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
搜索文档
 逃不掉了!38万亿债务炸雷,美联储连夜急刹车,中国成最大赢家?
 搜狐财经· 2025-11-04 16:48
但更让人吃惊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同时宣布,从2022年6月开始执行、累计收紧超2万亿美元资产的量化紧缩政策,将在12月1日提前结束。 换句话说,美国的"收钱周期"戛然而止,开始重新"放水",表面上,这像是一场"救市"行动,实际上却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美国财政已经撑不住了...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8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8%,这表明美国的债务规模太大,连利息都快还不起。 10月29日,美联储突然宣布降息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到3.75%到4.00%,这次操作完全没有预警,市场一片错愕。 也就是说,美国欠的钱比全国一年的经济产出还多,更夸张的是,仅过去两个月,就新增了1万亿美元债务,平均每天多出160亿美元。 与此同时,华盛顿的政治系统几乎陷入瘫痪,10月1日起,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停摆,几十万名联邦雇员不是被迫无薪上班,就是直接被迫休假。 美国经济踩下"急刹车" 尤其是国家核安全管理局也被波及,部分负责核武安全的人员在10月20日后被迫离岗,这对国家安全来说是严重警讯。 部分部门连最基本的运转都难以维持,而政府停摆带来的冲击不只是政治混乱,更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  ...
 你制你的裁,我出我的售!数据表明:中国再抛美债,美方计划落空
 搜狐财经· 2025-11-04 03:42
"这根本不可能发生!中国不会抛售美债,他们不敢,他们需要我们!"2025年4月的一个清晨,前美国财政部官员杰克· 帕里哈皮蒂亚(Jack Parrikapitiya)在X平台上的紧急发言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随后,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金融市场 一片混乱。而彼时,中国似乎正在用实际行动宣示着自己的立场——我们并非离不开谁。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金融博弈,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中国正在悄然减持美国国 债,而这一举动似乎让美国方面有些坐不住了。两大经济体之间的金融棋局,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通过对比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可以发现,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经从2月的7840亿美元减少至 7650亿美元,减少了190亿美元。这是中国持续多年来的减持美债策略中的又一次"出手"。 我们不禁要问:美国为何会对中国减持美债如此敏感?中国减持美债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战略考量?这场国际金融博弈会 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美债持有量首次被英国超越,中国退居第三 根据美国财政部2025年5月1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在3月底已降至7650亿美元,比前一个月减少了近 190亿美元。与 ...
 我国再抛美债825亿,降至14年来新低,美债有暴雷的风险吗?
 搜狐财经· 2025-11-04 01:37
中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引发市场关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六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金额环比减少了1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25亿元。至此,中国持有 的美债总额已缩减至8354亿美元,达到了近14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些声音质疑,既然中国一直在减持美债,为何不彻底清仓?实际上,持有部分美元资产对中国而言仍具战略意义。作为国际通用货币,美元在进口国内急 需的商品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美国不断累积的债务"雪球"感到忧虑,担心未来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因此,在当前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指数处于历史高位 之际,适时减持美债,是降低潜在违约风险的明智之举。 其次,此举也是为了优化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长期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据了高达70%的比例,其余30%才为黄金、欧元、英镑等非美元资 产。一旦美元出现大幅贬值,中国将面临巨大的账面损失。通过适度抛售美债,并在国际市场上增持黄金、欧元等资产,有助于分散风险,降低单一货币贬 值带来的冲击。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居第二大美债持有国地位的日本,在增减持美债的操作上显得有些摇摆不定。数据显示,日本在四月份增持了393亿美债,五 月份又减持了304 ...
 逃不掉了,38万亿债务炸雷,美联储连夜急刹车,中国成最大赢家?
