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搜索文档
时代专论 |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5 08:50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两个结合"理论进行阐述,以下是关键要点总结: 理论创新与体系化 -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1] - 该理论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 -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1] 马克思主义特性 -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2] - 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占据真理制高点,170年来其基本原理仍然完全正确[3] - 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4] "两个结合"内涵 -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包括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 -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5] -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6] 历史实践 -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问题[8] - 通过"两个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 - 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的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典范[6] 文化根基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0]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进取精神[10] - 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包容性决定了文化开放胸怀[11] 现代化路径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12] - "两个结合"使中国道路具有宏阔历史纵深和牢固文化根基[12] - 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2] 理论突破 -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造[13] - "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13]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6]
年轻舞姿跳“活”敦煌壁画(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传承与创新 - 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讲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的故事 自1979年首演以来历经两次改版 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超4000场 累计观众超545万人次 [1] - 舞剧开创了全新的敦煌舞 核心动作"S形"曲线由头、肩、胯弯曲形成 富有民族特色 演员需长时间练习 单个动作需保持两小时 [2] - 近些年舞剧创新编排音乐 融入现代舞元素 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感染力和观赏性 [2] 演员席佳丽的表演与成长 - 席佳丽是《丝路花雨》第26位"英娘"扮演者 也是最年轻的女主角 为融入角色观看电影版不下20遍 反复琢磨人物表演和情绪转换 [1] - 为掌握高难度"反弹琵琶"舞姿 席佳丽3次前往莫高窟观看壁画原型 并在演出中邀请观众上台体验该动作 [2] - 席佳丽已参演《丝路花雨》近200场次 跟随团队到访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逐渐形成个人舞蹈风格 [2]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丝路花雨》以舞蹈形式展现敦煌风采 被称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 即使无台词仍受国际观众赞誉 [3] - 通过青年演员的演绎 舞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激发观众对敦煌文化的兴趣 [1][3] - 演出后观众常表达对敦煌文化的向往 如留言"想去实地感受敦煌文化" 并热情模仿剧中舞姿 [1][2]
汉吉福门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技艺,百年传承
搜狐网· 2025-06-04 21:29
公司概况 - 汉吉福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消费者青睐 尤其是精美的门神画作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1] - 公司拥有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800多项 产品被武汉博物馆收藏并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 [9] - 汉吉福年画制作技艺被评为东西湖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受到《武汉宣传》、长江日报等党媒重点报道 [9] 产品与技术 - 门神画采用纯手绘于丝绢的工艺 使用天然矿物颜料上色 金色部分采用纯度98%以上的金箔堆贴形成立体效果 每幅画耗时数月完成 [5] - 秦琼敬德门神开脸设计独特 面部表情威严中带有慈祥 眼睛设计具有"旺相"效果 秦琼表情冷峻英武 敬德怒目威慑 [7] 市场表现 - 秦琼敬德门神相关视频全网浏览量达9000多万次 胶印年画门神全网及线下销量突破800万套 在陕西、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热销 [9] - 产品线包括高端手绘作品和大众化胶印版本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5][9] 文化传承 - 门神文化源自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秦琼敬德成为主流门神形象 承载忠勇正义的价值观 [2] - 公司积极参与端午非遗演出、锦绣长江非遗展等20余场活动 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10][12] - 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活动 覆盖武汉市多所高校 让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 [12] 行业地位 - 汉吉福门神成为年画创作行业标杆 以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引领行业发展 [14] - 公司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如短视频)与传统工艺结合 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9][14]
“五学并举之书法《千字文》校园计划”在香港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11:13
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鲍俊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 会员总会会长马逢国,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香港教育大学校董会主席黄友嘉,港区全国人大代 表、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委员凌友诗,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高级课程主任李乐华,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 傅伟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吴秋北,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特区 立法会议员陈曼琪等出席当日活动。 鲍俊萍在启动礼上致辞表示,书法不仅是种艺术形式,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展现民族智慧 与修养。希望通过本次计划,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把经典义理内化于心,开展书法与经典结合的 学习之旅。 马逢国致辞表示,这次计划为同学们搭建了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桥梁,让大家在学习书法技艺的同时深 入了解千字文的文化精髓,更能从中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黄友嘉、凌友诗,以及联合出版集团副总裁、中华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会长赵东晓等分别在启动礼上致 辞。(完) 中新网香港6月4日电 (记者 刘大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学并举之书法《千字文》校园计划先 导学校启动礼"3日在香港饶宗颐文化馆举行。 据了 ...
