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市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大会举行
新浪财经· 2025-11-18 20:27
上海市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大会今天(11月18日)下午举行。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会议 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 城市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 展、内涵式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莉新、市政协主席胡文容,市委常委吴伟、张 为、陈金山、李政、华源出席。副市长张小宏对推进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作了部署。 陈吉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 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城市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上升 到新的高度,为我们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 超大城市工作做得更好,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发展支撑,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高城市治 理效能,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
城镇化增速放缓之后,“十五五”城市发展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7 20:32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进入城市发展中后期,城镇化增速放缓成趋势 [1] - 1996年城镇化率越过30%拐点后进程显著加速,“九五”至“十三五”期间经历大规模高速城镇化,各时期年均增幅在1.31至1.48个百分点之间 [2] - “十四五”前4年受疫情影响,年均城镇化率增速降至0.78个百分点 [2] - 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长约0.7个百分点,到203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71.5% [2] “十五五”时期城镇化发展路径 - 推进新型城镇化以“融合”为重要抓手,重点包括区域、城乡、产城、数智、绿色、文化和安全等7方面深度融合 [1] - 需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关系,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线,核心是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 [3] - 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过程,需以一体融合为指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2012至2024年农民工数量从2.6亿人增至近3亿人,2014年以来超1.7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4]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其摆在首位 [4] -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就地、就近趋势,外出农民工占比、跨省比重等均下降 [4] - 县城或县级市中心城区成为进城农民工落户意向首选地,县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重要载体 [7] 城乡融合与县域发展 - 关键推动两项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吸引城市资源进入农村 [9] - 县域是城乡融合关键纽带和就近城镇化主要空间,应建立“主导产业短名单”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领域,并分类施策开展差别化考核 [9] - 调动县级政府动力需将人口市民化等任务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并提升政府能力避免投入动作变形 [9] - 建议通过增发国债置换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并增发“新型城镇化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县级政府,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0] 城市体系优化与协同发展 - 当前城市规模结构存在“两极化”倾向,超大特大城市过度膨胀与中小城市、小城镇活力不足现象并存 [11] - 2010至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由8个增至23个,小城市从489个减至469个 [11] - 同期超大特大城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区总人口比重从22.3%提高到40.2%,小城市人口比重从28.3%下降到18.6% [11] - 建成区面积方面,超大城市增长1.92倍占比从16.8%增至30.7%,小城市仅增长19.3%占比下降8.2个百分点 [11] - 需以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中心城市体系为主骨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2] - 优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需做好基础设施互联和基本公共服务互联,并体现特色发展、有机衔接和合作共建 [12] 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更新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主题 [13] - 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估维度包括发展力、愉悦度、安全性,需着力形成特色成长性产业结构、构建精准安全管理体系、创造主动作为发展氛围 [13] - 城市更新是新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需关注民生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并政府搭平台吸引投资拉动内需 [13] - 城市更新、“好房子”政策与房地产去库存应统筹推进,城市更新首要任务是加快去库存,用存量房源对冲增量需求推动品质提升 [14]
专家热议:“十五五”时期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中国新闻网· 2025-11-15 11:1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城镇化进入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十五五"时期需锚定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统筹规划未来发展道路 [1] -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十五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支撑 需把握发展规律 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 以"融合"为核心抓手 [1][2] 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特征 - 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1] - "十五五"时期城镇化速度预计将保持在年均0.7个百分点左右 发展主线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4] 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 - 以"融合"为重要抓手 推进城镇在区域、城乡、产城、数智、绿色、文化和安全等七方面的深度融合 [1] - 关键任务是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核心问题是"共建而未完全共享" 