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
icon
搜索文档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新华社· 2025-06-23 10:47
文化考察与文物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7月26日考察四川德阳市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并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 [3][6]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 展示古蜀文明 馆内陈列"通天神树" 青铜纵目面具等珍贵文物 [6] -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其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实证 [6] 文物修复进展 - 近两年时间已有4000多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得到修复 由约200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完成 [7] - 青铜神坛底座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AI智能计算模拟还原 其相对完整形态已展露 [7] - 四川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相继在三星堆博物馆挂牌 [7] 考古新发现 - 在三星堆月亮湾燕家院子附近发现高等级建筑基址等400多处 出土陶器 玉器等4000多件 [8] - 该区域被确认为三星堆玉石器的"生产车间" 年代比祭祀坑更早 [8] - 新发现为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悠久 多元一体增加了新证据 [8] 未来工作方向 - 六个祭祀坑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有待修复 新确认的三星堆古城水门 城门等遗存逐步勾勒古城布局 [9] - 世界遗产主题馆 "都广之野"沉浸式空间等新展馆 新展陈正在建设中 [9] - 考古工作者将继续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 整理 阐释工作 努力让三星堆讲好中国故事 [9]
田野考古的足迹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41
考古学家徐光冀的学术生涯 - 徐光冀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深耕70年,见证了中国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1] - 作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组成员,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物保护规划《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1] - 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参与中线、东线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1] 学术背景与早期考古成就 -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2] - 24-48岁主要从事史前及青铜时代考古,是内蒙古考古队创始人之一 [2] - 发掘药王庙、夏家店、南山根等重要遗址,首次从"细石器文化"中分析出富河文化 [2] - 确立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建立辽西地区史前至青铜时代年代序列 [2] - 发掘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400多件彩绘陶器,部分显示与中原夏商青铜器的联系 [2] 邺城考古研究 - 48岁起主持邺城遗址考古发掘,10余年基本廓清遗址平面布局并建立年代序列 [3] - 确立曹魏邺城单一宫城制和城市中轴线,开创中国都城布局新阶段 [3] - 领导磁县北朝墓群调查,重点发掘湾漳北朝壁画墓 [3] - 主持编写的《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成为北朝墓葬发掘报告样板 [3] 后期工作与传承 - 1994年后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指导全国考古工作 [4] - 2023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标志40年考古成果 [4] - 88岁高龄仍每天工作6小时,指导《邺城:198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编纂 [4] - 坚持"田野里面要解决清楚的事情必须在田野里解决"的工作理念 [4]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科技日报· 2025-06-20 11:07
◎科技日报记者 刘 侠 江 耘 颉满斌 编者按 不久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从华夏文明起源到礼乐之邦传承,从早期城市发 展到多元文化交融……历史的画卷被考古工作者勾勒得愈发清晰。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解读"2024年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带您进入考古一线,感受那些文明探源过程中的科技之力。 同时,考古队也以"治水"为突破口,通过修建木质遗物沉降池与分类工作室,为脆弱文物打造"恒湿恒 温"的微型生态舱。此外,团队采用定期换水、化学加固等科技手段,使这些沉睡万年的木构件保持结 构稳定,尽全力构建了遗址系统性保护体系。 "濛溪河遗址新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数据清晰展现了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全新的历史场景,填补了东 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领域的关键时间、空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空白。"郑喆轩说。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 临洮寺洼遗址入选。这些遗址的发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江上游到黄河中游,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这些遗址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文 明起源的"时空门"。数万年前的远古 ...
