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搜索文档
无作业日、体育每天2小时,教育部发布十条措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新京报· 2025-10-24 12:08
教育政策导向 -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通过小切口突破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1]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2]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2]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升学焦虑 [2] 体育活动与健康管理 - 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保证体育锻炼课时 [3] - 普遍开展班级赛和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3] - 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锻炼提供场所,并推行课间15分钟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长 [3] -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保障学生必要午休,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4] 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5]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等内容管理 [6]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压实网站平台责任,优化算法推荐,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5] - 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 [2] 特殊群体支持与系统建设 - 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和考试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 [6] - 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 [6]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6] -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提升教师育心能力 [6]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经济网· 2025-10-24 11:31
三、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有条 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睡眠知识,指导家长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教 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保障每天充足睡眠时间。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 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无序竞争挤占睡眠时间。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 监测体系。 四、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用网习惯。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和家 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 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持续净化未 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和网络游戏、网络文 学等管理。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为落实健康第一教 ...
教育部: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新华社· 2025-10-24 11:29
减轻学生学业与考试压力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1]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1]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 [1] 推进招生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 [1] - 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1] - 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 [1] 保障学生体育锻炼与睡眠 -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场所保障 [1]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无序竞争挤占睡眠时间 [2] - 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2] 规范电子产品使用与构建支持体系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2] - 措施就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等作出要求 [2] - 措施涉及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2]
教育部七问七答,解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10:4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政策出台主要背景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旨在以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1] 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措施 - 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以减轻日常压力 [2]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控制难度,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以减少竞争焦虑 [2] - 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2] - 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以缓解升学压力 [2] - 加强课程与实践教育,每月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以提升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2] 针对突出问题的身心健康措施 - 全面落实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推行能出汗的体育课,普及全员体育竞赛,延长课间活动时间以释放压力 [3] - 保障充足睡眠,科学安排作息,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 [3] -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以减少不良信息影响 [3] 特殊学生群体关怀措施 - 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等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 [4] - 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 [4] - 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提升生活教师关爱服务水平,提供更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4]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安排 - 建设国家及地方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开展1次监测,规范学校心理测评,完善问题发现和干预机制 [5] - 推进“全员育心”,配齐心理教师,建立教研制度,构建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梯队 [5] - 优化校园环境,开展“护苗行动”,建设温馨班级和宿舍,发展社团,发挥朋辈互助作用,加强教师心理关怀 [5] 家庭教育指导要求 - 推进学校加强“教联体”建设,强化家校协同,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心理健康为必讲内容 [6] - 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帮助家长及时掌握情况 [6] - 会同妇联、关工委等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普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家长素养 [7] 部门协同部署 - 加强教育部门与宣传、网信、公安、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8] - 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保障,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构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用好心理援助热线 [8] - 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科学理念,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8]
教育部: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北京商报· 2025-10-24 10:45
教育政策核心措施 - 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1]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1]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 [1] 升学与教育改革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 [1] 心理健康与综合教育 - 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1] - 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 [1]
教育部: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北京商报· 2025-10-24 10:45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1] - 措施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和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1]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并严禁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1] - 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以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1] - 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1]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并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管理 [1] 行业监管方向 - 网站平台需压实监管责任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1] - 坚决遏制"贩卖焦虑"和"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 [1] - 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以加强网络内容管理 [1]
教育部: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北京商报· 2025-10-24 10:45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1] - 措施明确要求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并推进家校协同 [1] 具体执行措施 - 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并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 [1] -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访等形式密切家校协同 [1] - 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并定期向家长反馈 [1] - 重点做好与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家庭沟通联系 [1] - 会同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1] - 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1]
教育部,“10条 ”来了!
券商中国· 2025-10-24 09:23
文章核心观点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组合拳,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1] 减轻学业压力与升学焦虑 - 通过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来缓解考试升学焦虑,具体措施包括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1]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并禁止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1]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 [1]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升学焦虑 [1] 加强体育锻炼与健康保障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 [2] - 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并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 [2] - 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2] - 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探索一揽子解决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学生身心健康突出问题的有效机制模式 [2] 保障学生睡眠与规范网络使用 - 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2] - 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2] - 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3] - 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行为 [3] 建立监测预警与全员支持体系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5] - 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校医和保健教师 [6] - 构建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接力式服务,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 [6] 优化校园环境与家校社协同 -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及时化解学生矛盾冲突,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开展“和谐校园”“友善班级”“温馨宿舍”建设 [7] - 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提供问题识别和情绪疏导支持 [7] - 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 [8] - 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会同多部门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 [9]
《十条措施》提出哪些具体办法?对特殊学生有哪些考虑?教育部答记者问
央视网· 2025-10-24 09:05
2.问:《十条措施》在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办法? 央视网消息:据"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十条措施》相关问题回答了 记者提问。 1.问:出台《十条措施》的主要背景和考虑是什么? 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 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 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重点工作安排,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 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制定了这十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 心健康成长。 6.问:《十条措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答:《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一是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 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二是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 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三是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发布10条举措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4 08:54
政策核心目标 - 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针对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制定系统性措施 [1][4] 学业压力缓解措施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4]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4]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4]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4] 身心健康促进举措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普遍开展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 [5] - 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增加户外活动时长 [5] - 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合理安排上下学时间,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5] - 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 [4] 网络环境管理与特殊群体关爱 - 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6] - 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6]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6] 监测预警与专业支持体系建设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每名学生每学年接受心理测评一般不超过1次 [7] - 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校医和保健教师,构建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体系 [7] - 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支持地方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 [8] 家校协同与部门联动机制 - 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 [9] - 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做好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师资培训等工作 [10] - 会同卫生健康、公安、网信等多部门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精神疾病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