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

搜索文档
中国飞盘队盼在成都世运会实现竞技、精神双丰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09:11
赛事概况 - 第12届世界运动会(成都世运会)将于8月7日开幕 飞盘项目赛期为8月8日至16日 设团队飞盘和掷准飞盘两个分项 [1] - 中国团队飞盘项目派出14名正选队员(7男7女) 掷准飞盘项目包括两名正选队员(1男1女) [1] - 团队飞盘共有8支队伍参赛 中国队与美国队、德国队、日本队同属A组 目标以小组第二出线冲击四强 [2] - 掷准飞盘中国队凭借东道主身份入围 主要向美国、日本和爱沙尼亚等强队学习 [2] 行业发展 - 飞盘运动在中国普及度日益提升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飞盘运动注册协会超过100家 飞盘社群、社会俱乐部900余家 覆盖近200个城市 [1] - 高校飞盘社团增长率连续三年超40% [1] - 社体中心创办首个国家级飞盘赛事中国飞盘联赛 首届联赛共计3661名运动员参赛 包括来自9个国家的48名外籍选手 [2] - 飞盘项目对场地和器材要求较低 具有很强社交属性 是男女平等同场竞技的团体运动 [2] 竞技水平 - 中国青年飞盘队于2025年世界U24飞盘锦标赛获得第7名 实现历史性突破 [2] - 中国队选手以成都大学等学校学生为主 目前在成都和苏州进行封闭集训 内容包括专项突破、战术推演和体能强化 [2] - 飞盘比赛设立飞盘精神评分体系 强调熟知规则、公平竞争等 中国队力争在飞盘精神评分进入世界前三 [3] 发展前景 - 成都世运会对非奥项目在中国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预计赛后飞盘参与人口将增长约30% [3] - 推动"飞盘进校园"纳入更多省份中考体育选修清单 促进体教融合 [3] - 带动国产飞盘装备品牌技术升级 培育体育消费新增长点 [3]
中国飞盘队备赛成都世运会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飞盘项目 - 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设团队飞盘和掷准飞盘两个项目 团队飞盘有8支队伍参赛 中国队与美国 德国 日本同组 目标小组前二出线 [1] - 中国飞盘队团队飞盘项目由14名队员组成(男女各7人) 掷准飞盘由2名队员组成(男女各1人) 主力来自成都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 [1] 飞盘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国内近50所中学将飞盘纳入体育选修课 超200所高校开展飞盘运动 高校飞盘社团增长率连续3年超40% [1][3] - 全国注册飞盘协会超100家 飞盘社群和社会俱乐部达900余家 覆盖近200个城市 [3] - 飞盘运动20世纪末引入中国 早期集中在高校社团和外企员工 近年全民健身推动俱乐部数量激增 [2] 行业规范化与赛事体系 - 2021年社体中心发布《全国飞盘运动竞赛规则(试行)》 2022年创立国家级中国飞盘联赛 吸引上百支队伍数千人参赛 [3] - 计划组织学校体育教师飞盘教练员培训班 建立青少年技能考级体系 以高校社团孵化更多俱乐部 [1] 中国飞盘队训练与竞赛表现 - 团队飞盘集训包括专项突破 战术推演和体能强化 队员每日传盘超500次 重点训练高温环境下传接稳定性 [2] - 中国队在2025年U24世界飞盘锦标赛获第七名 创历史最佳成绩 [2] - 飞盘比赛重视体育精神 国内外大赛常设精神文明奖项 提倡公平竞争和尊重对手等理念 [2]
第七届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焕新启航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22:37
赛事体系升级 - 第七届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赛事体系迎来全方面升级,通过六大系列赛构建起多层级、广覆盖的青少年篮球竞赛体系 [1][2] - 六大系列赛包括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的"零门槛"大众组传统赛、为初三毕业生全新打造的专属"新星启航赛"、促进区域融合的"长三角交流赛"、深化沪藏情谊的"沪藏青少年篮球友谊赛"、汇聚高水平选手的"精英组锦标赛"以及丰富校园篮球交流的"'一条龙'学校挑战赛" [2] 赛事规模与参与度 - 大众组赛事自6月8日开始报名,吸引了3000余支队伍,近1.5万名球员踊跃参赛 [3] - 