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
icon
搜索文档
模压成型装备行业景气度回 升伊之密管理层称公司在手订单饱满
证券日报· 2025-04-29 02:4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0.63亿元,同比增长23.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8亿元,同比增长27.42% [2] - 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24.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14.29% [2] - 下游需求稳中有升,在手订单饱满,生产紧张有序,主要集中汽车、家电、3C、日用品等行业 [2] 下游行业需求 - 汽车行业占比最大,国内新能源汽车表现良好 [3] - 家电行业在"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迎来积极开局 [3] - 3C电子行业保持稳健发展,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和智能设备需求增长 [3] 产能建设与产品创新 - 全球产能升级,向工业4.0制造模式转型 [3] - 发布NEXT2两板式压铸机、A6高端智能系列注塑机、A3系列橡胶注射成型机等新品 [3] - UN2400D1MMultiPro七射多物料注塑机、3200T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等重点项目成功交付 [3]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布局 - 推出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采用压铸和注塑工艺结合的"一体化"成型方式 [4] - 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大型关键零部件如电机零件与中控仪表板横梁 [4] - 镁合金结构件在轻量化方面优势明显,半固态注射成型工艺因性能和安全环保受关注 [4] 行业发展趋势 - 模压成型装备行业加速发展,企业技术升级和规模提升增强全球竞争力 [5] - 全球市场空间广阔,需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5]
【2025年一季报点评/瑞鹄模具】25Q1净利润高增,可转债扩产放量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Q1公司营收达7.47亿元,同比增长47.76%,环比增长6.98%,主要受益于模具交付量增加及智界R7集中交付 [2] - 2025Q1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28.49%,环比微降0.31%,在奇瑞Q1销量环比下滑27%导致投资收益减少1000万元的背景下仍保持稳定 [2] - 2025Q1毛利率25.00%,同比提升1.2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82个百分点;净利率14.88%,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03个百分点 [2] - 三费费用率4.49%,同比下降1.8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14个百分点,其中研发费用率3.93% [2] 业务发展动态 - 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在手订单38.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8%,涵盖冲压模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AGV移动机器人等 [3] - 汽车零部件业务(冲焊件、一体化压铸结构件等)2024年产能逐步释放,成为重要增长点 [3] - 装备业务启动AI技术赋能模具设计,开发智能协作机器人并推进黑灯工厂落地,自动化产线及AGV机器人产能规模提升 [4] - 拟发行8.8亿元可转债,用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研发产业化项目 [4]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0亿元、5.70亿元、7.13亿元,对应EPS 2.15元、2.72元、3.41元 [5] - 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18倍、14倍、11倍 [5] - 2025年预计营业总收入33.32亿元,同比增长37.43%,2026-2027年收入增速分别为38.38%、27.55% [6] - 2025年归母净利率13.52%,2027年降至12.12%;ROE从2025年17.07%提升至2027年18.07% [6] 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 - 2025年流动资产预计60.87亿元,较2024年增长55.7%,主要因货币资金及存货增长 [6] - 2025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预计7.7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4%,资本开支4.57亿元 [6] - 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57.69%升至2025年64.17%,主要因扩产导致负债增加 [6]
宜安科技转型“十字路口”:去年净利大幅下滑逾七成,新业务何以打开成长天花板?|上市莞企年报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5:3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6.52亿元同比下滑3.19% 归母净利润100.5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70.49% [2] - 扣非后实际亏损2738.39万元 连续三年主业亏损 较2023年亏损3644.52万元有所收窄 [2] - 2019-2024年营业收入从14.31亿元增长至16.52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仅2.9% 远低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 [2] 盈利能力 - 综合毛利率从2019年25.3%降至2024年13.5% 接近腰斩 [5] - 镁制品毛利率从2020年14.5%骤降至2024年1.8% 铝制品毛利率维持在17.18%但较行业高峰期大幅缩水 [5] - 呈现明显"增收不增利"特征 传统业务面临严峻价格竞争利润空间被挤压 [2][3] 业务板块表现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10.53亿元同比增长2.08% 增速较2023年15.6%明显放缓 [4] - 铝制品收入同比下降10.22%至7.07亿元 镁制品收入微增0.61%至5.76亿元 [6] - 液态金属收入增长16.41%至1.23亿元 占总营收7.43% 有机硅胶收入增长1.06%至1.02亿元 [6][8] 行业环境与竞争 - 新能源汽车市场陷入价格战 平均降价幅度达15%-20% 价格压力传导至上游零部件企业 [4] - 液态金属领域面临比亚迪电子 长盈精密等企业加速布局 先发优势正被蚕食 [8] - 折叠屏手机市场爆发 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超30% 中国市场约917万台 [7] 研发与创新 - 2024年研发费用8886.94万元同比下降4.24% 研发费用率维持在5.4% [7][9] - 研发聚焦三大领域: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 液态金属应用技术 生物可降解医用镁合金 [7] - 累计拥有有效专利314项 2024年新增31项 液态金属铰链结构件已实现产业化供货 [8] 新兴业务进展 - 液态金属业务成为增长最快板块 已为多家主流手机品牌供应铰链结构件 [7][8] - 生物可降解镁骨内固定螺钉完成临床试验 正在向药监局递交注册申请 [9] - 新兴业务前景广阔但规模尚小 短期内难以贡献显著业绩 [3][9] 战略应对措施 - 优化生产工艺 拓展一体化压铸技术应用 开发电机 电控 电池包等新产品 [6] - 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如液态金属汽车应用 但相对于整体营收仍显不足 [6] - 面临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的重要课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