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成年人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无作业日、体育每天2小时,教育部发布十条措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新京报· 2025-10-24 12:08
教育政策导向 -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通过小切口突破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1]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2]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2]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升学焦虑 [2] 体育活动与健康管理 - 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保证体育锻炼课时 [3] - 普遍开展班级赛和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3] - 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锻炼提供场所,并推行课间15分钟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长 [3] -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保障学生必要午休,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4] 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5]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等内容管理 [6]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压实网站平台责任,优化算法推荐,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5] - 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 [2] 特殊群体支持与系统建设 - 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和考试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 [6] - 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 [6]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6] -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提升教师育心能力 [6]
近3万款App已配备“未成年人模式”
新华社· 2025-09-23 20:10
未成年人模式普及现状 - 近一年监测的21万款安卓应用中已有近3万款搭载未成年人模式功能 [1] - 社交通讯类应用中存在未成年人模式的应用占比最高达58.01% [1] - 资讯阅读类和育儿亲子类应用占比分别为44.02%和38.83% [1] 政策与行业规范发展 - 国家网信办于2024年11月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强化网络保护 [3] - 主流安卓应用已陆续配备未成年人保护功能模块 标志着该模式从行业倡议转变为网络生态基础配置 [3] - 部分应用已规范使用统一标识并上线使用情况统计功能 为家庭数字监护提供可视化工具 [3] 当前模式特征与挑战 - 当前未成年人模式呈现广度初显、深度不足的特征 [3] - 明确标注青少年/儿童/未成年模式的应用占比仍然较低 [3] - 尽管监管部门推动重点领域全面升级 但深度防护功能落地仍亟待加强 [3]
AI频现情感纠纷 国内外产品如何落地未成年人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15:11
AI陪伴产品青少年安全保护措施 - OpenAI宣布针对18岁以下用户推出未成年人模式,通过年龄预测和使用状态判断年龄,并计划上线家长监督功能,允许家长通过邮箱绑定管理孩子账号,包括禁用内容、查看历史聊天记录和设置禁用时间段,系统检测到青少年严重困扰时会通知家长[1][2] - Meta内部政策文件允许AI聊天机器人与儿童进行浪漫或感性对话甚至涉及色情,Instagram通过AI自动检测用户年龄,通过检测生日贴文和分析行为识别谎报年龄的青少年,限制其联系人添加权限和内容查看类型[3][9] - YouTube使用AI判断美国观众是否未满18岁,通过监测视频搜索、观看类型和使用时长等指标推测年龄,如检测为未成年人账号则启动休息提示、隐私提示和屏蔽不适宜内容[10] 国内外AI陪伴产品争议事件 - Character AI公司因涉及未成年人自残与死亡事件被起诉,包括14岁少年塞维尔·塞泽自杀案件和得克萨斯州父母起诉称其鼓励17岁孩子杀死父母[1][3] - 国内筑梦岛APP因向未成年人推送色情擦边内容于2025年6月被上海网信办约谈[4] - AI陪伴产品青少年模式强制身份认证不足,大多数APP仅在首次登录时弹窗提示未成年人模式,无强制认证要求,用户可随手关闭弹窗[8] 国内AI陪伴产品青少年模式功能限制 - 筑梦岛青少年模式保留陪聊功能,减少病娇、禁欲、恐怖相关剧情,规避色情擦边内容,优先推送宠物、美食、旅游等主题,每日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22点至8点无法使用,并设置消费金额限制[6] - 星野青少年模式下无法搜索、创建、编辑、分享智能体,能聊天的场景寥寥无几,整个产品几乎无法正常使用[7] - 猫箱青少年模式提供知识类内容体验,但无法进行创作、评论等操作,相关场景只能看无法互动[8]
豆包上线未成年人模式! 默认关闭相关视频展示
新浪科技· 2025-08-26 15:16
产品功能更新 - 豆包App正式上线未成年人模式 该模式为家长提供工具以关闭部分功能防止不适当使用[1][2] - 默认关闭功能包括回答展示相关视频 浏览第三方网页 与豆包以外智能体对话及AI创作[1][2] - 保留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 包括翻译 资料查询与深入研究功能正常可用[2] 用户控制机制 - 家长需设置密码启用未成年人模式 退出或切换模式需二次输入密码确认[2] - 密码验证机制旨在避免未成年人绕过设置[2] 用户体验优化 - 开启模式后问答结果不再展示或推荐任何短视频相关内容[2] - 用户无法与豆包主bot外的其他智能体进行对话[2] - 公司表示将持续优化未成年人模式体验以帮助用户安心使用AI[2] 行业背景 - 大模型产品作为新兴业态在青少年数字生活保护领域仍有很大探索空间[2]
让未成年人模式“安全锁”不再沦为摆设
北京青年报· 2025-07-15 14:48
