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端午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端午邂逅新玩法 “粽情喜乐”“一夹即粽”欢乐多指尖传承端午情
央视网· 2025-06-01 15:56
"一夹即粽"挑战也是人气满满,这个游戏非常考验耐心,参与者用特制的筷子夹起粽子模型,钓上来的粽子还可以现场兑换品尝, 甜糯的粽子配上大家的欢声笑语,满满的节日幸福感。 央视网消息:除了水上赛龙舟,在陆地上同样也可以赛龙舟。在湖南长沙望城区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6月1日开展了面向游客的 充气龙舟比赛,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其中。此外,当地还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民俗体验活动,为市民打造沉浸式传统节日新玩法。 逛端午市集 体验趣味新玩法 在长沙望城区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举办了一场充满趣味的旱地龙舟赛。游客们组成的参赛队伍正踩着充气龙舟、喊着号子竞速, 虽然没有水域,但默契的配合和欢快的笑声让现场充满了端午的热闹氛围。这种创新形式既保留了龙舟赛的传统精神,又让更多家 庭能参与其中,成为亲子互动的新亮点。 在"粽情喜乐"的互动游戏区,这里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端午市集。在这个斗草猜谜区,可以拿着采摘的草叶进行斗草比赛,看谁的 草茎更坚韧,同时还能参与端午知识猜谜,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 粽编是传统手工艺,用新鲜粽叶经过浸泡、修剪、编织等工序,既能保留粽叶的清香,又能做出精美的工艺品。活动现场不少小朋 友跟着学编小粽子,一片粽叶在指尖 ...
当甲骨文遇见端午节
河南日报· 2025-06-01 07:46
在殷墟博物馆,"殷墟粽香寻古——解密甲骨文里的端午密码"特色社教活动精彩上演。课堂上,老师讲 述了端午节的悠远历史与丰富民俗,带领学生们拿起画笔,共同书写甲骨文字"端午安康"。 "如今,每当传统节日来临,咱安阳的几个博物馆节日氛围十足,活动形式新颖,很适合亲子参与,来 博物馆里过节成了'必选项'。"安阳市民李先生说。 识习俗、赏诗词、写甲骨文、做艾草锤……5月31日,正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记者来到安阳中国文 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节日氛围拉满,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浓浓的"端午味儿"扑面而来。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文馆的甲骨学堂内,"艾香沁韵·端午寻踪"活动以文化溯源为主线,包含习俗探 秘、诗词赏析、匠心手作等多项内容,为20组家庭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端午文化之旅。 活动中,社教老师以远古先民的图腾祭祀为切入点,讲述了端午节从祭龙仪式到纪念屈原的演变历程, 带领孩子们走入"佩香囊、赛龙舟、挂菖蒲"的民俗画卷,让孩子们在历史脉络中理解端午的文化内核。 紧接着,诗词赏析别出心裁。老师以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端午即事》为切入点,拆解"端午"二字的甲 骨文构形逻辑,引导大家在仿古书签上书写"端午安康"。"匠心手作"环节,家长 ...
端午童戏 稚趣丹青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当端午节邂逅儿童节,传统文化与现代节日碰撞出奇妙火花。包粽子、制香囊、扎龙舟模型等体验活 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节日氛围、传承民俗记忆。 古往今来,每逢端午,幼童们都乐在其中。历代画家以婴戏图、节令画等为载体,通过充满童真的叙事 将孩子们的端午定格于纸绢之上。这些图像不仅反映出画家精湛的技艺,更是古代儿童生活的缩影,艺 术呈现了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 "婴戏图"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宋代颇为盛行。苏汉臣《重午戏婴图》中,宋人的端午 意趣在稚子们的嬉戏间跃然纸上。画家巧妙将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部是半开放式演出空间,5名孩童正 在表演登科及第的剧情,饱含"五子登科"的美好寓意;中部,一片荷塘分隔画面,塘中荷花绽放,既点 明端午时令,又有"连生贵子"的吉祥雅意;下方是开放式庭院,20名儿童或舞旗,或摘荷,或捉蜻蜓, 一派热闹之景。画中共25名孩童,恰合"重五"之数。画家通过精妙的构思,将鲜活的儿童形象与丰富的 民俗细节结合起来,孩童们的天真烂漫与节庆仪式的庄重毫不违和,既展现了宋代儿童端午活动之多彩 与欢娱,也承载着古人对子孙和乐、家族昌盛的深切期盼。 逮至元代,佚名画作《夏景戏婴图》进一步将端午节俗 ...
