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日报金观平:开拓文旅融合广阔前景
经济日报· 2025-06-05 06:24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 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动文旅产 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文旅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文旅产业已步入繁荣发展新时期。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各地精心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 动,人们到江边看龙舟竞速、住民宿体验非遗传承、逛博物馆了解民俗传统。不只端午节,拥抱"诗与 远方"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里的重要选项,文化休闲和旅游度假消费的市场基础日益厚实。 文化和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二者的融合发展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文 旅深度融合有利于发挥赋能效应,可以更好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展现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具有融合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 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机制、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保障体系等不断出台政策指引,广泛展开文旅融合的生 动实践,并在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展现出广阔前景。 持续增长且品质升级的 ...
端午假期山西太原旅游市场火热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22:26
文旅市场表现 - 太原市端午假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31% [1] - 主要景区、公园等接待游客312.2万人次,同比增长56.2% [1] - 门票(营业)收入3721.7万元,同比增长13.3% [1] - 文博场馆接待游客23.05万人次,门票收入295.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44%和30.11% [1] 活动与产品创新 - 推出"传统民俗+亲子体验+演艺旅游"活动及两场大型演唱会 [1] - 文旅局推出83场文化活动,惠及民众17万余人次 [1] - 剧场推出33场精品演出 [1] - 文博场馆线上线下推出37项文化活动、162项陈列展览 [2] - 汾河景区新增"龙舟数据可视化"智能监测系统,设置水上项目体验区 [2] - 晋祠天龙山景区推出民乐表演等系列文化活动 [2] 客群与消费趋势 - 本地游、周边游为主,中青年群体是出游主力 [1] - 设计6条主题旅游线路,涵盖民俗、文博、夜间经济等 [2] - 两场演唱会吸引现场观众约5万人 [2] - 太原市酒店均价较"五一"下降25%,位列酒店热门目的地上升榜第7名 [2]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煤城”蹚出新“旅”途
央广网· 2025-06-04 15:17
城市转型战略 - 淮南市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典范,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推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1] - 城市探索"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转型思路,将城市风貌转变与历史文脉发掘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动能[10] 采煤沉陷区治理 - 春申湖公园由采煤沉陷区改造而成,面积7.16平方公里,原为煤矿开采导致地表沉陷形成的水域[2] - 项目形成六大特色景观分区,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整体风貌,水质治理后达到Ⅲ类水标准[2][4] - 公园引入20余种业态,2024年7月开园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总营收约290万元[4][5] 文旅产业创新 - 八公山区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通过业态创新、科技赋能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6] - 淮南子文化馆利用高科技展现形式提升交互体验,配套研学中心和国学馆形成文化产业链[7] - 景区二次消费收入占比达22.24%,成为文旅经济增长新引擎[7] 特色旅游项目 - 焦岗湖"冰帘洞天"景区结合生态与科技打造沉浸式冰雪体验,展现特殊地质地貌[8][9] - 中沛·御泉湾温泉度假区构建六大功能布局,日接待容量4000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可达3亿元[10] - 项目入选多项省级和国家级旅游基地名录,配套商业文化街和水岸娱乐区已投入使用[10]
贵州民族文化焕发新彩
人民日报· 2025-06-04 08:29
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 - 侗族大歌通过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结合迅速走红,体现民族文化古朴与时尚的结合 [1] - 贵州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1] - 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编制724个传统村落规划并挂牌保护,建成480多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2] - 13项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做法被列入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 [2] 非遗创新与产业化 - 水族马尾绣登上法国巴黎时装周,从传统背带发展为时装元素,设计出上百种产品 [3] - 非遗传承人韦桃花带动数百名绣娘共同致富,推动绣银结合等创新 [3] - "十四五"期间贵州加强非遗保护,创建6个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实施5个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3] - 建立11所院校和26家非遗企业作为非遗研培基地,分层培养人才 [3]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肇兴侗寨2024年接待游客102 7万人次,同比增长63 4%,人均可支配收入4 16万元,增长12 3% [4] - 民族文化借力"村超""村BA""村晚"等平台走向全国 [4] - 推出十大非遗主题旅游路线,开拓200余家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创新非遗展演和文创产品展销模式 [5] -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深化文体旅融合,丰富旅游业态 [5]
