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21城体育性格:以体兴城,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16:14
(原标题:广东21城体育性格:以体兴城,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南方财经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深圳闭幕。这场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体育盛会,让体育成为观察广东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作为体育大省,广东21个地市正以鲜明的体育性格破局。从广州、深圳多年积累的赛事运营能力与科技赋能办赛实践,到东莞篮球、湛江跳水将 体育事业转化为产业动能的逻辑,再到佛山龙舟、清远漂流等挖掘城市历史和地理资源发展体育IP、构建消费生态。 日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行四场城市体育性格新闻发布会,亮出21城通过赛事赋能、产业联动、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如今,体育不再是孤立的运动IP,而是串联制造、文旅、消费等复合型增长引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主火炬塔在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点燃,广州这座"国际赛事中心"之城,再次汇聚世界目光。 正如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朱小燚表示:"纵观国际一流名城,大都是全球体育名 城。" 广州从不缺乏办好国际赛事的能力。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来,广州共承办国际赛事超240场次,培育了广马 ...
揭秘广东21城体育性格:惠州撬动百亿产业,佛山激活非遗文体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18:40
核心观点 - 广东多座城市借助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残特奥会契机,以特色体育项目为依托,打造城市体育名片,推动体育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旨在创造新的消费活力和经济增长动能 [2][7] 佛山:龙舟龙狮运动 - 公司承办全运会6个项目比赛,包括2个竞体项目和4个群体项目 [2] - 行业通过“跟着龙舟去旅行”等活动,串联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主题,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 [2] - 公司策划“龙舟宴”、龙舟美食集市、龙舟文化嘉年华等特色主题活动以促进消费 [2] 韶关:赛艇之城 - 行业利用生态优势持续涵养,形成“赛艇之城”的城市体育性格 [3] - 行业培育体文旅商多元融合模式,将赛艇运动与美食、非遗等元素结合以扩大影响力 [3] 河源:徒步之城 - 行业依托生态禀赋打造“徒步之城”,徒步活动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户外爱好者超50万人次 [3] - 公司探索“体育+”融合,打造33条“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线路 [3] - 行业发展乡村民宿320家及垂钓场上百个,形成“徒步引领、多业态共生”产业格局 [3] 惠州:滑板运动与制造 - 公司培育了2万余名滑板运动人口,并在全运会滑板比赛四个项目中夺得3金1铜 [4][5] - 行业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高端滑板制造重要基地,“惠州制造”占据全球高端滑板产品近40%市场份额 [5] - 公司拥有500多家体育制造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以滑板为支点撬动百亿产业跃升 [5] 中山:棒球之城 - 行业拥有传承百年的棒球发展史,并打造标准一流的国际棒垒球中心 [5] - 公司承办各类赛事100余项,包括3项国际赛事和18项全国赛事,全运会棒球项目也落地于此 [5] - 行业积极培育本土“熊猫”品牌及相关文创产品、体育用品,形成高附加值完整产业链 [5] - 公司“熊猫里商业体育休闲中心”明年投入使用,旨在提供综合性服务并强化“赛事经济”效应 [5]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体育为媒,塑造城市“性格”
人民日报· 2025-11-16 06:09
全运会城市体育文化展示 - 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行"城市体育性格"专题新闻发布会,广州、汕头、肇庆、清远、潮州等城市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讲解呈现特色体育文化与产业 [1] - 活动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融合、各具魅力的风貌,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各城市展台前人潮涌动 [1] 广州体育纪念品 - 广州展台推出十五运纪念球,由19颗乒乓球组成,每颗球面印有不同城市地标与体育项目图案 [1] - 19颗球象征大湾区19座城市,通过丝带串联寓意大湾区城市携手共进、融合发展 [1] 汕头体育参与与文旅融合 - 汕头市作为冲浪赛事承办地,市民参与热情高涨,周末的濠江黄金海岸冲浪体验课十分畅销,多所学校已成立冲浪兴趣社团 [1] - 全运会开幕式融入英歌舞元素,当地通过传统英歌舞等非遗项目拓展文旅价值 [1][2] 肇庆体育制造与文旅促销 - 肇庆展台展示曾作为国礼的"美洲狮"轮滑鞋,彰显本土体育制造实力 [2] - 赛事期间观众凭全运会票根可享受当地多个景区优惠,城市将端砚雕刻、历史名人等文化符号融入体育产品设计 [2] 清远体育旅游与消费促进 - 清远除清远鸡外,漂流和龙舟赛已成为城市新标签 [2] - 全运会期间运动员和游客持有效证件可享景区优惠,百余家本地商户联合推出特色旅游套票助力文体旅消费升温 [2] 潮州围棋文化与非遗融合 - 潮州作为全国围棋之乡,不断推动围棋走向大众,生动再现"一杯工夫茶,一局黑白棋"的生活图景 [2] - 当地融合英歌舞、工夫茶等非遗项目,拓展围棋的休闲与文旅价值 [2] 城市品牌塑造成效 - 各城市以体育为媒塑造差异化城市品牌,提升了赛事吸引力 [2] - 活动彰显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2]
