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气候变暖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研究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10-21 08:05
研究核心观点 - 长期适度变暖导致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呈现两阶段变化:初期减少,后期增加,但整体维持碳汇功能[4][5] - 该研究通过为期9年的被动生态系统变暖实验(+0°C、+1.0°C和+2.1°C)验证上述结论[5] - 研究结果对未来预测气候反馈和指导森林管理策略具有关键意义[5][7] 实验设计与发现 - 实验观察到土壤有机碳在最初1至4年因表层土壤中与矿物质结合的有机碳减少而损失[5] - 第6至9年因植物碳输入持续增加及微生物对温度适应性调整,颗粒有机碳增加而积累[5] - 不同土壤层中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模式存在明显差异[7] 研究意义与展望 - 表明在未来全球温度适度变暖情况下,部分亚热带森林仍可能继续积累土壤有机碳[7] - 未来需从概念和建模层面关注变暖条件下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命运的影响[7] - 该研究为基于森林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策略提供了长期实验证据[5]
十月南北“两重天”影响几何?
新华网· 2025-10-15 08:26
天气现象分析 - 十月全国天气呈现显著区域分化,北方多地降温降雨,南方大部高温持续,出现“秋老虎”现象[1] - 南方地区如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北部和东部等地接连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达38℃以上[2] - 南北天气差异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副高控制地区晴朗炎热,其边缘地区则易发生降雨[3] - 今年副热带高压强势的原因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以及拉尼娜对夏季大气环流的滞后影响[4] - 气象部门预报一股较强冷空气将从14日夜间开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4] 农业生产影响 - “北湿冷、南干热”气候给秋收秋种带来挑战,华北和黄淮地区秋粮进入收获期,长江中下游水稻逐步成熟[5] - 北方持续降雨导致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土壤过湿,部分农田渍涝风险较高,大型农机下地困难,秋收进度延缓[5] - 新收获玉米水分偏高,储存不当易发霉变质,北方一些省份玉米收获推迟,冬小麦生产受影响[5] - 粮食生产大省河北小麦播种进度慢于常年,不少地方冬小麦适播期内难以种植[5] - 南方高温对正处灌浆成熟期的水稻造成危害,可能导致根系早衰,光合作用下降,形成“高温逼熟”,使成熟期缩短、千粒重降低,产量减少[6] - 反常气候条件为病虫害提供温床,需重点做好田间管理[6] 健康防护措施 - 北方降雨降温迎来流感、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儿童免疫力低,湿冷环境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8] - 湿冷环境易诱发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炎等炎症,会刺激呼吸道黏膜收缩,降低免疫力,关节周围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变差[8] - 南方“秋老虎”盘踞下,医院接诊中暑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患者仍需防范中暑风险[9] - 持续晴热使人体“秋燥”状态明显,可能出现鼻咽干涩、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不适,燥气易伤肺[9]
生活观察丨十月南北“两重天”影响几何?
新华社· 2025-10-13 20:11
文章核心观点 - 十月全国天气呈现显著区域分化,北方多地降温降雨,南方大部持续高温,形成“北湿冷、南干热”的“两重天”格局 [1] - 此天气模式由异常强势的副热带高压主导,其对农业生产和公众健康均带来一系列挑战 [3][5][8] 天气现象成因 - 南北天气差异源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其控制下的南方地区晴朗少雨且炎热,而其边缘的北方地区则容易形成持续秋雨 [3] - 副热带高压强势的原因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以及拉尼娜对夏季大气环流的滞后影响 [4] - 气象部门预报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14日夜间起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扭转当前局面 [4]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应对 - 北方持续降雨导致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土壤过湿,农田渍涝风险高,大型农机下地困难,秋收进度延缓 [5] - 北方新收获玉米水分偏高,储存不当易发霉变质,冬小麦播种进度慢于常年,例如粮食生产大省河北 [5] - 专家建议北方地区应避雨抢收,采取通风存储、烘干等措施,并及时排涝降渍,为秋播创造条件 [5][6] - 南方反常高温对正处于灌浆成熟期的水稻造成“高温逼熟”,导致成熟期缩短、千粒重降低,产量减少 [7] - 反常气候条件为病虫害提供温床,需重点做好田间管理 [7] 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与防护 - 北方降雨降温迎来流感、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儿童及老年人群体尤其需注意防范上呼吸道感染及慢性病发作 [9] - 南方“秋老虎”盘踞下仍出现中暑病例,有基础疾病患者需防范中暑风险,持续晴热加剧人体“秋燥”状态 [10] - 健康专家建议公众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并可适当进补降气润肺的食物以应对不适 [9][10]
降水线不断北移,正悄悄改变中国自然生态
虎嗅· 2025-10-10 16:19
