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融合

搜索文档
多家企业与巴中达成茶叶购销协议,签约金额1.56亿元 巴中茶产业 香飘茶博会
四川日报· 2025-05-21 11:02
茶产业发展现状 - 巴中全市茶园面积达55.5万亩,干毛茶产量1.6万吨、综合产值达65亿元 [5] - 2024年巴中春茶产量预计达8300吨、产值近10亿元 [7] - 茶博会上巴中28家茶企参展,39个茶叶单品获"金奖茶叶",签约金额1.56亿元 [5] 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南江县联合研发"南江红"红茶,凸显品种独特香型 [5][6] - 平昌县推广"人工精采+机械快采"模式,提升茶青下树率并降低企业成本 [7] - 四川秦巴鸿源茶业引入智能化设备,日加工量突破600斤,茶叶品质更稳定 [7] 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 - 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将茶叶用于奶茶原料加工,开拓茶饮料新赛道 [8] - 平昌县望京镇通过电商直播销售茶产品,突破地理位置限制 [8] - 俄罗斯客商在茶博会现场采购1800袋"秦巴鸿源工夫红茶" [8] 品牌建设与区域合作 - 南江县推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轮驱动模式,茶叶综合产值突破6.8亿元 [9] - 四川富润企业重组投资与南江县元顶子茶场合作采收夏秋茶,提升产业附加值 [8] 茶旅融合新业态 - 平昌县金宝山浙川茶旅融合产业园2024年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旅游收入320万元 [10][11] - 云顶茶乡景区开发亲子乐园、研学课程等项目,预计2027年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3亿元 [11] - 巴中已建成3个茶旅融合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巴中云顶"科创示范园 [12]
喜看茶山变“金山”——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环球网· 2025-05-19 10:44
陕茶1号品种发展 - "陕茶1号"是陕西省首个自有茶树品种 2004年登记为国家茶树品种 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良种 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 [3] - 该品种具有发芽早 芽叶肥壮 干茶翠绿显毫 汤色嫩绿清澈等特点 适应力强 已在11个省域示范种植 推广面积达10多万亩 [3] - 2024年销售茶苗1500万株 被作为陕西省唯一茶叶适生优良品种在全省推广 [3] 汉滨区茶产业规模 - 全区现有茶园21.5万亩 年产量突破1万吨 建成"陕茶1号"良种繁育基地500亩 [7] - 培育茶叶园区56个 加工企业78家 入选全国茶业重点县域 [7] - 以"陕茶1号"为主导品种的茶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特色产业 [7] 企业经营模式 - 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周边村民因茶致富 村民采摘春茶日收入100-200元 [4] - 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连片优质茶园1200多亩 建成5000平方米茶庄 打造农旅综合体 [5] - 2023年东旭茶庄年均接待游客7000多人 2024年为8000多名学生提供研学服务 [5] - 2017年以来东旭公司共带动867户2560人增收 2024年户均涉茶收入达1万元 [5] 销售渠道创新 - 周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通过直播带货 2024年线上全平台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6] - 企业陆续开通多家网上店铺和短视频平台直播间 全力开拓"云端"市场 [6] 产业升级措施 - 加快标准化茶园建设 推广"陕茶1号"等适栽品种 打造绿色生态茶园 [7] - 应用有机质改良土壤 生物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 加快"机器换人"步伐 [7] - 利用夏秋茶丰富产品类别 延链强链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7] 政府支持政策 - 汉滨区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功能定位和富硒资源优势 推动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2025年将强化链主企业建设 培育技术人才队伍 完善"安康富硒茶"标准 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8]