广东体育产业领跑全国,凭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10:19
行业规模与地位 - 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4] - 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众多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广东造”体育用品品牌 [4][5][6] 制造业基础与优势 - “广东造”体育用品覆盖乒乓球、篮球鞋、羽毛球拍、网球拍等,并已进入奥运赛场和NBA等国际赛事 [5] - 传统“老牌”产品凭借过硬的质量在全球体育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6]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 - 全省已有30家体育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8] - 科技创新涵盖运动相机研发、智能穿戴设备、场馆建设及器材创新等多个领域 [9] - 全运会应用多项黑科技,包括打破欧美垄断的6级照明系统、智能降温衣及电子导盲犬等 [11][12][13] 全民健身与基础设施 - 截至2024年底,广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8.3% [15] - 全省体育场地总数达35.3万个,总面积3.72亿平方米,相当于1.8个深圳的大小 [15] - 高密度的运动场地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坚实基础 [16] 产业融合与新消费 - “体育+文旅”催生消费新热潮,佛山“西甲”赛事吸引超180万观众现场观赛,周边夜市消费超5000万元 [18] - 广州华南最大滑雪场2024年超100万人次打卡,成为东南亚游客冰雪旅游热门地 [18] 金融支持与服务 - 中国银行助力广东省政府在澳门成功发行25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其中10亿元专项用于十五运会建设 [20] - 广东中行为超400家体育产业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覆盖制造、赛事服务等多个领域 [21] - 围绕赛事消费场景投入专项资金超百万元,推出多种快捷支付渠道消费立减活动 [22]
目标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
新华日报· 2025-11-05 15:41
赛事体系规划 - 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重点打造全省城市足球联赛作为超级品牌,并发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广泛的赛事 [2] - 积极引进培育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形成“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赛事矩阵 [2] - 鼓励支持水上运动、航空飞行等精品户外赛事,以及“村BA”、飞盘、桨板等大众特色和潮流赛事,推动赛事活动百花齐放 [3] - 健全赛事熔断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联合惩戒以保障赛事经济发展环境 [3] 消费提振举措 - 联动打造573个集观赛、购物、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苏超第二现场”,覆盖重点商业综合体、商场等场景 [4] - 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主题活动实现“特色赛事+苏新消费”深度融合 [4] - “十五五”期间每年将打造10—15个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 [4] - 推出消费促进政策如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消费满减活动,探索打包票务、住宿、交通、餐饮的文体旅套餐 [5] - 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以提高可售票数量,直接增加优质赛事市场供给并释放观赛消费潜力 [5] - 利用“金角银边”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利用存量资源并简化审批流程以保障用地 [5] 产业融合发展 - 深化“赛事+文旅”融合,“十五五”期间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每年打造3—5个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6] - “苏超”赛季期间全省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外地游客1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 [6] - 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45.7亿元、同比增长27.1%,将构建环太湖、沿长江等“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 [6] - 推动“赛事+制造”强链升级,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建设创新研发中心,打造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 [7] - 拓展“赛事+服务”新兴业态,围绕康养、休闲农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延长价值链 [7] - 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1604家体育重点企业的银行授信金额达2288亿元、同比增长39.8% [7]
