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面条
icon
搜索文档
头伏饺子二伏面,为啥这么吃?
中国新闻网· 2025-07-21 09:06
三伏天饮食风俗 - 华北平原地区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 主要源于小麦主产区的面食传统 [1] - 饺子象征元宝 "伏"与"福"谐音 头伏吃饺子蕴含"元宝藏福"的吉祥寓意 [1] - 炸酱面配菜遵循"顺四时"原则 采用芹菜 豆芽等时令蔬菜 可搭配黄豆 青豆及米醋 大蒜 [2] - 三伏天饮食具有"贴伏膘"功能 通过鸡蛋等高营养食品应对"苦夏"消耗 [2] 历史饮食演变 -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伏日食用"汤饼" 用于驱避热毒伤人的"厉鬼" [3] - 明代北京地区伏日食用马齿苋(长命菜) 江苏地区则有"头伏馄饨二伏茶"习俗 [3] - 杭州地区偏好火腿 嘉兴流行藕片 部分地区存在"头伏火腿二伏鸡 三伏金银蹄"的食俗 [3] - "晒伏姜"为特色习俗 将生姜与红糖混合晾晒制成保健食品 [3] 传统避暑方式 - 明清时期官方通过工部发放冰票 民间商贩冬季储冰夏季售卖 形成完整冰块供应链 [5] - 什刹海赏莲 洗象活动成为夏季重要休闲方式 单次活动可吸引数万观众 [5]
以ESG实践赋能绿色产业 恒丰银行首笔CCUS项目贷款落地山东
齐鲁晚报· 2025-07-15 15:28
绿色金融与CCUS项目发展 - 绿色金融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恒丰银行积极布局绿色项目,落地全行首笔CCUS项目贷款,推动绿色信贷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1] - CCUS技术通过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实现永久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和支撑国家战略意义重大[1]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项目 - 滨州中裕食品拥有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首创"三产融合、绿色循环"模式,拟运用CCUS技术建设二氧化碳综合回收利用项目[2] - 项目采用低温精馏工艺回收酒精生产中的二氧化碳,预计年回收5万吨二氧化碳,节约标煤2万吨,碳减排1.36万吨[2] - 项目将驱动产业链绿色延展,实现降耗减排协同增效[2] 恒丰银行金融支持 - 恒丰银行滨州分行为中裕食品定制授信方案,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碳信用报告》挂钩,节省企业融资成本[4] - 分行投放全行首单CCUS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2600万元,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4] - 截至今年6月末,恒丰银行绿色金融贷款较年初增长28.17%,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创新[4]
江西省新余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你点我检”端午节专项食品抽检结果信息通告(2025年第10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7 15:59
食品抽检总体情况 - 本次抽检涉及9个大类11批次样品 全部合格[1] - 抽检范围覆盖豆制品 食用农产品 蛋制品 粮食加工品 调味品 食用油 饮料 乳制品 蔬菜制品[1] 被抽样单位信息 - 新余今秋晚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为被抽样主力单位 涉及腐竹 土豆 皮蛋 猪肉 面条 原味酱菜等7批次产品[1][2] - 新余高新区慧嘉宇吉泰贸易有限公司涉及乳饮料 酸奶饮品 纯牛奶等3批次伊利系产品[1][2] 重点生产企业溯源 - 江西顺贵红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4.4kg袋装腐竹通过抽检 产地为宜春丰城市[1] -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提供的500克装精制食用盐生产日期为2024年9月[1] - 中粮粮油工业(黄冈)有限公司生产的5升桶装一级大豆油通过检测[1] - 伊利集团三家工厂产品合格 包括合肥伊利250mL蓝莓味优酸乳 龙游伊利200ml草莓味酸奶 乌兰察布乳品厂250mL纯牛奶[1][2] 产品规格与生产日期 - 最新生产批次为2025年5月29日的土豆 皮蛋 猪肉[1] - 保质期较长产品包括2024年9月生产的食用盐和2025年2月生产的乳饮料[1][2]
荒草滩蝶变米粮川 河北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监督
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推进 - 河北省纪委监委2024年10月制定《关于监督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6个方面监督重点(责任落实、育种、治地、综合利用、特色农业、要素保障)[2] - 采取"室组地巡"联动监督机制,推动建立15个项目联系直报点,构建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2][3] - 沧州市将盐碱地综合利用列为全市"三件大事"之一,黄骅市建设20000亩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样板[2][3] 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 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研发旱碱麦深加工产品达11个系列80个品种(包括面花、馒头、面条、麻叶等)[1] - 盐碱地特色农产品销量增长带动农民收入提升,种粮补贴政策有效减轻农户经济负担[1] - 沧州市农科院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 技术改良与产能提升 - 唐山市以中低产盐碱耕地改造为重点,推进千亩油菜花基地项目土壤改良技术攻关[2][5] - 开展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选育,针对滦南县单季水稻亩产低问题实施技术改良[5] - 全省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梯次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3] 政府监督机制 - 建立三级监督体系(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市纪委监委),2023年下半年完成3市多区县专项调研[1][2] - 沧州市纪委监委开展3次专项督导,唐山市下发7期监督提示卡[2] - 通过民主生活会监督、项目审批监督等方式压实主体责任,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3][5]
