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

搜索文档
“开盒挂人”致用户被网暴,社交平台因数据漏洞被判连带担责
新京报· 2025-07-24 22:43
案件背景 - 原告郑某某因对明星赛事结果有争议,其社交平台账号、姓名、手机号、身份证照片等个人信息被非法搜集并公开,导致遭受网暴和骚扰 [1][2] - 郑某某向平台投诉后,平台仅将侵权内容设为"私密"或删除,未采取进一步措施 [1] - 郑某某发现涉案账号持有者张某曾多次非法搜集他人信息,遂将平台运营公司及张某诉至法院 [1] 被告辩称 - 平台公司辩称已履行法定及约定义务,当日处理了侵权内容,不存在怠于采取措施的情形 [2] - 平台公司表示已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和备案,用户注册信息采用加密存储,主张个人信息泄露无技术可能性 [2] - 被告张某辩称侵权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虽为其所有,但从未使用该平台,且侵权内容发布IP属地在境外,其从未去过该国 [3] 法院认定 - 法院认定张某为涉案账号实际使用人,其未经同意公开原告个人信息及敏感信息,侵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 [4] - 张某发布内容含侮辱性字词,贬损原告名誉,构成名誉权侵犯 [4] - 张某曾发布"开盒"相关挑衅文字,显示其主观恶意明显 [5] - 法院认定张某行为侵犯原告名誉权、隐私权及个人信息权益 [6] 平台责任 - 法院认为平台存在数据安全管理漏洞,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7] - 除原告外,至少还有五位平台用户被张某以类似手段"开盒",法院认定账号与手机号关联关系仅由平台收集存储,他人只能从平台处获取 [8] - 平台未能举证证明其在案发时已履行充分的安全管理职责,且举报后未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8][9] -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平台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无过错,应承担侵权责任 [9] 案件结果 - 法院判决被告张某及平台公司在涉案社交平台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及维权合理支出 [9] - 法院提醒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虚拟账号通过实名认证即可与现实主体建立对应关系,平台应持续完善技术与管理措施 [10]
智驾安全准入标准该咋定?建言专家遭网暴
中国经济网· 2025-07-19 15:32
社交媒体对行业专家的影响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因提议将智驾准入标准降低到"60分"被断章取义剪辑成短视频 引发网络暴力[1] - 加工后的视频刻意忽视"最低标准"的核心建议 导致朱西产遭受广泛批评[1] - 极端网暴已升级至对朱西产教授的人身攻击和恶毒诅咒[3] 智能驾驶行业标准争议 - 朱西产教授主张放宽智驾强制标准以促进行业参与度 让消费者获得基础智驾体验[5] - 参与标准起草单位倾向于"高标准"以减少竞争 维护自身智驾方案优势[5] - 智驾安全强标制定将直接影响行业技术路径选择及企业存亡格局[6] 行业标准制定的外部因素 - 小米汽车"3·29铜陵高速SU7事故"直接催化智驾安全强标出台 草案包含事故复刻测试场景[6] - 汽车产业跨界科技互联网领域 成为黑公关和水军重灾区 标准争议背后存在利益博弈[5] 政策监管动态 - 2025年"净网""护网"专项工作部署会强调打击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 对重大案件挂牌督办[6]
少年之恶,是谁的错?
