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北京发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
新京报· 2025-09-12 19:57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而企业则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目 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企业创新活力强。在 未来,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块链与先进计算、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 业"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 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9月12日,在2025年服贸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北京市科技创 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正式发布,新机制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打 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展示了北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探索出的新范式、 新模式。 发挥区域优势,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市将充分发挥北京高校、研究机构多的优势,保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优势,注重基础研究和应 用研究融通发展,着力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有组织科技创新。 ...
二〇二五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十一日开幕 首设三千多平方米对接洽谈区
南京日报· 2025-09-02 10:40
9月1日,记者从江苏省科技厅获悉,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将于9月11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 心开幕,会期两天。大会将集中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100多项、企业技术需求3600多项,组织4000 多家企业与专家教授、技术经理人、金融机构等对接洽谈。 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是我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平台,旨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 创新深度融合,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届大会 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为主题,由省科技厅主办、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承 办,具体将举办"主题大会+对接洽谈+专场活动+专家江苏行"系列活动。 本届大会将首次设置3000多平方米的对接洽谈区,聚焦国际国内产学研合作对接,举办重大科技 成果发布对接、高新区新质转型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港澳产学研对接、科技金融对接服务等4 个专场活动。同时,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主题,举办10场技术 路演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机构参 加,还将有技术经理人现场撮合服务。 据介绍,本届大会聚焦科技创新 ...
吴清: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本报讯 记者张弛报道 6月18日,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 讲。 吴清表示,完善更加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大有可为。一方面,资本 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提供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全 链条、接力式服务,满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通过对关 键要素和资产定价,可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人才、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有机 融合、协同集聚,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在 新的形势下,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 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吴清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策部署,中国证监会聚焦 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以发展多元股权融资为重点,着力打 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加快 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四是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上市 ...
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扩大会议,陈吉宁出席,龚正报告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7-31 20:54
龚正在作报告时说,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 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推动高 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着力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着力深化"五个中心"建 设,着力放大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叠加优势,着力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 底性民生建设,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我们 也清醒地看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稳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上海、 增强超大城市安全韧性仍需持续用力,公共服务还要补短板、提质量。政府服务管理效能仍需进一步提 升,政府作风建设还要持续加强。 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 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今天(7月31日)上午在世博中心举行扩大会议。市委书记 陈吉宁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 ...
热点追踪|上半年工业经济发展向稳、向新、向优
科技日报· 2025-07-28 13:38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呈现向稳 向新 向优三大特点 [1][2] 向稳发展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7% [1] - 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2万户 较上年底增加8000多户 [1] - 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 [1] 向新发展 - 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 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5.5% [1] - 全国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 成交额超3万亿元 同比增长14.2% [1] - 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 [1] 向优发展 - 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 占比达35.5% 较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3.3% [2] - 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超20%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2] 数字化转型 - 新确定26个试点城市开展制造业技术改造 新支持35个试点城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2] - 规上轻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86.2% 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2.3% [2]
省政府党组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更好扛起“打头阵”的使命担当许昆林主持并讲话
新华日报· 2025-07-26 07:49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省政府会议专题讨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强调落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重大任务 [1]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需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并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1] 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高水平实验室矩阵,实体化运行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 [2] - 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统筹推进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协同发力基础技术、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和未来前沿技术 [2]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 推进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 - 加快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推动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加速落地形成产业 [2]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 - 加强高能级科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硬科技孵化器 [2] - 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科创资源流通渠道,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 [2]