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 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 以协同联动为指向优化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 做好"联"和"分"两篇文章 [2] - "联"的重点是新老基础设施互联且同质同标 基本公共服务互联 "分"的重点是体现特色错位发展 有机衔接协作共建产业链供应链 合作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 城市高质量发展 - 以务实精细为指向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从"发展力、愉悦度、安全性"三个维度评估城市发展水平 [2] - 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成长性产业结构 务实构建精准管理快速反应的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塑造主动作为的发展氛围 [2] 城乡融合与制度改革 - 以一体融合为指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通过改革推进农民进城与城市资源下乡双向流动 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3] - 关键推动两项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进城农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为城市资源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3] 城镇化与内需提振 - 新型城镇化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 通过制度设计和公共投入促使农村人口融入现代化经济生活 提升经济总需求 [3] - 实施重点在于调动地方政府动力 将国家规划目标分解为可量化考核的KPI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同时提升政府能力 解决地方债务问题避免投入动作变形 [3]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11-12 06:40
文章核心观点 - 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实现空间重塑、功能再造和价值再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并支撑经济结构转型 [1][3][4]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 城市发展从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是城镇化步入稳定发展期的必然要求,发达经济体在城镇化率达70%后普遍转向存量资源盘活利用 [2] - 国际案例显示,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和德国汉堡港口新城通过存量更新成功转型为金融商务区和多功能城区 [2] - 中国城镇化进程形成大规模土地、房屋及基础设施等存量资源,当前需通过盘活存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 [3] 存量资源盘活的经济价值 - 盘活存量资源可提高运营效率、拓宽收入来源、提升资产价值,形成“投资—运营—收益—再投资”良性循环,支撑债务风险防范和增量投资 [3] - 随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7%,城市需对存量资源进行功能调整以支撑产业转型,如老旧厂房改造为科技孵化器、传统商圈更新为文旅综合体 [4] - 空间功能重构是产业生态的系统再造,通过要素重组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 政策与实施路径 - 顶层设计通过《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等文件提供制度保障,需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并运用遥感监测等技术精准采集资源数据 [5] - 需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培育文化创意、体验消费等新业态 [5] - 盘活低效用地需优化产权归集、整合政策,化解产业与土地要素错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6] - 加强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对公益类设施通过功能拓展和专业运营提高效率,对公用基础设施健全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7]
衔接中央部署和地方实践,串联行业创新和民生需求,第23届城博会启幕
华夏时报· 2025-11-06 21:56
展会概况 - 第23届中国城市博览会于2025年11月6日至9日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示规模近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百余家 [2][3] - 展会主题为“人民城市幸福家园——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3] - 展会构建“两大核心展馆+三类展示形式+四大核心主题”的立体化展示体系,形式推陈出新 [2][7] 核心展馆布局 - 7号馆聚焦城市更新与新城建,集中展示城市更新、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新城建”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成果 [3][4] - 14号馆聚焦好房子建设与智能建造,展示好房子建设、无障碍适老化改造与智能建造技术 [3][4] - 展会选址北京首钢园,其工业风貌与现代科技融合是对“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诠释,寓意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 [4][5] 展示形式与板块 - 通过综合展、专题展、示范展三大板块有机联动,覆盖住房城乡建设全链条 [7] - 河北、辽宁等12地住建主管部门参与“全国城市体检成果展”等专题展,展现地方实践成果与区域协同发展成效 [7] - 引入XR、MR大空间技术重塑建筑文化体验,并通过互动沙盘和数字孪生三维动画直观展示“老旧社区焕新”全过程 [8] - 将市政设施设备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立体展示,还原城市道路、管网等真实应用场景 [9] 四大核心展示主题 -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成果:聚焦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系统展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房屋体检的典型案例 [7] -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成果:紧扣市政设施更新改造与风险防控,重点展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AI赋能守护道桥隧安全、智慧水务等 [7] - 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聚焦城市治理现代化,呈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实践、智慧城管与精细治理案例 [8] - 村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成果:围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展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农房抗震改造成果 [8] 行业联动与政策背景 - 展会期间举办“第九届华夏城市产业链发展大会”与“2025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城市更新与无障碍适老化改造主题活动” [6] - 无障碍与适老化展区联合商务部“2025住建服务消费季”重点活动,搭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对接平台 [5] - 本届城博会是贯彻执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的重要实际行动 [9]
最新公开!我国24座发达城市揭晓:上海第2,无锡领先苏州,广东3城上榜!
