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俄罗斯青少年在华研学:“我在中国有个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21:50
中新社呼伦贝尔5月8日电 题:俄罗斯青少年在华研学:"我在中国有个家" 中新社记者 张玮 尤利娅说,每次来中国,她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中华传统待客之道。 3月23日,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俄罗斯青少年与驯鹿合影。 刘明泽 摄 尤利娅和崔钰坤相识于2024年春天的"我在中国有个家"中俄主题研学活动。尤利娅还记得第一次做客中 国家庭时的期待与激动。"包饺子是当时学会的。擀皮我现在还不行,但包的技术可以在学校里教其他 同学了。" 当时,51名俄罗斯青少年在额尔古纳有了"家"。他们与中国家庭形成结对关系,随时可以"回家看看"。 去年临别时,两个异国姐妹约定:夏天再来,一起去看最美的额尔古纳河。"约定提前了,没赶上额尔 古纳河最美的季节,却赶上了杜鹃花盛开。"崔钰坤说。 "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家庭,喜欢中国朋友。"尤利娅告诉记者,确定今年要来呼伦贝尔后,她与崔钰 坤敲定了自己馋了好久的中国菜——涮羊肉。 "先涮肉,再涮菜。流程我都记得。"中午时分,丰盛的菜品上桌,尤利娅依在"中国妈妈"身边,用刚学 会的汉语打趣道。 "听说,杜鹃花在中国被视为繁荣与幸福的象征。"立夏前后的野生兴安杜鹃花次第 ...
瞭望 | 西方经济学陷“涉华解释力困境”
搜狐财经· 2025-05-06 16:21
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力困境 - 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推动技术方法论极致化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本质问题的忽视愈发严重,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困境凸显[1][3] - 西方经济学擅长解释严格假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现象,但排斥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忽略超大规模经济体量和统一大市场等关键变量[4] - 西方经济学倾向于将复杂经济问题简化为线性关系,加剧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窘境[4]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缺陷 - 长期意识形态化地回避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政府角色在西方经济学中被边缘化[5] - 西方主流经济学日渐脱离真实世界经济学的本质,在狭窄道路上走向技术化[6] - 对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缺乏解释力,过度简化的线性研究范式难以解释现实世界[7] 西方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的不足 - 西方经济学缺乏对中国经济基本事实、客观规律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关注,理论适用的公信力危机日益凸显[9] - 西方经济学理论尚未实现中国化和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存在"拿来主义"特征[9] - 西方经济学对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认知缺位,如超大规模市场和社会文化等[10][11]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 中国经济学需立足中国发展和改革实践,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破除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偏见[1][12] - 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辩证取舍[12] - 从经济学术语革命出发,循序渐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总结中国经济经验[13]
和合共生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共同追求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4-14 10:02
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现任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首推"和合共生""兼济天下"的宏 观情怀。翁诗杰说,"和"是东南亚各国平等交流的基石。"和"的理念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陆海相连,习俗相似、文化相通,拥有共同 的"和"文化传承。 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命运相系,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双方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展开人员往来和文 化交流,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哲思和鲜活的日常实践,成为东南亚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环。而海外华人社群的坚守和发展,使文化认同得以延续 并影响更广泛的群体。"旅泰青年学者、曼谷大学博士谢鋆说,在泰国,中华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从曼谷耀华力路(唐人街)的红灯笼和庙宇,到清迈、 普吉等地的华语学校与中华会馆,均展现出中华文化在异国土壤上的生根发芽。 中华文化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相待、和合共生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共同追求。 "我们生活在来自不同文化和传统的人群中。因此,需要理解其他文化和文明。我本人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这 ...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将举办逾280场活动
新华社· 2025-04-07 22:34
活动概述 -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将于6月至9月举行,包含超过280场表演艺术节目及延伸活动、电影放映、展览等 [1] - 开幕节目为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融合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等传统文化元素 [1] 节目内容 - "中国戏曲节"精选6台高水平节目,涵盖京剧、越调、秦腔等,开幕节目为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 [1] - 文学艺术题材节目包括舞剧《李清照》和民族舞剧《红楼梦》,属于"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 [1] - 特设"茶文化"系列,前奏节目为"谭盾WE-音乐节",包含《茶魂》歌剧音乐会和敦煌古谱及乐舞 [1] - 西安作为焦点城市,将秦腔经典名剧《周仁回府》带到香港 [1] 教育推广 - 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涵盖舞蹈、戏曲、戏剧、音乐及电影,设有"校园戏曲漫游"以提升学生参与度 [2] 活动目的 - 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市民国民身份认同及文化自信,吸引内地和世界顶尖艺人来港交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