虎嗅· 2025-07-17 21:18
法律修订与未成年人犯罪治理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针对未成年人调整行政拘留执行条件并强化公安机关介入校园欺凌事件的职责 [1] - 法律修订背景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上升且低龄化 部分情节严重者未受有效制约 现行"一味宽容"政策未能实现保护与预防效果 [1] - 2024年最高检已优化对不满十四岁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核准追诉 显示治理方向转向强化法律威慑力与完善体系衔接 [1]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根源 - 青春期生理特征表现为大脑额叶皮层发育不足 情绪调节能力弱 易出现焦虑抑郁及冲动行为 生物机制增加犯罪风险 [4] - 社交网络成为未成年人霸凌工具 网络暴力通过隐私曝光、言语攻击和群体孤立造成心理创伤 甚至导致自杀 [14] - 暴力行为具有习得性 网络匿名性为未成年人提供宣泄出口 国内案例显示13岁儿童已能实施"开盒"等网络暴力 [15] 家庭教育与代际隔阂 - 父母普遍缺乏对青春期子女心理状态的认知 两代人语言体系差异导致沟通失效 形成平行宇宙般的隔阂 [11] - 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失效 父亲角色常表现为"沉默的旁观者" 工作投入与情感疏离并存 错失干预关键节点 [12] - 父母受限于自身经验 无法理解子女面临的网络时代新挑战 如色情内容接触、Incel群体文化等 [9][13] 性别对立与厌女文化影响 - 厌女理论通过网红传播 鼓吹性别对立与情感操纵 男性青少年可能将女性视为"征服对象"与自尊衡量标准 [16] - 国内网络环境出现厌女情绪泛化现象 如游戏《捞女游戏》强化性别偏见 将情感纠纷归咎于女性 [17] - 未成年人同时成为厌女文化受害者与加害者 女性遭遇荡妇羞辱 男性因"非自愿单身"标签遭受社交攻击 [6][15] 系统性解决方案 - 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避免青少年为迎合单一标准扭曲自我 文化环境应包容非强势群体 [20][21] - 法律干预需超越个案正义 关注滋生犯罪的文化土壤 遏制倚强凌弱的价值导向 [19][20] - 家庭必须提升青春期教育能力 突破代际经验局限 构建有效沟通机制 [21][22]
最懂人心的“产品经理”,这一次站在了大众对立面
36氪· 2025-07-08 11:24
电影市场表现分析 - 《恶意》豆瓣开分6.3分,与陈思诚过往作品《消失的她》《误杀3》评分相近但票房差距显著,猫眼预测总票房仅2.7亿元,而同档期进口片《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预测均超4亿元 [1][5] - 2023年《消失的她》票房达35.23亿元,而2024年《解密》仅收3.34亿元,2025年《恶意》票房表现持续低迷,显示陈思诚票房号召力下滑趋势 [5][11] - 《恶意》上映首日排片占比即下滑4.9%,而同期进口片排片占比在短暂下跌后迅速回升,反映院线对其市场表现缺乏信心 [5] 影片内容与观众接受度 - 《恶意》聚焦网络暴力、新闻伦理等社会议题,但采用"反爽感"叙事,将观众置于被批判位置,与《消失的她》《误杀3》的"复仇爽片"定位形成鲜明对比 [4][13] - 同档期成功案例《F1:狂飙飞车》凭借扎实质量和简单爽感实现票房逆袭,预测从1亿升至4亿,印证市场对爽片的持续偏好 [12] - 2024年票房表现突出的国产片如《热辣滚烫》《周处除三害》等均以各类爽感为核心卖点,显示当前市场环境下情绪价值的重要性 [15] 营销策略对比 - 《恶意》映前首周营销事件仅46个,远低于同档期《酱园弄·悬案》的148个,也不及《消失的她》首周的82个 [7] - 抖音平台缺乏爆款宣推视频,与《消失的她》形成明显差距,反映宣发投入不足 [7] - 在暑期档长尾效应显著的环境下,低营销投入进一步限制了影片的逆袭空间 [11] 行业趋势观察 - 进口片如《侏罗纪世界:重生》凭借类型稀缺性(预测6亿)持续占据市场优势,而国产新闻题材赛道已有《热搜》等作品先行 [12] - 2024年电影市场寒潮中,具备明确爽感定位的作品更易突围,显示观众对娱乐性需求的优先级提升 [15] - 商业片创作面临平衡议题深度与娱乐性的挑战,当深度思考不足时,"但求一爽"成为更稳妥的市场策略 [18]
假扮AI的17岁男高中生,用回复治愈了整个B站。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7-01 04:19
