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台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央广财评|深挖“三新”产业富矿 打开就业广阔空间
央广网· 2025-06-15 21:34
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就业效应 - 平台经济普惠特质释放就业倍增效应 用户基数大 商户多 空间广 为低成本创业和灵活就业创造可能性 [1] - 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 占比21% [1] - 腾讯微信生态拉动直接间接就业机会超5000万个 数字生态连接线上线下创造新就业机遇 [1] 人工智能驱动的就业新机遇 -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突破500万 创造新岗位潜力巨大 [2] - AI辅助诊断技术催生医疗数据分析师 AI训练师需求 智能驾驶技术推动自动驾驶安全员 高精地图工程师等新职业 [2] - 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就业增长显著 2025年2月汽车机械工程师招聘同比涨40.2% 充电桩设计岗增31.2% [2] 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 - 2024年"三新"经济占GDP比重超18% 产业"向新""向智"发展为就业市场提供持续动力 [3] - 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启动 推动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深度协同 [2] - 产业转型升级需加强人才培训服务 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民生同频共振 [3]
“今年‘618’ 我不投流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6-13 20:54
电商平台收费与商家困境 核心观点 - 电商平台收费机制导致商家营销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商家已接近盈亏平衡点[3][9][23] - 平台流量分配算法迫使商家不断追加投放费用,但营销效益出现明显下滑,CPM成本同比飙升57%而成交金额下降17%[16] - 监管层出台《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明确禁止8类不合理收费行为,试图平衡平台与商家利益[29][32] 商家经营现状 成本结构变化 - 某食品公司线上线下的营销投放比例从2022年的9:1调整为5:5,因线下流量成本更低且不存在垄断[6] - 宠物店线上推广单次点击成本达4.7元,3000元推广费仅带来1万元营收,扣除佣金和年费后实际收益不足5400元[23] - 某平台年框合作曝光量同比下滑超30%,CPM成本上涨57%,投资回报率下降38%[16] 平台机制问题 - 同一客户14天内复购仍被重复收取推广费,商家质疑平台过度归因[17] - 头部平台综合费率超30%,包含佣金、推广费及隐性成本,将商家挤压至盈亏边缘[24] - 流量分配规则缺乏透明度,商家需持续提高点击出价才能维持排名[22][23] 行业数据与趋势 平台收入变化 - 拼多多在线营销收入增速从2021年的51%降至2024年的29%,美团同期从54%降至22%[24] - 平台开始主动让利,通过工厂直采、流量扶持等方式降低商家营销成本[25] 监管动态 - 《指南》明确禁止转嫁平台成本、强制促销收费、价格歧视等8类行为[29] - 建立平台收费风险评估机制,鼓励向监管部门报告合规情况[32] - 2024年监管约谈六家电商平台,废止不合理"仅退款"规则[27]
“今年‘618’ 我不投流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6-13 17:43
电商平台营销成本与商家困境 - 食品商家杨子君在"618"大促期间产品需打7折销售,叠加营销费用后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导致其决定退出平台活动 [1] - 该公司线上营销成本占比从2022年90%降至目前50%,反映线下流量成本更低且分散的优势 [1] - 某平台效果广告CPM成本同比飙升57%,引导成交金额却下降17%,投资回报率下滑38% [5] - 169万元年框合作曝光量同比下滑超30%,平台流量调节机制缺乏透明度引发商家质疑 [6] - 宠物店主董青线上推广点击成本设为4.7元/次,3000元推广费半月耗尽,扣除佣金年费后实际收益不足5400元 [7][8] 平台经济结构性矛盾 - 头部平台综合收费率超30%(含佣金/推广费/隐性成本),将商家利润挤压至盈亏边缘 [8] - 平台存在重复收取推广费现象(同一客户14天内复购重复计费),收费规则解释权单边倾向平台 [6] - 拼多多2021-2024年在线营销收入增速从51%降至29%,美团同期从54%降至22%,反映平台收入增长放缓 [9] - 专家指出平台"流量垄断-超额抽成"模式若持续,可能触发佣金封顶等强制性监管 [8] 监管政策动态 - 《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明确禁止8类不合理收费,包括重复收费/转嫁费用/价格歧视等 [11] - 指南要求平台建立收费风险评估机制,鼓励向监管部门报告合规情况,强化内外约束 [12] - 2024年11月监管部门约谈六家电商平台,叫停"仅退款"等挤压商家的规则 [10] - 文件将法律原则转化为可操作指引,代表监管部门对平台收费问题的约束态度 [12] 行业转型趋势 - 部分平台开始主动让利,通过工厂直采/流量扶持降低白牌厂家营销费用 [9] - 商家营销策略从纯线上向线上线下均衡转型(如杨子君公司比例调整至5:5) [1] - 自然流量依赖症显现:董青停投推广后店铺自然流量暴跌50% [8] - 监管介入推动平台废止不合理规则(如退款不退货),增强商家自主权 [10]
