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

搜索文档
供需发力 打通文旅产业升级路
金融时报· 2025-07-15 11:13
金融支持文旅产业 - 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双向发力,推动旅游设施提质升级,截至2025年4月末,张家界市金融机构文旅行业贷款余额404.57亿元,同比增长18.47% [1]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经营权质押贷""门票收费权质押"等模式,截至2025年4月末,为景区企业发放贷款154笔,余额71.38亿元,同比增长14.25%,其中交通银行湖南省内首笔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累计投放8.29亿元 [2] - 针对旅游行业轻资产特点,金融机构推出"民宿贷""张旅贷"等特色产品,为民宿集群提供5.65亿元信贷支持,其中张家界农商银行向民宿行业整体授信3000万元 [3] 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 金融机构支持夜游经济、红色旅游等新兴业态,截至2025年4月末,向红色旅游发放贷款25笔、2.23亿元,向夜间经济项目投放贷款47笔、7.1亿元,慈利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文旅产业贷款19.47亿元 [4] - 张家界农商银行向七十二奇楼、南门口夜市区投放贷款4377万元,工商银行为"魅力湘西"项目提供贷款支持3700万元 [4] 旅游支付场景优化 - 金融机构提升支付便利性,实现五大国际卡品牌和24个币种刷卡消费,截至2025年4月末,POS机外卡收单业务量26.74万笔、金额7.01亿元,发放"汇钱包"4.96万个(折合248.05万美元)和"零钱包"10.11万个(金额1454.7万元) [5] - 核心景区新增145个扫码支付点位,交易笔数同比增长71%,布设5000余台智能POS机具,非现金支付率达92% [6] 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 金融机构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截至2025年4月末,通过平台实现交易流水11.14亿元,农业银行增设"一码行"支付模块,交通银行实现旅游信息数字化管理 [6] 旅游消费金融创新 - 金融机构推出旅游消费专属信贷产品,截至2025年4月末,个人旅游消费贷款余额8.25亿元,同比增长12.56%,旅游场景信用卡消费金额达4.78亿元 [7] - 邮储银行推出"旅游分期付",慈利农商银行设计"消费+旅游"组合信贷,农业银行提供最高2万元旅游消费信用额度 [7]
碧湖深处有“新”意
人民网· 2025-07-03 17:15
智慧旅游升级 - 青海湖景区推出"梦幻西海行"小程序实现吃住行游购一键搞定 并整合青甘大环线其他景点玩法形成完整旅游方案 [2] - 智慧管控中心实时监测游客分布 车辆通行等数据 高峰期动态增加疏导人员提升入园效率 [4] - 停车场完成智能化改造 新增200个车位并配备充电桩 无障碍车位等设施 智能停车系统实时监控车辆数据 [4] 生态保护措施 - 新建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景区污水100%达标处理 推广使用生态厕所减少环境污染 [4] - 游船污水全部打包上岸处理 配备专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 志愿者定期清理周边环境 [5] - 热气球项目限定飞行高度避免惊扰候鸟 文创IP形象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7] 旅游体验优化 - 72小时不限次门票+游玩项目打包模式提升游客体验 [2] - 人车分流设计改善带老人儿童游客的游览体验 [4] - 新增鱼雷发射试验基地纪念馆和野生动植物标本馆作为教育场所 [7] 行业发展数据 - 青海省2025年4月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 同比增长22 7% [7] - 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案例入选全国文旅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7]
加快塑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日报· 2025-06-03 05:36
文化和科技融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提出要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新趋势,需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及VR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数字化艺术表现形态 [2]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博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升旅游产品品类、质量、服务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重点工作方向 [1] - 全球文旅市场迭代升级,游客休闲属性变化催生不以景点为目的的新休闲旅游形式,形成文旅行业全新赛道 [2] - 需把握"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趋势,创新推出景色游、文化游、美食游等新线路和新玩法 [2] 文旅产业体系创新 - 推动形成多元文旅产业体系,打造公共文旅集聚空间、数字化文化体验新空间和夜游、夜市、夜演消费新场景 [2] - 开发时尚新潮、创意感十足的文创产品,打造"吸睛点""兴奋点"和"消费点" [2] - 探索文旅跨界融合,引入农业、体育、教育、时尚、影视、金融等行业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2] 文旅协作链条优化 - 健全文旅市场调研机制,以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和特色文化体验产品 [3] - 构建协同宣传促销机制,强化政企联手、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合和线上线下联动,策划区域旅游路线 [3] - 加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产业链衔接与合作,提升游客体验感受 [3] 文旅发展环境提升 - 构建文旅数智化治理体系,建立权威智慧旅游线上综合性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4] - 优化旅游保障工作机制和投诉响应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制度规则研究 [4] - 推动经营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政策金融+产业基金+资本运作"的文旅供应链金融体系 [4] 文旅人才培养 - 加强与高校合作开设复合型数智文旅专业,加强实践教学 [4] - 加强与企业协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4] -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科学薪酬体系、福利制度和奖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 [5]
