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历史
icon
搜索文档
半天破亿元!
券商中国· 2025-07-26 16:08
电影市场表现 - 7月26日半天票房破亿 单日票房连续9天过亿 [1] - 上周末(7月19日、20日)单日票房超2亿元 [1] - 2025年暑期档(6月-8月)总票房(含预售)突破47亿元 [1] 抗战主题电影动态 - 《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三部抗战电影将于暑期档上映 均基于真实历史事件 [2] - 其他重磅历史题材影片如《志愿军3》《生还》也将陆续登场 [2] - 今年为抗战胜利80周年 多类型文艺作品集中推出 [1][2] 行业趋势 - 暑期档票房表现强劲 反映电影市场复苏态势 [1] - 历史题材影片密集上映 形成主题性观影热潮 [2]
暑期档必看!这三部抗战电影带我们回望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5 10:38
抗战胜利80周年影视作品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一批以铭记抗战历史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正陆续推出 包括电影《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等三部暑期档力作 [1] - 这些作品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 从不同视角展现中国人民抗战历程 彰显伟大抗战精神 [1] - 除上述三部影片外 今年还将推出《志愿军3》《生还》等多部重磅历史题材影片 [20] 《南京照相馆》 - 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 展现百姓冒死保存日军屠城证据的抗争 [3] - 通过"百人斩竞赛"合影 城门"胜利"留影 江边屠杀等场景再现日军暴行 [5] - 由刘昊然 王传君 高叶 王骁主演 7月25日全国上映 采用历史照片为依据揭示罪证来源 [7][9] 《东极岛》 - 取材于1942年里斯本丸沉没事件 讲述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300余名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 [9] - 影片1:1还原战俘船形态 完成高难度潜水实拍 呈现巨轮倾覆 百船出海等震撼视效 [13] - 由管虎 费振翔执导 朱一龙 吴磊 倪妮主演 8月8日上映 展现渔民"海上有难必救"的信念 [16] 《山河为证》 - 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影片 运用数字修复技术重现全民抗战历史 [18] - 注重历史逻辑清晰性与民族精神传承性 基于海量珍贵影像资料进行艺术再造 [18] - 定档8月15日全国上映 以光影铸就抗战精神壮丽画卷 [18] 行业动态 - 多部历史题材影片形成集群效应 承载厚重历史底蕴 凝聚创作者艺术匠心 [20] - 通过光影铭刻历史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暑期档特色文化盛宴 [20]
以医道为枪 护山河无恙——来自八路军老战士孙思明的抗战故事
新华社· 2025-07-20 18:05
抗战时期医疗行业 - 八路军野战医疗所面临严重物资短缺,缺乏基础医疗设备如体温表、血压计,敷料需手工制作并用蒸笼消毒[7] - 医疗物资匮乏导致伤员死亡率上升,部分伤员因无法获得药品治疗而牺牲[8] - 除战伤外,野战所还需处理因恶劣卫生条件引发的疾病,如疥疮、夜盲症及高致死率的伤寒并发症[9][10] 医疗人员工作模式 - 看护员需夜间秘密巡诊,最远往返6里山路,换药过程需严格处理医疗垃圾以防暴露[5][6][7] - 医疗团队由民兵、妇救会成员协同组成,3人小组负责3个隐蔽点的伤员护理[5] - 违反医疗垃圾处理纪律曾导致医务人员与伤员遭日军杀害[7] 战后医疗行业发展 - 战地救护经验推动从业者系统学习医学理论,技术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2] - 资深从业者持续一线工作至80岁,并编著养生手册传递临床经验[14] - 行业传承注重培养新人,通过实战案例教育后代提升专业使命感[14] 行业历史影响 - 抗战时期缺医少药的困境成为从业者精进技术的核心动力[13] - 亲历者通过勋章、证书等实物资料向年轻一代传递行业历史责任[14]
又见丨一家12人 11条枪 一棵枣树上的抗战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2 15:20
