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飞机
icon
搜索文档
最新GDP!全国20强城市变动:上海突破4万亿,杭州增速11.08%,长沙逆袭无锡!
搜狐财经· 2025-11-11 07:01
区域经济格局与城市GDP排名变动 - 上海成为首座GDP突破4万亿元的城市 [1] - 杭州以11.08%的增速领跑新一线城市 [1][3] - 长沙首次超越无锡跻身全国前15名 [1] 主要城市GDP数据 - 上海市2025年前三季度GDP为40721.17亿元,名义增长率5.18% [3] - 北京市2025年前三季度GDP为38415.9亿元,名义增长率5.56% [3] - 深圳市2025年前三季度GDP为27896.44亿元,名义增长率7.57% [3] - 杭州市2025年前三季度GDP为16900.22亿元,名义增长率11.08% [3] - 长沙市2025年前三季度GDP为11959.9亿元,名义增长率8.85% [4] 上海市经济发展驱动因素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2% [4]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突破1.7万亿元 [4] - 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全球第一 [5] - 上汽集团、中国商飞带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大飞机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5] 杭州市经济增长引擎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贡献率超过50% [7] -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落地未来科技城,蚂蚁集团赋能超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7] - 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带动智能视觉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7] - 制造业投资增速达28.9%,新华三集团“未来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 [7] 长沙市产业升级与突破 -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带动工程机械总产值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 [9]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9] - 中欧班列(长沙)年开行量突破千列 [9] - 湘江科学城建设带动半导体、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链快速成型 [9]
“十五五”新蓝图·新机遇丨锚定协调发展——以布局优化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11-06 10:25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 -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向,旨在发挥多重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1] - 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共同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催生强劲发展动能[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多以来,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提升,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24230.1亿元,为2019年的1.4倍,年均增长5.8%[2] - 川渝两地协同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2] 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 -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27.6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超33万亿元,拥有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份额[3] - 区域内形成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协同,例如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分别承担大飞机不同系统的研发制造工作[1][3]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 - 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粤东西北12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全覆盖,15个主平台新承接项目超1600个,总投资超5800亿元[4] - 2024年广东57个县(市)首次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2年2.41缩小至2.31[4] - 具体案例包括阳西县建成5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产值达六七十亿元,佛茂合作园实现高效项目落地[3] 未来展望与战略意义 - “十五五”期间将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4] - 构建多极支撑、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率和韧性,形成“研发+制造+资源”的跨区域产业链[5]
公募观澜·把脉机遇 | 取势 重质 向未来 绩优基金经理详解投资“心法”
搜狐财经· 2025-10-21 08:03
投资策略与框架 - 投资方法专注于精选高质量企业,风格偏向价值成长,高质量公司的定性标准包括良好的商业模式和优秀的管理层,定量维度包括护城河、回报率与成长性 [14] - 资产配置基于周期、成长、主题、市场风格四个维度,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寻找景气度向上的行业,通过PB、PS等估值指标筛选低估值标的 [14][15] - 关注宏观因素对资产配置的影响,以PPI等指标判断企业盈利趋势,中观层面验证行业景气度,微观层面聚焦企业竞争格局与治理结构,偏好合理估值区间内具备稳健增长潜力的企业 [14][15] 市场展望与主导因素 - 对A股市场后续走势持积极态度,认为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合理水平,中国资产重估进程刚刚开始,经济稳步复苏及企业创新突破是坚实逻辑 [18] - 市场估值水平尚未充分反映产业全球竞争力,随着风险偏好提升,成长空间定价会更乐观 [18] - 支撑市场上涨的逻辑清晰连贯,宏观政策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预期延续,关键看实体经济动能与企业盈利能否稳定回升 [19] 看好的投资领域 - 消费板块中,“旧”消费如白酒、乳业估值已回落,行业竞争格局改善,龙头企业自由现金流健康且股息率可观,部分企业已培育出第二增长曲线 [22] - 港股互联网平台公司具备高回报、强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和全球竞争力,估值处于全球较低水平,AI浪潮延伸至软件与应用创新可能成为其价值重估的关键催化剂 [23] - 看好半导体芯片方向,逻辑是“周期拐点+自主可控”,AI赋能打开空间,中国企业在模拟芯片、晶圆代工等领域技术突破加速,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4] - 看好大飞机产业链,国产化加速推进,随着交付量增加,产业链上下游进入业绩释放期 [24] - 创新药板块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海外药企频繁购买中国新药权益 [25] - 宏观政策驱动下,优势企业有望保持稳健盈利,中国制造出海值得长期关注,金融等行业经历估值调整后也具备配置价值 [25][26]