陕西省华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116批次食品监督抽检合格产品信息的通告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1 16:38
食品安全抽检结果 - 华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13大类食品120批次样品进行抽检,116批次合格,合格率96.67% [2][4] - 抽检食品类别包括餐饮食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调味品、豆制品、糕点、粮食加工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农产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水果制品、速冻食品等 [4] - 检验依据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0-2014、GB 2762-2017、GB 2763-2019等 [4] 粮食加工品抽检情况 - 抽检的粮食加工品包括韭叶面、大宽面、麻食、饺子皮、菠菜面、面片、粗棍棍面、细面、细棍棍面、馄饨皮、馍粒等 [5][6] - 所有抽检的粮食加工品均合格,生产日期集中在2025年3月10日 [5][6] - 主要被抽样单位为华阴市军军鲜面条店、华阴市恒运鲜面条店、华阴市孟函面条店等 [5][6] 餐饮食品抽检情况 - 抽检的餐饮食品包括三黄鸡、锅盔、大肉水饺、小荷叶饼、油泼辣子、肘花、红烧肉蒸碗、花卷、韭菜鸡蛋包子、猪肉大葱包子、卤牛腩、卤土鸡等 [7][8][9] - 所有抽检的餐饮食品均合格,生产日期集中在2025年3月12日和3月14日 [7][8][9] - 主要被抽样单位为华阴市喜唐饭店、华阴市方沁圆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华阴市轩宇酒店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陕西华山清心温泉有限责任公司等 [7][8][9] 食用农产品抽检情况 - 抽检的食用农产品包括小青菜、芹菜、生姜、菠菜、黄瓜、蒲城酥梨、苹果、莲花白、油麦菜、酥梨、小白菜、黄豆芽、绿豆芽、麦芹、香蕉、静宁苹果、草莓、豆腐、沃柑、线椒、玉露香梨、新苹果、耙耙柑等 [6][7][8][9][10][11][12] - 所有抽检的食用农产品均合格,生产日期集中在2025年3月11日至3月19日 [6][7][8][9][10][11][12] - 主要被抽样单位为华阴市速来约超市、华阴市黄河百文超市、华阴市万邦生鲜超市、华阴市斑马生鲜超市、华阴市福美佳百货超市、华阴市爱和家生活超市、华阴市敷水民都优选超市、华阴市百果溢园水果店等 [6][7][8][9][10][11][12]
凝聚力量暖人心!怀集农业系统吹响爱心“集结号”
南方农村报· 2025-06-24 12:05
灾害背景与响应 - 怀集县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绥江水位远超警戒线,19个乡镇普遍受灾,农业设施受损严重[7][8] - 怀集县农业农村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号召农业系统力量投身抗洪救灾[9] 行业协会组织 - 怀集县绿色农副产品行业协会迅速响应,动员十多家会员企业及爱心单位[3][4] - 6月22日在燕都广场向受灾乡亲免费发放大批急需生活物资[4] - 形成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搭台、爱心企业参与的救灾模式[12][13] 企业捐赠详情 - 广东坤垄韭大王农业科技捐赠韭菜饺子220包+韭菜咸馒头273包[28] - 怀集好麦轩食品捐赠面条100箱[29][30] - 怀集县岗坪镇尚文切粉厂提供运输车1辆+200包旺菜捞粉+4名志愿者[31][32] - 怀集县润优农林捐赠西瓜一批[33] - 肇庆全发公司捐赠毛瓜、红茄一批并派出3名志愿者[35] - 得肇皇裹蒸粽捐赠肇庆果蒸粽300个[38][39] - 怀集人网电子商务捐赠500ML花生油120瓶[43] 物资运输与后勤支持 - 怀集味道提供2辆冷链车协助物品运输[41] - 怀集领域网赞助宣传正能量[36] - 绿博城赞助横幅+环保袋一批[42] 救灾成效 - 募集的大部分爱心物资已发放到位,解决受灾群众燃眉之急[20][21] - 物资包括西瓜、面条、花生油、粽子等生活必需品[14][15] - 现场群众表示感受到家乡企业和社会关怀[18][19]
贵州天麻 从土特产到金疙瘩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9
贵州省天麻产业发展现状 - 贵州省建立天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国际国内供需、价格、进出口等情况[1] - 省政府出台《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目标打造100亿元级天麻产业集群[1] - 2024年全省天麻综合产值达64亿元,88个县中60多个县开展种植,培育七星关、大方等种植大县[4] 产业资源优势 - 贵州天麻种植历史超50年,形成规模化全产业链格局,拥有"贵州三宝"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 - 种植面积和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仿野生种植技术领先全国[3] - 建成2个良种繁育基地和3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23年入选国家药食同源物质目录[2][3] 科技创新成果 - 