五瑞迎安康 清风送美德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我家画扇的孩童虽然没有在扇面上画传统端午内容,而是选择了现在孩子们喜爱的题材,表面上看起来 是让端午之扇失去了其时间性的特点,但丝毫不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爱扇之人并未减少,因为 人们知道,无论何种祝福,一旦被画进扇子,或许就能凭借清风,将那些没说出口的热爱与愿望传播开 来。 传统的端午扇面主题有所规定,早期多是以合称为"五毒"的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为主角,因 为古人认为将其绘于扇面可以驱瘟辟邪,此扇亦称"辟瘟扇"。由于"五毒"形象可怖,端午扇的主角逐渐 演变为"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它们既契合时节又有药用价值,还兼具视觉美 感,用它们装饰扇面,可谓有"艺术疗愈"的功效了。 其中,听起来比较陌生的龙船花,可能是蜀葵的俗称。蜀葵是响当当的"端午花",因颜色丰富被称 作"五色蜀葵",正好呼应端午的时间——五月初五。宋代鲁宗贵的扇面画《蜀葵引蝶》(见图),便刻 画了珍贵的紫色重瓣蜀葵。据说蜀葵叶还可以研汁染纸,用以制成"葵笺",其色绿可人,是文人间写诗 唱和的好道具。 有时,端午花草还会与人物、动物进行组合,赋予扇面丰富内涵。宋代佚名《狸奴婴戏图》(又名《端 午婴戏图》),巧妙将儿 ...
“小艾虎”的温情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任何民俗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均与当地社会风俗紧密相关。比如在河南灵宝一带,端午节,孩子除 了会得到一只"小艾虎"外,还会佩戴用金箔纸做成的项圈,其上挂着一个个用金箔纸剪成的药葫芦。据 说当年老子过函谷关时遇到瘟疫,特意摘下身上的药葫芦给孩子们治病,由此形成了当地端午节特有的 习俗。 这些与"小艾虎"相关的端午节俗,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蕴藏着脉脉温情与关 怀。透过民间"小艾虎"的造型,不难看到凶猛中蕴含的温柔、朴拙与自然之美。"小艾虎"还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共有的审美特征:夸张而不失情趣,狂放而不失柔美,既具有实用性,又体 现着浪漫的想象。如今,"小艾虎"的形态更加多元,以其为灵感设计的节日海报、养生锤、首饰等,让 端午文化之美浸润现代生活。端午之际,不妨捧一只"小艾虎",与家人一同感受民间工艺美术的温度与 活力。 (作者为天津大学教授) 古时,端午节被认为是一年中毒虫最厉害的一天。这一天,家长们最要保护好家中孩童,使其免受毒虫 和邪祟伤害。除了吃粽子、给孩子系上象征五方神灵的五色丝外,一般大人还会送孩子一只布老虎,俗 称"小艾虎"。作为大地上的母亲艺术,民间的布老虎可以 ...
五月五过端午 赛龙舟敲锣鼓(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图①: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社区,当地村民将盐步老龙抬出 水面。 佛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广东佛山,现存最古老的龙舟盐步老龙"抖落"一身淤泥,再度出水,拉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 化序幕;在湖南汨罗,"龙舟故里"千帆竞渡,各国队员齐心协力的竞技间,奏出了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 交响曲;在福建福州,夜赛龙舟活力四射,为古村夜间经济、特色文旅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空间;在重庆 巴南、湖北鄂州,水上龙舟被带到陆地,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性与灵活性……锣鼓阵阵,挥桨激浪, 更具年轻态与时代感的端午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编 者 湖南汨罗 图②: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夜间龙舟赛上,参赛选手们奋力 挥桨前行。 卓方彬摄(人民视觉) 图③: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海南幼儿园,孩子们通过"旱地龙舟"比 赛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翟慧勇摄(影像中国) 图④: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梓门桥镇街埠头村,龙舟在测水河上竞渡。 李建新摄(影像中国) "五月五,是端阳。龙舟下水喜洋洋。"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寄托着厚重的家国情怀,承载着多彩 的节日习俗,而龙舟竞渡则是端午节活动中最有节庆气氛的场面之一。 ...