京东、美团等5家头部电商齐聚郑州!签约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搜狐财经· 2025-06-11 23:41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在"6·18"来临之际,一场关乎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签约仪式在郑州举行。 据介绍,截至目前,河南拥有1139万户经营主体和近1亿消费者,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 网络消费大省,面对超大规模市场与复杂监管挑战,深化政企协作已成为破解新业态监管、释放平台经 济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政企共建规范有序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共 促河南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线上经营能力;共推'美豫名品'品牌建设,助力河南 优质产品拓展全国市场;共筑食品安全防线,加快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举措;共创优质消费环 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王新会说。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6月11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与京东、苏宁、美团、饿了么、快手五 家电商平台正式签署《强化政企协作共促平台经济发展备忘录》,围绕"政企联动、执法协同、维权协 作、信息交互"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平台经济新发展、构建常态化监管新模式、营造放心消费新 环境、实现数据共享新突破、开创合作治 ...
先建立职业伤害保险,再渐进完善社会保险,更符合平台经济的弹性特征
第一财经· 2025-06-11 22:44
外卖骑手职业伤害现状 - 外卖骑手日均骑行距离超过50公里,高强度工作节奏和算法压力导致交通事故、过劳猝死等职业伤害风险高发 [2] - 骑手职业伤害产生显著"负外部性",如交通事故引发公共医疗资源消耗和社会成本增加,城市交通隐患倍增 [2] - 平台经济下"平台+个体"模式使劳动关系界定困难,传统劳动保障体系难以覆盖新就业形态从业者 [3] 职业伤害保障政策进展 - 人社部等十部门2021年出台《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试行)》,2022年7月起在7省市试点,覆盖美团等7家平台企业 [4] - 试点省份将从7个扩大到17个,政策承认"劳动关系三分法",在传统劳动关系外引入第三种用工关系 [4] - 政策核心是通过按单缴费(每单0.06元)提供医疗费用和伤残/死亡补偿,美团等平台同步优化算法规则和服务星级激励机制 [5][16] 政策执行潜在漏洞 - 外包模式可能将保障责任转移至支付能力较弱的外包公司,增加骑手保障不确定性 [9] - 平台可能通过改为抢单/竞价模式或设立会员制接单体系,重新界定骑手身份以规避缴费义务 [10] - 平台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将等待时间或任务拆分排除在"执行订单期间"定义外,缩小保障覆盖范围 [11] 社保改革路径比较 - 优先推行完整社保(五险一金)将导致美团2025年新增20亿元成本(占净利润15%),可能引发行业生态震荡 [15] - 优先职业伤害保险可降低企业负担(按单0.06元),并为稳定从业者(年工龄+月均500单以上骑手)后续纳入养老保险积累数据 [16] -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745万骑手中82万为全年接单260天以上的稳定骑手,预计2025年将达百万规模 [15] 平台企业实践创新 - 美团等大型平台通过算法优化、费率透明化和听障骑手专项支持等措施改善工作体验 [5] - 云账户、好活科技等第三方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商业保险、灵活就业社保等多样化保障产品 [5] - 政策与市场实践形成互动,共同探索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落地方式 [5]
炸裂式扫货!四度称牛
格隆汇· 2025-06-10 19:23
