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合作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网】多国学者聚焦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
人民网· 2025-11-05 12:33
10月28日至29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科学创新大会在京举行。本次大会 以"科学与创新:共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近300名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8个国际 组织的代表,其中包括55家ANSO成员单位的代表,围绕开放科学与开放创新如何推动包容性发展、科 学技术如何服务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民生福祉、青年如何成为通往共享未来的桥梁等公众普 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中外领衔科学家在大会上共同发起了"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国际研究网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马成芳在发言中介绍了海淀区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等国际科技创新的进展情况。他表示,ANSO在改善民生、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同时 希望通过活动打造一个更具有活力的全球创新网络。 会上,ANSO科学大使、国际动物学会主席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Nils Christian Stenseth),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ANSO国际专题网络ANSO-DRR联合主席、 前UNESCO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柯瑞卿(Gretchen Kalonji)围绕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数字技术、可 ...
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举办论坛探讨职业规划与发展
新华网· 2025-11-03 14:10
墨尔本大学王耀麟教授分享了人文社科领域职业发展情况。他强调博士生应提升沟通能力和实践技 能,积极积累人脉,为多元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新华网墨尔本11月3日电(记者 徐海静)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近日在墨尔本大学举办"2025澳中 博士说论坛",探讨从学界到业界的职业发展可能。 10月25日,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在墨尔本大学举办"2025澳中博士说论坛",图为论坛现场。(澳 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供图) 本次论坛聚焦"职业与发展",围绕青年学者职业规划、科研成果转化与跨学科合作展开交流研讨。 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6位嘉宾分享实践经验,吸引逾120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参会。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澳大利亚办事处总代表彭斯震指出,全球科技格局正加速演变,中国科技 实力迅速提升,科技强国建设已成为重要战略方向。他鼓励在澳青年学者抓住时代机遇,为国家科技创 新贡献力量。 10月25日,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在墨尔本大学举办"2025澳中博士说论坛",图为论坛结束后参会 人员合影。(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供图) 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结合自身研究与职业经验,就中国科技政策解读、跨学科协作、人文社科 求职经验及科研创业路径等话题 ...
全球大学齐聚北京,对话推动《未来契约》落实
新京报· 2025-10-17 15:48
会议背景与核心主题 - 会议于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举办 主题为落实《未来契约》完善全球治理 [1] - 活动由联合国大学 联合国驻华系统 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南非开普敦大学联合主办 [1] - 探讨大学在推动《未来契约》落实 加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使命与路径 [1] 主要倡议与原则 - 中国教育部代表提出三点倡议 凝聚共识共享机遇 开放合作共谋发展 勇担使命共创未来 [1] - 联合国副秘书长呼吁在混乱时代坚守多边主义 强调大学将言论转化为行动的关键作用 [2] -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提出落实《未来契约》三原则 政治意愿 公共政策与伙伴关系 [2] 高校角色与实践维度 - 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出三大实践维度 以教育为桥梁 以对话为纽带 以合作为力量 [2] - 外交学院代表强调大学应通过塑造理念 培养人才 生产知识三大职能为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2] - 多国高校代表就人工智能治理 跨学科合作 科研范式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2] 会议成果与行动计划 - 会议发布《大学实施〈未来契约〉行动计划》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制定 [3] - 计划提出建立未来大学联盟 启动未来学习卓越中心等机制 [3] - 会议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系列对话筹备进程 [3] 未来合作方向 - 北京外国语大学表示将推动行动计划项目化 机制化 标准化 [3] - 致力于打造可复制 可推广 可评估的全球高校合作新范式 [3] - 本次对话标志着全球高等教育界在多边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坚实一步 [3]
中国科学院最新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10-01 18:27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的 一篇研究文章登上了 登上了 Cell Press 官网头条。 该论文题为 : Global flux of perfluoroalkyl acids from glaciers in a warming climate (气候变暖背景 下冰川中全氟烷基酸的全球通量 ) ,论文于 2025 年 9 月 19 日在线发表于 Cell 子刊 One Earth 上, 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 青藏高原研究所 王小萍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傅建捷 研究员。 该研究评估了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冰川中的 全氟烷基酸 (PFAA) 通量,确定了包括北极、南亚和中亚在 内的主要的 PFAA 释放热点, 强调了在管理历史遗留污染物和气候缓解方面采取协调行动的紧迫性。 全氟烷基酸 (PFAA) 是一种工业污染物,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循环,并在包括 冰川 在内的寒冷地区积累 。 PFAA 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且具有极强的持久性。 全球气候变暖 正在加速冰川融化,释放出多年来被冰川封存的人造化学物质,其中就包括全氟烷基酸 (PFAA) 。 尽管全球都在努力控制 PFAA 的排放, ...