文化中国行丨在屈原故里,端午是持续近一个月的节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31 21:44
端午节文化传承 -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由湖北秭归、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三省四地联合申报[2][16] - 秭归保留独特端午习俗,当地有"端午比年大"的说法,节日持续近一个月,分为头端午(初五)、大端午(十五)、末端午(二十五)[2] - 秭归端午习俗包括纪念屈原、挂对联、挂艾草、全家团圆、吃新面等,对联内容多与屈原精神相关[4][6] 屈原文化影响 - 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形成"三闾骚坛"诗社,从明代延续至今,现有30多家分社、2500多名成员,成员多为当地农民[9][15] - 诗社遵循古韵用方言吟唱屈原诗词,内容涵盖《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传承"亦余心之所善兮"等名句精神[11][20] - 农民诗人黄家兆创作120多首诗歌,记录田间生活,当地中小学开设屈原诗词课程,形成全民学诗氛围[13][15] 龙舟运动发展 - 高校龙舟队成为端午赛事主力,北大龙舟队由本科生至博士生组成,每日训练1.5小时[25][27] - 清华女子龙舟队展现"巾帼不让须眉"气势,队员来自不同专业和国籍,体现团队协作精神[29] 屈原精神内涵 - 《楚辞》作品如《离骚》(373句2777字)、《渔父》传递爱国情怀与廉洁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成为名句[20][22] - 宋代李公麟《九歌图》以白描手法再现屈原笔下的神话世界,体现"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24] - 端午习俗中挂艾草、吃橙子等物候特征与屈原《橘颂》等作品形成文化呼应[6][20]
端午假期首日,北京市属公园接待游客31.67万人次
新京报· 2025-05-31 19:03
紫竹院公园内睡莲初绽,初夏景致呈现。在公园文化广场,民乐音乐会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演奏 者们以古筝、琵琶、中阮、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演绎了《龙船》《良宵》《欢乐的日子》《花儿与 少年》等乐曲,为端午佳节增添了喜悦的氛围。端午情.童趣梦小市集的手工香囊、造型糖画、艾草制 品、非遗礼物等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端午假期,市公园管理中心推出科普游园会、艺趣游园会、文化游园会等三大类、70余项节日特色活 动。假期首日正逢端午节,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等民俗体验活动为游客带来满满的仪式 感和节日祝福。 明天是国际儿童节,公园中的游乐场、游船是亲子家庭游园的"经典项目",各公园将做好雨后环境设施 清洁保障,持续提供安全周到的游园服务。此外,文化研学、家庭书市、红色课堂等儿童游园活动每天 都有,游客可关注市属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公众号提前了解活动详情。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5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端午假日第一天,北京市属公园及中 国园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31.67万人次,游客量排名前三位的是天坛公园7.72万人次、颐和园6.63万人 次、北京动物园2.72万人次。 天坛公园在西二门外开展"传承非 ...
挂香囊、系彩绳、沐兰汤 粽香串起南北风味 尽显端午文化魅力
央视网· 2025-05-31 13:09
端午民俗活动 - 辽宁营口红旗大集展示传统民俗装饰如粽子挂件、把门猴、五彩绳等[4] - 红旗大集开设端午粽子宴 推出6只重达13斤的巨型粽子 其中特色鲅鱼粽子采用当地鲅鱼块制作[6] - 浙江萧山进化镇端午节有煮草药水沐浴习俗 使用艾草、菖蒲、白兰花等草药 寓意除晦气[9][12] - 福建莆田端午节持续5天 有沐"午时水"和吃"午时蛋"习俗 蛋用午时草和井水煮制呈黄色[14][16] - 贵州瓮安苗族同胞端午节包粽子打糍粑 身着盛装跳传统舞蹈"九龙穿洞"[19] 地方特色食品 - 辽宁营口推出特色鲅鱼粽子 采用当地特产鲅鱼块制作[6] - 福建莆田制作"午时蛋" 用午时草和午时井水炖煮 呈现黄色并带草药清香[16] - 贵州瓮安苗族同胞制作传统食品糍粑 将糯米放入石臼捶打[19] 传统习俗演变 - 浙江萧山沐兰汤习俗从沐浴泡脚演变为洗手或擦拭[12] - 福建莆田保留古老"五日节"传统 从五月初一持续到初五[14]
传统节日焕新生 借助“热力图+大数据”解锁端午文化创新与蜕变
央视网· 2025-05-31 11:07
央视网消息:当端午的艾草香漫过岁月长河,与现代生活的脉搏同频共振,传统节日便焕发了全新生命力,节日消费与体验也有了 别样风景。借助"热力图+大数据",探寻端午文化的创新与蜕变。 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佳节,热度一年高过一年。2025年,观龙舟赛、亲自体验划龙舟,成了大家假 期出游的热门选择。 去湖南怀化,感受龙舟逆流而上冲滩,选手们咬紧牙关,凭借顽强毅力与团结精神对抗湍急水流的精彩瞬间。 在湖南汨罗,感受到国际组与本地组龙舟同江竞技,沉浸式体验传统祭祀仪式庄严肃穆,以及两岸观众欢呼雀跃的热烈氛围。 在杭州欣赏一场"不走寻常路"的龙舟大赛,这里的龙舟竞渡不以速度论英雄,比拼划桨时水花的高度,以及龙头吐水时的磅礴气 势。 中国龙舟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端午前后,全国及地方性的龙舟赛事活动达122场,比2024年增长10%,参与人数多达570多万 人。 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最近,跟"龙舟"相关的搜索量比上一周增长了270%。人们用出行的热情绘就了一张"追龙舟地图"。上榜的最 火十大"看龙舟赛"旅游目的地,有成都、杭州、佛山、苏州、铜仁、南宁、怀化、东莞、汨罗和宿迁。这些地方不仅有超精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