港股市场表现 - 截至6月9日,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自4月低点以来均涨超20%,进入技术性牛市 [2] - 一季度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大涨23.63%,领跑全球主要指数 [3] -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从2024年2月最低点498.08点升至1133.5点,最大涨幅超110%,当前点位1017.22点,区间涨幅超80% [26] - 港股互联网ETF(513770)规模突破50亿元,二季度以来净流入6.88亿元 [3] 南向资金动向 - 3月10日南向资金净流入296.26亿港元,刷新2014年开通以来单日纪录 [11] - 4月9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5.86亿港元,首次突破300亿港元 [11] - 截至6月9日,南下资金年内累计净买入6200多亿元,超2014-2023年任一年度总额 [12] - 2025年以来南下资金成交额占港股主板比例屡超50%,单日净买入屡破200亿港元 [15] 流动性环境 - 香港金管局5月初向市场投放近1300亿港元,为2020年4月以来首次启动结钱周期 [17] - 1个月期HIBOR利率从4月底的4.06%骤降至0.6%附近 [17] - 中信证券预计港元流动性可能进一步充沛,因外资对中国配置比例处于历史低点 [19] 行业与企业动态 - 2025年港股累计回购798.36亿元,腾讯控股以290亿港元居首,美团、快手回购金额分列市场前列 [19][20] - 南向资金重点买入阿里巴巴(932.15亿港元)、美团(325.05亿港元)、腾讯(297.76亿港元) [21][22] - 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成分股中,阿里巴巴(16.81%)、小米(16.62%)、腾讯(15.25%)权重最高 [20] 估值与全球比较 -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市盈率22.73倍,处于近十年14.3%分位 [28] - 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40.52倍)、标普500(26.91倍)等全球主要指数 [29] - 恒生指数市盈率10.77倍,恒生科技指数21.35倍 [29] 市场结构性变化 - 2025年港股IPO募资总额突破776亿港元,同比激增逾7倍 [30] - AI产业浪潮成为新周期主导力量,中国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 [23][24] - 民营企业座谈会科技企业参与度提高,平台经济政策转向积极 [23]
消费不愁 生活无忧
金融时报· 2025-06-10 11:23
消费金融支持体系 - 公司通过信贷资源投放扩大即期消费能力 金融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支付服务升级释放场景消费潜力三重路径助力消费市场回暖 [1] - 消费"信秒贷"业务通过发放贷款利息折扣 票面 抵扣券等多元化优惠促进消费者融资成本下降 2024年累计投放利率优惠130万份 实现年度业务规模约69亿元 [2] - 在汽车消费领域推出"无忧贷"等多种金融解决方案 配合领克 智己等主流车企共建消费场景金融生态 合作推出贴息及免息政策 优化贷款服务简化客户材料 [2] 平台经济赋能小微企业 - 公司携手美团打造平台贷款项目系统功能 以助贷模式落地"生意贷""生活费"等产品 [3] - "生意贷"面向经营类客户 商户可通过手机完成全流程操作 最高额度50万元 为小微企业初创 周转 经营提供资金支持 [3] - "生活费"帮助平台有良好消费习惯的年轻客群解决短期资金紧张问题 满足其在美团平台上更丰富的消费需求 [3] 支付场景优化与服务升级 - 针对外籍人士优化开户流程 提供便捷外汇兑换服务 推广移动支付工具 助力融入国内支付环境 [4] - 深入社区与商户推广"零钱包"服务 消费者和商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面值 通过网点或手机银行线上平台兑换 [4] - 为侨胞提供银行卡开立及移动支付绑定服务 同步办理外币兑换业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 [4]
上海杨浦: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北部增长极
新华财经· 2025-06-10 10:40