崂山茶香
经济日报· 2025-05-17 06:55
崂山白茶产业现状 - 崂山茶以绿茶著称,但崂山白茶的存在鲜为人知,近期通过茶艺展演活动提升认知度 [2] - 崂山茶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但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包括复合型、高层次及稳定扎根行业的人才 [2] - 崂山白茶采用独特的"不炒不揉"工艺,对水温控制要求极高,以激发"兰花香"等特质 [1] 教育与产业融合 -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茶艺与运营复合型人才 [2] - 学校在3个学院开设茶相关课程,每年覆盖500余名学生,并通过茶艺社团和校企项目推动理论落地 [3] - 计划新增茶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围墙",采用"师徒制"深化实践能力 [3] 创新与市场拓展 - 崂山白茶创新产品如"冷萃白牡丹""桂花白茶特调"成为爆款,吸引年轻消费者,拓展新式茶饮市场 [3] - 茶农通过校企合作学习直播运营技能,覆盖采青、炒制到品鉴的全产业链展示,提升线上销售能力 [2] - 青岛北崂茶业推动"茶旅融合"模式,以文化赋能传统茶厂,探索从机械制茶向文化品牌转型的新路径 [3]
西湖茶农复刻“梅茶共生”传统景观
杭州日报· 2025-05-13 10:50
文化传承与生态实践 - 西湖街道梅家坞村、翁家山村茶农自发组织茶园植树活动,共种植八棵果梅树苗和两棵白玉兰树苗,旨在重现传统文化景观并构建新型茶园生态体系 [1] - 村民徐名骏受《西湖龙井茶诗词》启发,书中收录899首唐代以来相关诗词,包括明代王稚登描绘"梅茶共生"场景的诗句,推动其恢复诗中美景的实践 [1] - 历史记载显示梅茶间作自古存在,梅树根系可固氮改良土壤,树冠提供遮阴,果实用于制作传统糖桂花,体现生态协同价值 [1] 产业升级与茶旅融合 - 活动通过打造差异化茶园景观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从茶叶经济延伸至茶楼经济、茶园经济,促进茶文旅、茶研学等多元业态 [2] - 栽种新梅形成"茶香梅韵"特色景观,吸引游客观光打卡,推动茶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2] - 村民实践表明传统单一作物管理观念转变,多样化种植系统被认可为可持续发展方案 [1]
7分钟一趟动车!最近这座城市客流猛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8 08:45
信阳茶文化节与茶产业 - 第33届信阳茶文化节在河南省信阳市开幕,恰逢信阳毛尖春茶采摘圆满收官,进入加工与品鉴黄金时节 [1] - 信阳毛尖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吸引众多旅客慕名而来 [1] - 茶产业与特色旅游、绿色餐饮、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茶园变景区,吸引大量旅客乘坐高铁观光游览 [6] "信阳毛尖号"动车组列车 - 自2025年1月起,信阳至武汉、北京开行D37/38次"信阳毛尖号"动车组列车,由16节车厢组成,可同时满足近1000名旅客出行 [1] - 列车车厢内展示信阳文旅元素,如头枕片、小桌板、LED屏等,重点展示信阳毛尖茶等特色文旅资源 [3] 信阳东站交通与服务 - 信阳东站作为服务豫南茶产业的重要交通节点,连接多个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每天有100多趟动车经停,平均不到7分钟一趟 [3] - 信阳东站深化"信好有您"服务品牌,推出"一人受理联动全站"服务链,打造购票省心、候车舒心、进站安心、遇事放心、出行称心的全流程"五心"体验 [6] - 针对老、幼、病、残、孕重点旅客群体,拓展"温馨服务接力卡"服务范围,亲情服务贯穿每一个环节 [6] 高铁对采茶工与旅客的影响 - 采茶季大量采茶工从安阳、漯河、驻马店等地乘火车来到信阳,武汉到信阳高铁最快39分钟,驻马店到信阳高铁仅需30分钟 [5] - 高铁便捷性解决采茶工出行难题,满足茶园用人需求,实现务工效率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5] - 旅客早上乘高铁到信阳东站,再坐40多分钟汽车即可到达茶山,感受茶园美景并采购信阳毛尖 [8] 信阳文旅资源与特色 - 信阳文旅资源包括鸡公山云海、南湾湖鸟岛秘境、田铺大塆青石巷等,适合全家人出游 [7] - 特色美食有信阳羊肉汤、固始鹅块、清炖南湾鱼头等,吸引旅客前来解锁 [7]
