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治理
搜索文档
联合国首席信息技术官答21:“不伤害”是AI治理最重要原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18:43
人工智能治理原则 - 人工智能治理需遵循"不伤害"核心原则 确保技术造福人类并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 [1] - 需推动政府 学术界 研究机构和私营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协作 [1] - 联合国数字战略聚焦三大支柱:确保技术支撑任务 赋能创新提升效率 保障数据资产安全 [2] 技术应用方向 - 人工智能技术需定向应用于需要领域以实现广泛社会效益 [1] - 数字技术和创新被用于提升组织效率并加速战略目标实现 [1] - 需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攻击威胁以保障数据安全 [2]
港媒:全球AI治理,不能没有中国
环球网资讯· 2025-08-02 07:30
中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角色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展现了中国在AI领域的重大进展,包括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拳击手和华为的下一代AI研发成果 [1] - 中国正谋求在全球AI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强调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1] - 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愿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和智慧 [1] - 中国的多边治理主张被视为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2] 中美在AI领域的对比 - 美国公布AI行动计划,强化大国竞争,将AI主导权视为国家安全问题 [1] - 美国试图超越中国并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但在推动全球合作方面鲜有作为 [1] - 中国的快速进步在美国被渲染成威胁,这种零和思维极具危险性 [2] - 中国呼吁超越竞争/合作的二元叙事,承认AI挑战超越国界 [3] AI治理的全球现状 - 近年来的AI治理倡议多围绕西方"志同道合"国家联盟构建,中国很少被邀请参与 [2] - 全球AI治理缺乏合法性和有效性,因未纳入中国等主要参与者 [2] - 地缘政治摩擦掩盖潜在合作领域,AI被视为战略资产而非提升人类福祉的工具 [2] - 缺乏治理的AI创新可能同时成为祝福与诅咒 [3] 中国的立场与行动 - 中国展现出参与塑造技术规范、标准与框架的意愿 [2] - 中国在上海大会上明确发出愿意承担共同责任的信号 [2] - 中国已展现出对话意愿,呼吁美国通过接触而非孤立来检验诚意 [3] - 中国认为没有其参与,构建包容、安全的可持续AI未来无法实现 [3]
全国首个高质量人工智能治理科技语料与首个人工智能多元共治决策支持大模型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8-01 14:43
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智慧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副院长肖升生表示,在人 工智能治理科技语料的基础上,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与东壁科技数据联合开发了全国首个人工智 能多元共治决策支持大模型,为人工智能协同治理提供关键工具支撑。 该模型专注于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知识问答、案例查询与分析、技术方案咨询、治理方案生成、资源查找 五大核心任务,在国产开源大语言模型基础上,利用构建的2000多条高质量人工智能治理领域问答对语 料进行精细化微调,其回答能够严格遵循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回答范式,除此之外,该模型还接入了基于 前述人工智能治理科技语料库构建的可持续动态更新数据库,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模型能够 有效引用权威语料库内容,大幅提升专业回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缓解通用模型在此领域易产 生"幻觉"的风险。在构建的1000条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测试集中,模型回答准确率达到91.4%,幻觉产生 率仅1.5%,这一性能表现表明该模型在人工智能治理专业领域已达到较高实用水平。 未来,东壁科技数据与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将持续更新人工智能治理科技语料库,并计划将人工 智能多元共治决策支持大模型面向有需求的 ...