大众组比赛贯穿暑期,分区赛在16个区展开,晋级队伍将于8月9日至8月17日汇聚东方明珠城市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世纪广场等地标商圈展开大区赛角逐,总决赛将于8月23日在宝山体育馆上演 [3] 赛事创新与特色 - 赛事特别推出"一条龙"学校挑战赛并实现初高中男女全组别覆盖,进一步夯实校园篮球根基 [2] - 赛事版图延伸至江苏太仓、浙江嘉善,大区赛期间三地青少年队伍将在上海同场竞技、深度交流 [2] - 沪藏青少年篮球友谊赛持续深化,通过混合组队训练、趣味赛事对抗等多维度互动,搭建起"以球会友"的深度交流平台 [2] - 大众组、精英组引入更专业数据统计,AI技术台将实时提供比赛数据与回放,提升参赛体验 [6] - 赛事大区赛期间,东方明珠城市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世纪广场等沪上知名地标与繁华商圈将再度化身为活力赛场,持续打造"景观体育"新名片 [6] - "青春运动集市"将同步亮相,汇聚MAGIC3品牌周边及合作赞助商产品,激活商圈消费动能,实现体育激情与城市商业活力的同频共振 [6]
这支有18个学生娃的“苏超”球队,凭什么踢球学习两不误?
新华社· 2025-06-24 16:07
青少年足球发展现状 - 2025年"苏超"共有516名球员参赛 球员平均年龄仅为24.09岁 [12][13] - 在籍在读学生球员达158名 占比31% 其中包含88名高校大学生和70名中学生 [13] - 盐城队有18名学生球员 包括17岁守门员严子航等多名表现亮眼的年轻球员 [4][6][8][10] 安贝斯足球俱乐部运营模式 - 成立于2018年12月 以东台市第二实验小学为基地 拥有完整的四级梯队编制 [15][16] - 打通小学至高中升学通道 实行18岁前免费培养政策 吸引全国热爱足球的青少年 [17] - 被授予"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坚持德育优先、学训并重的育人方向 [21] - 采用课后延时服务训练模式 白天完成文化课学习 晚上有专职老师辅导 [21][25] 江苏省足球青训体系 - 构建一体化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 包含专业体校、校园足球和青少年精英联赛三大核心赛事 [28] - 形成"校长杯"至"省长杯"四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 [28] - 2024年全省举办青少年足球赛事63964场 参赛队伍26667支 参赛人次达343386人 [34] 体教融合成效 - 严子航等年轻球员的涌现是长期科学系统训练的成果 [36] - 江苏省足球发展具有明显的体教融合特征 从盐城队到"苏超"联赛学生球员占比达31% [26] - 安贝斯俱乐部培养模式为促进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提供参考 [38]
从体坛到讲坛——入校实训项目为退役运动员转型探索新路
新华网· 2025-06-19 09:11
退役运动员转型项目 - 国家体育总局2025年退役运动员入校实训项目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举行结训仪式,23名退役运动员参与为期一个月的校园实训,以体育老师身份参与教学[1] - 实训采用"实操+讲座+评测"模式,运动员与骨干教师"一对一"结对,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及赛事组织[3] - 项目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指导,多部门联合主办,旨在帮助退役运动员转型为学校体育教师或教练员[6] 运动员转型体验 - 公路自行车退役运动员刘子新通过实训发现体育老师需具备运动技能、课堂调动能力及榜样意识,远超预期[2][3] - 现代五项退役运动员李湃认识到体育老师需负责带课、活动策划等多项工作,需完成从"自己会"到"让别会"的转变[4] - 中长跑退役运动员周美军从学生称呼"老师好"中获得职业满足感[3] 项目成效与机制 - 结训仪式上4名退役运动员签约四川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开启职业新篇章[6] - 天府新区通过共享教师中心盘活退役运动员资源,采用"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机制,数十名运动员稳定就业并部分成长为教研骨干[7] - 该区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学生体质提升、教学满意度纳入考核,与薪酬评优挂钩[7] 转型挑战与建议 - 政策断层体现在教师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与运动员转型需求不匹配[8] - 能力短板包括教育理论、课堂管理及德育融合能力不足,传统培训体系针对性待提升[8] - 体教部门协同机制需加强,学校需求与运动员专业分布存在结构性矛盾[8] - 中学更需体育老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非仅"高精尖"运动技能[9] 政策与行业方向 - 国家体育总局强调体教融合大方向,但需根据运动员特点开辟多元化转型渠道[9] - 天府新区实践表明共享教育模式可有效连接退役运动员与学校需求[7]