四川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项久久为功的任务
四川日报· 2025-06-03 08:3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四川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工程达23项,包括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 [2][6] - 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0余处,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主体的保护传承体系 [2][6]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已完成近4000件文物修复 [4] 文化遗产研究体系 - 设立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5家古文字研究中心,初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格局 [2][7] - 三星堆发布重点课题20余个,多学科融合研究古蜀文明 [4] - 《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出台,推进《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审议,强化法治保障 [5] 技术创新与展示 - 三星堆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模拟考古方舱,AI数字修复技术复原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7]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动态光影技术展示紫竹观音等石刻瑰宝 [7] - 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和展示 [7]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三星堆文物希腊展后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亮相 [2] - 自贡彩灯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古蜀文明特展在希腊雅典获高度评价,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四川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5] - 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雕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6]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通过互动活动推广非遗文化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最美的风景
央视网· 2025-06-01 20:13
铁路部门端午主题活动 - 公司在全国1000余个客运站车组织开展"我的铁路风景:美好旅途 粽享端午"文化互动活动,将龙舟、粽子造型装饰与非遗手作融入服务场景[1] - 香港西九龙站至张家界西站的G6080次列车设置折纸龙舟教学环节,中原地区列车引入栾川槲包非遗技艺展示,增强旅客文化体验[3] - 赣州西站设立"端午文化角"及手工体验区,通过拍照集福、DIY活动让候车旅客沉浸式参与民俗互动[4] 文化传播形式创新 - 武昌站举办"文化列车千里行"惠民演出,包含湖北大鼓和《瑶光赋》舞蹈表演,岳阳站结合儿童节开展端午知识有奖问答[6] - 阜新站通过海报引导旅客扫码参与"我的铁路风景"互动投稿,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传播[6] - 餐车非遗展台、诗词接龙、心愿墙等多元形式覆盖全国从江南到边疆的客运场景[3][4][6] 服务与品牌建设 - 通过歌舞表演、端午荷包制作等活动提升旅客旅途愉悦度,强化"美好旅途"服务标签[1][4] - "洞庭春"党团员服务队设计融合安全常识的趣味问答,延伸服务场景至儿童群体[6] - 活动以文化纽带增强品牌黏性,旅客投稿旅行照片形成二次传播效应[6]
“荔”争上游,2025新兴龙舟公开赛将于6月激情开赛
南方农村报· 2025-06-01 10:35
赛事概况 - 2025新兴龙舟公开赛将于6月21日至22日在新城镇大南河温氏大桥段举行 [2][3] - 赛事由广东省龙舟协会指导,新兴县人民政府主办,邀请国内及港澳地区高水平队伍参赛 [5] - 参赛队伍包括18支男子公开组22人龙舟队、9支女子公开组12人龙舟队及16支本土大众组12人龙舟队 [6][7] - 男子公开组、女子组及大众组前六名将获得奖金、奖杯和证书 [7][8] 赛事特色 - 赛事吉祥物"禅龙宝"以新兴特产"新兴香荔"为原型设计,融合不锈钢产业、禅意文化及自然生态元素 [9][10][11][12][13][14][15] - 参赛队伍规模较上一届增长20%,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队伍占比超60%,包括上届冠军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等劲旅 [17][18][19][20][21] 赞助与支持 - 温氏股份连续两年独家赞助新兴龙舟赛,强调其与赛事"团队协作、奋勇拼搏"精神的契合,并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22][23][24][25][26] 举办地背景 - 赛事举办地大南河为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入选河流,全长34千米,流域面积331平方千米 [28][29][30][31] - 大南河建设以"环山抱水,融湾入珠"为主题,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政策,构建"一心三带五区百里绿廊"空间布局 [32][33][34][35] 文旅联动 - 新兴县将围绕龙舟赛策划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推动"速度与激情"的夏日盛宴与禅都山水文化体验 [37][38][39]