未成年人模式失效现状 - 未成年人通过卸载软件后用老人身份信息重新注册或租用成年人账号等方式轻易绕过限制 [1] - 实名认证敷衍宽松 应用分身等简单操作即可破解 多重验证机制缺失导致支付行为无风险提示 [3] - 围绕未成年人模式破解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 包括电商平台租号服务 社交平台代破解广告及"异地过人脸"等手法 [3] 行业监管与技术漏洞 - 平台作为技术防线第一责任人需堵住卸载重装等低级漏洞 动态监控破解交易社群 [3] - 相关部门需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执行刚性 对防护不力平台追责并开展专项整治 [3] 内容生态与家庭防护 - 当前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被诟病幼稚单调 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需求 [4] - 平台应建立"白名单"机制 联合权威机构扩充各年龄段精品内容 [5] - 家庭需以身作则履行监护职责 为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网络使用观念 [5]
谁解除了孩子的未成年人模式?(金台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未成年人模式执行问题 - 国家网信办4月升级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 覆盖移动终端 应用程序和分发平台 但执行力度不一 功能实效参差不齐 审核宽松 易被绕过等问题仍存在[2] - 实名认证简单 自解难度较低 未成年人可通过卸载重装 应用双开 修改密码等方式绕过限制[4][5] - 部分平台未成年人模式默认开放借贷 理财等金融入口 缺乏交易风险提示[5] 平台漏洞与灰色产业链 - 游戏平台允许更换实名认证信息 未成年人可借用成年人身份证重新认证 避开防沉迷监控[3][4] - 电商平台存在租号服务 最低1小时5元 部分店铺承诺无需额外身份验证[7] - 社交平台出现代破解未成年人模式服务 价格15-88元不等 提供话术教程或远程人脸代扫[8][9] - 更隐蔽的"异地过人脸"手法 通过切换IP节点配合原持有人远程认证规避系统监测[10] 行业改进建议 - 平台需完善实名认证 采用身份证+人脸识别多重手段 修补系统漏洞 更新关键词库检测不良交易[11] - 建议根据未成年人年龄分层分类内容 采用黑名单/白名单机制扩充优质内容[12] - 需建立多方协同机制 网信部门加强法规建设 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落地 开展专项整治[11]
“小网民”需要“大保护”(“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06:59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 - 我国学龄期及以上未成年人触网率近98% [5] -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将"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列为重点 [4] - 未成年人面临不良内容、成瘾沉迷、网络欺凌、信息泄露、非理性消费等多重风险 [7] AI技术带来的新型风险 - AI陪伴聊天软件存在17+分级内容,包含恋爱情景模式及霸总、病娇等成人化人设 [5] - 部分用户利用AI绘图技术恶意篡改未成年人图片生成低俗漫画 [7] - 《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发布,要求对未成年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 [14] 未成年人模式升级与平台责任 - 2025年4月"未成年人模式"上线,由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商店三方协同改造 [9] - 新模式实现一键切换、跨设备统一管理,退出需人脸或指纹识别 [10] - 平台需履行"事先预防-事中限制-事后救济"全流程责任,包括实名认证、AI识别侵权内容等 [13] 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案例 - 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受理1200余件案件,70%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引发的服务合同纠纷 [12] - 充值打赏类案件平均标的额超8万元,部分涉诉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12] - 法院判定责任时考量未成年人绕过监管行为及监护人是否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等因素 [12] 多方协同治理建议 - 家庭需加强情感陪伴,通过运动、亲子阅读等活动减少网络依赖 [15] - 学校可开设"算法认知课"讲解成瘾原理,强化素养教育 [15] - 社区建议打造无网娱乐空间,培养未成年人线下兴趣 [15]
13岁男孩玩蛋仔派对当"榜一大哥" 平台表示会退费处理
中国经济网· 2025-05-09 16:05
直播平台未成年人打赏事件 - 13岁未成年人在直播间3个月内打赏12万元人民币 其中蛋仔派对游戏刷礼34000元 其他直播打赏85000元 [1] - 主播通过游戏好友关系诱导未成年人刷礼物 声称"只有刷礼物才能跟他玩" [1] - 平台确认审核通过后将全额退款 预计15个工作日内完成退费流程 [1]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监管政策 - 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规定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监护人同意的网络打赏支出 监护人可要求返还 [2] - 2023年拟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 覆盖范围从APP扩展至移动智能终端和应用商店 [2] - 民法典明确8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岁以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
禁言、关闭!这些账号,从严处置→
证券时报· 2025-04-20 08:12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整治行动 - 网信部门今年以来持续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发布的违法不良信息 对1 1万余个违规账号采取禁言 取消营利权限 关闭等处置措施 [1][4] - 违规行为将童真童趣异化为流量变现工具 违背未成年人主观意愿 对其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 涉未成年人违规问题新动向 - 部分账号通过低幼装扮 添加"学生"标签 定位学校地址等方式假借未成年人名义发布不良导向内容 企图混淆视听牟利 [4] - 违规形式包括:恶搞儿童博取眼球(如道具刀砍肢体 扔食物惩罚) 虚假摆拍亲子冲突剧情 教唆模仿成人行为(抽烟) 未成年人网络炫富(奢侈品开箱 现金展示) [5] - 隐蔽违规手段:以"举牌"定制图片 舞蹈等名义引流 通过"一对一"交流传播低俗色情内容 [5] 平台治理与技术防护措施 - 网信部门指导平台从严审核涉未成年人内容 配合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4] - 未成年人模式提供一键启动 时长管理 专属内容等功能 需家长和用户主动开启以强化保护效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