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治理

搜索文档
事关“十五五”规划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5:45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核心内容 - "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进入谋划阶段,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1] - 草案共4章31条,涵盖总体要求、制定与实施等内容,通过立法强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1] 立法背景与意义 - 中国已实施14个五年规划,此前缺乏专门法律,草案将成熟实践固化为法律制度,明确各参与方权责,增强规划权威性、规范性和传导性[2] - 立法正值"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期,从法治层面确认发展规划作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的核心作用,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2][3] 规划编制机制创新 - 草案规定规划需包含发展环境分析、指导方针、主要目标等7项核心内容,并加强多角度论证和多方案比选,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要素[3] - 要求健全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制度,附送编制说明、论证报告及上期规划实施评估报告,提升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3][4] 实施与监督机制 - 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求各级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在目标、政策等方面协调一致[6] - 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促进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并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各地区部门履职的重要参考[5][7] 问责与执行刚性 - 草案明确对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依法追责,通过问责条款增强规划执行刚性,解决地方政府政策延续性问题[7][8] - 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规范性和约束力[7][8]
以政策效力激发更大推动力(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4-24 06:07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一季度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开局良好 [1] -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4% [2] - 新能源车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 [2] - 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7% [2] 政策支持与实施 - 具身智能产业获政策支持 北京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并出台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1]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超20% [3]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接近20% [3] - 政策组合拳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个百分点 [3] 行业创新动态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于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 [1] - 低空经济逐步起飞 具身智能崭露头角 [2] - 国产大模型享誉全球 新能源汽车延续高增长态势 [2] 企业经营状况 - 2025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达89.5 较去年四季度上升0.5点 [2] - 企业开工率、订单、销售等指标稳步好转 [2] - 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改善 [2] 内需市场驱动 - 两新两重政策扩围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 [3] - 支持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实施 [3] - 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促进国内消费回升 [4]
中办、国办发布!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不当干预
证券时报· 2025-04-02 16:51
价格治理机制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市场有效、调控有度、监管科学的高水平价格治理机制[2] -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 -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强化改革协同联动,实现价格合理形成、民生保障和监管透明[2]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 分品种推进电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电能量、容量和辅助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完善跨省跨区送电价格机制[3] - 加快成品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开竞争性民航航线旅客运输价格[3] - 推进重要商品现货期货市场建设,优化油气、煤炭交易市场,完善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和售电管理制度[3] 重点领域价格引导机制 - 健全农业价格政策,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优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5] - 建立天然气发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完善新能源就近交易价格和增量配电网价格机制[5] - 完善工业阶梯电价制度,健全碳定价机制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体系[5] 公用事业与公共服务价格机制 - 健全公用事业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天然气价格联动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6] - 优化居民阶梯水电气价制度,推进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和垃圾处理计量收费[6] - 公办养老、托育、医疗机构基本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民办普惠性机构加强收费引导[7] 价格调控与监管机制 - 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协同财政、货币等政策,保持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9] - 强化重要商品应急调控,优化联保联供和应急物流体系,落实社会救助挂钩机制[11] - 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强反垄断监管和重点领域价格检查,推进跨部门协同共治[13] 基础能力建设 - 健全价格监测预警体系,覆盖国内外、期现货市场,完善信息发布[15] - 加强成本监审独立性,完善分行业成本管制规则,推动成本约束和降本激励[16] - 加快修订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动态调整定价目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