赓续文化薪火 展现少年风华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清澈的童声拉开整场演出的序幕。开场秀《少年强则中国强》, 融合中国大鼓、武术、舞龙、舞狮等表演形式,展现了蓬勃朝气。舞蹈诗朗诵《离骚·少年志》将诗意 融入舞蹈。舞蹈剧《幻梦奇旅》将话剧、街舞与现代舞融为一体,演绎小小少年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杂技剧《如日凌风》,艺术化呈现"神舟飞天""蛟龙入海",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科技创新的向往与追 求。"一带一路"舞乐表演《丝路风景线》、舞蹈《跨越山海,同心共舞》,带领小朋友们感受多元文化 的美好图景。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1日 04 版) 戏剧《硝烟中的烛光》深情展现了宋庆龄争取国际友好力量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场景,以及创办战时儿 童保育院、用生命守护国家希望的感人故事。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年,主题演出着重通过历史场景剧表演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良好精神风貌。 (责编:袁勃、赵欣悦) 5月31日晚,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2025年"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六 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来自各地的千余名青少年儿童共迎节日。 来自香港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弘扬传统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央广网· 2025-05-31 12:03
传统文化传承 -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承载家国情怀和精神内涵 [1] - 赛龙舟是重要端午民俗,2025年全国龙舟大联动活动黄河口南北龙舟公开赛在山东东营举行,吸引国际参与者如青岛大学法国籍队员 [1] - 戴香包、吃粽子、挂艾蒿等习俗体现端午节文化多样性,该节日为首个入选联合国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 [1] 非遗与现代融合 - 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示范活动在嘉兴开幕,展示裹粽技艺、畲族草木染、云南甲马画等18项非遗项目及古镇集市 [2] -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通过非遗巡游和水乡古镇体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其与当代文化及社会协调 [2] 文化教育与实践 - 燕山大学支教团在青海德令哈市开展包粽子、编织五色索儿线活动,结合屈原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 武警广西总队梧州支队与驻地群众共办"军民同心过端午"活动,强化军民情感与军人使命感 [3] -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屈原诗句阐释家国情怀,强调天下为公、责任统一等价值观 [2][3]
人工智能时代 育人如何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5-31 06:42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 [1] - 优化教师备课授课及课后辅导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 [1] - 作为家庭教育助手改善亲子关系体验 [1]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挑战 - 需解决青少年精神养分来源与保持现实成长感知的问题 [1] - 需防范独立思考能力因AI简化学习任务而弱化 [1] - 亟待建立新规则并重申育人常识锚定发展方向 [1]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培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思想道德资源可帮助青少年树立三观 [2] - "修身齐家""天人合一"等思想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力量 [2] - 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构筑抵御竞争焦虑的心灵堤坝 [2] 人机协同与实践教育 - AI应作为知识工具而非思维替代品保持实践不可替代性 [3] - 需引导青少年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劳动能力 [3] - 技术赋能需坚守育人温度避免越位 [3] 心理健康与成长规律 - 需应对信息爆炸导致的心理焦虑抑郁等挑战 [3] -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打开青少年心扉 [3] - "五育并举"体系可提升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心态 [4] 教育本质与发展方向 - 需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健全心理健康体系 [4] - 技术人文融合需立足教育本真培养报国志向 [4] - 传统文化与人机协同需平衡以坚守人的尺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