上海杨浦区创新发展战略 - 上海杨浦正推进全域创新,构建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的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北部增长极 [1] - 杨浦是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集聚区,拥有优质科教资源和创新环境 [1] 主导产业规划 - 杨浦锚定在线经济、创意设计、都市工业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放大产业链、场景、人才优势 [1] - 加快打造以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内容经济为核心的产业新增长极 [1] 招商引资与机制创新 - 发挥链主企业、高校云集优势,采用产业链、校友会、朋友圈等招商新模式 [1] - 依托复兴岛、长阳秀带、同济环带等产业创新载体,导入央企区域总部、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平台机构 [1] 企业服务与生态建设 - 强化重点企业服务效能,健全大学科技园与产业园区的接力孵化机制 [2] - 上海市投促办加快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加大科技成果招商力度,推动杨浦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设 [2] 合作与项目进展 -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创新生态圈 [2] - 杨浦区与锦诗庭酒店管理、格美集团、火山引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等10家企业签署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协议 [2] - 启动InnoMatch全球创新要素供应链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项目征集及路演 [2] - 上海市投促办和杨浦区发布"科创招商市区协同工作机制" [2]
平台经济稳就业显效 网约车灵活岗位惠及千万司机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55
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 - 全国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达8400万人 占职工总数21% [1] - 平台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 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滴滴平台追加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稳就业促消费" 其中10亿元直接提升司机收入 10亿元用于乘客补贴刺激消费 [3] 平台经济就业转型案例 - 技术工人陈军从制造业转型网约车司机 月收入最高达万元 平台新手奖励和指导措施帮助快速适应角色 [2] - 全职主妇晁小霞通过网约车工作重建社交能力 平台数据显示此类"特殊转型"司机逐年增多 [4] - 平台针对失业蓝领和特殊人群降低入行门槛 加大无车司机和女性司机招募力度 提供租车购车支持 [4] 平台就业生态建设举措 - 打造透明账单体系 通过补贴/免佣/收入保底/流水加速奖励等方式提升司机收入稳定性 [6] - 设立节假日专项补贴和司机福利站 推出新司机百元现金奖和75折能源优惠等三大权益 [6] - 完善申诉机制和"顺心补贴"措施 联合高校举办校企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 [4][6] 平台经济带动消费联动 - 通过发放出行券包/推出"彩蛋车"/设置"滴滴车站"/组建保障车队等方式链接文旅消费 [3] - 从需求侧刺激消费活力 形成"促消费-稳收入-保就业"的正向循环机制 [3]
标本兼治做优外卖行业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4
监管约谈与行业现状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家外卖平台,要求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1] - 外卖行业出现低价倾销、价格战、互黑互踩等乱象,扭曲市场机制,损害公平竞争秩序[1] - 当前竞争表现为烧钱抢市场、亏钱换份额,属于平台经济中的市场失灵现象[1] 综合治理措施 - 短期治标:加强不正当竞争行为界定与识别,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禁止"二选一"和数据屏蔽等垄断行为[2] - 推动行业自律:成立自律联盟,制定职业道德准则,防止低价倾销和互黑互踩[2] - 建立《外卖配送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体系,创新纠纷调解机制[2] 长期生态建设 - 引导资源配置,形成错位竞争格局,鼓励平台企业结合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策略[2] - 外卖市场规模庞大,可容纳多平台共同发展,企业需目光长远[2] - 开拓增量市场:聚焦三四线下沉、全品类配送、个性化服务及高端精致化外卖[3] 海外市场与政策支持 - 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建议平台联合出海,开辟即时零售等第二增长曲线[3] - 政府需从硬监管、软监管、巧监管多角度规范行业,为出海提供政策支持[3] - 社会监督:第三方机构研制健康发展指数、社会责任指数,定期评价并曝光恶性竞争企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