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

搜索文档
寿山福海 社稷安宁(博物视界)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明代青花瓷艺术 - 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是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造型为青铜鼎样式,腹部纹饰为寿山福海纹,寄托明代人对社稷安宁的祈愿 [8] - 该器物高约58厘米,口径约38厘米,胎体厚重,造型庄严,通体装饰海水江崖纹,大面积使用蓝色表现海水,白底表现浪花 [9][10] - 青花三足炉与故宫太和殿、雍和宫万福阁等建筑前陈设的铜炉形制基本相同,多用于承担祭祀、礼仪功能 [10] 郑和下西洋与瓷器发展 - 15世纪初明代中国站在大航海时代前沿,郑和率领由200余艘船只、2.7万余人组成的船队,总航程超过7万海里 [11] - 青花三足炉表现海水的深蓝色来自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产自西亚地区,富铁低锰的化学特性使青花呈现深邃浓烈的蓝色 [12] - 明永乐、宣德年间官窑制品大量使用苏麻离青,该时期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 [12] 中外文化交流与瓷器风格 - 与青花三足炉同时展出的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盆器形仿自伊斯兰金属或玻璃器,风格与传统中国瓷器迥异 [12] - 明初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流密切,大量穆斯林来到中国,为染织、制瓷、铸造等行业注入新活力 [13] - 永乐以降波斯、阿拉伯艺术东渐,与中国原有艺术相融合,在瓷业上发生异样精彩 [13]
运河碧波漾万里 苏韵欧风共婵娟—— “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欧洲绽放光彩
新华日报· 2025-06-17 07:16
文化交流活动 - "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办,作为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展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1] - 活动包括快闪表演、非遗展示、美食体验、文旅推介等多种形式,吸引当地民众和游客参与互动 [2][3] - 开幕式上举办"水韵江苏"文旅推介和无锡城市推介活动,展示江苏运河沿岸风光和文化成果 [3] - 专题展览"千年运河·水韵江苏"生动展现大运河历史画卷、自然风光与文化遗产 [3] - 中欧青年交流活动"运河风华·青春骑遇记"和"千年运河千里行"国际传播行动启动,促进青年对话 [4] 非遗展示 - 苏州刺绣、扬州雕版印刷、常州孟河医派、扬州剪纸、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江苏非遗技艺精彩亮相 [3] -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苏绣"一根丝线劈300份"的精微匠心和中医针灸推拿技艺 [3][7] - 常州孟河医派展位吸引外国观众体验推拿、针灸,对中医疗效表示赞叹 [8] - 中比艺术家文化沙龙围绕"中欧艺术与文化传承、保护、互鉴"展开深度对话 [8] 文旅合作 - 江苏推出10条入境旅游线路,优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入境旅游便捷性和体验感 [10] - 无锡与萨格勒布签署多项文化产业合作项目,包括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文旅路线开发、动漫IP运营等 [10] - "大运河—萨瓦河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动,推动两地文化产业合作 [10] 国际反响 - 活动引发比利时《晚报》、法国《费加罗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11] - 活动内容在20个国家以6种语言发布,被当地主流媒体广泛转载 [11]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驻外使节等官方账号转发推荐活动内容 [11]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经济日报· 2025-06-15 16:19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经济价值转化 - 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新增超2亿条 同比增长31% 非遗商品年销量超65亿单 [2] - 博物馆行业2024年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 同比增长15.5% 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 同比增长63.7% [2] - 文旅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遗产活化 形成沉浸式演绎空间 非遗教学等新消费场景 [3]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与开发 - 大数据和机器人技术提升自然遗产保护效能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文物永久保存 [4] - 手机应用和虚拟现实技术突破空间限制 使遗产体验触达率提升300% [4]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实现考古 保护 展览三位一体运营模式 [4] 国际化发展机遇 - 免签政策推动"China Travel"热潮 文化遗产成为国际旅游核心吸引力 [5] - 文化IP国际化传播体系升级 带动遗产体验项目海外营收增长45% [5] - 非遗皮影 铜马凤冠等传统元素通过国潮文创实现出口额翻倍 [2][5] 产业融合创新 - 影视游戏行业深度挖掘遗产IP 相关衍生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8% [2] - 数字文旅将名山大川转化为虚拟景点 带动周边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 [2] - 餐饮行业结合非遗技艺 推出限定产品线贡献12%营收增量 [2]
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聚焦文明互鉴和区域合作
新华网· 2025-06-14 10:02