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23
文旅融合成效 - 盱眙县通过"龙虾+文旅"打造全产业链消费场景 今年"五一"假期全县接待游客同比增幅达82 16% [1] - 龙虾尅街夜市单日客流量峰值突破5万人次 200吨龙虾销量带动餐饮消费占比超70% [1] - 通过发放长三角十城"旅游护照"等活动 省外游客占比提升至43 86% [1] 消费场景创新 - 盱眙全县13个镇街建设标识统一 特色鲜明的淮安书房 铁山寺天文科技馆等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1] - 智慧旅游平台实现线上购票 预约全覆盖 景区二次消费占比首次超50% [1] - 象山矿坑公园打造"水下蓝洞"自由潜基地 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以国家AAA级景区标准焕新 [2] 游客体验升级 - "五一"期间在盱眙过夜的游客占比达75 97% 酒店入住率达到89 32%创历史新高 [2] - 铁山寺滑雪场"微型冬奥会" 天泉湖流星雨观测等构建"水陆空"立体体验 [2] - 第一山景区主题夜游灯光秀与沉浸巡游吸引19 36万人次打卡 [2] 基础设施完善 - 百里画廊盱眙段 天泉湖环湖路等交通网络串联起"快进慢游"新格局 [1] - 高端酒店与伴山 又见天泉等休闲民宿形成互补 接待能级显著提升 [1] - 龙虾博物馆 龙虾主题酒店等IP项目实现"舌尖+视觉+听觉"多维享受 [2]
56亿人次出游背后:文商旅项目如何撬动万亿文旅消费新蓝海
36氪· 2025-05-27 09:58
驱动因素 - 国内旅游消费显著回暖 2024年全年国内出游5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8% 出游总花费15.7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1% [3] - 游客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年轻群体偏好文化打卡和社交分享 家庭客群更注重休闲和亲子互动 [3] - 中央及地方持续出台支持政策 包括创新旅游消费场景、盘活存量空间、活化文化遗产等方向 北京计划培育10个以上多元消费融合新项目 上海打造商旅文体展联动项目 [4][8] 价值实现模式 - 文商旅项目通过"文化IP+旅游资源+商业空间"三要素深度融合 构建复合型沉浸式消费场景 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 [9] - IP打造方面结合属地历史文化基因 通过衍生品授权、沉浸式演出门票、联名商品等方式提升转化率 [9] - 空间设计运用AI和光影技术突破物理限制 业态创新结合首店、快闪店、非遗手作、艺术展览等多元化形式 [10] 项目类型案例 - 旅游休闲街区:成都宽窄巷子采用开放式布局 2024年春节接待游客154.38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近6倍 [11][14] - 文化地标更新:上海张园改造后日均客流达3万人次 带动周边商圈人流量提升40%商户营业额增长20% [16] - 景区周边商业:比斯特上海购物村2024年客流突破406万人次 年均保持双位数增长 [20] - 大型综合体:招商蛇口海上世界系列融合邮轮主题 深圳项目2024年进行品牌调改强化国际社交属性 [24] 未来发展趋势 - 智慧化升级加速 首钢SoReal科幻乐园应用VR/AR/MR技术 广州北京路智慧改造后客流提升70%营收增长48% [26][27] - 入境游市场复苏 2024年入境游客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0.8% 项目通过多语种服务、外卡支付等提升国际接待能力 [28][29] - 数字技术深度应用 大唐不夜城推出AR数字游体验 北京坊免税店引入离境退税服务吸引外国游客 [27][28]
中国智慧旅游新加坡特展举办
人民日报· 2025-05-23 02:54
智慧旅游产业发展 - 中国智慧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涵盖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多语种导览、数字化景区管理及文旅IP创意开发等领域 [2] - 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更便捷、丰富和个性化的旅行体验 [2] 中新合作潜力 - 中新两国在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上形成天然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1] - 双方行业正积极交流理念、分享经验,共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通过优势互补与经验互鉴促进智慧旅游发展 [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活动探索VR、AI、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全方位展现中国智慧旅游新发展 [1] - 新加坡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游客体验,提供无缝衔接、个性化且便捷的旅行服务 [2] 活动背景与意义 - 活动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新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增添新机遇 [1] - 活动旨在促进中新企业对接,推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跨境合作 [1]
“带着空箱”到中国买买买成新趋势 “购在中国”蔚然成风
央视网· 2025-05-20 11:42
文旅市场活力 - 2025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 主题为"锦绣山河 美好旅程" 中华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增长 [1] -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 超60%外国游客以体验中国文化为来华主要目的 [10] 科技与文化融合 - 湖北神农架分会场展示12项前沿技术 包括无人机巡检 外骨骼机甲体验 AR/VR设备模拟原始森林 [4] - 智能机器狗伴游 AI导游讲解 国家级非遗项目沉浸式体验 [4] 区域旅游特色 - 广东佛山吸引外国游客体验龙舟打鼓 品尝岭南美食 [5][7] - 四川成都推出裸眼3D版哪吒 视觉效果震撼 [9] 外国游客行为趋势 - 外国游客从传统一线城市下沉至成都 重庆 杭州 青岛 西安等网红城市 [10] - "购在中国"趋势显著 外国游客带空箱来华购物 [10]
