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威胁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在澳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澳是友非敌”
人民网· 2025-07-01 15:37
中澳关系核心观点 -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严正驳斥"中国威胁论",指出这是部分国家维系霸权的冷战思维产物 [1] - 强调中国历来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支持者,中澳没有历史恩怨和根本利益冲突 [3][4] - 呼吁共同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4] 军费开支与全球局势 - 2024年北约成员国军费占全球总开支55%,并要求提升至各国GDP的5% [1] - 中国国防开支仅占GDP的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奉行防御性政策 [3] - 军费激增损害各国经济复苏能力,加剧全球发展不平衡 [2] 经贸合作互补性 - 中澳经济结构高度互补:澳大利亚能矿/农产品对接中国14亿人口市场 [4] - 中国工业制成品提升澳大利亚民众购买力与生活品质 [4] - 两国共享贸易航线安全利益,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有维护航线的强烈动机 [4] 国际秩序倡议 -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推动共同发展共享安全 [3] -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 [3] - 70年来中国未主动挑起战争或侵占他国领土 [3] 经济与技术竞争 - 部分国家通过技术封锁和经济遏压制裁中国,导致全球创新放缓 [2] - 中国经济在压力下展现韧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2] - 良性竞争才是世界发展共识,遏制他国进步违背历史潮流 [2]
美国施压澳大利亚增加军费,中国驻澳大使撰文提醒
环球时报· 2025-07-01 06:48
中澳关系与国防开支议题 - 中国驻澳大使肖千在《澳大利亚人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澳是友非敌,批评部分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并煽动澳大利亚提升国防开支 [1] - 文章指出相关国家渲染地区紧张局势是为自身增加军费找借口,大幅提高军费加重财政负担,损害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 [3] - 文章提醒澳大利亚需权衡向"盟主"采购军火或回应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的选择,特别强调中澳经济结构互补且无根本利益冲突 [3] 澳大利亚对国防开支的立场 - 美国主张澳大利亚将国防预算从GDP的2%提升至3.5%,白宫称印太盟友应效仿北约盟友增加投入 [4] -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未直接回应美方要求,强调决策基于国家利益而非外部压力,国防部长表示将评估预算调整 [4] - 澳外长将出席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会议,媒体预测美国可能继续对成员国施压增加军费 [4] 中澳经贸合作前景 - 文章重申中澳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共享贸易航线安全利益,分歧不应影响两国友好关系 [3] - 澳总理计划近期访华,表态将代表澳大利亚利益处理对华关系,未直接评论大使文章内容 [4]
非常严重!欧盟驻华大使承认稀土影响,请求能中方理解并解决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6-27 17:10
稀土短缺对欧洲企业的影响 - 稀土磁铁短缺对欧洲企业造成"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冲击高科技产业和汽车制造业[1][3] - 中国对欧稀土出口量显著下滑,导致汽车、风电设备等行业供应链告急,生产成本攀升[5] - 欧盟高层即将访华,暗示稀土问题若未解决可能影响访问进展[5] 中欧贸易摩擦背景 - 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许可管理是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连锁反应,符合国际惯例且非歧视性[7][9] - 欧盟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并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华为等科技企业[11] - 欧盟近期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被中方指责为"保护主义壁垒"[15] 欧盟的双重标准与舆论操作 - 欧盟将中国稀土管理渲染为"武器化",但自身对华贸易限制未反思[17] - 北约以中国为假想敌扩充军费,同时要求中国保障稀土供应,逻辑矛盾[19][21] - 欧盟2017-2024年对华出口下降30%,却将贸易失衡责任单方面归咎于中国[13] 中国稀土产业战略调整 - 中国加强稀土全产业链管控,从资源开采转向技术研发与出口审批结合[21][23] - 中国未完全停止稀土出口,合规申请仍获批准,但欧盟期望恢复低附加值出口模式不现实[23][25] - 中国稀土管理旨在全球博弈中占据主动,欧盟需以取消不合理限制换取稳定供应[26]
欧盟大使表态,希望在冯德莱恩访华之前,中国能够恢复稀土供应
搜狐财经· 2025-06-27 16:49
