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威胁论
icon
搜索文档
美驻墨西哥大使污蔑中国,我使馆回击:他的言论纯属谎言
环球时报· 2025-07-16 07:00
据彭博社此前报道,该社和民调机构AtlasIntel共同发布的"拉美脉搏"民意调查报告显示,在拉美地区, 尤其是在该地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墨西哥,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呼声正日益高涨。报道认 为,尽管许多拉美国家领导人在努力避免激怒美国,但许多普通民众已认为,相比华盛顿,北京是更好 的经贸合作伙伴。 报道称,在5月接受民调访问的墨西哥人中,近2/3的受访者表示,墨西哥应当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人数远超那些支持与美国深化经济关系的受访者。在巴西,支持加强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受访者略超过一 半。在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多数民众支持与中国开展更多贸易往来。 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15日在社交媒体上回击说,这是"诽谤",并批评美国政府通过加征关税和打压移民 等手段在拉美地区实施霸权。 "美国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不过是其维护自身霸权的借口。从任意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到虐 待外国移民、非法交易武器、捏造罪名制裁他国金融机构,美国正在公然欺凌西半球地区。"帖文写 道,"美国千方百计地给中国设陷阱,给中国扣帽子,却忘记了它才是真正的地区不稳定因素,是地区 的经济和商业威胁,以及发展的破坏者。" 帖文最后强调,美国对中国 ...
中方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22:41
来源:央视新闻 林剑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 敦促日方深刻反 省历史罪责,认真汲取历史教训 ,停止靠渲染"周边紧张局势"和涉华议题为自身强军扩武寻 找借口,以免进一步失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7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日本方面表示,中国在本地区的军 事活动可能会严重影响日本的国家安全。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林剑说,我想你指的是日本刚刚发布的新版《防卫白皮书》。 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抱持 错误对华认知,无理干涉中国内政,炒作所谓"中国威胁"。 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 对,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林剑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关国防建设和军事 活动正当合理,同其他国家开展的军事合作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
有人问美国为什么可以向全世界发起关税战,中国可以吗?
搜狐财经· 2025-07-08 13:01
美国消费市场优势 -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口3亿但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国民消费观念超前,倾向于享受和刺激,赚十块钱花十二块钱 [1] - 美国人在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等方面支出较高,副食品价格相对便宜,但租房和医疗费用可能占家庭收入的50% [1] - 美国是高收入国家,国民普遍采用透支消费模式,几乎没有存款,这种消费习惯支撑了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 [3] 中美经济对比 - 中国虽然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14亿人口摊薄后人均收入仍然较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3] - 中国消费规模远不及美国,需要清醒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应被外媒的"中国威胁论"误导 [3] 美元体系优势 - 美国拥有完善的美元体系,形成覆盖全球的"金融网",国际贸易和外汇交易主要由美元结算 [5] - 美元作为美国货币单位,其发行的美债被世界各国购买,当前美元体系难以被轻易改变 [5] - 美元体系的稳固性支撑了美国不可撼动的世界经济地位 [5]
王毅表态之际,70岁的默克尔,送给欧盟一个忠告,美国彻底急了
搜狐财经· 2025-07-07 15:58
中欧关系发展 - 王毅外长与欧盟高级代表举行战略对话 会谈内容涉及双边关系定位和全球治理合作等多个层面 被视为观察中欧关系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1] - 中方在战略对话中系统阐述对欧政策立场 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试图消除欧盟决策层对"中国威胁论"的疑虑 [3] - 中欧日均贸易额超过27亿美元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紧密的经济联系成为双方关系的压舱石 [3] 欧盟对华政策分歧 - 欧盟委员会倾向于采取更强硬的对华立场 在经贸领域推动"去风险"战略 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态度尤为关键 [3] - 默克尔要求欧盟不应盲目追随美国对华施压 而应基于自身利益制定独立对华政策 反映出欧洲政治精英对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新思考 [3] - 欧盟27个成员国的不同利益诉求使得难以形成统一对华战略 默克尔讲话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有待观察 [7] 欧美贸易摩擦 - 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关税高达50% 汽车关税维持在25%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损害欧洲企业利益并暴露欧美利益分歧 [3] - 默克尔警告若欧盟在关税问题上退让将助长美国贸易霸凌行径 呼吁欧盟团结一致采取反制措施 [1][3] 中欧全球治理合作 -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世贸组织改革等全球性议题需要中欧携手应对 王毅提出加强多边框架下的协调配合 [5] - 中欧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需求成为关系重要纽带 为化解分歧提供动力 [5] 欧洲战略自主趋势 - 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建立"欧洲军"减少对美国军事依赖 德国工业界反思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风险 [5] - 默克尔强调欧盟需要制定独立对华政策 实质是要求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摆脱美国操控实现战略自主 [5] - 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趋势将不可阻挡 [7] 跨大西洋关系变化 - 美国在北约军费分摊 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单边主义做法引发欧洲不满 欧盟认为美国将欧洲视为地缘政治棋子而非平等伙伴 [5] - 默克尔表态折射出欧洲对美欧关系重新定位的思考 呼吁欧洲摆脱对美国过度依赖 [5]
稀土首战告捷!王毅连访欧洲3国送出警告,中方反制已锁定30国!