量质齐升,经济大省逐“高”向“新”
新华日报· 2025-10-10 07:25
宏观经济表现 -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十四五"期间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 2024年达13.7万亿元 增量全国领先 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稳定在10%以上 [1] - 2024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经济增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3] - 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 5个城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元 人均GDP超16万元 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2] 产业发展与结构 - 三次产业均衡增长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4年1-8月同比增长6.8% 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 [4] - 制造业支撑强劲 2021-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5.6% 占全国比重从17.3%提高至19.2% [4] - 服务业提质增效 2024年1-5月全省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达9.5%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1年的39.8%、47.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42.1%、51.8% [6] 制造业升级与创新 - 拥有1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全国最多 [5] - 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 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 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 [6] - 创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14家 卓越级智能工厂68家 15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 数量全国第一 [6] -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 [6] 对外开放与外贸 - 2021至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累计超1000亿美元 2024年上半年达115.4亿美元 规模连续7年全国第一 [7] - 外资利润再投资规模连续5年全国第一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8家在江苏投资 [7] - 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68.7% 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 [7] - 2021至2024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近400亿美元 企业足迹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农业与城乡发展 - 2024年夏粮总产量284.3亿斤 有力保障夏粮稳产 [3] - 202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以5.8%的增速跑赢城镇居民的4.8%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1年的2.16∶1收窄至1.98∶1 [3] 文旅与消费 - 2024年国庆中秋假期接待国内游客6075.15万人次 游客总花费644.93亿元 同比增长均超两成 [4] - "十四五"期间5A级景区增至26家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增至10家 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4] -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年吸引游客近3000万人次 [12] 科技创新投入 - 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打造18家国家级高新区 数量全国居首 [9] - 全省研发投入持续3年提升 研发投入强度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9]
金信基金杨超:构建四维投资框架 看好芯片和大飞机方向
上海证券报· 2025-09-21 23:28
投资框架 - 投资框架包含周期 成长 主题 市场风格四个维度 [1] - 周期维度是投资框架的基石 成长维度解决投资空间问题 主题和市场风格维度帮助提升投资效率 [1] - 投资组合中各要素占比会根据市场环境动态调整 市场弱时周期底部权重更高 市场好时成长性和主题热点权重更高 [1] 市场观点 - 市场估值仍在合理水平 低利率环境有望推动更多资金流向权益市场 [1][2] - 对市场中长期表现持积极态度 原因包括中国科技产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 [2] 投资策略 - 左侧逆向布局需综合平衡时间成本与收益空间 寻找短期盈利有改善迹象且成长空间大的标的 [2] - 同样是周期拐点 芯片行业因国产替代的成长逻辑 收益空间比传统周期行业更大 [2] 半导体芯片行业 - 看好半导体芯片方向 主要逻辑是周期拐点加国产替代 叠加AI赋能打开空间 [3] - 国内企业在模拟芯片 晶圆代工等领域技术突破加速 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3] - 部分优秀公司的市值和估值还没反映其全球竞争力 长期来看有重估机会 [3] - 2024年对芯片股的投资是投资框架的实践 当时行业经历两年下行 龙头股跌至历史底部 部分企业库存消化完成并推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 [2] 大飞机产业链 - 看好大飞机产业链 随着国产化加速推进 业绩释放期正在临近 [3] - 随着大飞机交付量增加 产业链上下游会逐步进入业绩释放期 [3] 创新药板块 - 看好创新药板块 近期海外大药企频繁购买国内新药权益 说明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在提升 [3] - 由于创新药贝塔行情前期演绎较为充分 后续需聚焦研发管线和产品竞争力 [3] 其他行业 - 周期性行业及部分消费行业 随着政策逐步落地 也有望迎来周期拐点 [4]
拥有9个GDP万亿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打样未来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14:01
