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世界级城市群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 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03:51
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长三角城市群被国家政策支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内城市群发展的排头兵,旨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1][5] - 城市群发展强调创造中国模式,通过搭建产业互动合作空间框架,为企业合作与经济发展奠定平台基础 [5][8] - 城市群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27个城市,拥有9个万亿GDP城市作为先锋队 [5][9] 交通一体化进展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日运送旅客超200万人次 [12]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于2024年6月正式运营,串联上海、苏州、南京、合肥、杭州等多地 [12] - 高铁密度高、联通性强,未来将向中小城市延伸并提升速度与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参与 [12] 产业协作与集群发展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长三角形成跨地域产业链,上海侧重研发设计,安徽集中于生产加工,安徽已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 [13] - 大飞机产业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格局,集聚全国超1/3的配套供应商,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 [16][17] - 低空经济、大飞机等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级竞争,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6][17] 多中心城市功能分工 - 上海在科创资源、国际金融、交通枢纽方面具综合优势,其他节点城市如南京(软件)、苏州/常州(制造)、杭州(数字经济)各具特色 [13] - 多中心意味着城市间互有所长、相互依存,例如上海与苏州在生物医药和纳米技术领域相互提供技术支持 [13] - 需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市场化作用以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14] 国际竞争力与优势基础 - 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依托沿江沿海交汇的地理区位,拥有上海港(国际航线近350条)和宁波舟山港(航线308条)等世界级港口 [15][16] - 后发优势明显,发展腹地广阔,背靠中国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制造能力,以及长江经济带产业走廊 [15] - 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明显,正瞄准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16]
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厮杀”升级!谁才是第一城市群?
搜狐财经· 2025-09-15 14:48
政策导向与城市群格局 - 国家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增长极 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城市群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1] - 中国将形成"3+2+N"城市群新格局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为发展主力 [2] 经济规模对比 - 2024年GDP总量排名:长三角33.16万亿元>大湾区14.84万亿元>京津冀11.5万亿元 [4] - 2024年万亿GDP城市分布:长三角9个>大湾区4个>京津冀3个 [4] - 2024年人均GDP排名:大湾区17万元>长三角13.9万元>京津冀10.5万元 [4] - 城市数量对比:长三角41个>京津冀16个>大湾区11个 [5] - 人口规模对比:长三角23799万人>京津冀10925.2万人>大湾区8754万人 [5] 科技创新能力 - 研发投入强度:京津冀4.27%>大湾区3.54%>长三角3.33% [5] - 2025全球创新指数百强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列榜首 北京第4 上海-苏州第6 杭州第13 南京第15 [5] - PCT专利申请量:深圳-香港-广州集群117,542件 北京集群49,792件 上海-苏州集群42,819件 杭州集群11,128件 南京集群8,242件 [6] - 科学论文发表量:北京集群331,874篇 上海-苏州集群206,292篇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193,635篇 [6] - 风险资本交易量:上海-苏州集群8,705件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6,916件 北京集群6,727件 [6] 对外贸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Top10中三大城市群占据6席:上海港2706万标箱(增速6.1%) 宁波舟山港2105万标箱(增速9.8%) 深圳港1723万标箱(增速10.8%) 广州港1364万标箱(增速7.7%) 天津港1225万标箱(增速3.1%) 苏州港504万标箱(增速3.1%) [9] - 2025年上半年深圳以微弱优势超越上海成为全国外贸第一城 [8] - 广州出口增速位居外贸十强市首位 金华进出口增速在外贸十强市中位居首位 [11] 战略定位与特色优势 - 京津冀承载特殊政治功能和非经济功能 作为首都所在地代表国家脸面 [2][12] - 长三角以不到4%国土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体量 体现全面发展优势 [12] - 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条件下建设 具有资源丰富和开放性优势 [12] - 三大城市群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战略组合 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12]
专家建议:在新一轮疏解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22:00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 京津冀已进入深度协同发展阶段,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在重构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 央企总部疏解是当前重点任务,需推动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向津冀布局,雄安新区承接能力不断增强 [4] - 北京、天津、石家庄需加快都市圈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4] 产业集群与全链条协同 - 京津冀产业门类齐全,"集链成群"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单一项目承接转向全链条协同 [5] - 需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匹配度、融合度,深化全链条协同 [7] - 建议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打造一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 [7]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需探索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10][12] - 建议聚焦"六链五群",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2] - 天津可发挥港口经济、先进制造优势,以滨海新区为战略支点,深化与北京创新资源协同 [13] 雄安新区高等教育与创新 - 雄安新区通过承接北京高校疏解,加速形成"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18] - 需推动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完善高等教育转移支付体系 [20] - 建议申请创立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构建科技金融重大载体,探索数智化融资新方式 [22] 创新三角与区域联动 - 建议打造京津雄"创新三角",形成交通互联、人才互备、政策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7][13] - 需发挥点、线、轴、面联动效应与规模效应,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空间结构 [13] - 天津可推进"制造业立市",促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 [15]
新华全媒+|专家建议:在新一轮疏解中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创新
新华社· 2025-05-19 10:40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 -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指数从2018年的0.38上升至2023年的0.58,表明三地已进入深度协同发展阶段 [1] - 三地PM2.5下降超六成,交通互联互通加速成型,公共服务共享成效显著 [1] - 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总量达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区域格局重构 - 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为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正在重构区域格局 [2] - 央企总部疏解是当前重点任务,需推动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向津冀布局 [2] - 雄安新区承接能力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需协同发力解决"大城市病" [2] 产业协作与创新驱动 - 产业协作从单一项目承接转向全链条协同,需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拓展 [4] - 京津冀产业门类齐全,"集链成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 -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强化对津冀辐射,打造京津雄"创新三角" [4]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较快增长,但协同度仍需提升 [4] - 需依靠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4] - 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提高匹配度与融合度,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