搜狐财经· 2025-07-05 03:17
中美贸易关系 - 中美表面"休战"但美国正通过全球供应链孤立中国 包括放宽部分出口限制并施压中国加速稀土出口 [3] - 美国试图在美欧、美日韩谈判中引入条款 要求同步收紧对华高科技设备出口 特别是半导体制造工具 [6] - 中国通过稀土供应短缺已对美国军工产业造成影响 洛马公司推迟导弹交付 五角大楼库存告急 [10] 中欧贸易博弈 - 美国对欧盟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7月9日前达成关税协议 否则欧盟商品将面临最高50%惩罚性关税 [5] - 中国对欧盟27国和英国不锈钢产品维持43%关税 韩国部分企业税率达103.1% 印尼税率为20.2% [10] - 欧盟是中国电动汽车最大出口市场 德国每年向中国出口近千亿欧元机械和化工产品 [9][11] 全球产业链影响 - 美国与越南达成"分层关税协议" 越南出口的中国零部件税率飙升至40% 打击中国转口产业链 [5] - 中国精准反制近期对华强硬国家 韩国加强半导体出口管制 印尼背离中国矿业政策 [10] - "去风险"政策若沦为保护主义工具 将加剧欧洲通货膨胀和产业空心化 [11] 半导体行业 - 美国试图强迫欧盟、日韩同步收紧对华半导体制造工具出口 封锁中国产业升级空间 [6] - 美国施压欧洲在半导体设备出口和关键行业投资审查方面对华采取强硬立场 [9]
美报告炒作:五角大楼一级供应商近10%为中国企业
观察者网· 2025-07-02 16:24
美国国防供应链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 - 2024年美国九个关键国防领域中中国企业占一级供应商的9.3% [1] - 导弹防御领域对中国供应商依赖度最高达11.1% 核领域最低为7.8% [1] - 核领域中国供应商数量达534家 较上年增长45.5% [2] - 中国供应商数量超过美国盟友加拿大(405家)和英国(366家) [2] 关键矿产领域的依赖 - 美国1900种武器系统的关键矿产依赖中国供应 [5] - 中国近期对镓、锗、钨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 [4] - 78%美国武器系统使用中国主导的锑、镓、锗等矿物 [5] - 8万件武器零部件使用中国主导的关键矿产制造 [5] 供应链脆弱性分析 - 美国国防供应链被评估为"极其脆弱 缺乏韧性" [1] - 五角大楼供应链中中国可能长期扮演重要角色 [4] - 关键矿产出口管制可能冲击75%以上美国武器供应链 [5] 行业政策动态 - 2023年7月起中国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 [4] - 2024年新增对锑、超硬材料等物项出口管制 [4] - 2024年2月对钨、碲等25种稀有金属实施管制 [4] - 2024年4月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对美出口管制 [4]
美日印澳启动“船上观察员任务”,针对中国?军事专家:本质是维护美国海上霸权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6
四边机制外长会议及联合行动 - 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外长会议于7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 重申对自由开放印太地区的共同承诺 突出维护主权 加强海上安全和建立弹性供应链的决心 [3] - 四国海岸警卫队于6月28日启动首次联合船上观察员任务 登上美国巡逻船斯特拉顿号 从帕劳出发驶向关岛基地 计划参与非法渔船执法行动及相关训练 [4] - 联合行动依据2024年9月四边机制首脑会议联合声明 旨在增强互操作能力并推进海上安全 未来几年将继续在印太地区开展更多任务 [3] 四边机制的战略意图 - 四边机制建立目的是为美国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服务 通过制造区域危机和动荡展示美国在亚太的领导地位 [3] - 日澳印试图借助美国力量展示各自在亚太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共同点是制造中国威胁论以强化各自诉求 [3] - 联合行动本质是通过制造危机确保四边机制存在的必要性 目的是维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并遏制打压其他国家 [5] 中国因素与地区动态 - 外媒将四边机制动向与中国海上行动相关联 渲染中国通过军事基地 海上主张及施压脆弱国家增强在印太地区影响力 [3] - 中国海军航母近期首次越过连接伊豆诸岛与关岛的第二岛链 显示舰艇加速向外推进态势 四国正加紧联合应对 [4] - 美国海岸警卫队近年持续在南太国家专属经济区巡逻并无故检查骚扰中国渔船 联合观察员任务延续此类压制行为 [5] 四边机制内部矛盾 - 日印澳与美国存在贸易摩擦及双边分歧 日本面临增加国防开支压力 澳大利亚担忧奥库斯潜艇项目审查 美印因印巴停火问题争吵 [5] - 美国新政府对多边集团漠不关心 四边机制外长会议的兴奋感和持续性已被不确定性取代 未来面临质疑 [5]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在澳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澳是友非敌”
人民网· 2025-07-01 15:37