上半年24省份经济“中考”交卷:区域增速分化 动能加速向“新”丨时报经济眼
证券时报· 2025-07-24 08:00
经济增速 - 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5.3%,略高于去年同期的5.0%,好于全年经济增速目标[3] - 19个省份GDP增速达"全国线"及以上水平,反映大部分省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3] - 东部省份整体稳中有进,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四,分别为6.87万亿元、6.70万亿元、5万亿元和4.5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2%、5.7%、5.6%和5.8%[3] - 中部六省除山西外,其他五省GDP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湖北GDP同比增长6.2%,河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增速落在5.6%—5.7%区间[5] - 西部省份经济增速分化明显,西藏增速7.2%,青海增速4.0%[6] 经济动能 -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各省拉动家电、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普遍增长30%以上,河南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暴涨95.3%[8] - 网上商品零售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的相关省份数量进一步增加[8] - 品质消费、换新消费、网络消费增长快,重点监测平台数字产品、15类国补家电和数码产品、网络服务消费分别增长9.9%、12.7%、14.6%[8] - 北京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达72.9%,居全国首位[9] - 河南、安徽、江西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同比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9] - 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加快,电子信息、设施农业等新增领域设备应用提速[9] 房地产与民生 - 上半年除天津(3.0%)、河北(2.0%)和贵州(0.8%)外,各省房地产投资普遍同比下降,福建、辽宁、江苏、安徽降幅均超过10%[11] - 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意味着未来新增供应量将有所下降,反映了房企的资金压力较大、相对审慎的投资态度[11] - 河南在投资部分明确提出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12] - 广东提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12] 区域发展 - 江苏以5.7%的经济增速,在经济总量方面继续缩小与广东的距离[6] - 广东经济增速相比一季度加快,且主要指标呈企稳回升特点[6] - 经济总量排在3至8位的省份经济增速均在"全国线"以上[6]
中经评论:中国制造向新提质不停步
中国经济网· 2025-07-17 09:32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 [2][4]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0.2%和9.5% [4] - 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3.1%、36.2%、35.6%,显示新兴领域高速发展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68%,规模达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 [4]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成为创新主体 [4]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显示创新实力持续提升 [4]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5] - 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产业改造升级成为制造业增长亮点 [5] - 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5]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激发创新活力 [6] - 宏观政策加力,内需潜力释放,带动制造业生产 [6] - 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 [6]
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今天开幕
苏州日报· 2025-07-10 08:36
活动概况 - 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于7月10日开幕 [1] - 主会场邀请超1700名海内外嘉宾参会 [1] - 大会主题为"汇聚全球智慧,打造创业天堂",目标为"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质量项目落地、高水平成果转化" [1] - 设立苏州主会场及10个县级市(区)分会场,并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及苏州高校设立分会场进行全球直播 [1] 重要发布与活动 - 重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 [1] - 发布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落实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若干举措》 [2] - 揭牌十大重大公共科研创新平台,举办"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创新创业系列赛事 [2] - 面向全球发布"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共涉45项需求,投入总额54.12亿元,最高项目资助1000万元 [2] 人才与成果 -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超百位国内外院士、70余位国内外高校负责人、60余名技术经理人和机构代表出席 [2] - 组织4000平方米的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成果对接展 [2] - 发布10个江苏区域中心成果转化重大案例 [2] - 为四名苏州市顶尖人才、15个重大创新团队、20名苏州青年科学家颁证 [2] 资金与平台 - 发布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和"重大产业发展基金" [2] - 揭牌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 [2]
政策高频 | 2025陆家嘴论坛召开(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24 22:17
政策高频:2025陆家嘴论坛召开 - 国务院总理李强强调工程机械行业需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合行业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优势互补[3]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在上海实施八项政策举措,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自贸离岸债等,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4][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大力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支持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6][7] - 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等,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8][9] - 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提出建立健全"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0][11]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深化金融市场建设、提升金融机构能级、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12][13]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支持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优化外资营商环境[7][13] - 沪港两地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共建等六方面38条举措[14][15] 行业与市场发展 - 工程机械行业需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技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转型升级[3] - 上海将发展离岸贸易金融、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5][13] - 资本市场将聚焦私募基金"募投管退"环节,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9] - 外汇市场将加强"智慧外管"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汇资金结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