历史照片分析 - 照片名为《一树的八路军》拍摄于1944年春天 画面中11人为八路军成员 左下角为一名小女孩 [1] - 树下最右侧人物为王正南 时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八分区七团参谋长 黄埔军校第十二期毕业 曾为国民党营长 1939年脱离国民党组建抗日游击队后加入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 [1] - 其余10人包括王正南的叔父、四位亲兄弟、两位堂弟和两位表弟 均追随其参加八路军 [1] - 1944年家族成员在河南范县休整期间于住所门口枣树上拍摄此合影 照片捕捉了战时难得的团聚时刻 [1] 照片象征意义 - 照片虽已泛黄破损 但仍能感受到画面中人物在黑暗年代以自身为火种照亮土地的精神力量 [2] - 枣树被赋予"家国树"的象征意义 体现家国同构的理念 人物被喻为"枝头不肯凋零的春" [2] - 2016年王正南妹妹王雨平将保存72年的照片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使其成为民族记忆载体 [1][2] 人物背景细节 - 王正南从国民党军官转型为八路军指挥官的历程 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才流动特征 [1] - 照片中人物关系显示抗战时期存在家族集体参军现象 王正南家族共有11人加入八路军 [1] - 拍摄背景揭示1944年八路军在河南范县的休整情况 为研究部队调动提供影像佐证 [1]
“抗战中的武汉” 走进今年高考语文卷
长江日报· 2025-06-08 08:43
高考作文题目分析 - 2025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以老舍《鼓书艺人》、艾青《我爱这片土地》、穆旦《赞美》三篇抗战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作为材料,要求考生围绕"青年责任"主题写作 [1][3] - 作文材料直接涉及1938年汉口战局吃紧的历史场景,描述逃难者沿江而上的艰难经历,与武汉本地历史高度关联 [3][8] - 题目设计体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导向,武汉作为抗战重要历史现场成为核心素材 [3][8] 文学作品历史背景 - 老舍《鼓书艺人》章节描写1938年汉口逃难场景,艾青《我爱这土地》创作于同年武汉抗战时期,穆旦《赞美》写于1941年抗战关键阶段 [3][4] - 1938年武汉作为"战时首都"汇聚郭沫若、茅盾、老舍等文艺界人士,形成文化抗战力量,艾青曾在武昌艺专创作多首抗战诗歌 [4][8] - 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标志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8] 地域文化价值 - 武汉在抗战中承担特殊历史角色,既是苦难承受地也是抗战中心,现存昙华林等大量抗战遗迹和红色历史遗址 [4][8] - 武汉保卫战期间"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被学者视为抗战力量象征,2025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强化了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8]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指出高考试题选择武汉相关素材,凸显该城市在全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的独特地位 [8] 教育反馈 - 武汉考生在作文中主动运用本地抗疫故事呼应历史责任主题,体现地域历史教育成效 [1] - 家长反馈高考题目促使家庭重新关注《我为什么离开武汉》等本土历史文学作品 [4] - 教育工作者建议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博物馆、纪念馆深化对城市历史内涵的理解 [4][8]
“随身携带汽油,危急时先烧密码本”(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6 06:3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抗日战争时期机要工作 - 焦克明1927年出生于河北河间李家安村,1944年17岁参加八路军,在冀中军区从事电报传译和机要工作 [2] - 机要员负责翻译密码电报、传递情报,每日处理上百份电报,指尖磨出血泡 [4] - 机要员随身携带手枪和汽油瓶,危急时先烧密码本,密码本比生命更重要 [5] - 机要员是首长的"眼睛",译错一个字可能导致战斗失败 [3][4] 冀中军区抗日活动 - 冀中军区主要负责河北中部抗日活动,采用"格子网"战术让日军疲于奔命 [4] - 军区贯彻"保存有生力量,准备反攻"的要求,急需机要人才储备 [4] - 指挥机关常处于危险境地,机要员在日军追击的炮火中保护密码本 [6] 战后工作与传承 - 1953年焦克明在江西省委党校教授"密码逻辑",强调不能忘记历史 [8] - 焦克明从事党员培训工作20多年,倾尽一生爱国拥军,言传身教 [8] - 焦克明之子焦放曾为军人,家中贴着"退役不褪色"标语,传承父亲精神 [8] 历史记忆与传承 - 焦克明强调要让年轻一代牢记抗战历史,铭记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牺牲的勇士 [8] - 抗战时期破译敌军密电,建设时期要破译"发展密码" [7][8]
“枪声一响,我们连队所有战士向敌人冲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抗战老兵孔宪德的生平事迹和红色精神传承,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