姚明:我希望体育老师也值得学生惦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09:11
姚基金与NBA关怀行动合作项目 - 姚基金与NBA关怀行动合作发起"希望篮途计划"乡村体育师资篮球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项目 旨在通过沉浸式培训提升300名来自15个省市的乡村学校专兼职体育教师的篮球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 [1][2] - 该项目以"培训+支教"双轨制为创新核心 融合NBA国际资源与姚基金本土化公益经验 为乡村体育教育搭建从理论输入到实践输出的闭环生态 [1] - 培训课程设置紧扣"篮球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素养"两大模块 包含国家体育教育发展讲座 NBA特色课程 实战交流分享 篮球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培训等 [1] 项目具体实施与成果 - 前NBA球星莫布里亲临现场与教师深度互动 通过"理论 实操 复盘"循环训练 将NBA标准化训练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教学实践 [2] - 这是NBA关怀行动第三次与姚基金合作发起"希望篮途计划" 现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份开展师资培训 组织9次专家下基层活动 [2] - 部分教练员通过培训成功获得中国篮协E级教练员资格证书 [2] 项目意义与发展方向 - 项目以体育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教育平权 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活力 [1][2] - 乡村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包括政策支持 资源注入 社会关注在内的多维度立体支撑体系 [2] - 姚明强调体育老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希望体育老师能成为学生惦记的老师 [1]
高途数字教育和体教融合新范式探索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18:14
AI赋能教育变革 - 公司由"名师+二讲"双师模式升级为"主讲授课+二讲服务+AI伴学"的三师教学模式,AI深度融入教学教研环节[4] - AI技术应用体现在两大维度:提升学员学习效率与效果(客户价值端),优化教师及业务运营效率(企业内部端)[3] - 公司战略定位为"AI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师伴"(教师工作流AI)和"学伴"(学生互动AI)实现教学专业化与个性化[5]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5财年Q1营收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净利润1.24亿元,增长动力源于AI产品商业化落地[3] - AI口语学习产品推出后快速盈利,DeepSeek大模型接入及长期AI投入进入"开花结果"阶段[3] 大学生与成人业务战略 - 提出PER(专业、高效、结果导向)产品设计理念,通过AI拆解知识点并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6] - 开发"智学过考"端到端解决方案及专属智能硬件过考Pad,满足成人群体碎片化、差异化学习需求[6] 体教融合布局 - 与中国国家游泳队、花样游泳队等达成合作,提供定制化英语教学服务,结合AI开发伴学产品[7] - 强调体育精神与教育精神融合,以国家队榜样作用激励青少年培养学习兴趣与拼搏人格[7][9] 未来教育图景 - 教育模式将从"一对多"转向"多对一",AI实现从学习诊断到目标达成的全程服务[10] - 行业趋势聚焦"会不会"(能力培养)与"爱不爱"(动力激发)双重维度,构建个性化学习生态[10] 政策与技术协同 - 公司理念与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一致,强调AI辅助而非替代教师核心职能[5]