欧盟对华稀土供应要求 - 欧盟驻华大使要求中国在下个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前恢复对欧盟的稀土供应 [1] - 欧盟称希望中国理解其对稀土磁铁短缺的恐惧 [3] - 欧盟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仍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并跟随美国对华施压 [3] 冯德莱恩的政治立场与策略 - 冯德莱恩是极端亲美仇华派,试图通过打中国牌拉近美欧关系 [5] - 她在七国集团峰会上向特朗普渲染"中国威胁论",特别提及中国稀土出口限制 [5] - 冯德莱恩的目标包括转移特朗普对欧洲的不满以及争取美国放松对欧关税制裁 [7] 欧盟的双向施压策略 - 欧盟试图通过冯德莱恩访华"要挟"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让步 [9] - 同时欧盟也试图用美国来施压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 [9] - 欧盟缺乏实施"两头通吃"策略所需的实力,导致其处于被动局面 [11] 稀土领域的国际博弈 - 中国在稀土领域对美国形成制约,多次迫使美国让步 [7] - 特朗普与冯德莱恩在稀土政策上达成共识,共同谴责中国的出口管制 [7] - 稀土成为美欧对华政策中的一个关键痛点 [7]
特朗普要求购买美国装备,“爸爸梗”反映双方地位落差,北约峰会让欧洲感受苦涩
环球时报· 2025-06-27 06:46
北约军费目标 - 北约峰会推动成员国将军费从占GDP的2%提高至5%,但目标被质疑为象征性"数字游戏" [1] - 北约宣言仅要求"盟国"而非"所有盟国"同意5%目标,为各国留下灵活解释空间 [2] - 西班牙明确反对5%目标,计划将军费定在GDP的2.1% [2][3] 成员国分歧与应对 - 比利时、卢森堡、斯洛伐克等国探索"灵活方案",未承诺实现5%目标 [4] - 意大利国债超3万亿欧元,难以达到5%目标,建议将基建项目计入军费 [5] - 北约达成折中方案:5%军费中3.5%用于核心支出,1.5%用于基础设施防护 [5] 美欧军火市场博弈 - 特朗普要求盟友将新增军费用于购买美国武器 [1][7] - 美国军工巨头如洛克希德·马丁扩大在欧洲供应链,抢占市场份额 [8] - 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发展欧洲自主军火系统,避免受美国制约 [8] 北约内部矛盾 - 特朗普威胁西班牙"必须在贸易中偿还代价",称将让其支付双倍 [3] - 北约秘书长炒作"中国威胁论",被中方驳斥 [1] - 北约成员国军费已占全球55%,仍要求大幅提升至GDP的5% [1] 峰会后续影响 - 北约"印太伙伴"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领导人缺席峰会 [9] - 民调显示西欧民众对美国领导力信心下降,仅28%认为美国是欧洲安全保障者 [10] - 特朗普"爸爸策略"引发争议,欧洲国家试图通过奉承留住美国 [8][9]
狂的没边了!黑莉扬言:如果不买美债,她当选总统后一定报复中国
搜狐财经· 2025-06-24 13:38
美国政治言论与对华态度 - 美国总统竞选人妮基·黑莉公开威胁若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国债将采取报复措施 通过极端言论吸引选民关注 [2] - 黑莉的言论暴露其试图将美国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 但她在共和党内部民调支持率远低于特朗普和德桑蒂斯 [2][4] - 美国政客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以获取政治资本 相关言论缺乏事实依据 [2] 美国债务危机与经济困境 - 美国国债规模已达31.4万亿美元 2023年1月突破法定债务上限 经济风险持续加剧 [10] - 美联储2022年实施冷战以来最激进加息政策 导致美元贬值并引发全球减持美债 [6][8] - 美国186家银行面临类似硅谷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主因是美联储加息导致国债资产贬值 [10]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 - 多国因美国冻结俄罗斯资产等行为加速"去美元化" 减少美债持有并寻找替代金融渠道 [6] - 美元信誉下降导致长期国债遭抛售 美国被迫通过重新购债对冲加息风险 [8][10] - 美国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政策难以为继 形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 [6][8] 美国经济政策矛盾 - 美联储加息本意为支撑美元地位 却导致美债贬值与投资者兴趣下降的恶性循环 [8] - 美国政府面临通胀压力需紧缩政策 但购债操作又需宽松货币政策 形成政策冲突 [8][10] -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显示美国金融体系脆弱性 直接关联国债市场波动 [10]
日美菲联演模拟“两船相撞”,陆自前高官渲染“中国威胁”,专家:企图限制中方活动
环球时报· 2025-06-19 06:45
联合军事演习 - 日本海上保安厅、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菲律宾海岸警卫队于16日至20日在日本周边首次举行三国联合训练,展示日美菲团结以应对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活动 [1] - 日本派出6000吨级"朝凪"号巡逻舰,美国派出4500吨"斯特拉顿"号巡逻舰,菲律宾派出2265吨"特蕾莎·马格巴努阿"号巡逻舰参与演习 [1] - 演习内容包括模拟船只碰撞场景及救援行动,目的是强调作战准备、协调响应和加强区域合作 [1] - 菲律宾参与演习的船只由日本资助建造,通常用于监视在南海活动的中国船只 [1] 战略意图分析 - 日美菲持续开展联合演习和巡航活动,日本向菲律宾提供武器装备,目的是推动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制造事端 [2] - 日本此举一方面是为减轻中国在钓鱼岛维权巡航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 [2] - 日本已成为最积极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国家之一,经常扮演"组局者"利用海洋问题钳制中国 [2] 钓鱼岛争议 - 日本陆上自卫队前幕僚长岩田清文声称中国在钓鱼岛海域的强硬举动是为"登陆和占领钓鱼岛"做准备 [2] - 岩田清文指责中国海警船频繁进入日本领海,并批评中国海警舰船出动舰载直升机在钓鱼岛海域维权 [3] - 岩田清文称中国海警已做好准备采取可能的夺岛行动,包括升级装备、提升能力和进行专门培训 [3] - 中国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日方言论与中方正常巡航和训练活动无关,是企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限制中方活动 [3]