 搜狐财经· 2025-11-03 18:21
 美国债务状况 - 2025年10月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突破38万亿美元,相当于人均负债超过十万美元[1][2] - 债务规模在两个月内新增一万亿美元,增速达到每日220亿美元,每秒7万美元[2] - 美国债务占GDP比例已达1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警2030年可能升至143%[5]   美国财政危机表现 - 2025年10月中旬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停摆,超过150万名雇员被迫休假或无薪工作,核安全局员工亦受影响[5] - 社会保障、医保和国债利息三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70%以上,挤压政府正常运转空间[5] - 2025年国债利息支出预计达1.4万亿美元,占财政总收入四分之一[7]   政策与市场反应 - 美联储于2025年10月29日紧急降息并宣布12月1日停止量化紧缩,标志货币政策转向[10] - 穆迪于2025年5月将美国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失去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全部最高评级[9] - 美联储政策转向未能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投资者对美国国债信任度下降[12]   对中国的影响与机遇 - 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9月单月净流入46亿美元创近一年新高[15] - 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独立性与灵活性,未盲目跟随全球加息潮,工具箱工具充足[15] -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加速背景下,中国财政结构相对可控,金融市场吸引力上升[17]   全球金融格局变化 - 美国债务危机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发出警告[17] - 中国通过稳定汇率、扩大开放和吸引外资增强金融系统抗风险能力[19] - 全球金融格局重塑过程中,中国正逐步成为舞台中央的新焦点[20]
 美债上演大反攻 “Sell America”大错特错! 嘴上喊“美国例外论坍塌”的机构实际上狂买美债?
 智通财经网· 2025-11-03 12:47
尽管存在从预算赤字愈发膨胀到白宫抨击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持续担忧情绪,叠加特朗普一系列激进政策痛击 投资者们长期以来坚信的"美国例外论",但是随着美债下半年大举反弹领跑全球债市,美国政府债务市场仍然巩固 了其作为全球最受信任主权债务资产的绝对统治地位。 自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重掌美国总统大权以来,全球债券市场中美国的核心首要地位一次又一次地受到质疑。从 全面的对等关税政策与减税,到巨额预算赤字,再到特朗普本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持续抨击,华尔街上的许多顶级 投资机构一直在敲响几乎相同的不祥警钟:"美国例外论"走向终结,"卖出一切美国资产"(Sell America),尤其是卖出 面临庞大预算赤字压力与激进通胀导致潜在通胀升温危机的美国国债资产。 然而,尽管如此,全球投资者们仍在持续涌入美国主权债务市场,推动美债市场在今年下半年上演超级大反弹—— 那些嘴上说着"美国例外论已经处于崩塌进程"的华尔街大型投资机构们实际上正在趁着高收益率时期疯狂逢低买入 美债资产。 "期限溢价"缓解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之下的借贷成本下降,美债投资回报持续上升,而且迄今为止最为糟糕的 经济预测展望都未能成真。事实上,规模达30万亿美 ...
 美联储“量化紧缩终结” 是一场静默的流动性反转
 搜狐财经· 2025-11-03 00:33
 美联储QT终结政策核心 - 美联储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结束量化紧缩(QT),停止对证券持仓的主动减持,标志着资产负债表管理从被动收缩转向中性再投资状态 [1] - 所有到期美国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本金偿付将100%用于购买新的短期美国国库券(T-bills),此举不构成量化宽松(QE),而是“充足储备框架”下的常规操作 [1][7] - 政策调整旨在阻止流动性净流出,缓解货币市场压力,为2026年更宽松的金融环境奠定基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收缩工具转变为流动性稳定锚 [1][17]   量化紧缩过程回顾 - 量化紧缩政策于2022年6月1日启动,以应对高达9.1%的CPI通胀,初始缩表规模为每月最高950亿美元流动性从金融体系中移除 [2] - 缩表路径经历多次调整:2024年6月缩表节奏放缓至每月约600亿美元,2025年4月进一步压缩至每月385亿美元以下,为QT退出铺路 [2] - 