多个区域[4] 物种观测成果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多次被红外相机捕捉觅食和警戒行为 体态健硕且毛色油亮[2] - 稀有小型食肉目动物鼬獾被记录刨土找虫行为[2] - 野猪种群活动范围扩大且频率增加 华南兔作为小型兽类优势种稳定存在 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状态稳定且食物资源充足[3] 生态意义与未来规划 - 野生动物活动影像成为生态改善的数字凭证 基础物种繁荣印证生态系统健康[3] - 江苏省环科院将制定全省红外相机观测实施计划 优化加密观测点位布局 完善智能观测设施体系[5]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德的生态警务体系如何运转?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13:46
生物多样性资源基础 - 建德市位于黄山—怀玉山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及富春江—新安江流域市级优先区 拥有物种4259种 包括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3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 - 拥有亚洲唯一且原生态保护最完整的古楠木林 占地面积约680亩 [1] 生态保护机制创新 - 建立"一中心+三级警务"监管体系 其中生态共治中心整合公安 生态环境 林业等多部门实体入驻 联勤效率提升50% [2] - 推行"八长联动"机制 涵盖河长 林长 警长等多主体协作 完善行刑衔接机制 [2] - 建成3家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 5个生态基地 23个警务支点 覆盖全市895个生态网格 [2] - 组建4.5万人的"新安义警"志愿服务队伍 2024年开展联合巡查113次 处置违规案件27宗 化解纠纷330余起 救助野生动物160余只 [2] 数字化监管体系 - 整合275路视频监控 研发水域人船行为研判模型 配备42架无人机和22个机库实现空地水联勤 [3] - 开发"宜居卫士"集成应用 采集卫星遥感及可见光监测数据15万余条 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 [3] - 构建15种预警预测模型 包括非法采矿 非法狩猎等场景 [3] 公众参与与教育体系 - 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生态警务宣教馆 生态学堂等多功能宣教场所 [4] - 通过生态警务夏令营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巡山护林实践 累计开展多部门联合宣教项目 [4] - 在千年古镇梅城设立浙江省首个水域生态派出所 内置生态展览馆展示珍稀鸟类标本 [4]
【人民日报】万人“喊江”,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后有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05 08:26
中国地图雄鸡鸡冠上最东端的"小点",就是有"华夏东极"之称的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市。这里位于黑 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是中国春分至秋分每天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抚远与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隔黑龙江相望,航道距离仅65公里。一条界江,连同它 承载的文化印记与生活习俗,将两国人民紧密相连,绘就一幅跨江文化交融图景。 "喊江节" "开江啦!开江啦……" 今年4月12日上午9时,佳木斯市松花江畔,数千名游客站在江边齐声高喊。大大小小的碎裂冰块, 与人们的欢呼声一道卷入激流,奔腾而去。 50位赫哲族表演者手持鹿皮"神鼓",以取自松花江冰裂声波的鼓点节奏,吟唱开江祭词,将沉睡了 一个漫长冬季的江水唤醒。 近千年来,当江面之下的冰裂声变得密集,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江畔的赫哲族人 便吹响了春之号角。 "江开,渔者祭以豕酒,然后下网。"清代《宁古塔纪略》如此记载。赫哲族先祖在此渔猎生息,认 为"江神"主宰一年的风调雨顺、鱼群丰歉,在开江下第一网前必举办隆重的祭祀祈福仪式,求得新岁的 吉祥安康。 抚远原名"伊力嘎",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当地盛产百余种鱼类,以俗语"三花五罗十八子七 十二杂鱼"一说概之 ...
万人“喊江”,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后有故事(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7月1日,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举行了乌日贡主题活 动。该活动是集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于一体的赫哲族节日 盛会。 新华社记者 张 涛摄 俄罗斯游客在抚远市东极广场特色集市上挑选商品。 新华社记者 张 涛摄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摄影爱好者在抚远采风时合影。 王 林摄 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阿穆尔河公园的那乃(中国称赫 哲)族年度集市活动上,两名中国抚远市的赫哲族年轻人 在展示其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 抚远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来源: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审图号为S(2025)58号 俄罗斯游客参加佳木斯市第二届"喊江节"主会场活动。 胡耘翰摄 抚远市东极广场一景。 王积信摄 中国地图雄鸡鸡冠上最东端的"小点",就是有"华夏东极"之称的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市。这里位于黑龙 江、乌苏里江交汇处,是中国春分至秋分每天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抚远与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隔黑龙江相望,航道距离仅65公里。一条界江,连同它承载 的文化印记与生活习俗,将两国人民紧密相连,绘就一幅跨江文化交融图景。 "喊江节" "开江啦!开江啦……" 今年4月12日上午9时,佳木斯市松花江畔,数千名游客站在江边齐声高喊。大大小小的碎裂冰 ...
“昆虫界大熊猫”阳彩臂金龟现身猫儿山
广西日报· 2025-08-04 10:29
生物多样性发现 - 广西师范大学昆虫调查团队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正式科学观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阳彩臂金龟 [3] - 阳彩臂金龟被誉为"昆虫界大熊猫" 其雄虫拥有超长的前肢 鞘翅呈现独特的金属铜绿色与金黄油彩交织的独特光泽 [3] - 该物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 其存在直接印证着森林生态系统中古老的真菌网络 完整的分解者群落及未被干扰的自然演替过程 [3] 物种分布与保护现状 - 阳彩臂金龟生境狭窄且人为捕采严重 曾于1982年被认为在中国灭绝 2004年才在江西重新发现 [3] - 目前该物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西 湖南 福建 广西等地的原生林区 [3] - 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处特别提醒 阳彩臂金龟受法律严格保护 严禁任何形式的捕捉 交易 [3] 后续保护措施 - 公众若在野外发现阳彩臂金龟 应保持安全距离观察 可通过拍照记录并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科研机构上报相关信息 [3] - 保护区还将加强监测研究 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3]
“绿色情书!” 极危物种跨越百年归来
新华网· 2025-08-02 14:58
濒危物种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建设 - 中国科研人员成功将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幼苗重新移栽至云南蒙自天坑原生地,该物种曾在文献中"消失"百年[1] - 大花石蝴蝶于1895年被英国植物学家发现后一度消失,2021年中国科考队重新发现并突破性培育出幼苗,2025年6月完成野外移栽[2]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种质库,截至2024年底保存2.7万种、33万份资源,成为亚洲最大野生生物种质库[2] - 种质库长期保存植物种子、DNA、微生物等资源,保藏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家核心战略资源[3]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1993年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0年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4] - 保护区实现从"打鸟狩猎"到生态旅游转型,百花岭社区成为拥有数百种鸟类的"五星级"观鸟基地[4] - "十四五"期间种质库新增保藏4186种、66572份资源,支撑被子植物、两栖动物研究及水稻、羊肚菌等物种培育[6] - 新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果:首次国内记录红鬣羚、重现消失30年的云猫、发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新物种[7] 科技赋能与战略价值 - 种质资源库支撑抗逆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7] - 高黎贡山保护实践为新时代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发挥示范作用[7] - 中国通过系统性保护实现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