气候变化现象 - 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呈现北移趋势,华北雨季显著延长,例如2022年雨季长达53天,较常年平均值大幅增加[14][15][16] - 北方地区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北京等地的年降水量几乎每年都会创下新纪录[16] - 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原因,20世纪地球温度上升约1.0℃,世纪末上升速率达0.2℃/10年,北方寒冷地区增温幅度更大[19][20][21] 农业影响 - 降水北移为北方粮食生产带来利好,新疆和田沙漠温室试种快速繁育水稻获得成功,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育出千亩水稻[34] - 东北地区借助水热条件改善实现了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的显著扩大[35] - 降水增多也带来新挑战,短期暴雨易造成土壤板结,并为小麦锈病、玉米大斑病等喜湿病害提供温床[59]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5年7月强降水导致447万亩农作物受灾,近197万亩绝收[46] 水资源与生态 - 北方长期缺水状态得到缓解,北京2023年7月一场暴雨接纳约50亿立方米水量,形成水资源6.29亿立方米[32][33] - 西北内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迎来河道复流、植被增加,毛乌素沙漠已接近成为森林[26][27][29] - 生态系统重构引发连锁反应,人工引种乔木林可能压缩原生野草生长空间,影响草食类动物栖息地[52][56] 基础设施挑战 - 北方城市排水系统基于早年少雨气候设计,排水管道直径较窄,遇到强降雨极易堵塞泄洪[44] - 河南郑州投入534.8亿元建设的“海绵城市”在2021年单日624毫米降雨量面前“停摆”,主城区38个排涝区仅1个达标[45] 区域平衡问题 - 雨带长期滞留北方导致南方长江中下游面临持续性高温干旱,梅雨期缩短,伏旱期延长[48][62] - 南方洞庭湖、鄱阳湖湿地缩水,长江干流水位下降影响四大家鱼产卵地,部分区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出现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63][65]
欧盟机构: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9月
新华社· 2025-10-09 11:15
报告说,今年9月,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为20.72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同月的第三高;北太平洋 大部分海域的海表温度显著高于同期平均水平,部分海域创下历史新高;北极海冰范围较同期平均水平 低12%,南极海冰范围较同期平均水平低5%。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气候战略负责人萨曼莎·伯吉斯说,2025年9月全球气温为有记录以来第三 高,仅比2024年9月低不到0.1摄氏度。"时隔一年,全球气温形势几乎未变,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依然 持续偏高,反映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持续积累所带来的影响。" 新华社布鲁塞尔10月9日电 (记者 丁英华 张馨文)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9日发 布报告说,全球刚刚经历了该机构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9月。 报告显示,今年9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11摄氏度,比2023年和2024年同月的全球平均地表气温 分别低0.27摄氏度和0.07摄氏度,但仍较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47摄氏度。 ...
伊朗总统:“别无选择”,必须迁都
中国能源报· 2025-10-03 17:24
迁都决策背景 - 伊朗总统宣布由于城市规模过度扩张、缺水危机加剧及地面沉降威胁日益严重,必须将首都从德黑兰迁至该国南部[3] - 迁都提议虽曾受批评,但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已迫在眉睫,使迁都成为一项义务且别无选择[5] - 德黑兰、卡拉季和加兹温目前正面临缺水危机,且这场危机并非轻易能解决[5] 水资源危机具体数据 - 去年降雨量为140毫米,而标准降雨量为260毫米,意味着降雨量下降了约50%至60%[7] - 德黑兰已发展成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其水资源用量占伊朗全国近四分之一[8] - 若从其他地区运水至德黑兰,每立方米的成本将高达4欧元[7] 地面沉降与环境问题 - 在德黑兰一些地区,土地每年下沉30厘米,被描述为一场灾难,表明地下水资源正在枯竭[7]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伊朗近年来频繁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及管理不善使全国多地面临缺水危机[8] - 向德黑兰供水的水库可能最晚10月就会干涸,形势严峻[8] 新首都选址考量 - 新首都计划迁至伊朗南部霍尔木兹甘省,该地区位于波斯湾沿岸,拥有通往开放水域和发展贸易经济关系的直接通道[5] - 伊朗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将首都迁往波斯湾沿岸,因为那里的水资源供应相比没那么紧张[8] - 伊朗总统是第一位将迁都视为不可避免选择的总统[8]
伊朗总统再谈“迁都”:缺水危机加剧,别无选择
环球网· 2025-10-03 15:22
迁都决策与背景 - 伊朗总统表示由于城市规模过度扩张、缺水危机加剧及地面沉降威胁,伊朗别无选择,只能将首都从德黑兰迁至该国南部[1] - 迁都提议旨在将国家发展路径转向波斯湾沿岸,该地区拥有通往开放水域和发展贸易的直接通道[3] - 伊朗总统是第一位将迁都视为不可避免选择的伊朗总统,此前类似提议曾受到批评[3][6] 水资源危机现状 - 德黑兰、卡拉季和加兹温目前正面临缺水危机,且非轻易能解决[3] - 去年降雨量为140毫米,而标准降雨量为260毫米,意味着降雨量下降了约50%至60%[5] - 从其他地区运水至德黑兰的成本高昂,每立方米高达4欧元[6] - 德黑兰已发展成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其水资源用量占伊朗全国近四分之一[6] 地面沉降与基础设施威胁 - 在德黑兰一些地区,土地每年下沉30厘米,被描述为一场灾难,表明地下水资源正在枯竭[6] - 地面沉降威胁日益严重,加之水坝水量减少和水井干涸,表明需要改变现有方法[6]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伊朗频繁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加剧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的问题[6]