缩表期间美联储总资产规模从2022年4月峰值8.96万亿美元累计缩减2.42万亿美元,至2025年10月22日为6.54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占美国名义GDP比重稳定在22%左右 [1][3]   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 - 国债持仓从2022年峰值5.77万亿美元降至2025年10月的4.20万亿美元,MBS持仓从2.74万亿美元降至2.07万亿美元 [3] - 银行准备金持续下滑,从2025年1月末的3.57万亿美元降至9月末的2.93万亿美元,创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准备金占总资产比重从54%降至45% [3] - 缩表过程出现两次重大中断,分别为2023年3月银行危机期间美联储提供1690亿美元流动性,以及2025年1月临时补充流动性约1200亿美元 [3]   货币市场压力信号 - 美联储隔夜逆回购工具(ON RRP)余额从2024年12月末的2.55万亿美元高点回落至2025年10月25日的2190亿美元,累计降幅达86% [4] - 短期融资市场利率波动性显著上升,联邦基金有效利率与利息储备金率的利差在2025年三季度扩大至7个基点,10月一度升至9个基点 [4] - 2025年9月美联储“常设回购便利”(SRF)使用量单日峰值达到420亿美元,创2023年9月以来新高,这些信号被视作系统性流动性警报 [6]   政策调整具体细节 - 10月29~30日FOMC会议上19位投票委员一致同意结束QT,再投资标的限定为1年期及以下美国国库券(T-bills) [7] - 未来资产负债表规模将与银行体系储备需求、名义GDP增长和金融稳定目标保持动态匹配,美联储将在2026年一季度发布《资产负债表长期规划报告》 [7]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继续缩表将导致银行储备金短缺,干扰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有效传导,增加金融稳定风险 [7]   再投资对流动性的影响 - QT终结后到期资金不再“销毁”而是重新注入金融体系,通过增持T-bills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等主要持有者支付等额现金,增加其可贷资金规模 [8] - 根据分析,全额再投资T-bills后,由于MBS持仓持续自然缩减,实际净效应为资产负债表每月扩张250亿~350亿美元 [9] - 政策宣布后银行准备金总额已回升至3.01万亿美元,较10月30日增加500亿美元增幅1.7%,货币市场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9]   债券市场反应 -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会议前的4.28%快速回落至10月31日的4.08%,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55%降至4.38%,收益率曲线从“陡峭化”转为“平缓化” [10] - QT终结后10年期国债与互换利差迅速从-45个基点收窄至-25个基点,对冲基金11月前一周净买入10年期美债超过200亿美元 [10] - 彭博巴克莱美国国债指数10月总回报率达1.1%,反映市场对长期通胀预期和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步降温 [10]   抵押贷款与企业融资环境 - 房地产市场直接受益于长期利率下行,房利美预测2025年30年固定抵押贷款利率全年均值降至6.3%,2026年预计进一步降至5.9% [12] - 2025年三季度美国投资级企业债发行总额达4500亿美元创2023年一季度以来新高,高收益债利差从450个基点收窄至300个基点 [13] - 小型企业融资难度显著下降,NFIB小企业乐观指数升至95.1,罗素2000小盘股指数自10月30日起累计上涨2.1%,表现领先标普500 [13]   美元与风险资产走势 - 美元指数从10月30日的104.80快速跌至10月31日的99.52单日跌幅5.0%,日元对美元升值4.2%,欧元升值3.1% [14] - 比特币价格在政策声明发布后短线拉升2.3%至112500美元,但随后震荡回落,市场进入深度观望状态,长期持有者地址占比升至71.8% [15] - 流动性宽松预期削弱美元吸引力,高盛预测若2026年一季度转为每月净购债350亿美元,美元指数可能下探100~101整数关口 [14]   政策框架与宏观经济展望 - QT终结反映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向“充足储备制度”演进,未来资产负债表下限将动态调整,预计2026年底规模将升至6.9万亿~7.1万亿美元 [16] - 宏观经济数据支持谨慎宽松路径,亚特兰大联储预测2025年四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速3.9%,核心PCE通胀率10月预计2.9% [16] - 市场预计2025年12月FOMC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58%,2026年全年预计三次降息总计75个基点,为风险资产提供支撑 [16]
 美联储“量化紧缩终结”是一场静默的流动性反转
 第一财经· 2025-11-02 20:35