全民足球从娃娃抓起:“村超”发源地榕江举行“班超”全国赛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4:29
赛事概况 - 贵州"村超"首届"班超"全国赛将于7月28日至8月3日举行,全国多地校园足球队将参赛,探索"教、练、赛"融合机制 [1] - 赛事分为小学组(2013年后出生,8人制)和初中组(2010年后出生,11人制)两个组别 [1][2] - 小学组32队分8组单循环后16强淘汰赛,初中组同样采用小组赛+淘汰赛制 [2] 赛事特色 - "班超"以"村超"为模型,融入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服饰、美食拉拉队、中场歌舞表演) [1] - 榕江县每周在中小学校内开展"班超"赛事,推动足球进校园常态化 [1] - 赛事采用国际足联最新规则及中国足协相关规定,强化标准化运营 [2] 战略规划 - 榕江县将"班超"定位为足球IP,目标实现"全民足球从娃娃抓起",构建社会足球与校园足球双体系 [2] - 计划建立全县中小学班级联赛机制,覆盖校园足球普及体系,并选拔优秀球员组建县级梯队(小学/初中/高中) [2] - "班超"品牌已被列入榕江县官方发展规划,作为体教融合的核心项目 [2]
我的德育课是体育老师教的!——一所县城小学的思政课改革
新华社· 2025-06-07 09:12
教育创新模式 -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新建路小学将"体育+思政"作为特色课程常态化开展 通过体育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3][4] - 学校将操场打造为思政"第二课堂" 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兼任德育老师角色 [4][6] - 每班每周仅1节道德与法律课 校方认为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无法满足需求 转而开发"小而美、碎而趣"的体育思政小课堂 [6] 课程设计方法论 - 体育课程设计融入长征主题 通过栏架、木哑铃等道具模拟"爬雪山过草地"情境 实现沉浸式教学 [1][9] - 创新教学道具应用 如将接力棒替换为"鸡毛信" 在沙包比赛中设置"支援前线"情境 [9][14] - 足球特色课程覆盖全员 各年级均组建足球队 通过日常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10][14] 教学成效验证 - 学生通过五年足球训练 从"摔倒就哭"转变为具备坚强品质 印证体育对性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10] - 足球比赛成为天然德育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团队荣誉、尊重对手等价值观 失败体验转化为教育契机 [14] - "做中学"模式突破传统说教局限 运动情境更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12][16] 教育理念升级 - 提出"运动即教科书"理念 实现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16] - 形成"体教融合"示范案例 探索"以体育人"的新型教育路径 [16]
十年荒草地变身全民健身乐园——一座废弃体育场的“重生密码”
新华社· 2025-06-06 14:28
新华社记者谷训 新华社重庆6月6日电 题:十年荒草地变身全民健身乐园——一座废弃体育场的"重生密码" 2021年,社区申请到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补助资金,铺设了塑胶跑道、羽毛球场和排球 场,新增了健身器材和休闲椅等设施。2023年,利用老旧小区改造资金,落实区文旅委"一街一品"彩绘 项目,荒草丛生的看台和颓败的围墙变身巴南山水画廊。一套"政策组合拳"打下来,大江体育场展露新 颜。 进一步的蝶变机遇藏在群众诉求里:在重庆市政协"渝事好商量"平台上,以体教融合见长的巴南区 鱼洞中学反映,学校足球队和橄榄球队日渐壮大,校内足球场不够用,在校外租用专业运动场每年需要 20万元租金,希望为校队训练场地找到一个长期性的解决方案。恰好,经过前两轮整改,大江体育场还 剩下中间的足球场区域没有改造。鱼洞中学党委书记苏毅说:"我们学校缺专业训练场地,社区居民缺 全民健身空间,正好是'双向奔赴'。" 6月的重庆有着初夏的味道,傍晚6点,老旧社区里一座崭新的体育场迎来"晚高峰":练足球和橄榄 球的中学生在绿茵场上恣意奔跑,跑道上健步走的大爷大妈三五成群,在看台边排练的老年非洲鼓乐队 给这个场景配上欢快的节奏。 这座体育场用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