选育贵红2号等3个省级新品种,攻克仿野生种植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6] - 实现每平方米27斤的高产目标,建立"博士村长+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协同创新模式[3][6] - 开展分子育种、全基因组测序等前沿研究,解析品质形成机制[6]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开发天麻菌汤包、软糖等30余款即食产品,形成"酸汤系列""火锅矩阵"等消费场景[8] - 构建"贵天麻"省级公共品牌+产区品牌体系,打造大方、德江等技术输出中心[6] - 建立从育种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体系,深化"茶酒药美妆"四大板块开发[8] 乡村振兴成效 - 推行"六统一"联农模式带动2万余户农户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4] - 雷山县创新"天麻+文旅"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大方县通过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4] - 涌现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方面表现突出[7]
河北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监督荒草滩蝶变米粮川
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与监督 - 河北省纪委监委制定《关于监督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提出6个方面监督重点,包括责任落实、育种、治地、综合利用、特色农业、要素保障 [3] - 采取调研督导、"室组地巡"联动监督等方式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实效 [3] - 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 [3] 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 - 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旱碱麦研发11个系列80个产品,包括黄骅面花、馒头、面条、麻叶等 [2] - 农产品种类丰富带动销量增长,农民收入提高 [2] - 沧州市纪委监委督促黄骅市委、市政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全市"三件大事"之一 [3] 监督措施与项目实施 - 唐山市纪委监委建立15个项目联系直报点,通过实地督导等方式推动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建设 [3] - 黄骅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建设20000亩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样板,实施"百千万工程" [5] - 沧州市农科院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6] 技术攻关与改良 - 针对滦南县柏各庄镇千亩油菜花基地项目存在的单季水稻亩产低问题,开展联动监督并提出选育耐盐作物新品种建议 [6] - 督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推进盐碱地分区分类治理改良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5] -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5]
夏至节气,为啥要吃面?
中国新闻网· 2025-06-21 10:10
夏至历史习俗 - 夏至在古代是重要节气 官员可享三天假期 唐代《开元假宁令》规定夏至放假三日 宋代初期延续此制度 [2] - 清代夏至假期消失 相关习俗被端午节吸纳 元旦等传统节日替代夏至成为主要假期 [2][3] 夏至饮食文化 - 夏至饮食以清凉为主 全国流行吃面 北方常见打卤面 炸酱面 南方多见阳春面 三鲜面 [1][4] - 江南地区夏至曾食麦粽 后演变为端午节食品 苏州等地方志记载夏至制作角黍(粽子)的习俗 [4] - 浙江部分地区制作醮坨 用米粉加韭菜煮食 农户将其插于水田祭祀祈愿丰收 [4] 夏至民间习俗 - 古代夏至起流行"数九" 共数九个九天(81天) 标志暑热消退 民间传唱"夏九九歌"描述气候变化 [6] - "一九二九 扇子不离手"反映夏季数九期间持续高温 与冬季数九形成对应 [6]
五谷美食,何以食在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中华饮食文化研究 -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中外,近年来饮食题材影视图书作品广受青睐,反映人们对美食人文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浓厚兴趣 [2] - 著作《谷食中国》从煮蒸烙炸四类烹饪方法展开,梳理了1万年前煮食8000年前蒸食5000年前烙食3000年前炸食的发展脉络,揭示100余种经典谷食品种源流 [2] - 中国是粟黍稻起源地,小米粥年糕元宵粽子等传统美食流传至今未断层,体现中华谷食文明连续性 [3] - 小麦自4500年前传入中国后发展出馄饨面条馒头等美食,展现亚欧大陆麦类谷食融合性 [3] 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 - 工业化浪潮冲击下,中华小吃糕点传统工艺逐渐消失,国家非遗保护举措难以完全保留传统口感与味道 [4] - 著作系统挖掘整理湮没已久的传统工艺,包含589幅珍贵图片如考古食物遗存历代炊具等12类,展示4000年来面条馄饨等真实形态 [4] - 汉代拉面庖厨俑证实中国面条早于意大利面和阿拉伯面,提供最早小麦面团线条形制考古证据 [4] 学术价值与著作特点 - 全书85万字,基于作者40余年研究,运用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材料,逻辑严密但语言诗化优美 [2][5] - 作者反复修改章节最多达19遍,是继《国菜精华》后又一部探索中华饮食文明渊源的力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