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

搜索文档
哈佛赢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9-04 16:20
当地时间9月3日,美国波士顿联邦地区法官艾莉森·伯劳斯(Allison Burroughs)作出裁决,特朗普 政府冻结哈佛大学超26亿美元联邦资助的行为没有遵循正当程序,应恢复拨款。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为这所常春藤盟校与白宫长达数月的斗争赢得了一场重大胜利。 针锋相对 哈佛大学在法庭上取得胜利,但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休斯顿说,"任何公平的观察者都能看出,哈佛未能保护学生免受骚扰,纵容了长期存在的歧视。 哈佛没有宪法赋予的享有纳税人资金的权利。" 冲突背后 这场争端源于特朗普政府在4月11日发出的一封信。政府要求哈佛在校园抗议、学术方向和招生政 策上作出系统性改革,理由是该校"纵容反犹太骚扰,成为自由主义温床"。哈佛拒绝了这一要求。同一 天,政府冻结了该校220亿美元科研经费。 5月,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宣布,哈佛不再有资格获得新拨款,随后大量科 研合同被取消。 伯劳斯裁定,特朗普政府此前冻结并削减哈佛科研经费,是因该校拒绝接受联邦反犹太主义工作组 的要求而实施的非法报复。 她在裁决书中写道:"对行政记录的审查几乎难以得出其他结论,(政府)利用反犹太主义作为掩 饰, ...
消息人士:美国特朗普政府考虑对实施欧盟科技法的官员实施制裁
搜狐财经· 2025-08-26 17:48
美国政府对欧盟《数字服务法》的潜在制裁行动 - 特朗普政府考虑对负责实施欧盟《数字服务法》的欧盟或成员国官员实施制裁 主要形式可能为签证限制 此举旨在对抗欧洲压制保守派声音的企图[1][3] - 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但已就制裁议题举行内部会议 具体针对对象尚未明确[3] - 特朗普政府威胁对征收数字税的国家商品加征"后续额外关税" 要求取消相关立法[3] 美国与欧盟的贸易与政策紧张关系 - 双方关系因关税威胁、紧张谈判及美国对科技公司待遇的批评而持续紧张[3] - 美国国务院指令驻欧洲外交官发起游说活动 旨在建立对《数字服务法》的反对意见并推动其修订或废除[3] -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命令外交官定期与欧盟各国政府沟通 传达对法案及美国公司财务成本的担忧[4] 《数字服务法》的内容与双方立场分歧 - 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科技巨头加强处理非法内容(包括仇恨言论和儿童性虐待材料)以提升网络安全性[3] - 华盛顿指控欧盟在打击有害内容过程中对言论自由实施"不当"限制 认为该法案进一步加剧限制[3] - 欧盟委员会反驳美国审查指控 强调言论自由是基本权利且处于法案核心 同时保障在线信息自由[4]
特朗普政府据称考虑制裁欧盟官员,欧元下挫1%
华尔街见闻· 2025-08-26 05:00
美欧数字监管政策冲突 - 特朗普政府考虑对执行欧盟《数字服务法案》的官员实施签证限制等制裁措施 因不满该法案审查美国人言论及给美国科技公司带来沉重负担 [1] - 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上周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潜在惩戒措施 可能针对欧盟或成员国官员 [1] - 此举加剧美欧关系紧张 双方已在关税和科技公司待遇问题上存在分歧 [1] 市场反应与数据表现 - 欧元兑美元汇率下挫近1% 报1.1619 市场对制裁威胁反应强烈 [1] 欧盟政策立场与反驳 - 欧盟坚决否认压制言论自由 称《数字服务法案》核心是保障言论自由这项基本权利 [4] -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该法案旨在通过要求科技巨头加大力度打击非法内容(包括仇恨言论和儿童性虐待材料)使在线环境更安全 [4] - 欧盟反垄断与技术事务主管强调新科技法规为保持网络市场开放性 并非专门针对美国公司 [4] 美国施压策略与行动 - 美国国务卿已指示驻欧外交官发起游说活动 定期与欧盟及成员国政府沟通传达对法案的关切 包括言论自由限制和财务成本问题 [5] - 今年5月美国曾威胁对"审查"美国人言论的个人实施签证禁令 可能针对监管美国科技公司的外国官员 [5] - 美国国务院未证实制裁报道 但表示深切关注欧洲日益增加的审查行为 [5]