英德红茶成五一出游“顶流”!超11万人次进茶山喝红茶
南方农村报· 2025-05-05 22:04
五一假期英德红茶旅游热潮 - 五一假期英德市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 其中茶旅融合景区接待11.41万人次 [6][7] - 英德红茶成为大湾区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出游首选 体验采茶之旅和品尝"世界高香红茶" [2][3] - "奔县游"和"乡村游"成为旅游新风向 茶企推出采摘、研学、露营等多元文旅项目 [4][5] 英九庄园创新茶旅体验 - 英九庄园推出"茶咖"跨界产品 五一期间正式开业并推出限定特调 第二杯半价赠送茶冻 [9][10][11] - 庄园设置1800平方米草坪野餐区 设计趣味游戏和亲子活动如茶农体验、水果奶茶DIY [15][16][17] - 智慧茶厂展示智能化采茶设备 让游客感受科技赋能传统茶业 五一接待游客13881人次 [18][19][20][21][22] 红旗茶厂工业遗产活化 - 红旗茶厂作为国家工业遗产 五一五天接待游客约4.14万人次 单日最高客流近1.5万人 [25][26][27] - 推出四大营销活动包括摩友福利、集章挑战、红旗小课堂和新中式茶局 [28][29][30] - 亲子家庭可体验"采茶制茶"全过程 学习传统制茶工艺 [36][37][38] 积庆里茶山文化融合 - 积庆里特邀广西山歌文化网红达人现场表演 融合网络热梗与传统山歌 [41][42][43][44][45][46] - 推出策马茶山、擂茶粥制作、非遗手作等DIY活动 酒店还举办天灯塔火节、山湖徒步节 [49][50][51][52] - 主打"五一来英德积庆里"的宣传口号 吸引游客参与茶山文化活动 [52] 英德茶趣园低价引流策略 - 英德茶趣园五一期间每日自驾游人数突破3000人次 单日最高达5000人次 [57][58][59][60] - 推出38元畅玩景区政策 包含地质科普园、假山瀑布、状元楼等多种景观 [61][62] - 客源以珠三角为主 也有香港、江西等地游客 带动红茶销售额同比增长20% [62][63]
以“绿”生“金”,句容茶产业链发“新枝”
新华日报· 2025-05-05 06:09
文章核心观点 句容市出台方案实施五大行动推动茶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通过规范流程、科技赋能、茶旅融合等方式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1] 规范流程统一标准 - 江苏句容茅山长青茶业有限公司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总结茅山长青制作工艺形成企业标准,此前团体标准品控不足、操作不明晰致茶叶品质良莠不齐 [2] - 新制定的标准涵盖茶园管理、生产加工技术流程及手工和机械制茶工艺规范,将组织全市茶企免费培训并向符合标准茶企授权商标使用 [3] 科技赋能富民增收 - 下蜀镇窑业茶场修剪芽头便于机采夏秋茶供应茶饮企业和奶茶店,亩均效益达2万元,吸引周边茶场加盟,当地夏秋茶总面积达1400亩,茶农淡季收入增加 [4] - 白兔镇龙山茶场研发红茶新品种,镇江市农科院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本地的优质红茶制备工艺技术,句容年产红茶121.67吨,产值约2800万元 [5][6] 茶旅融合香飘万里 - 后白镇张庙茶场因种花成网红打卡处,句容推出一批茶旅融合景点,“茅山长青”茶旅二日游线路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7][8] - 句容市农业农村局计划开发“茅山长青”品牌系列衍生品,将保健茶饮纳入统一管理,让茶农享受品牌价值提升红利 [8]
千年茶韵 浉河飘香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4-30 10:57
行业概况 - 2025中国绿茶品牌大会以"绿茶发展 品牌引领 毛尖源地 山水浉河"为主题,聚焦绿茶产业升级,吸引全国300余家单位参会搭建合作平台 [1] - 浉河区种茶历史达2600多年,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献记载其茶叶品质自唐代起备受赞誉 [2] - 信阳毛尖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章,近年累计获30余项国家级荣誉 [3] 产业规模 - 浉河区现有茶园面积63.5万亩,年产量5.7万吨,涉茶综合产值突破117亿元 [4] - 茶旅融合成效显著,2024年茶主题旅游接待量1630万人次,创收69亿元 [6] 产业升级举措 - 品种培优:投入1500万元建设"信阳10号"种质资源圃,良种覆盖率已达20% [4] - 