拿到稀土后,欧盟变脸,取消中欧对话,冯德莱恩找特朗普“告状”
搜狐财经· 2025-06-19 00:54
特朗普贸易政策对欧盟的影响 - 特朗普上任初期采取"敌友不分"的强硬贸易政策 令欧盟面临巨大压力 [1] - 欧盟采取双管齐下策略应对美国压力:强硬表态反制关税威胁 同时调整对华政策寻求合作 [1] - 欧盟高层主动联系中方 表达加强经贸合作意愿 暗示"联华制美"战略意图 [1] 中欧经贸互动 - 中国积极回应欧盟示好 暂停部分"双反"调查 给予稀土出口优惠待遇 [3] - 中国商务部长明确表示将为欧盟稀土出口开设绿色通道 展现合作诚意 [3] - 中欧在电动汽车、白兰地等贸易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用最低价格限制替代加征关税 [4] 欧盟立场转变 - 欧盟单方面取消中欧高层经济对话 借口贸易对话进展缓慢 与事实不符 [4] - 欧盟在G7峰会上转变态度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用磁铁象征性抗议中国稀土政策 [9] - 欧盟试图向美国传递信号 愿意配合"遏制中国"战略 换取美国关税让步 [6][9] 欧盟战略困境 - 欧盟试图通过加剧中美冲突从中渔利 效仿马克龙策略 [9] - 欧盟讨好美国暴露其对美关税威胁的恐惧心理 可能成为美国经济剥削对象 [11] - 欧盟在中美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 难以持续利用"联华制美"策略 [11]
卢比奥对中国“垄断”稀土感到愤怒:美国想要蛋糕,却不愿进厨房
搜狐财经· 2025-06-10 09:24
中美稀土争端 - 稀土出口成为中美贸易和技术争端的重要议题 美国指责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 称其为"不可靠合作伙伴" [1] -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指责中国通过"撒谎 欺骗 黑客攻击和盗窃"获得稀土全球主导地位 但该言论被批逻辑漏洞百出 [3] 稀土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通过30年时间 投入几十亿美元 将稀土加工从"脏活"发展为全球霸主 拥有绿色精炼技术和数百项专利 [5] - 美国因环保法规严格和企业嫌成本高 将稀土开采加工外包给中国 导致自身供应链缺失 [5] - 中国在稀土 核电 太阳能 风能 高铁等领域的长线布局 体现了长期投入的战略思维 [7] 稀土产业现状 -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在于技术先进 规模经济和全产业链布局 美国即使能生产 成本也将高得缺乏竞争力 [7] - 美国缺乏稀土专家和完整供应链 马来西亚曾尝试稀土加工但失败 显示行业门槛高 [7] - 中国通过稀土管制不仅是对美反制 更是巩固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的手段 [8] 产业竞争格局 - 美国在芯片等领域制裁中国后 才发现稀土供应链问题 反映其战略短视 [8] - 西方长期将中国视为廉价代工厂 但中国已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改变产业格局 [8] - 美国需在关税 技术出口和地缘政治等方面让步 才能换取中国稀土 [8]
美国为何总针对中国?英国学者给出答案,美国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6-08 23:49
贸易政策与关税战 - 美国在4月初对全球各国增加关税 但对中国实施选择性豁免后仍持续加码 [5][7] - 加税行为导致美国国内产品价格上涨 民众生活成本上升 中国反而从中获利 [14] - 美国制造业依赖中国供应链 即使高关税下进口中国商品仍比本土生产更划算 [46][48] 产业竞争与科技领域 - 美国联合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加税 指控中国"产能过剩"影响其产业 [11] - 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打压 如华为禁令 并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舆论抹黑 [11][60] - 中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部分领域技术已超越美国 [41] 经济格局与GDP变化 - 中国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 与美国差距持续缩小 [50] - 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长期未恢复 西方国家普遍衰退 中国则保持高速增长 [43][50] -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重振制造业 但产业链脱钩难以实现 [45][62] 意识形态与舆论战 - 美国长期渲染"中国威胁论" 范围从环境 食品延伸到计算机领域 [9][13] - 美国总统发布虚假中国环境污染图片 被证实系伪造 [13] - 美国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加剧 反对加税政策并举行游行 [58] 历史背景与战略误判 - 美国19世纪末通过工业革命崛起 二战后确立经济 军事 科技霸权 [21][23][25] - 美国误判中国发展路径 认为其将依赖美国 但中国坚持自主创新路线 [37][52] - 中国民众凝聚力强 对国家的自豪感挑战美国意识形态优越感 [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