搜狐财经· 2025-11-05 17:50
核心观点 - 2024年全国有24座非资源型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门槛,标志着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 - 名单揭示了区域经济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的趋势,城市竞争力从规模扩张转向发展质量和居民福祉的全方位比拼[1][9] 区域经济格局分析 - 江苏省以无锡、苏州、常州、南京、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八城入围,展现区域均衡发展的绝对优势[3][5] - 无锡人均GDP领先于经济总量更大的苏州,体现其深耕实体经济和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优势[5] - 苏州以外向型经济和规模制造见长,庞大人口基数稀释了人均水平,反映发展模式差异[5] 重点城市发展模式 - 上海人均GDP位列第二,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型期,浦东新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能级提升[3] - 深圳、珠海、广州构成粤港澳大湾区三核驱动,分别代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综合赋能三种不同的发达路径[7] - 深圳凭借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年轻人口结构领先,珠海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精致发展见长,广州通过强化国际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巩固地位[7] 其他上榜城市特点 - 浙江舟山、宁波、杭州、绍兴四城依托民营经济与数字经济批量登台[3][9] - 湖北宜昌作为中部城市代表成功逆袭,常州凭借制造业根基稳健入围[9] - 北京综合实力蝉联榜首,福建福州、厦门,山东东营、青岛、烟台等城市上榜[3]
哈尔滨: “十四五”城市综合实力与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中国发展网· 2025-11-05 16:01
国土空间优化与资源保护 - 系统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形成“一圈七带多点 一廊两屏三区”的开发保护格局 [1] - 全市耕地稳定在3574万亩以上 永久基本农田达2785万亩以上 [1] - 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226座 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19座 [1] 生态环境质量与绿色转型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5.2% 松花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优等 [2]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5% 湿地面积扩大至4万公顷 建成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16个 [2] - 60户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新增新能源汽车16.2万余辆 [2] 城市建设与民生保障 - 建成区路网密度达8.41公里/平方公里 地铁运营形成“十字+环线”网络 [2] - 累计销售商品房近2000万平方米 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6万套 改造老旧小区888个惠及66.4万户 [2] - 更新改造供水 排水 供热 燃气管网超万公里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97.46% [2]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 - 开通航线286条 高速公路网形成“2环9射2联”格局 [3] - 哈尔滨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创2379.8万人次新高 对俄航空货运量达5018吨 [3] - 乡镇通三级路率达93.5% 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7.8% [3] 城市管理与人居环境 - 生活垃圾日焚烧能力提升至6550吨 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3] - 新建口袋公园109个 新植丁香22.2万株 照明设施亮灯率超99.6% [3] - 集中供热普及率超95% 公园拆墙露绿免费开放 [2][3]
产城融合无界共生——第九届华夏城市产业链发展大会 · 2025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即将启幕
华夏时报· 2025-11-05 00:18
大会基本信息 - 第九届华夏城市产业链发展大会暨2025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将于2025年11月7日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 [1] - 大会主题为“产城融合 无界共生” [1] - 大会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华夏时报社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单位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主办 [1] 核心议题与目标 - 大会聚焦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无障碍建设、适老化改造等核心议题 [2] - 深度拆解无障碍环境的创新实践与系统解决方案,推动资源整合与跨界协作 [2] -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地注入实践动能 [2] - 目标是构建“有温度、有活力、可持续”的城市生命体,让城市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位居民 [3]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攀升至67%,较1949年的11%提升56个百分点 [3] - 城市发展逻辑从大规模增量扩张全面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新阶段 [3] - 城市建设核心诉求从“规模扩张”的上半场迈入“品质提升”的下半场 [4] 政策导向与战略对接 - 大会精准对接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部署 [4] - 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好”(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部署 [4] - 主动响应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城市发展注入民生温度 [4] 具体探讨内容与案例 - 议题涵盖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成果、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成果、产城融合实践案例与技术创新等 [5] - 将重点展示无障碍建设、好房子、零碳园区等优秀案例 [7] - 各地住建局领导将分享在城市建设中的实操经验与创新做法 [6] 参会嘉宾与机构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邢海峰等有关部门领导将进行主题发言 [2] - 圆桌论坛环节将汇集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国资委、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专家 [6] - 自2017年创立以来,大会已吸引数百名城市产业链全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会 [8] 大会影响力与传播 - 大会已成长为中国城市建设领域极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专业思想交流平台 [7] - 本届大会将联合新华网、华夏时报、中国建设报等权威媒体,并通过多个平台全程直播 [8] - 大会将集中展示2025年度城市产业链优秀案例,呈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新成就 [8]
人民时评:读懂城市发展的“中国视角”
人民日报· 2025-11-04 14:45
核心理念 - 城市发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理念,将最优资源用于服务人民[2] - 城市规划立足人民实际需求,城市建设保障宜居宜业,城市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2] - 摒弃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特色发展[3] 具体实践 - 上海徐汇滨江将优质地段规划为公共活动空间而非商业开发,体现资源向民生倾斜[2] - 重庆建立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利用数据支撑城市多跨协同管理[3] -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通过城市更新保留文脉并改善民生,江苏南京汤山矿坑公园通过生态修复变废为宝[3] 国际影响 - 中国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方案在国际上引发共鸣,法国巴黎提出“15分钟之城”计划,意大利米兰被视为接近该目标的城市[4] - 中国打造“上海奖”、“上海手册”、“上海指数”等国际公共产品,为全球应对城市化挑战提供新思路[4] - 中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获得联合国副秘书长“值得借鉴”的评价[3]
我国宜居30强城市大洗牌:上海第2,杭州第12,昆明略胜郑州!
搜狐财经· 2025-11-03 11:19
中国宜居城市评估核心观点 - 评估涵盖教育医疗、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气候舒适度和物价指数五大维度,排名显示经济强市与特色宜居城市之间的差距缩小 [1] - 上海以442分位列次席,展现经济活力与宜居品质的均衡发展 [3] - 杭州以423分排名第12,凸显新一线城市在数字经济与基础设施方面的竞争力,但面临生活成本压力 [4] - 昆明以390分排名第25,郑州以389分排名第26,1分之差体现特色化发展与均衡发展两种模式 [7] 上海:均衡发展的标杆 - 经济环境项得分98分,接近满分,商业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 [3] - 基础设施与交通项得分97分,地铁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领跑全球 [3] - 教育与医疗项得分92分,拥有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及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百强医院 [3] - 成功将经济活力转化为市民获得感,注重公园城市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 [4] 杭州:新一线的突围之道 - 经济环境项得分87分,数字经济实力全国闻名,聚集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厂 [6] - 基础设施与交通项得分98分,超越上海,地铁运营里程突破450公里,形成“轨道上的城市”框架 [6] - 物价指数项得分在30强中处于较低水平,生活成本高,房价收入比居全国前列 [7] 昆明与郑州:发展模式对比 - 昆明气候舒适度项得分90分,享有“春城”美誉,物价舒适度项得分82分,生活成本较低 [8] - 郑州气候舒适度项得分70分,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物价舒适度项得分83分,略高于昆明 [8] - 昆明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项得分分别领先郑州6分和1分,但经济环境项得分67分,低于郑州 [8] - 昆明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扬长避短;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需注重均衡发展 [9] 宜居城市的共同追求 - 城市发展需关注市民实际感受和生活品质,将发展成果转化为获得感 [10] - 经济实力并非宜居唯一标准,控制生活成本、完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同样关键 [11] - 宜居城市没有标准答案,但共同目标是让市民过得幸福、安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