光刻技术与光刻胶材料的进展与未来趋势(附72页报告)
材料汇· 2025-09-25 21:47
点击 最 下方 "在看"和" "并分享,"关注"材料汇 添加 小编微信 ,遇见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内容摘要 综述了光刻技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平面工艺到 21 世纪 极紫外光刻( EUVL ) 的发展历程 重点 解析了 深紫外光刻( DUVL ) 、 电子束光刻( EBL ) 、 纳米压印光刻( NIL ) 等传统与新型技术的核心参数 (如 EUVL 的 13.5nm 波长、 5nm 及以下工艺节点) 详解了 光刻胶的核心成分(成膜树脂、光引发剂等)、分类(正性 / 负性、化学放大 / 非化学放大) 及 分子玻璃光刻胶 、 量子点光刻胶 等特殊类型 , 分析了 光刻技术与光刻胶的性能优化策略(如提高分辨率、机械性能) ,指出当前 面临的分辨率极限、成本高昂及环境影响 三大挑战, 并展望了 跨学科合作 、 智能化光刻 和 多功能集成 的未来方向,其中 EUVL 已在 2019 年实现大规模应用,成为先进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技术。 文章思维导图 (旋转 90 °阅读) | :4 农需员芯翁型高主勤IA 网郑w | | | --- | --- | | :星际本 ○ 木克に天子 备到基 | 翅去一郎ぼ←共同←湯 ...
谭天伟院士:第三代生物制造技术将解决“碳中和”问题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会议与奖项 - 第二届国际绿碳科学大会(ICGC 2025)于9月14日在青岛开幕,并颁发了首届“绿碳杰出成就奖”[2] - 何鸣元、谭天伟、米夏埃尔·格雷策尔三位科学家获得首届“绿碳杰出成就奖”[2] - 谭天伟院士是中国生物化工领域领军者,系统推动中国绿色生物制造体系建设与发展[2] 生物制造行业前景与定义 - 生物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前瞻领域,据预测本世纪末生物制造产品可覆盖70%化学制造产品[4] - 到2050年,生物制造将占全球制造业的1/3,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但目前产业规模还不到8万亿美元[4] -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未来生物制造被称为第三代生物制造,其技术普及应用将极大推动解决“碳中和”问题[4] 中国绿色生物制造的核心价值与突破点 - 绿色生物制造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不减增长、只减排放”的发展新路径[5] - 未来十年关键突破点包括人工智能驱动的菌种智造、二氧化碳到长链化学品的生物转化、生物-化学耦合过程的集成与强化[5] - 第三代生物制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大科学挑战是高效捕获和活化惰性二氧化碳分子,最大工程挑战是生物系统的工程放大[5] 跨学科合作与教育改革 - 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需构建项目共同体、平台共同体和人才共同体[6] - 培养引领产业革命的生物技术人才需改革课程体系、改变评价方式、重塑师生“格局观”[6] - 北京化工大学近十年积极推进跨学科教育改革,已见成效[6] 中国在全球绿色科技竞赛中的定位与国际合作 - 中国在全球绿色科技竞赛中处于从“并跑”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在应用研究、产业化和市场规模上具备优势[7] - 倡导的国际合作模式是“基于规则的开放”,在基础研究领域广泛开放,在关键技术领域推行“创新联盟”模式[7] 相关行业论坛信息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设有主题论坛一“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及主题论坛二“非粮生物质能源”[9][10] - 论坛专场包括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10] - 论坛将于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包含100+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10][12]
谭天伟院士:第三代生物制造技术将解决“碳中和”问题
生物制造产业前景与战略价值 - 生物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前瞻领域 全球各国智库对此高度重视[4] - 本世纪末生物制造产品可覆盖70%化学制造产品 到2050年将占全球制造业1/3[4] - 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 当前产业规模不足8万亿美元[4] 生物制造技术代际演进 - 第一代生物制造以玉米为原料 第二代以秸秆为原料[5] - 第三代生物制造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称为未来生物制造[5] - 第三代技术普及将极大推动解决碳中和问题[5] 中国绿色生物制造战略意义 - 提供不减增长只减排放的发展新路径 破解发展与降碳两难命题[5] - 是破解发展与降碳两难命题的关键[5] - 系统推动中国绿色生物制造体系建设与发展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2] 未来十年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 人工智能驱动的菌种智造[5] - 二氧化碳到长链化学品的生物转化[5] - 生物-化学耦合过程的集成与强化[5] 二氧化碳利用的科学与工程挑战 - 科学挑战在于高效捕获和活化惰性二氧化碳分子 需设计超越自然光合作用效率的全新酶催化剂和光-酶耦合系统[5] - 工程挑战在于将高效但脆弱的生物系统进行工程放大 设计稳定连续低成本运行的反应器[5] - 需从仿生走向超生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是从0到1再到100的全面挑战[5] 跨学科融合机制 - 构建项目共同体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设立项目实现多学科协同攻关[6] - 构建平台共同体 建设跨学院共享实体平台促进多学科思想碰撞[6] - 构建人才共同体 通过双导师制跨学科课程培养具有跨界思维的新生科研力量[6]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 改革课程体系 增设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工程伦理等跨学科课程[6] - 改变评价方式 鼓励前沿性探索性研究并容忍失败[6] - 重塑师生格局观 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战略家的复合体 科研为解决真问题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6] 中国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的定位 - 中国正处于从并跑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7] - 在应用研究产业化和市场规模上已具备优势[7] - 倡导基于规则的开放国际合作模式 基础研究广泛开放 关键技术领域推行创新联盟模式 核心竞争力领域依靠自身突破[7] 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 第五届论坛聚焦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9] - 设置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专场[10] - 包含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和非粮生物基材料四大专场[12] - 设置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和100+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12]
“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青年学者对话资深专家
环球网资讯· 2025-07-08 18:56
基础研究青年学者的困惑与对策 - 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特点,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但成果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青年学者在初期易产生困惑 [1] 研究方向选择策略 - 选择研究方向需兼顾前沿性与应用价值,关键在于找到学术热点与实际问题的交汇点,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领域 [2] - 青年科研人员可采取"热点中的冷门"策略,在热门领域内寻找未充分探索的细分方向,例如将大模型应用于不同医学场景 [2] - 同时关注"冷门中的潜力",某些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可能因技术变革迎来新机遇,如传统微生物学因合成生物学兴起而焕发新生 [2] - 判断研究潜力需考察科学问题的可扩展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需求,定期与国内外专家和产业界交流有助于动态调整方向 [2] 职业发展压力应对 - 采用"双轨制"研究模式,同时推进短期可产出成果的项目与长期攻坚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开展多年实验的重大课题时并行进行数据挖掘等较易发表的研究 [3] - 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每年完成部分关键实验或理论构建,保持进展的同时产出阶段性成果 [3] - 建立个人学术标签,在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形成独特研究特色,通过系列研究积累学术声誉 [3] 跨学科合作机制 - 高效跨学科协作需克服学科壁垒、沟通障碍与利益分配等障碍,合作各方需形成"共同语言",深入了解对方学科 [4] - 合作应聚焦具体交叉科学问题而非泛泛交流,定期组织问题导向的研讨会,围绕明确研究目标推进 [5] - 高校通过建立新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实施联合聘任等举措促进人才"物理融合",有效推动跨学科合作 [5] - 尊重不同领域研究成果认可模式差异,尽早明确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是保障跨学科合作可持续性的关键 [5]
发射无线电波和X射线的天体现身
科技日报· 2025-06-04 09:12
天体发现 - 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联合团队发现新型天体ASKAP J1832-0911,每44分钟发射一次持续两分钟的无线电波和X射线脉冲 [1] - 这是首次在X射线下探测到长周期瞬变(LPT)物体,为解开类似神秘信号来源提供新线索 [1] - 团队利用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和美国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同时观测到该天体 [1] 天体特征 - 自2022年以来全球已确认10个LPT天体,但信号成因及规律活动间隔仍是未解之谜 [2] - ASKAP J1832-0911可能是一颗磁星或双星系统中高度磁化的白矮星组合,现有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观测现象 [2] - 该天体的瞬态X射线特征为理解其本质开辟新途径,需同时解释X射线和无线电波两种辐射 [2] 研究意义 - 发现有助于缩小天体身份范围,为探索其真实性质提供宝贵线索 [2] - 突破性进展可能揭示全新物理机制或恒星演化模型 [2] - 研究展示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是全球科学家合作的成果 [2] 观测技术 - 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同步观测首次获得这类天体的X射线辐射数据 [3] - 天体的规律性活动刷新人类对天体行为的认知,为恒星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线索 [3]
文科也能发Nature:华人学者发现“转向惩罚”——转换研究方向,会降低影响力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研究方向转换的影响 - 研究人员转换研究方向可能导致论文引用量下降 且转换幅度越大 影响越显著 这种现象被称为"转向惩罚" [2] - 分析2580万篇科学论文和170万个专利发现 转向惩罚普遍存在于所有科学和专利领域 且过去50年程度不断加剧 [4][5] - 转向幅度越大 与现有知识体系融合越弱 论文发表成功率越低 成为高被引论文概率更低 专利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 [5] 新冠大流行的特殊案例 - 新冠大流行期间许多研究人员转向新冠研究 虽然新冠研究整体影响力较高 但偏离初始领域越远的研究影响力下降越显著 [7] - 跨学科研究人员(如生态学 人工智能 建筑学)为新冠监测 影响分析和疫苗研发做出重要贡献 显示非专业领域人员也能提供价值 [9] 缓解转向惩罚的策略 - 将新方向成果发表在之前发表过的期刊上 接触熟悉读者可减轻转向惩罚 [7] - 跨学科团队虽初期磨合耗时较长 但最终创造的突破性知识远多于单一学科团队 [10] 科研评估体系的反思 - 论文引用量作为影响力指标存在局限 科研评估需建立更能体现跨学科合作价值的评价维度 [10] - 科学进步需要渐进式变化和突破 但全球性挑战(如传染病 气候变化)亟需研究人员突破原有领域和范式壁垒 [10] 学术界的观点分歧 - 研究显示转向惩罚对科学家职业前景不利 但Nature社论认为方向转换应受激励 新冠案例证明了其价值 [8][9] - 科学界需要保持对新兴领域开放态度 与不同领域研究者合作能为传统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