 美联储QT政策终结 - 美联储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结束量化紧缩计划,停止对证券持仓的主动减持 [1] - 所有到期美国国债和机构MBS的本金偿付将100%用于购买新的短期美国国库券,资产负债表管理进入中性再投资状态 [1] - 截至2025年10月22日,美联储总资产规模为6.54万亿美元,较2022年4月峰值8.96万亿美元累计缩减2.42万亿美元 [1]   缩表过程回顾 - 量化紧缩于2022年6月1日启动,初始每月缩减上限为950亿美元 [2] - 缩表路径经历多次调整,2024年6月国债每月上限下调至250亿美元,2025年4月进一步降至50亿美元,MBS上限降至350亿美元,月度缩表规模压缩至385亿美元以下 [2] - 缩表期间出现两次重大中断,分别为2023年3月银行危机和2025年1月的季节性因素,美联储曾向市场提供额外流动性 [3]   流动性状况与市场压力 - 银行准备金持续下滑,2025年9月末降至2.93万亿美元,创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准备金占总资产比重从54%降至45% [3] - 隔夜逆回购工具余额从2024年12月末的2.55万亿美元高点回落至2025年10月25日的2190亿美元,累计降幅达86% [4] - 2025年三季度短期融资市场利率波动性显著上升,联邦基金有效利率与利息储备金率的利差一度升至9个基点 [4] - 2025年10月,大型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降至9.8%,中小银行降至8.2%,美联储常设回购便利使用量单日峰值达到420亿美元 [5]   政策调整细节与影响 - FOMC投票委员一致同意结束QT,再投资标的限定为1年期及以下美国国库券,明确此举不构成量化宽松 [6] - 美联储将在2026年一季度发布《资产负债表长期规划报告》,明确储备金与GDP比率的中期目标区间 [6] - QT终结后,到期资金将重新注入金融体系,T-bills主要持有者为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和外国央行 [7] - 根据分析,QT终结后实际净效应可能使资产负债表每月扩张250亿至350亿美元,银行准备金已出现回升 [8]   债券市场反应 -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会议前的4.28%快速回落至4.08%,30年期收益率从4.55%降至4.38% [9] - 收益率曲线形态从陡峭化转为平缓化,10年期国债与互换利差从-45个基点收窄至-25个基点 [9] - 对冲基金在11月前一周净买入10年期美债超过200亿美元,彭博巴克莱美国国债指数10月总回报率达1.1% [9]   抵押贷款与企业融资 - 房利美预测2025年30年固定抵押贷款利率全年均值降至6.3%,2026年可能进一步降至5.9% [10] - 2025年9月成屋销售年化406万套,研究估算抵押贷款利率每下降50个基点可激活约90万户潜在购房需求 [11] - 2025年三季度美国投资级企业债发行总额达4500亿美元,高收益债利差收窄至300个基点 [11] - 小企业融资难度显著下降,罗素2000小盘股指数自10月30日起累计上涨2.1%,表现领先标普500 [11]   外汇与加密货币市场 - 美元指数从104.80快速跌至99.52,单日跌幅5.0%,日元对美元升值4.2%,欧元升值3.1% [12] - 比特币价格政策声明后短线拉升至112500美元,但随后震荡回落,市场进入深度观望状态 [13] - 链上数据显示长期持有者地址占比升至71.8%,市场观点出现分化,技术分析预示潜在回调风险 [13]   政策框架与宏观经济展望 - QT终结反映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向“充足储备制度”演进,未来资产负债表规模将与名义GDP保持同步扩张 [14] - 预测显示2025年四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速为3.9%,核心PCE通胀率预计为2.9% [14] - 市场预计2025年12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58%,2026年全年预计有三次降息 [14] - 分析预测2026年1月可能转为每月净买入国债350亿美元,资产负债表重回缓慢扩张轨道 [15]
 信誉危机?世界上80多个国家,把黄金存在美国,为何现在要不回来
 搜狐财经· 2025-11-01 15:41
 全球黄金储备存放模式 - 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黄金储备存放于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金库及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的军事基地地下金库[1] - 国际黄金结算常在美国本土进行,通过美联储金库内部转移完成交易,避免了跨国运输的安全与实际问题[3] - 全球80多个国家将黄金储备存放在美国,主要基于对美国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开放度和政局稳定的信任[4]   黄金储备存放美国的历史成因 - 二战后美国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黄金,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美元与黄金挂钩的货币体系[3] - 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于1973年崩溃,但许多国家为便于美元结算,仍选择将黄金存放于美国或兑换成美元[3]   