中澳关系核心观点 -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严正驳斥"中国威胁论",指出这是部分国家维系霸权的冷战思维产物 [1] - 强调中国历来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支持者,中澳没有历史恩怨和根本利益冲突 [3][4] - 呼吁共同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4] 军费开支与全球局势 - 2024年北约成员国军费占全球总开支55%,并要求提升至各国GDP的5% [1] - 中国国防开支仅占GDP的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奉行防御性政策 [3] - 军费激增损害各国经济复苏能力,加剧全球发展不平衡 [2] 经贸合作互补性 - 中澳经济结构高度互补:澳大利亚能矿/农产品对接中国14亿人口市场 [4] - 中国工业制成品提升澳大利亚民众购买力与生活品质 [4] - 两国共享贸易航线安全利益,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有维护航线的强烈动机 [4] 国际秩序倡议 -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推动共同发展共享安全 [3] -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 [3] - 70年来中国未主动挑起战争或侵占他国领土 [3] 经济与技术竞争 - 部分国家通过技术封锁和经济遏压制裁中国,导致全球创新放缓 [2] - 中国经济在压力下展现韧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2] - 良性竞争才是世界发展共识,遏制他国进步违背历史潮流 [2]
美国施压澳大利亚增加军费,中国驻澳大使撰文提醒
环球时报· 2025-07-01 06:48
中澳关系与国防开支议题 - 中国驻澳大使肖千在《澳大利亚人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澳是友非敌,批评部分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并煽动澳大利亚提升国防开支 [1] - 文章指出相关国家渲染地区紧张局势是为自身增加军费找借口,大幅提高军费加重财政负担,损害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 [3] - 文章提醒澳大利亚需权衡向"盟主"采购军火或回应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的选择,特别强调中澳经济结构互补且无根本利益冲突 [3] 澳大利亚对国防开支的立场 - 美国主张澳大利亚将国防预算从GDP的2%提升至3.5%,白宫称印太盟友应效仿北约盟友增加投入 [4] -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未直接回应美方要求,强调决策基于国家利益而非外部压力,国防部长表示将评估预算调整 [4] - 澳外长将出席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会议,媒体预测美国可能继续对成员国施压增加军费 [4] 中澳经贸合作前景 - 文章重申中澳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共享贸易航线安全利益,分歧不应影响两国友好关系 [3] - 澳总理计划近期访华,表态将代表澳大利亚利益处理对华关系,未直接评论大使文章内容 [4]
非常严重!欧盟驻华大使承认稀土影响,请求能中方理解并解决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6-27 17:10
稀土短缺对欧洲企业的影响 - 稀土磁铁短缺对欧洲企业造成"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冲击高科技产业和汽车制造业[1][3] - 中国对欧稀土出口量显著下滑,导致汽车、风电设备等行业供应链告急,生产成本攀升[5] - 欧盟高层即将访华,暗示稀土问题若未解决可能影响访问进展[5] 中欧贸易摩擦背景 - 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许可管理是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连锁反应,符合国际惯例且非歧视性[7][9] - 欧盟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并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华为等科技企业[11] - 欧盟近期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被中方指责为"保护主义壁垒"[15] 欧盟的双重标准与舆论操作 - 欧盟将中国稀土管理渲染为"武器化",但自身对华贸易限制未反思[17] - 北约以中国为假想敌扩充军费,同时要求中国保障稀土供应,逻辑矛盾[19][21] - 欧盟2017-2024年对华出口下降30%,却将贸易失衡责任单方面归咎于中国[13] 中国稀土产业战略调整 - 中国加强稀土全产业链管控,从资源开采转向技术研发与出口审批结合[21][23] - 中国未完全停止稀土出口,合规申请仍获批准,但欧盟期望恢复低附加值出口模式不现实[23][25] - 中国稀土管理旨在全球博弈中占据主动,欧盟需以取消不合理限制换取稳定供应[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