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长三角城市群被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国家战略排头兵,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7] - 该城市群是以上海为核心,包含江浙皖三省共27个城市的紧密联系体[7] - 发展重点在于创造城市群发展的中国模式,通过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落实高技术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7] 交通基础设施与一体化进展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每日客运量超200万人次[15]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于2024年6月1日运营,连接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15] - 高铁密度较高且联通性较强,未来将向中小城市延伸并提升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15] - 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将促进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集聚,并实现上海至嘉兴半小时、至苏州20多分钟的高铁通勤[2] 产业协作与集群发展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长三角形成跨地域产业链:上海负责研发设计,安徽集中于生产加工(安徽已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常州、上海临港均为重点发展城市[16][17] - 大飞机产业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格局,长三角集聚全国超1/3的配套供应商,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并于2024年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1] - 低空经济被视为近期发展潜力明显的领域,需要制定长三角城市间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方案[22] - 城市间产业协作呈现多中心互补格局:上海强于研发与国际资源,苏州常州强于生产制造,杭州强于民营经济与数字技术,南京软件业增长迅速[17] 都市圈建设与同城化效应 - 长三角包含6个国家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其中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已获批[9][10] - 都市圈是城市群中合作最紧密的组团,旨在解决跨行政区域管理碎片化问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同城化便利[10][11] - 都市圈为居民提供更广大的就业和公共服务空间活动范围,实现基础设施、人口管理和产业合作的多方面协同[10][11] 国际竞争力与优势条件 - 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也是唯一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群[3][19] - 优势条件包括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世界级港口(上海港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700多个港口、宁波舟山港308条航线)、中国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制造能力[19][20] - 区域拥有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未来目标成为全球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21] - 城市群内包含9个万亿GDP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12]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 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03:51
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长三角城市群被国家政策支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内城市群发展的排头兵,旨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1][5] - 城市群发展强调创造中国模式,通过搭建产业互动合作空间框架,为企业合作与经济发展奠定平台基础 [5][8] - 城市群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27个城市,拥有9个万亿GDP城市作为先锋队 [5][9] 交通一体化进展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日运送旅客超200万人次 [12]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于2024年6月正式运营,串联上海、苏州、南京、合肥、杭州等多地 [12] - 高铁密度高、联通性强,未来将向中小城市延伸并提升速度与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参与 [12] 产业协作与集群发展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长三角形成跨地域产业链,上海侧重研发设计,安徽集中于生产加工,安徽已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 [13] - 大飞机产业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格局,集聚全国超1/3的配套供应商,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 [16][17] - 低空经济、大飞机等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级竞争,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6][17] 多中心城市功能分工 - 上海在科创资源、国际金融、交通枢纽方面具综合优势,其他节点城市如南京(软件)、苏州/常州(制造)、杭州(数字经济)各具特色 [13] - 多中心意味着城市间互有所长、相互依存,例如上海与苏州在生物医药和纳米技术领域相互提供技术支持 [13] - 需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市场化作用以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14] 国际竞争力与优势基础 - 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依托沿江沿海交汇的地理区位,拥有上海港(国际航线近350条)和宁波舟山港(航线308条)等世界级港口 [15][16] - 后发优势明显,发展腹地广阔,背靠中国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制造能力,以及长江经济带产业走廊 [15] - 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明显,正瞄准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16]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20:48