伊朗总统:德黑兰缺水危机加剧,伊朗“别无选择”,必须迁都
环球网· 2025-10-03 12:21
迁都决策背景 - 伊朗总统表示由于城市规模过度扩张、缺水危机加剧以及地面沉降威胁日益严重,伊朗别无选择,只能将首都从德黑兰迁至该国南部[1] - 伊朗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该国现在有义务迁都,而且别无选择[3] - 佩泽希齐扬是第一位将迁都视为不可避免选择的伊朗总统[6] 水资源危机具体数据 - 去年降雨量为140毫米,而标准降雨量为260毫米,这意味着降雨量下降了约50%至60%[5] - 从其他地区运水到德黑兰的成本高昂,每立方米的成本将高达4欧元[6] - 德黑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整个城市的水资源用量占到伊朗全国的近四分之一[6] 地面沉降问题 - 对德黑兰来说,地面沉降也是一场灾难,在一些地区,土地每年下沉30厘米[6] - 地面沉降表明脚下的水正在枯竭[6] 新首都选址优势 - 新首都选址地区(霍尔木兹甘省)位于波斯湾沿岸,拥有通往开放水域和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的直接通道[3] - 伊朗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将首都迁往波斯湾沿岸,因为那里的水资源供应相比来说没那么紧张[6] 危机紧迫性 - 德黑兰、卡拉季和加兹温目前正面临缺水危机,而这场危机并非轻易就能解决的[3] - 今年7月,佩泽希齐扬曾警告,形势很严峻,如果不节约用水,向德黑兰供水的水库可能最晚10月就会干涸[6]
中国科学院最新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10-01 18:27
研究核心观点 - 全球气候变暖正加速冰川融化,导致被封存的历史遗留工业污染物全氟烷基酸被释放,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 [6] - 研究量化了冰川中PFAA的全球通量,确定了主要释放热点区域,并预测了未来释放潜力将迅速增加 [5][6] - 研究强调了在管理历史遗留污染物和气候缓解方面采取协调行动的紧迫性,需要从源头减少PFAA并减缓全球变暖 [5][7]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研究团队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数据,运用机器学习和冰川质量平衡模型来量化全球冰川中的PFAA通量 [6] - 研究评估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冰川中的全氟烷基酸通量,确定了包括北极、南亚和中亚在内的主要PFAA释放热点 [5][6] 研究发现与数据 - 全球冰川每年释放约3500千克的PFAA,其中悬浮颗粒贡献了约12% [6] - 预计在极端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到2040年,未来释放潜力将迅速增加 [6] - 热点地区包括北极峡湾的重要渔业以及喜马拉雅冰川的饮用水源,凸显了污染的直接影响 [6]
创新开展北极高纬度冰区和“冰边缘区”科考——访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新华社· 2025-09-27 18:50
北极海冰变化 - 与15年前相比,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高纬度地区出现更多水塘,表明融化更多、更快 [1] - 当年冰比例增多,多年冰比例相应减少 [1] - 冰边缘区(海冰覆盖度15%至80%的水域)范围变广、数量变多,不仅向北推移且在高纬度地区广泛存在,直接反映北极生态系统快速演变 [1] 科考规模与能力 - 本次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考,体现极地考察能力的跃升 [2] - "雪龙2"号和"极地"号协同在北冰洋高纬度海域作业,极大提升同步观测能力,"雪龙2"号实现沿主断面从太平洋扇区到大西洋扇区的突破 [2] - "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共同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保驾护航,成功实现我国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首次下潜 [2] 科考作业与数据获取 - "雪龙2"号完成50个海洋综合调查站位、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调查作业,成功布放4套生态海底着陆器和27套冰基浮标 [3] - 大规模应用无人化调查装备开展"气—冰—海"立体观测,使用无人机、AUV、生态无人冰站与冰基浮标,获取大量多圈层协同观测数据 [3]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生态海底着陆器,结合多种取样作业和观测,获取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3] 技术装备创新 - 全水深CTD绞车、AUV等多款新型国产极地技术装备在考察中得到技术测试和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3] - 创新开展"冰边缘区"多学科调查,提升多圈层协同观测能力和效率 [3] 科考意义与影响 - 首次双船协同获取北冰洋高纬度中央区域太平洋扇区至大西洋扇区断面"气—冰—海"多圈层、多要素系统化观测数据,为研究北极快速变化奠定数据基础 [4] - "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新型国产装备海试成功、载人深潜突破,标志北极科考正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部分"领跑" [5] - 科考成果对于评估北极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北极航道利用潜力、维护参与北极国际治理相关权益具有长远意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