李在明批评韩国反华集会:已超出言论自由范畴
新京报· 2025-08-13 13:18
政治外交事件 - 韩国部分地区出现反华集会 涉及辱骂和暴力行为[1] -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向韩方提出严正交涉 要求保障中国公民人身安全[1] - 韩国政要李在明批评集会超越言论自由范畴 要求防止针对外国人歧视[1]
特朗普向UCLA索要10亿美元和解金,加州州长:这是政治敲诈,不会低头
观察者网· 2025-08-10 15:15
特朗普政府与UCLA的和解争议 - 特朗普政府以UCLA支持"反犹主义"为由冻结该校5.84亿美元联邦科研资金,并提出10亿美元和解金要求以解冻资金 [2][3] - 和解协议还包括设立1.72亿美元赔偿基金用于补偿受影响的犹太学生,并取消与种族相关的奖学金及招聘多元化声明 [2][6] - 若接受和解,UCLA将成为美国高校与白宫达成的最贵和解协议,远超哥伦比亚大学2.21亿美元和布朗大学5000万美元的和解金额 [2] UCLA的财务状况与应对措施 - UCLA约11%收入依赖联邦拨款和合同,5.84亿美元资金冻结将对其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3] - 校方表示正在审查司法部文件,并强调巨额罚金将摧毁公立大学体系,损害学生及加州民众利益 [3] - UCLA校长承诺保护师生利益并捍卫学校价值观,但未明确是否接受和解 [3][6] 美国高校行业动态 - 特朗普政府对多所高校展开"清算",要求根除"反犹主义"并废除少数族裔招生倾斜政策,哈佛大学已提起诉讼 [3][7] - 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已接受和解协议,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解未涉及罚款,哈佛仍在谈判中 [7] - 行业担忧政府行为威胁言论自由,部分团体认为对以色列政策的批评被错误归类为反犹主义 [6] 事件背景与行业影响 - 争议源于UCLA被指控默许亲巴勒斯坦抗议者阻碍犹太师生进入校园,司法部认定其存在系统性反犹 [4] - 人权组织指出中东冲突加剧校园歧视现象,但政府未对伊斯兰恐惧症展开同等调查 [6] - 事件反映联邦政策对高等教育拨款依赖性的干预风险,可能重塑高校治理结构 [3][6]
斯坦福学生报起诉特朗普政府 称其侵犯言论自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7 08:33
诉讼事件 -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生报《The Stanford Daily》联合两名未具名学生向联邦法院起诉特朗普政府 指控其以"反美或反以色列"言论为由威胁驱逐留学生 严重侵犯言论自由 [1] - 诉状称多名斯坦福外籍学生因担心被逮捕或遣返 已不敢撰写关于中东冲突的文章或参与抗议 [1] - 特朗普政府此前曾将持亲巴勒斯坦立场的学生归类为"极端分子同情者" 引发广泛争议 [1] 事件进展 - 已有部分被拘留学生被法官下令释放 [1] - 斯坦福校方回应称该报为独立机构 学校不参与诉讼 [1]
校方一再对美联邦政府妥协,哥伦比亚大学严惩“反犹”学生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 2025-07-24 06:49
哥伦比亚大学处分抗议学生事件 - 哥伦比亚大学对参与"反犹"抗议活动的学生进行严厉处分 包括留校察看 停学1至3年 撤销学位以及开除学籍 [1] - 受处分学生达70多名 其中约60人被停学且大多是两年 不到10人留校察看 至少一名情节严重者学位被取消 [1] - 学生需提交书面道歉方可返校 否则将面临开除 [1] 美国舆论反应 - 舆论呈现明显分化 有网民痛批这是该校的"耻辱"并鼓励被处分学生起诉校方 [3] - 右翼媒体强调学生抗议活动对校园及教学秩序的破坏 包括图书馆涂鸦和保安受伤 [3] - 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批评校方是对学生的"压迫行为" 认为校方已向政治压力屈服 [4] 事件背景与影响 - 因不满以色列对加沙军事行动 全美多所高校爆发学生抗议 哥大成为"震中地带" [3] - 自1968年反越战抗议以来 哥大首次允许警方入校镇压 [3] - 特朗普政府取消哥大4亿美元科研经费 双方谈判后校方接连妥协 [3] 与其他高校对比 - 相比哈佛大学去年仅10人被留校察看 宾夕法尼亚大学仅4名学生被停学 哥大惩处力度和规模堪称严苛 [4] - 哥大与政府谈判有进展 部分科研经费或将恢复 [4] - 抗议学生指责哥大此举是向特朗普政府示好让步 [4]
美国最高院数据隐私分水岭:未成年保护和信息泄露如何两全?