品质提升:推出区块链溯源体系覆盖2.54万亩名茶山头,实现品质可追溯 [4] - 生态建设:40%茶园(25万亩)达生态标准,绿色生态茶园占比超95% [4] - 科技支撑:大别山实验室2024年揭牌,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4] 品牌与营销 - 打造"信阳毛尖521"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央视等平台提升影响力 [4] - 连续举办32届茶文化节,结合短视频大赛、非遗市集等活动扩大品牌传播 [6] 茶旅融合 - 开发"八大山头九道湾"精品线路,融合采茶体验、沉浸式文化展示等业态 [5] - 创新茶主题民宿、茶香露营基地及茶衍生品(茶多酚面膜、毛尖冰激凌)延长产业链 [5] - 茶旅标杆项目包括嘉木饮茶庄园宋代点茶体验、文新茶村等网红打卡地 [5]
云间有茶 缘起浉河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4-30 10:57
茶产业概况 - 浉河区拥有2600多年种茶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信阳毛尖久负盛名 [1] - 信阳毛尖195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 -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地理与生态优势 - 位于北纬32°黄金产茶带核心区域,年均气温15.2℃,空气湿度75% [2] - 森林覆盖率高达70.1%,酸性红壤有机质含量达3.8% [1][2] - "五云两潭一寨"八大名茶山头昼夜温差超10℃,茶树生长周期延长20% [2] 产品品质 -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26%以上 [2] - 数字化智能生产线使加工效率提升4倍,品质稳定性达领先水平 [5][6] 产业规模 - 现有茶园63.5万亩,茶叶总产量5.7万吨,涉茶综合产值117亿元 [6] - 建成"信阳10号"优质茶苗基地5000亩,机械化采摘面积25万亩 [6] - 良种覆盖率达98% [6] 科技创新 - 首创区块链溯源体系覆盖2.6万亩核心茶园、147家茶企,溢价率提升20% [5] - 建立12个"产学研"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室、5个省级科研平台 [6] 茶旅融合 - 新建37家茶庄园,打造36个网红打卡地,推出9类文创产品 [3] - 2024年吸引游客1633万人次,旅游收入69亿元 [3] - 带动3.2万茶农年均增收1.8万元 [3] 国际市场 - 借力"一带一路"进入中亚、东欧10国,2024年出口量1800多吨 [6] - 2024年3月首批信阳毛尖通过中欧班列直抵汉堡 [6]
“宿”在春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6:46
民宿行业发展现状 - 民宿行业正从单一住宿功能向品质化、多元化升级,逐步成为融合多样玩法的休闲度假空间[6] - 2025年五一假期民宿订单同比增长超过70%,显示强劲复苏势头[6] - 多地围绕民宿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形成"串点成线"的旅游资源整合模式[6] 区域发展案例 - 安徽省黄山市通过"美景+美宿"模式,将春景、春茶、美食等元素融入民宿产品,黄山云上民宿和燕窝里度假村分别推出高山景观和徽州文化体验[7] - 浙江省形成临安、莫干山、西塘等民宿集聚区,茶旅融合成为创新方向,如太湖源镇鱼乐山房民宿4月初接待200+游客,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并吸引国际游客[7][8] - 云南弥勒市依托温泉资源打造"一宿一特色"民宿集群,太平街道发展小太平民宿村等旅居项目,推动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9] - 北京唐大庄村利用毗邻环球影城优势改造老屋,形成"古朴+现代"风格的民宿群,复购率提升[10] 品牌化运营趋势 - 济南市发布"今晚住济南"品牌,配套12条15分钟漫游线路,如泉水人家民宿串联百花洲等文化地标,构建文旅消费多维场景[11] - 南平市打造"武夷茗宿"品牌,17家民宿提供茶空间美学、非遗体验等服务,推动"茶旅融合"向"茶宿共生"升级[12] - 洛阳市通过"洛阳宿"评选推动民宿融入地域文化,形成品牌效应并带动集群发展[12] 消费行为变化 - 游客从"为景赴城"转向"为宿赴城",深度游需求增长,如河北游客因性价比选择弥勒温泉民宿[9] - 民宿成为微度假载体,如北京家庭游客专程入住唐大庄村体验乡村生活而非仅作为景点配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