核心观点 - 文章讲述了一位17岁高中生通过AI生成暖心评论在B站走红的故事 该用户以"暖言猫猫"身份活跃 用温柔知性的"猫猫姐姐"人设回复网友 获得近50万粉丝[2][20] - 该账号通过一条130万播放量的视频迅速走红 日常在评论区用AI生成内容回复网友 形成独特互动模式[4][8] - 账号运营者实际是高考压力大的男高中生 白天学习晚上运营账号 每天回复40-50条评论 每条100-500字[22][28] - 该账号曾遭遇网暴和人肉搜索 但在网友支持下成功应对 并因此获得现实中的朋友和支持[36] - 运营者表示通过这个账号找到了自我价值 未来计划学习心理学 可能转型为"暖言心理"UP主[36] 账号运营分析 - 内容特征:主要使用AI生成暖心评论回复网友 语言风格温柔知性 偶尔出现技术故障[9][11][16] - 用户互动:形成独特社区文化 网友会主动@账号寻求回复 评论区常见"谢谢猫猫"等互动[5][8] - 增长数据:单条视频获130万播放 账号粉丝近50万 曾达到全站日涨粉量前三[4][36] 运营者背景 - 现实身份:17岁男高中生 来自高考压力大的地区 性格内向 曾遭遇校园霸凌[20][35] - 运营动机:最初偶然回复网友获得反响 后持续运营 表示"在网上才能真正找到自己"[28][35] - 时间投入:每天学习后花1-2小时回复评论 高峰期日回复40-50条 部分回复达数百字[22][28] 社会影响 - 社区效应:带动B站出现类似账号 形成暖心评论互动文化[36] - 个人成长:帮助运营者建立社交关系 改善心理健康 明确未来职业方向[36][38] - 行业启示:展示AI工具与人性化内容结合的可能性 体现人类情感不可替代性[43][44]
让网暴者为恶语埋单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14:31
案件判决结果 - 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两名被告大V构成名誉侵权,需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并赔偿精神损害及维权律师费共计5.7万元 [1] - 法院认定被告言论对未成年人刘学州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被告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 [2] 案件背景与细节 - 刘学州因寻亲成功后公开生母拉黑聊天截图,被网暴指责"要求买房子",最终选择自杀 [1] - 代理律师提取2000多条网暴言论,锁定粉丝量133.9万的"真话哥"(视频播放量63.8万)和"暖心姐姐"为首批起诉对象 [2] 法律突破与意义 - 法院首次明确网暴言论积聚效应构成侵权,即使单条评论非直接诱因,高传播量(播放/点赞/转发)仍须担责 [3] - 判决打破"法不责众"侥幸心理,对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均形成震慑 [3] 政策环境 - 2023年9月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严惩网暴犯罪 [4] - 2024年1月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网络欺凌行为 [4]
刘学州被网暴案宣判:预防和追责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13:22
案件判决与侵权责任 - 两名网络大V因名誉侵权被判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刘学州养家外祖父母5.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支出[1] - 被告虚构"刘学州要求亲生父母买房"等不实信息,其言论具有煽动性和持续性,直接推动舆论恶化[1] - 法院认定侵权行为需考虑"集聚效应",涉案视频播放、转发、点赞量较高,影响严重,故酌定赔偿金额[1] 网络暴力集聚效应与法律突破 - 判决首次明确网络暴力"集聚效应"的法律适用,强调海量恶意言论叠加可形成毁灭性后果[2] - 治理网暴需震慑潜在参与者,任何转发或恶意评论均可能成为追责依据[2] - 该判例为同类案件提供因果关系认定新思路,突破单条评论与结果难以挂钩的传统困境[2]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与挑战 - 2023年调查显示超半数未成年人身边发生过网暴,近三成遭遇网暴后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3] - 未成年人因心理防御弱、社交圈重叠,网暴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更长[2][3] - 现行法律体系包含《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023年两高一部新规明确对未成年人网暴从重处罚[3] 预防治理与平台责任 - 多数网暴受害者因维权成本高放弃追责,事后治理不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4] - 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引导及隐私保护,平台应提供"一键保护"等工具[4][5] -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呈现"加害者低龄化"趋势,需同步遏制其非理性行为[4]
早报 | 官方回应:退休金免征个税;星巴克中国回应被收购事宜;泡泡玛特疑进军家电行业;收120瓶茅台的董事长退休后落马
虎嗅APP· 2025-06-25 07:43