虎嗅· 2025-07-14 12:55
案件核心裁决 - 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3投票结果维持德克萨斯州HB 1181法律,要求成人内容网站实施严格年龄验证系统[3] - 裁决为其他21个州推行类似年龄验证规则铺平道路,可能延伸至社交媒体等平台[5] - 法院采用中级审查标准而非严格审查,降低法规合宪性门槛[6][8] 法律实施细节 - 德克萨斯州HB 1181要求网站采用政府ID、第三方验证或生物识别等严格年龄验证方法,取代传统"勾选框"模式[5] - 违规处罚极严厉:每日罚款最高1万美元,单次未成年人访问罚款可达25万美元[14] - 法律适用于至少1/3内容被认定为"对未成年人有害"的网站[5] 隐私与数据安全影响 - 年龄验证要求将用户身份信息与敏感浏览行为(如性偏好)关联,创造高风险数据宝库[10] - 匿名年龄验证技术(如加密系统)存在实施难度,小规模网站可能因合规成本放弃市场[12] - 缺乏政府ID的成年人或被排斥,部分用户因隐私顾虑拒绝分享信息[11] 行业连锁反应 - 裁决可能扩展至其他内容领域(政治言论、健康信息等),形成审查工具先例[13] - 成人内容行业面临分化:合规成本推动用户流向监管宽松但安全性低的平台[12] - 技术提供商需开发更高效匿名验证系统,隐私设计原则成为行业新标准[12][13] 司法与立法动态 - 最高法院推翻2004年Ashcroft诉ACLU案先例,认为技术进步使年龄验证必要性上升[6] - 托马斯大法官主张年龄验证如同"买酒出示ID",但隐私倡导者指出数据留存风险更高[9] - 法学界担忧裁决为政府监控开绿灯,需明确年龄验证与内容审查的界限[13]
马斯克再失一员大将:X首席执行官宣布离职
财富FORTUNE· 2025-07-12 21:07
X公司高管变动 - 琳达·亚卡里诺辞去X首席执行官职务 她在2023年6月加入X 任职两年 此前在NBC和特纳广播公司有数十年媒体与广告行业经验 被评价为"坚韧的高管"[1][2] - 亚卡里诺离职正值马斯克商业帝国动荡期 她表示加入X是因认同马斯克打造"万能应用"的愿景 但未透露具体离职原因[2][3] - 近期X公司还有多位高管离职 包括全球内容主管布雷特·韦茨(2025年6月离职)、媒体战略主管戴夫·海因辛格(2025年3月离职 仅任职4个月)、产品工程主管王浩飞(2025年3月离职)[10][13][14] 特斯拉高管变动 - 特斯拉北美及欧洲销售主管奥米德·阿夫沙尔上月离职 他曾是马斯克高级助手 在马斯克离司期间担任代理人[3][4] - 人力资源总监珍娜·费鲁阿在特斯拉工作7年后于2025年6月离职[5] - Optimus人形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米兰·科瓦奇在特斯拉工作9年后于2025年6月离职 他被视为"马斯克万亿美元机器人梦想背后的智囊"[6] - 电池架构负责人维奈特·梅塔在特斯拉任职18年后近期离职 其离职令业界意外[7][8] 其他马斯克关联公司高管变动 - SpaceX商业业务副总裁汤姆·奥奇内罗于2024年2月离职 他是极少数从SpaceX离任的高管之一[15] - X公司全球事务副总裁尼克·皮克尔斯在任职10年后于2024年9月离职[16] - X公司全球数据保护官雷纳托·莱特·蒙泰罗于2024年9月离职 他是马斯克接管后留任的少数"推特旧部"之一[17] X平台运营现状 - 马斯克承认难以平衡政府效率部和其他业务[2] - 自2022年马斯克接手后 X平台用户大量流失 竞争对手Bluesky等获得更多用户青睐[3] - 近期马斯克旗下AI公司推出的Grok聊天机器人在X发布反犹太主义内容 引发争议[3]
如何看待复旦支持学生办自媒体?
虎嗅· 2025-07-03 19:03
高校自媒体政策分类 - 第一类高校采取打击态度 对学生自媒体内容严格管控 甚至因朋友圈内容不当约谈学生 反映行政管理水平低下和精神文化不自信 [3][4] - 第二类高校采取不管态度 实行追惩制 平时不干预学生自媒体 仅在出事时处理 代表全国多数大学的常规做法 [5] - 第三类高校积极支持学生自媒体 提供引导与资源 目前仅发现复旦大学采取此先锋态度 通过赋能自媒体夯实文科发展的言论自由基石 [6][10] 复旦大学自媒体生态实践 - 新闻学院举办"复新声浪成长营" 邀请百万粉丝博主进行创作分享 强调内容价值优先于流量技巧 体现校方对自媒体人才培养的系统支持 [14][15] - 舆情监管部门表现开明 对学生负面内容采取调解而非压制态度 例如导学矛盾事件中主动解决问题 未使用强制手段 [9] - 跨学院自媒体氛围浓厚 非新闻专业学生普遍运营小红书/公众号 自媒体能力被视为基础技能 与就业竞争力直接挂钩 [16][20] 自媒体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 传统新闻教育价值受质疑 市场化写作训练(如知乎)被认为比学院派教育更实用 但复旦新闻学院通过改革课程保持与时俱进 [15][18] - 自媒体经历成为就业重要筹码 可直接证明叙事传播等核心能力 缩短用人单位评估周期 尤其对文科生职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19][20] - 学科界限被打破 "万物皆媒"趋势下 讲故事能力成为跨领域硬通货 复旦大学整体呈现"巨型新闻学院"特征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