江苏出台17条举措提振体育消费 “苏超”下一步怎么走目标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
新华日报· 2025-11-05 07:22
核心观点 - 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旨在通过构建多元化赛事体系、拓展消费场景、延伸产业链条,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和产业“增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赛事体系构建 - 着力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重点打造全省城市足球联赛作为超级品牌,推进其专业化、品牌化建设 [2] - 在做强足球联赛的同时,大力发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广泛的赛事,并积极引进培育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形成“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矩阵 [2] - 鼓励和支持水上运动、航空飞行等精品户外赛事,以及“村BA”、飞盘、桨板等大众特色和潮流赛事,推动各类赛事活动百花齐放 [3] - 提出健全赛事熔断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假赌黑”风险监测预警和联合惩戒,以优化赛事经济发展环境 [3] 消费场景拓展与潜力激发 - 通过打造沉浸式“第二现场”和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使赛事活动本身成为消费目的地,已联动打造573个“苏超第二现场” [4] - 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每年打造10—15个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并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主题活动实现“特色赛事+苏新消费”的深度融合 [4] - 推出一系列消费促进政策,包括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消费满减活动,以及探索打包票务、住宿、交通、餐饮的文体旅套餐 [5] - 提出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以提高可售票数量,并利用“金角银边”建设体育设施、简化审批流程,以增加优质赛事市场供给和释放观赛消费潜力 [5] 产业链延伸与融合赋能 - 围绕深化“赛事+文旅”、提升“赛事+制造”、做精“赛事+服务”,推动赛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6] - 在“赛事+文旅”方面,“十五五”期间将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每年打造3—5个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出10个以上省级体旅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6] - “苏超”赛季期间,全省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外地游客1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45.7亿元、同比增长27.1% [6] - 在“赛事+制造”方面,将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建设创新研发中心,打造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户外运动装备、健身器材等特色产业集群 [7] - 金融支持方面,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1604家体育重点企业的银行授信金额达2288亿元、同比增长39.8%,并探索运用“苏体贷”、门票收费权质押等工具 [7]
川渝联展亮相苏州二〇二五“两个博览会”—— 行走山水之间 唱好体育“双城记”
四川日报· 2025-09-16 16:01
展览概况 - 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与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于9月12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5] - 四川省体育局 重庆市体育局 成都市体育局联合参展 展区面积400余平方米 [6] - 展览以"巴山蜀水 川渝蓉耀"为主题 突出"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定位 [6] 展览内容 - 设置三大核心板块:《山水同辉·悦动之旅》《文脉同承·匠心之韵》《双圈同擎·活力之芯》 [6] - 展示川渝18条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及共创赛事IP [6][7] - 呈现重庆山地攀岩 四川九寨徒步 万州横渡长江系列赛 冰雪运动 梁平低空运动等特色运动场景 [6] - 展出本土体育制造企业产品包括筋膜枪 穿线机 光电步枪 竹制自行车 皮划艇等 [7] - 展示重庆体育博物馆文创产品和四川青堰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世运会相关文创产品 [7] 区域合作 - 川渝体育行政部门自2020年起持续合作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8] - 举办"巴山蜀水 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 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大会 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等活动 [8] - 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引领性文件 [8] - 共同构建"双核双圈 一轴八点 两翼全域"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9] 产业融合 - 展示成渝生物医疗产业集群与体育科技结合案例 如倍益康智能康复设备 [9] - 体现"科技+体育"双轮驱动产业融合模式 [9] - 通过沉浸式体验区和非遗展演形式展现科技赋能全民健身的成果 [7] - 共同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集群 [9]