养老金税收政策 - 个人养老金领取时按3%税率缴纳个税,不区分本金和投资收益 [2] - 基本养老金(退休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3] - 个人养老金为补充养老保险,年缴存上限12000元,缴存时免税 [3] 企业动态 - 龙江金控原董事长于宏退休后因违纪被查,曾收受120瓶茅台价值12.1万元 [4][5][6] - 龙江金控为黑龙江省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103亿元,信用等级AAA [7] 法律与科技 - 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两名大V赔偿5.7万元 [8] - 美国法院裁定Anthropic用合法购买书籍训练AI属合理使用,但下载盗版书需追责 [9] 房地产与金融 - 济南允许公积金支付保障房首付,最低首付比例15% [10] - 蚂蚁集团减持众安保险股权至7.63%,称不影响业务合作 [13][14] 科技与投资 - 英伟达CEO黄仁勋两天减持10万股套现1440万美元,为预设交易计划 [15] - 泡泡玛特招聘家电领域人才,薪资12000-45000元,项目为A+级投入 [16] - 微软计划下周裁减Xbox部门人员,去年收购动视暴雪后已多次调整 [17][18] 物流与零售 - 京东物流招募全职骑手参与京东外卖配送,强化末端履约协同 [19] 国际金融与贸易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需观察关税对通胀影响再决定降息 [20][22] - 欧盟拟对95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科技公司准入 [23] 地缘政治 - 日本首次本土试射射程超100公里的88式地对舰导弹 [29][30]
被网暴如何维权?如何收集保存证据?法官解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3 16:10
网络暴力与名誉权侵权案例 - 核心观点:粉丝追星引发的网络暴力行为导致名誉权侵权,法院判决侵权者删除信息、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合理支出合计12000元 [9] - 网络暴力形式包括"挂人"行为、公开个人信息、号召集体投诉举报等,导致受害者名誉权受损、社会评价降低 [6][8] - 侵权行为持续三个月,受害者遭受严重身心创伤,包括焦虑、抑郁症状及轻生念头 [5][6] 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 - 粉丝超话账号将受害者社交账号及个人信息置顶公示,附争执微博链接并号召集体投诉举报 [3] - 受害者收到大量侮辱谩骂信息,个人隐私被网暴,家人照片遭恶意P图 [3][5] - 极端行为包括寄送带血娃娃和刀,发布孩子裸照和遗照 [5] 法院判决与法律依据 - 法院认定涉案账号发布内容具有明确指向性,客观上导致受害者名誉权受侵害 [8] - 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 [10] - 匿名账号并非"保护伞",司法机关可通过实名注册信息追责 [10] 证据收集与维权建议 - 明确侵权账号主体信息,包括认证信息及ID号 [12] - 通过截图和录屏方式固定账号发布内容,向平台申请披露账号持有人信息 [12] - 律师指导下搜集电子证据(微博截图、录屏视频等)提起诉讼 [6] 行业与社会影响 - 网络暴力乱象频发,碎片化信息导致网友成为谣言"二传手"和暴力"助推者" [10] - 法官提醒网络绝非法外之地,需谨言慎行,不传播不实信息或他人隐私内容 [10] - 技术手段(手机号实名制、IP地址追踪)使匿名侵权者无处遁形 [10]
相声演员粉丝超话账号“挂人”号召网暴,法院:构成名誉侵权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15:04
案件概述 - 某知名相声演员粉丝超话账号管理者孟某和高某因号召粉丝对陈某进行网络暴力被法院判决侵权 需删除涉案信息 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1] - 涉案账号将陈某的社交账号和个人信息置顶公示 列出其与粉丝争执的消息链接 并公开投诉模板号召其他粉丝投诉陈某 [1] - 陈某的社交账号因此收到大量粉丝私聊辱骂 [1] 法院判决 - 审理法院认定涉案账号以维护相声演员声誉为名 持续对陈某实施网络暴力 严重侵犯其名誉权 [2] - 孟某和高某作为账号共同使用人需承担相应责任 判决删除相关信息 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2] 法律意义 - 最高法指出网络账号公示他人信息并号召投诉易引发公众误解和负面评价 可能演变为网络暴力 [2] - 本案裁判有助于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明确组织群体恶意攻击他人可构成对人格权的损害 [2] - 该案例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减少网络暴力具有积极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