各国运回黄金储备的趋势与动因 - 2018年委内瑞拉尝试从美国和英国提取黄金储备被美联储和英联储以目的不明为由拒绝[3] - 德国自2013年起计划运回海外黄金,至2017年仅从美国和法国运回少量,传闻其收到的可能是空箱且美国拒绝德国对纽约超过1000吨黄金储备进行现场检查[3] - 土耳其、俄罗斯、荷兰和匈牙利等国也开始将黄金从美国取回,俄罗斯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并购买黄金[3] - 专家认为此趋势是为应对美元贬值风险,黄金作为硬通货可有效避免货币贬值,降低未来金融风险[3]   中国黄金储备状况 -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崩溃,因此中国并无必要将黄金存放于美国[4] - 有观点认为中国为加入WTO可能将部分黄金储备交美国作押金,猜测中国在美国存有约600吨黄金,但中国官方公布的黄金储备约为2000吨[4] - 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若美国企图私吞黄金,其违约成本将远高于600吨黄金的价值[4]   潜在信任危机 - 美国拒绝委内瑞拉提取黄金等做法引发全球不满,可能导致对美国的信任危机[3][4] - 若多个国家联合要求取回黄金而美国无法满足,将引发重大危机[4]
 债务大周期
 经济日报· 2025-11-01 06:10
翻阅最近的国际财经新闻,从美国国债总额首次超过38万亿美元到斯里兰卡宣告国家破产,从希腊推动 国家债务重组到阿根廷比索经历又一轮"雪崩式"暴跌……这些事件不是躺在教科书里的经济学案例,而 是正在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球债务规模已达337.7万亿美 元,创历史新高;全球债务与全球GDP的比率超过300%;按照全球人口最新数据81亿人计,相当于每 个人背负了超4万美元的债务。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预测下一秒的风暴,而在于理解气候变化的模式,并提前造好方舟。 在这个"借来的繁荣"时代,理解国家破产机制不只是学者的职责,也是每个关心财富安全者的必修课。 而"大周期"视角,或许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造舟之策"。 "大周期"视角是全球知名资产配置大师瑞·达利欧提出的观点。这一理论框架认为,各国在处理债务问 题时反复经历一种类似的"流程"。 健康的借贷通常是债务周期的起始。在这个阶段,信贷会被广泛用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生产性投资, 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益力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当时,美国主要以 发债的形式推动马 ...
 放水新信号:美联储降息加停止缩表!川普怒怼鲍威尔起效了?
 搜狐财经· 2025-11-01 01:49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 - 美联储于10月29日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使得年内累计降息幅度达到0.5% [4] - 市场预测美联储在12月份可能再次降息25个基点,但概率略低于之前预期,目前仍超过半数 [4]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12月降息尚未决定”,为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4]   停止缩表与资产负债表 - 美联储在宣布降息的同时,宣布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 [4] - 缩表是指美联储逐步减少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过程,自2022年年中启动,最初每月减少35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35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后缩减速度放缓至每月减少5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350亿美元MBS [5] - 停止缩表意味着美联储从主动回收流动性转向停止收缩,可被视为变相扩表的第一步 [5] - 截至10月22日当周,美联储持有的证券总额为6,283,320百万美元,较前一周增加1,776百万美元,但较上年同期减少357,252百万美元 [5]   政策对中国的潜在影响 - 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中美利差收窄,为中国央行提供了更大的降息降准操作空间 [9] - 预计未来两个月内,中国可能会出台更为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支持经济 [9] - 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面临下行压力,美国政策变化为中国提供了政策支持的窗口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