中体产业:8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16:25
公司治理 - 公司第九届第五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8日在北京召开 审议关于2025年日常关联交易事项的议案等文件 [1] 业务结构 - 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体育服务占比47.87% 房地产占比17.73% 体育制造占比17.38% 体育相关产品销售占比15.78% 其他业务占比0.95% [1] 市值信息 - 公司当前市值为85亿元 [1]
柔道之城肇庆:运动“新秀”布局体育旅游|粤动21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1:47
核心观点 - 肇庆市借助十五运会契机 通过柔道特色项目发展和体育旅游融合 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2][6][10] 体育产业基础 - 肇庆拥有水上运动 航空运动 马拉松 龙舟等多元运动项目 是大湾区唯一同时具备小众和大众运动项目的城市 [2] - 形成集健身观光 运动体验 休闲度假 体育养生为主的户外运动产业体系 水陆空多元赛事全面发展 [7] - 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2160万人次(同比增长27.8%) 旅游收入198.7亿元(同比增长12.5%) [7] - 砚洲岛航空运动营地采用"极限运动+观光体验"模式 2023年暑期接待游客108.8万人次(同比增长56%) [7] 柔道特色发展 - 四会市拥有14所柔道特色学校(占全省30所中的近半数) 构建从校园到专业队的完整人才培养梯队 [4] - 通过体教融合 赛事品牌塑造和"选星计划" 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格局 [3][4] - 承办全国柔道锦标赛 柔道大师赛等高水平赛事 提升项目影响力 [4] - 采用"学校打基础+机构提水平"模式 柔道培训机构招生情况良好 形成人才反哺产业良性循环 [6] 产业协同效应 - 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业崛起 包括全品体育一号仓(国内最大仓储设施之一)和肇庆元龙木制品(国内最大滑板工厂) [8] - 砚洲岛航空运动营地推动低空经济企业落户肇庆 [8] - 2024年"肇庆旅游"抖音搜索热度同比增长76.79% 体育赛事显著促进文旅复苏 [7] 发展战略 - 计划5-10年内将四会市打造为全国一流柔道运动和文化交流中心 [5] - 重点推进星湖水上运动目的地建设 发展柔道 铁人三项 体操 足球四大项目 [10] - 推动体育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增强体育项目与乡村景区关联度 [2][7] - 通过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文旅体产业格局 培育户外运动作为新经济增长点 [8] 发展挑战 - 柔道产业布局相对薄弱 缺乏相关企业 商业化程度低 发展模式单一 [5] - 体育产业规模偏小 缺乏新型体育消费空间和消费场景 时尚型消费新业态不丰富 [9] - 虽拥有茶文化 南药基地等优质资源 但未形成具有穿透力的城市记忆点 [9]
体育服务消费市场正在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07:09
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1]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年均增长26.3% [1]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 [1] 赛事经济表现 - 2024年上半年7地监测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3] - 杭州亚运会期间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40%以上 [4] - 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CBA 24~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 [4]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4] - 2025年暑期南京五星酒店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20%,苏超南京主场比赛期间河西地区酒店入住间夜增长近30% [4] 体育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增至2023年72.7% [6] - 体育制造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较2022年底翻番 [6] - 碳纤维自行车原材料价格从每公斤3000元降至200元 [7] - 某自行车企业零配件国产率达80%,热销款价格3999元 [8] 体育消费多元化 - 2023~2024年路跑赛事数量从699场增至749场,参与人次从605.19万增至704.86万 [8] - 消费场景从鞋服扩展到网球课、滑雪、观赛、马拉松等 [8]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开放,2025年补助3370个场馆 [5] - 将研制推动赛事经济政策文件,强化赛事与产业联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