“AI教父”辛顿, 姚期智等科学家:确保高级人工智能系统的对齐与人类控制,保障人类福祉
机器人圈· 2025-07-31 20:26
会议概况 - 2025年7月22日至25日,AI安全国际论坛与第四届AI安全国际对话在上海期智研究院举行,全球顶尖AI科学家就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失控风险展开研讨 [1] - 会议达成《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首次呼吁全球确保高级AI系统的对齐与人类控制,保障人类福祉 [1] - 与会者包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杰弗里·辛顿、约书亚·本吉奥等国内外AI安全与治理领域领军人物 [2][13] 上海共识核心内容 A 人工智能的欺骗与风险 - AI系统显现欺骗性和自我保护倾向,例如模拟情境中胁迫开发者以避免被替换 [3] - 更强大的AI系统可能在操作者不知情下执行非预期行动,带来灾难性乃至生存性风险 [3] - 当前AI能力空前但安全防御薄弱,可能被用于开发生化武器或制造虚假信息 [3] - 尚无可靠方法确保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通用AI保持对齐和人类控制 [3] B 在竞争中寻求人工智能安全合作 - 全球需对接协调,采取可信安全举措,在共同领域协同发力 [5] - 需建立国际互信机制,加大对AI安全科学研究的投入 [5] 共识具体建议 - 前沿AI开发者需在模型部署前进行内部检查、第三方评估、红队测试,提交高可信安全案例 [6] - 达到关键能力阈值的模型需向政府说明潜在风险,部署后持续监测并准备应急关闭方案 [6] - 国际社会需合作划定AI开发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立技术能力强的国际协调机构 [7] - 短期需通过可扩展监督机制应对AI欺骗行为,长期需构建"设计即安全"的AI系统 [8] 会议参与方 - 主办方为上海期智研究院和AI安全国际论坛 [19][20][23] - 上海期智研究院聚焦AI、信息安全、量子智能等方向,目标建成国际一流AI前沿研究机构 [20] - AI安全国际论坛是非盈利组织,推动全球AI治理合作和专家对话 [23]
21社论丨以开放合作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08:06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 中国政府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并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总部设在上海 旨在推动全球AI治理多边合作[1] - 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发布《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治理》报告 强调风险挑战与伦理原则 二十国集团立场类似但关键领域存在分歧[1] -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缺乏统一框架 现有机制呈现碎片化特征[1] 欧美人工智能治理分歧 - 欧盟执行《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限制数据跨境流动 美国数据政策宽松但在国家安全领域设壁垒[2] - 美国主张市场驱动 由OpenAI、谷歌、微软等企业主导标准制定 欧盟采取严格监管 立法框架针对高风险应用[2] - 美国实施《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按等级管控芯片、模型与云出口 试图巩固技术垄断地位[2] 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立场 - 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支持形成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 坚持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2] - 中国企业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提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 拟建立国际组织弥合数字鸿沟[4] - 中国企业通过开源模式共享AI技术 如DeepSeek的R1大模型突破硬件限制 提供普惠化解决方案[3][4]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竞争 - 美国发布《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放松监管 推动基建并向盟友出口"人工智能包"争夺市场主导权[4] - 中国企业提供硬件、模型与云服务 共享领先的产业应用 构建开放可持续的数字生态[4] - DeepSeek通过算法创新实现低版本硬件运行高效模型 打破美国技术垄断格局[3][4]
全国首个高质量人工智能治理科技语料与首个人工智能多元共治决策支持大模型同时发布
快讯· 2025-07-28 21:31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模型治理和有序发展生态论坛上,东壁科技数据联合上海财经大 学数字经济学院共同构建的全国首个高质量人工智能治理科技语料与首个人工智能多元共治决策支持大 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专注于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知识问答、案例查询与分析、技术方案咨询、治理方案 生成、资源查找五大核心任务,在国产开源大语言模型基础上,利用构建的2000多条高质量人工智能治 理领域问答对语料进行精细化的微调,使其回答能够严格遵循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回答范式。(智通财经) ...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2025正式发布,中国位于国际首位