长三角城市群战略定位 - 长三角城市群被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 - 目标是打造城市群发展的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发展的排头兵和重要样本[5] - 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共同被支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1][5]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过7700公里,每日客运量超200万人次[13]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已正式运营,连接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13] - 高铁密度较高且联通性较强,未来将向中小城市延伸并提升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13] - 嘉兴机场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促进产业集聚[1] 产业集群与协作 - 长三角已形成9个万亿GDP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和常州[10] - 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跨省协作网络:浙江杭州宁波为产业链核心,江苏常州为重点城市,上海临港为重镇,安徽芜湖合肥同步发展[14] - 大飞机产业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格局,集聚全国超1/3供应商,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20] - 低空经济被视为近期发展潜力明显的产业,需要制定长三角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方案[21] 多中心城市功能分工 - 上海在科创资源、国际金融、全球交通枢纽方面具有综合优势[16] - 南京软件行业增长较快,苏州常州生产制造能力突出,杭州民营经济和数字技术独具特色[16] - 城市间形成优势互补:上海侧重研发设计,安徽聚焦生产加工,已使安徽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14] 港口与对外开放 - 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连通度连续13年全球第一[19] -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308条,连通性指数位列全球第二[19] - 沿江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使长三角具备海陆兼备的开放条件[17][19] 都市圈与一体化机制 - 长三角包含6个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和宁波都市圈,其中南京、杭州、合肥已获批国家级[7] - 都市圈是城市群中合作最紧密的组团,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同城化便利[10] - 通过主要领导座谈会等机制,在公共服务、绿色生态、现代化产业等多方面推进一体化发展[8]
江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央视网· 2025-09-18 20:24
产业发展成果 - 江苏累计实施61000余家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 基本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 - 形成高端仪器 光伏 大飞机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量居全国首位[3] - 2024年造船市场份额占全球比重超25% 产业持续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5] 经济表现 - 2024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5] -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5] 科技创新建设 - 打造苏州实验室 紫金山实验室 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7]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200家 总数全国第一[7]
重磅文件定调!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5-08-29 23:02
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战略 - 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支持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5] -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 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 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 推进同城化发展 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5] - 中心城市 都市圈 城市群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强 周边地区提供劳动力和制造业 城市群形成产业配套和紧密协作 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6] 超大特大城市发展重点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做强做精核心功能 控制规模 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提升全球高端生产要素配置能力 [7] - 支持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提升原创性 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7] - 超大城市有7座(上海 北京 深圳 重庆 广州 成都 天津) 特大城市有15座(武汉 东莞 西安等) 科技驱动成为中心城市发展关键 [8][9] 轨道交通建设进展 - 城市群 都市圈内部高铁 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有较大增长空间 新建上海至杭州高速铁路长223.8公里 总投资670.97亿元 [7] - 广深第二高铁南延线启动规划建设方案预研招标 预计与港深西部铁路协同 成渝中线高铁已全线动工 [7] 中小城市与县城发展策略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 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11] -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 推动人口持续流出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支持边境城镇增强稳边固边能力 [11] - 2024年全国GDP千亿县数量增至62个 GDP超2000亿县10个 超3000亿县5个(昆山 江阴 张家港 常熟 晋江) 昆山和江阴GDP超5000亿 [11] 超级县镇人口与产业集聚 - 全国有6个GDP总量突破千亿元的镇级单位(千亿镇) 另有10多个超级镇GDP超500亿元 [11] - 广东有21个超级镇人口超30万人 其中9个镇常住人口超50万人 江苏玉山镇和杨舍镇常住人口均超50万人 [12] - 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 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12] 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 县域人口差异显著 546个县域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 其中246个县域少于10万人 [12] - 山西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通过"大部制" 扁平化改革降低机构 编制 人员数量 提升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