【省文物局】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发布
陕西日报· 2025-06-20 06:44
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 - 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近日发布 规划范围东至刘家沟村 西至毛王沟村 南达兰池大道 北至高干渠 总面积约703公顷 [1][2] - 主题定位为"大秦帝都 一统之地" 集中展示秦从方国 王国到帝国的发展历程 主要展示对象为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 [2] - 重点展示核心宫殿区 国家府库遗址 手工业作坊遗址等遗存 计划分三期建设 [2] 公园建设分期规划 - 近期推进核心宫殿区展示工程 重点实施秦咸阳宫(一至六号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完成入口区域 标识展示系统 解说系统及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2] - 中期持续完善体系 实施牛羊沟回填及遗址展示工程 完成手工业作坊遗址 道路遗址 界沟遗址等专题展示 优化交通体系与内部游览线路 [2] - 远期形成规模效应 重点实施西界沟展示工程 维护更新展示设施 基础设施及游客服务设施 推动遗址公园与文化旅游 学术研究 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2] 公园空间格局规划 - 构建"一核三轴两廊六片区"格局 "一核"为秦咸阳宫保护展示核心 "三轴"包括秦汉历史文化主轴 大汉紫道景观展示次轴 大秦遗址保护展示次轴 [3] - "两廊"为秦汉文化联系廊和秦宫古道体验廊 "六片区"包括农田景观展示片区 府库遗址展示片区 民俗休闲展示片区 秦汉文化体验展示片区 大秦文旅融合展示片区 公园入口综合服务片区 [3] - 目前已建成开放区域面积约140公顷 包括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大秦文明园 大汉紫道文物主题游径 秦汉考古基地等 [3]
“宇宙之眼”将开启暗物质与银河系探秘之旅
科技日报· 2025-06-19 10:18
天文台建设与设备 - 鲁宾天文台耗资8.1亿美元,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能源部运营,位于智利帕穹山伊尔佩恩峰,预计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1] - 天文台核心装备为8.4米口径西蒙尼巡天望远镜,搭载32亿像素LSST相机,每3天绘制一次南部天空全景 [3] - 望远镜采用三镜光学系统,主镜与三级镜由整块玻璃黏合,设计紧凑同轴,减少机械振动,支持每40秒快速转动拍摄 [3] - LSST相机重3吨,配备1.5米直径镜头和6个滤镜,视场达9.6平方度(满月面积的45倍),每晚产生20太字节数据 [3] 科学使命与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包括绘制全景宇宙地图、追踪暗物质、发现数百万颗太阳系天体、预警近地威胁、解码银河系结构 [2] - 可探测90%直径超140米的近地小行星,并识别柯伊伯带数万新天体,助力研究行星起源与太阳系演化 [7] - 通过追踪200亿个遥远星系的引力特征,探究暗物质分布与暗能量作用 [6] - 软件系统运用机器学习实时分析数据,每晚生成超800万条异常现象预警,支持全球天文学家协作研究瞬变事件 [5] 数据开放与科研影响 - 所有观测数据(包括校准图像和实时警报)将免费向全球科学界开放,打破专业与业余界限 [7] - 计划于6月23日发布首张全彩星空照片,以空前清晰度展示大量恒星 [7] - 数据将帮助重构银河系演化史,斯坦福大学专家称其为研究银河系历史的"金钥匙" [7] - 观测范围覆盖可见光天文学几乎所有领域,或成人类史上最强大天文台 [8]
广西南宁新发现一批洞穴遗址、大石铲遗址等 采集各类遗物400余件
央视新闻· 2025-06-18 13:13
考古发现概况 - 广西南宁市新发现史前遗址17处、化石点1处、大石铲遗址2处,采集各类遗物400余件 [1] - 遗址类型以居址为主,少量可能为岩洞葬,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 [1] - 实地踏查洞穴200余处,进一步丰富了广西第四次文物普查成果 [1][6] 遗址具体发现 - 敢防洞遗址采集遗物100余件,包括穿孔石器、砍砸器等,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3] - 敢大洞采集遗物60余件,以石斧、石锛为主,质地细腻且通体磨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 [3] - 牛洞遗址发现石器、陶器及玉环残片,文化内涵丰富,年代可能跨越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商周 [4] 大石铲遗址新发现 - 外山大石铲遗址新发现石铲碎片及砺石等器物 [6] - 三朝屯大石铲遗址复查发现1件大石铲毛坯,推测两处遗址可能存在祭祀遗存 [6] 考古研究意义 - 调查成果为南宁地区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序列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6] - 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但更深入认识需依赖后续考古工作 [6]
占地一万亩的秦咸阳宫遗址公园怎么规划?