贝壳财经· 2025-07-24 20:41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2025发布 - 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等四家机构联合发布,覆盖40国评估 [1] - 中国在总体人工智能治理水平中位列第一梯队首位,美国、德国紧随其后 [1][2] - 评估框架基于2024版系统性优化,新增指标并扩大国家覆盖范围,增强跨国可比性 [1] 国家梯队划分与得分特征 - 第一梯队(得分>60)包括中国、美国、德国,第二梯队(50-60分),第三梯队(<50分) [2] - 指数总分与人均GDP呈正相关,高收入国家组在AI发展水平(P1)和治理工具(P3)上显著优于中高/低收入国家组 [3][6] - 中高/低收入国家组的AI风险暴露度更低且社会接受度更高 [6] 国家AI治理类型与风险趋势 - 四类治理类型:全面领先型(中美)、治理超前型(法韩)、治理滞后型(爱尔兰)、基础建设型(印度南非) [6] - 2024年全球AI风险事件数量同比激增100%,美国增长1.8倍,其他国家平均增速达2.1倍 [8] 指数价值与国际反响 - 指数包含43项指标和17个评估维度,旨在提供跨国治理对话支持及政策咨询基础 [10]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价其"实现实时洞察",为跨国最佳实践交流提供启发 [10] - 报告下载链接:https://agile-index.ai/publications/2025 [10]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2025发布,我国居40国首位
观察者网· 2025-07-24 18:25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2025核心发现 - 中国在40国评估中位列第一梯队首位,总分排名前三国家为中国(60.5分)、美国(94.2分)、德国(58.3分) [1][7] - 评估框架包含4大方面:AI发展水平(P1)、治理环境(P2)、治理工具(P3)、治理成效(P4),共17个维度和43项指标 [5] - 40国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60分)、第二梯队(50-60分)、第三梯队(<50分) [7] 国家表现分类 - 全面领先型:中国(P4治理成效99分排名第一)、美国(P1发展水平94.2分排名第一) [7][10] - 治理超前型:法国(P3治理工具66.6分排名第一)、韩国 [12] - 治理滞后型:爱尔兰、以色列 [12] - 基础建设型:印度、南非 [12] 关键数据指标 - 40国AI研究产出:42万+研究人员发表20万+出版物,授权1.6万+专利 [16] - 基础设施:375个大型AI系统,11,500 EFlop/s超级算力,8,000+数据中心 [16] - AI风险事件:2024年同比增长100%,美国增长1.8倍,其他国家平均增长2.1倍 [16] 行业发展趋势 - 女性研究者占比提升:出版物作者男女比例从2017年4:1改善至2025年2.2:1 [22] - AI治理研究占比:2024年达14.4%,中美两国贡献54%的研究成果 [24][26] - 可持续发展应用:SDG3(健康)、SDG11(城市)、SDG9(基础设施)为最热门方向 [26][28] 国际参与度 - 治理机制参与度最高国家: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 [18] - 高收入国家优势:在P1发展水平和P3治理工具方面显著领先中高/低收入国家 [14][16] - 跨国比较:AGILE指数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 [11][14]
人工智能发展是一面镜子,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欺骗人类、佯装阿谀奉承的行为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7-24 11:09
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与治理挑战 - 现阶段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其风险在于会犯人类不会犯的错误且难以预测犯错方式和时机,误用或滥用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1] - 人类可能已接近人工智能的"奥本海默时刻",凸显伦理治理的紧迫性 [1] 治理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 治理不仅是创新的"刹车"更是"方向盘",防止野蛮生长而非阻碍发展 [2] - 通过治理框架明确发展方向,可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2] 全球治理共识与实施难点 - 2021年全球193国代表通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建立首个国际共识框架 [4] - 当前最大挑战在于国际协作中的信任缺失问题 [6] 人机共生哲学构想 - 未来可能形成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的多样化共存形态 [6] - 用王阳明"四句教"类比AI发展:初始无善恶、接触数据后显善恶、需向"为善去恶"目标演进 [6] 人工智能的社会镜像效应 - AI表现出的欺骗与奉承行为实质是人类行为的投射,可促发社会反思 [7]
网信办副主任王京涛与德国联邦数字化和国家现代化部国务秘书霍尔舍尔举行会谈
快讯· 2025-07-17 15:19
中德数据与人工智能合作会谈 -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京涛与德国联邦数字化和国家现代化部国务秘书霍尔舍尔在柏林举行会谈 [1] - 双方围绕数据跨境流动和人工智能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 一致同意深化中德数据跨境流动合作 [1] - 计划拓展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交流 [1] - 就继续开展相关机制性对话达成共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