青岛崂山再掀山海文旅热潮
中国经济网· 2025-06-03 22:04
景区游客数据 - 端午节和儿童节期间崂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 88万人次 同比增长9 4% [1] - 2024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23 3万人次 入选全国首批"避暑消夏好去处"名录 [4] 文旅融合策略 - 非遗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包括大崂樱桃酒 王哥庄大馒头 非遗剪纸 糖画 泥塑等展示 [1] - 设置国潮体验区 包含投壶 香囊DIY制作 幸运转盘等项目 游客可获得祈福牌 明信片等纪念品 [1] - 太清游览区开展"巧编五彩绳 会友投壶 共祝安康"活动 华严游览区推出非遗花样馒头展示和端午文化游戏 [2] - 九水游览区组织包粽子活动 融合劳动者互动与传统文化传承 [2] 生态与文化优势 - 景区拥有巨峰旭照 岩瀑潮音 太清水月等自然景观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获国家森林公园 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 [3] -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创新沉浸式文旅产品 打造"文化崂山魅力山海"品牌 [4] - "1355"融合治理体系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地方范例 [4] 游客反馈与教育价值 - 亲子游客通过互动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减少电子产品接触 实现自然教育与文化体验结合 [2] - 游客对《崂山道士》等文化IP表现出浓厚兴趣 增强景区文化吸引力 [2]
端午遇“六一”点燃文旅融合新活力——2025端午假日经济观察
新华社· 2025-06-03 17:14
文旅消费 - 端午假期文旅消费核心亮点为民俗体验,多地龙舟赛事视频在社交媒体爆火出圈 [4] - 各平台"赛龙舟"相关搜索热度显著上升,去哪儿数据显示"端午""龙舟""粽子"等关键词搜索量较上月增长220% [4] - 内蒙古伊敏河文旅长廊活动融合端午民俗与草原文化,推出民族特色文创产品吸引游客 [6] - 江苏淮安大运河龙舟邀请赛通过"体育+文化+商圈"模式发放消费券,拉动夜游经济及民俗美食消费 [6] 赛事活动 - 重庆秀山举办第十二届渝湘黔边区龙舟邀请赛,16支队伍参赛,结合苗族山歌、苗狮表演重现传统节庆 [2] - 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吸引116支队伍、4000余名运动员参赛,创赛事40周年规模新高 [4] - 贵州铜仁中国传统龙舟大赛集结60支队伍,配套龙舟游江、民族文化展演等活动 [6] 亲子及国际游客 - 端午与儿童节叠加带动亲子游热潮,主题乐园、文博场所客流量显著增加 [9] - 成都武侯祠推出艾草香包、竹编龙舟挂件等手工体验,陕西华山景区举办包粽子活动吸引家庭游客 [9] - 浙江径山村茶宴体验吸引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参与,湖南张家界黄龙洞景区组织印尼游客包粽子活动深化文化传播 [9]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龙舟赛事超越体育竞技,成为民俗传承载体,全国多地通过"文旅+民俗"模式创新消费场景 [4][6] - 北京社区活动融合书法、香囊制作等传统项目,淮安推出彩粽、根雕等体验项目增强文化感知 [7][9] - 端午节已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传播,通过五彩绳、香囊等符号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 [11]
非遗“出圈”引客来——重庆石柱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6-03 15:52
文旅融合与非遗保护 - 重庆市石柱县通过修复"巴盐古道"和重现"背二哥"文化推动旅游热潮 [1][3] - 西沱古镇依托盐运民俗展演、非遗展示场馆等立体场景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3] - 石柱县拥有3项国家级非遗、22项市级非遗和147项县级非遗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3] 非遗经济价值开发 - 石柱县开发倒流水豆腐干、临溪羊肉等5项非遗美食入围"中国非遗美食大集" [5] - 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年培训"绣娘"100余人金音石砚、棕编冰墩墩等文创产品年销售超100万元 [5] - 非遗工坊与旅游商品结合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 [5] 非遗传承创新模式 - 石柱县通过短视频平台、非遗数据库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非遗"出圈" [7] - "小小传承人"计划与年均超100场非遗活动促进大众参与 [7] - "非遗+研学"模式如大湾非遗民宿街区、"石磨豆腐"体验点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7] 文旅融合战略规划 - 石柱县将土家摆手舞、石柱土家啰儿调等非遗项目融入景区、舞台和校园 [5] - 未来计划深化非遗传承推动文化"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7] - 通过挂牌非遗美食推荐店铺实现游客一站式品尝正宗风味 [5]
内江在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上积极探索 以更强的文化表达轰响发展引擎
四川日报· 2025-06-03 14:14
开幕式上,甜城湖"游"来千米龙灯。内江观察 唐广 摄 开幕式现场的舞龙表演。内江观察 唐广 摄 5月29日,内江甜城湖畔,内江市第十三届大千龙舟经贸文化博览会(下称龙舟节)开幕。开幕式既有华丽的 现代舞美效果,又融合了内江的传统非遗元素,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端午文化盛宴。 近年来,内江在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上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更强的文化表达推动城市精神 文明建设,进而轰响城市发展"引擎"。 构建文化传承的"基因库" 5月18日,内江市市中区文博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陈的184件珍贵文物,涵盖字画、瓷器、青铜器、木雕 等类别,以"石语千年""陶醉人间""翰墨流芳""方寸天地"四大主题展厅为载体,呈现"甜城"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 内江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便是四川甘蔗种植与制糖业的核心区域,其"甜城"之名就发源于此。近年来,内 江通过修复糖业历史建筑、建设糖业文化主题展馆等方式,将糖业文明融入城市记忆。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糖业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等文旅资源,开展研学活动与专题展览,并计划引入数字化修 复技术,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与创新利用。"内江市市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千文化"也是内江着力挖 ...