中国智慧旅游特展亮相新加坡
新华网· 2025-05-20 08:22
智慧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 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3] -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更加便捷、丰富和个性化的旅行体验,包括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多语种导览、数字化景区管理和文旅IP创意开发 [3] - 新加坡致力于拥抱智慧旅游与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游客体验,提供个性化且便捷的旅行服务 [3] 中新合作潜力 - 中新两国在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上形成天然互补,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3] - 以中新建交35周年为契机,政策红利和科技加持将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往来 [3] - 中新两国在智慧旅游领域积极交流理念、分享经验,共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3] 展览成果与活动 - "创享未来——中国智慧旅游新加坡特展"15日至18日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智企携智慧旅游前沿成果亮相 [1] - 展览吸引了来自中新两国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200余名代表,线上同步观看直播的观众超过72万 [4] - 观众可体验虚拟现实项目如《遇见东坡》《敦煌:时间的守护者》《熊猫的世界》,以及仿生巨兽IP、"云渲染"绿幕拍摄、人工智能多语种透明屏、智慧文博系统等成果 [4] - 多家中方企业与当地文旅机构就合作达成初步意向 [4] 主办方与支持 - 展览由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和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 [6]
“创享未来——中国智慧旅游新加坡特展”成功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7 14:00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创享未来——中国智慧旅游新加坡特展开幕式暨智慧旅游产业沙龙" [1] - 主办方包括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 [1] - 线下参与企业代表200余人 线上直播观众72万余人 [1] - 活动时间5月15日-18日 地点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4] 参与企业与技术展示 - 参展企业包括PICO、博涛文化、宇宙猜想、蓝海彤翔、恒达文博、科大讯飞、绿云软件等 [1] - 展示项目涵盖VR体验《遇见东坡》《敦煌:时间的守护者》《熊猫的世界》、仿生巨兽IP、"云渲染"绿幕拍摄、AI多语种透明屏、智慧文博系统 [4] - 抖音XR/PICO、绿云软件、博涛文化、宇宙猜想等企业高管进行主题演讲 [3] 行业发展趋势 - 智慧旅游通过VR沉浸式体验、AI多语种导览、数字化景区管理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2] - 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推动文旅IP创意开发 [2] - 新加坡致力于数字化转型 提供无缝衔接、个性化旅行服务 [3] - AIGC技术驱动数字文化体验服务创新 [3] 国际合作机遇 - 中新两国在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上形成互补 合作潜力巨大 [2] - 活动促成中新企业对接 达成多个初步合作意向 [4] - 双方探索VR、AI、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创新应用 [2] - 通过优势互补与经验互鉴 有望树立智慧旅游新标杆 [3]
长三角文旅唱响“协奏曲”
国际金融报· 2025-05-16 15:57
长三角文旅协同发展 - 沪苏浙皖32个市(区)旅游协会签署《长三角城市旅游协会一体化合作机制协议》,启动合作机制 [1] - 长三角地区拥有12处世界遗产、超600项国家级非遗及65个5A级景区,旅游业作为区域协同"黏合剂" [3] - 合作机制旨在打破地域壁垒,整合文旅资源,实现共享、线路互通与客源互送 [3] 文旅资源整合与创新 - 32个市(区)旅游协会将推动旅游产业与科技、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3]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3] - 杭州将与上海、南京等口岸城市合作,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出组合产品,吸引外国游客 [4] 区域经济与文旅市场表现 - 2024年长三角地区区域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4% [6] - "五一"假期上海接待游客1650.06万人次,旅游交易总金额201.1亿元 [6] - 江苏接待游客353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62% [6] - 浙江全域旅游人数3114万人次,综合收入39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7% [6] - 安徽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1.4% [6] 文旅一体化发展策略 - 长三角需用好240小时免签政策,整合宣传吸引境外游客 [6] - 通过自媒体创新方式拓展旅游业,在社交媒体上推介风景名胜、特色小吃、非遗等 [7] - 针对新经济、新消费策划新热点,如冰雪经济、乐高乐园等 [7] - 加速推动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市民待遇一体化 [7] 文旅经济带动效应 - 文旅经济可带动区域消费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产品和设施投资 [8] - 以文旅产品开发和景区发展带动生态、城乡风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8] - 文旅消费可带动农产品、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及产业链的就业增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