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多元化
搜索文档
东南亚黄金市场热度不减
经济日报· 2025-05-13 05:57
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也在推动黄金市场升温。越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下滑,储蓄利率随之走 低,大量资金被迫转向黄金市场;泰国投资者更是打破"高价抛售"的常规,在金价上涨时反而逆向增 持,这一异常现象折射出他们对经济前景的深度忧虑。正如世界黄金协会所指出的,地缘政治冲突的加 剧和全球供应链的重塑,进一步强化了黄金的避险属性。 从国家层面看,各国央行的战略选择同样重要。2024年,全球央行黄金净购买量连续三年突破1000吨, 东南亚各国央行纷纷加速增持黄金。这一趋势与美元信用的削弱密切相关,美联储通过加息和缩表收割 新兴市场,促使各国加快外汇储备多元化步伐。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继 续增持黄金。 传统文化与市场分化构成了东南亚黄金需求的独特区域逻辑。在马来西亚的传统婚礼中,新娘佩戴的黄 金首饰是家族地位的重要标志;在泰国,佛教寺庙的金色装饰和节庆活动等催生了大量黄金需求;在越 南,黄金佩戴数量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些文化因素赋予了黄金超越投资品的社会功能。 经济分化则塑造了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市场形态。越南和泰国的黄金市场以避险需求为主导,尽管越南 央行抛售黄金在短期内抑制了价格,但房地 ...
湘财证券研究所所长曹旭特: 美债波动 催生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证券时报· 2025-04-18 02:18
美债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 - 美债收益率攀升和波动反映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和债务货币化的担忧 [2] - 美债波动对中国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外汇储备估值波动、资本流动压力和流动性管理挑战 [2] - 例如2024年底中国持有美债7590亿美元,美债价格下跌会导致持有资产市值缩水 [2] - 美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可能吸引短期资本回流美国,加剧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使人民币汇率面临阶段性波动 [2] 短期应对措施 - 优化美债持仓结构,如提升一年内到期美债占比以增强短期偿付能力缓冲,并可增持通胀保值债券或其他主权债券分散风险 [3] - 加强外汇市场干预能力,通过逆周期调节工具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避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3] - 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适度增持黄金、特别提款权资产以及金砖国家主权债券,降低对美元资产依赖 [3] 美国可能的中长期措施 - 美国未来可能采取技术性违约,如延迟支付利息或本金,变相削弱美债信用 [4] - 美国可能加速债务货币化,美联储大规模购债可能导致美元贬值,从而稀释债权国资产价值 [4] 中国的中长期战略 - 需做好各类情形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完善流动性应急方案,激活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美债应急流动性互换安排 [5] - 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收益权证券化,培育以基础设施收益权为锚的新型主权债券品种,形成替代美债的优质资产池 [5] -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范围,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加强与东盟及金砖国家的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接 [5] 中国降低美元依赖的进展 - 从2018年初到2024年底,中国持有美债总额下降35%,美债占外汇储备比重从37%降至24% [7] - 中国占全部外国持有美债的比重从18.9%降至8.9%,表明在降低美元依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7] 全球金融格局演变 - 美国2025年关税升级本质上是其金融主导权焦虑的投射,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将进入重塑阶段 [7] - 中国若能以美债问题为契机加快构建"双循环"金融应对体系,将可能占据更有利位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机遇 [7]
当下,中美之间,谁手里的牌更硬?
雪球· 2025-04-12 12:04
金钱是可以替代的:如果你失去了收入,可以减少支出、在其他地方寻找销售机会、在全国范围 内分摊负担,或者通过财政刺激等方式动用储蓄。中国和大多数整体上拥有贸易顺差的国家一 样,储蓄超过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储蓄过剩,因此调整起来相对容易,不会出现关键 商品短缺,并且可以通过国内市场或其他国家弥补对美出口的损失。 长按即可参与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 薇薇庄主的宏观策略 来源:雪球 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像刚刚被摇晃过的雪花球,摇晃停止了,雪花仍会飘荡一阵子才能真正平静下 来。 这几天看着市场,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指数几乎冲破天花板,满分10分 的话,感觉至少达到9.5分。特朗普最新的政策看似让局势略微缓和,但真实情况远没有看上去那 么简单。作为一个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市场的焦虑只是从10分降 到了7分左右。看似平静的表面背后,是投资者深层次的不安和谨慎。 特朗普政府认为,进口越多,所冒的风险越小——也就是说,美国与中国存在贸易逆差,因此美 国的风险较低。这种观点并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是事实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