创新多元业态,丰富消费场景—— 文旅融合激活城市新地标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1
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 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1] - 国办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 - 多地探索激活传统旅游市场,创新推出非遗焕新、潮流体验等多元业态,历史文化街区变身城市文旅新地标[1] 旅游市场数据表现 -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1] - 周口市"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510.04万人次,收入25.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4%和44.03%[2] - 晋祠天龙山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23亿元[3] 地方文旅发展案例 - 山西太原通过"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工业遗址改造、非遗进景区等项目激活太原古县城、晋祠等新地标[1] - 太原古县城引入沉浸式演艺、非遗工坊、文创市集等业态,让古城焕发活力[2] - 周口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打造"多彩初夏邂逅太昊"等沉浸式活动[3] - 邯郸市通过成语情景剧、"成语IP"研学旅游等创新业态推动文旅发展[4] 文旅融合创新举措 - 太原市出台《支持演唱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将演出"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2024年演唱会带动31万人次持票游客走进晋祠[5] - 太原钟楼步行街以"非遗展演+首店经济"点亮夜色,累计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营收超2亿元[5] - 周口市打造"三川十馆·春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节庆品牌,形成沉浸式文旅体验[5] - 邯郸市推出战国袍免费乘公交、景点免门票等优惠措施提升游客体验[6] 产业转型升级 - 邯郸从重工业城市转型为旅游城市,通过"三步走"总体部署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4] - 晋祠天龙山景区2024年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填补太原市无5A级景区的空白[3] - 各地通过"文旅+"模式激活全产业链,以多元供给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4][5]
加快塑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日报· 2025-06-03 05:36
文化和科技融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提出要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新趋势,需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及VR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数字化艺术表现形态 [2]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博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升旅游产品品类、质量、服务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重点工作方向 [1] - 全球文旅市场迭代升级,游客休闲属性变化催生不以景点为目的的新休闲旅游形式,形成文旅行业全新赛道 [2] - 需把握"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趋势,创新推出景色游、文化游、美食游等新线路和新玩法 [2] 文旅产业体系创新 - 推动形成多元文旅产业体系,打造公共文旅集聚空间、数字化文化体验新空间和夜游、夜市、夜演消费新场景 [2] - 开发时尚新潮、创意感十足的文创产品,打造"吸睛点""兴奋点"和"消费点" [2] - 探索文旅跨界融合,引入农业、体育、教育、时尚、影视、金融等行业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2] 文旅协作链条优化 - 健全文旅市场调研机制,以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和特色文化体验产品 [3] - 构建协同宣传促销机制,强化政企联手、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合和线上线下联动,策划区域旅游路线 [3] - 加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产业链衔接与合作,提升游客体验感受 [3] 文旅发展环境提升 - 构建文旅数智化治理体系,建立权威智慧旅游线上综合性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4] - 优化旅游保障工作机制和投诉响应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制度规则研究 [4] - 推动经营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政策金融+产业基金+资本运作"的文旅供应链金融体系 [4] 文旅人才培养 - 加强与高校合作开设复合型数智文旅专业,加强实践教学 [4] - 加强与企业协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4] -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科学薪酬体系、福利制度和奖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