新浪财经· 2025-06-17 19:48
秦咸阳城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专制的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秦帝国巅峰的见证。近日,国家文物局完成了新一批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陕西省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其中,总面积达1万亩的这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到底是怎么规划的?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年代从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206年,是战国时秦国到统一秦王朝的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见证了秦从方国、 王国到帝国的重要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中国都城规划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秦咸阳城遗址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2010年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约一万亩,据文物陕西报道,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大秦中枢、六合一统"陈列展览以全新视角系统诠释秦咸 阳城的内涵价值,具备较好展示利用条件的宫殿建筑基址已部分开放展示,协同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和秦汉考古基地等载体,大力开展公众考古、文 化研学活动。 见证秦从方国、王国到帝国的发展历程 广义的秦咸阳城包含南北城区、多处公王陵及数千座墓葬组成的陵墓区、上林苑为主的园囿区等部分,涉及范围横跨渭河南、 ...
不断揭开三星堆的秘密
四川日报· 2025-06-17 08:32
温暖嘱托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 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2023年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时强调 回访看变 6月5日,三星堆遗址燕家院子点位考古工作阶段性结束。考古人员在该点位不仅发现三星堆玉石器 作坊,还发现一处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由人工堆筑而成的土台,推测使用年代上限不晚于商代中期。 与此同时,针对三星堆古城门、水门以及道路交通体系的系统调查勘探,正在进行。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 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 有力的考古实证,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要求。近两年来,三星堆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 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多项并进,不断揭开三星堆秘密的同时,持续擦亮三星堆的文化名片。 燕家院子再发现人工土台和大型房屋基址 ...
“大河村”入选国家队 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河南日报· 2025-06-15 08:05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馆及入选情况 - 6月14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 同时"河南省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河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1] - 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拥有全国最集中大遗址分布 已探索出"生态保遗"郑州模式和"远离老城建新城"洛阳模式 将遗址保护与生态建设 城乡发展有机融合 [1] - 目前河南省拥有8处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包括殷墟 隋唐洛阳城等 另有9处进入立项名单 全省建成开放遗址博物馆18座 [1]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详情 - 该项目是河南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示范项目 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部 包含遗址核心区保护展示 新建博物馆 原始生态修复等工程 [2] - 大河村遗址经50多年考古发掘 证实为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及夏商文化的古代聚落遗址 年代跨度7000-3500年 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2]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作为重要节点项目开馆 新馆通过数字化 沉浸式手段全景展示仰韶文化 填补国内该领域展示空白 [2] 其他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此次另有9处遗址公园入选 包括山西省陶寺 内蒙古萨拉乌苏 浙江上山 安徽双墩 山东大汶口 湖北铜绿山 四川宝墩 陕西秦咸阳城咸阳宫等 [3]
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烈士遗骸鉴定研究进展 - 课题组2015年首次承接2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的DNA鉴定任务 通过Y染色体遗传类型推测地理来源 为寻亲家庭提供希望 [1] - 2015-2018年累计收集8个遗址572具烈士遗骸 涵盖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等多场战役 2019年成功确认邹开胜烈士身份并通过遗腹女DNA比对验证 [1] - 基于前期成果完成国家英烈DNA数据库一期建设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 吕梁烈士墓地综合研究 - 2023年对方山县南山革命烈士墓开展系统发掘 首次实现DNA鉴定与颅面复原结合 使49名无名烈士平均年龄20.5岁、最小不足14岁的数据得以披露 [2] - 体质鉴定显示烈士遗骸存在多处弹孔、眶上筛变等病理特征 揭示长期营养不良及轻步兵高强度行军导致的中老年退行性关节疾病 [2] - 成功帮助崔玉岐老人寻获三叔崔海治烈士遗骨 证实墓地原为战地医院遗址 [2] 雪村战斗遗骸新发现 - 2024年雪村遗址鉴定显示非战斗人员占比显著 其中女性占24%、婴幼儿占33% 锶同位素证实为当地村民与山西籍战士共同突围 [3] - 发现3名年轻士兵与6名1-6岁幼儿同箱遗骸 印证部队护送妇孺突围的悲壮史实 [3] - 南方烈士遗骸鉴定面临植被覆盖挑战 依赖当地民众世代守护才得以保存墓址 [3] 研究范式升级与社会价值 - 研究团队实现从DNA寻亲到历史场景复原 再到英烈故事传播的三阶段转型 [4] - 科技考古手段使"艰苦卓绝""军民鱼水情"等历史概念获得实物证据支撑 [2][3] - 项目成果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凸显 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强化集体历史记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