会议概况 - 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暨中斯学者文明对话会于6月11日至13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和凯勒尼耶两地举行 [1] - 参会人员包括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不丹等国的数十位知名汉学家以及斯里兰卡政界人士、高校师生等200余人 [1] 会议主旨 -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春兰强调大会呼应文明交流对话的迫切需求并彰显中国与南亚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1] - 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的意义在于促进民心相通、密切友好往来提升民生福祉推动地区发展 [1] - 斯里兰卡国家行政部长钱达纳·阿巴亚拉特纳指出文明对话有利于凝聚合作共识促进民心相通应对共同挑战 [1] 会议活动 - 开幕式上举行了世界汉学中心斯里兰卡汉学家理事会成立仪式和《中斯<米胶协定>议会辩论》三语版新书发布仪式 [2] - 活动除主旨论坛外还设有四场平行分论坛 [2] 主办单位 - 活动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世界汉学中心、斯里兰卡凯勒尼耶大学和斯里兰卡中国合作协会联合主办 [2] - 首届南亚汉学家大会于2024年1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 [2]
“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布鲁塞尔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12 09:33
中欧文化交流活动 -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 中国驻欧盟使团、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主办"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活动于6月10日在布鲁塞尔邮政广场开幕 [1] - 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和配套活动 向世界阐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1] - 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 是向世界展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1] 活动参与方 -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蔡润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 -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 比利时东弗兰德省名誉省长扬·布里尔斯分别致辞 [2] 活动内容 - "千年运河 水韵江苏"专题展览展示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生活 [2] - "运河非遗·绽放欧洲"文化展示活动 "运河茶语·中国茶文化"展示体验活动将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 [2] 中欧合作展望 - 活动作为外交部"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1] - 以运河为文化纽带 通过多元活动搭建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友好桥梁 对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 比利时与江苏近年来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维度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期待进一步深化人文互动 拓展经济合作 [2]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担当
新京报· 2025-06-11 21:5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中国已形成覆盖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网络 [2] - 实施超1万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修复6.2万件(套)珍贵文物 [2] - 博物馆参观人次呈现"井喷式"增长,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显著增强 [2] 制度与技术赋能 - 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精准管理 [3] - 实施"大遗址保护国家工程",对长城、大运河等150处大遗址开展系统性保护 [4] - 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结合,如贵州苗绣、苏州缂丝等传统技艺现代化 [4]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 [4] - 辨证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在严格保护遗址本体基础上打造文化综合体 [4] - 文化遗产保护从"单打独斗"转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治理 [4] 创新与国际传播 -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数字敦煌"全球共享等项目激活文化遗产现代价值 [5] - 敦煌莫高窟壁画和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成为国际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 [6] - 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如故宫)、"中国非遗文化周"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 [7]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 [6] - 中法在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领域合作推动技术交流 [6] -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成为增进国家间友谊的纽带 [6]
美国作家贾和普:千年蜀道是文明互鉴“活化石”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16:18
蜀道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蜀道作为中国古代交通遗存,跨越千年历史,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促进国内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并成为丝绸之路在西南方向的重要延伸 [2][3] - 与西方罗马道路不同,中国道路网络在朝代更迭中不断修缮,延续两千多年,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全国性道路网络的发达表示惊叹 [3] - 蜀道不仅保存完好的石板路和古树名木,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8][9] 蜀道的跨文化传播 - 贾和普通过《剑门古蜀道行走记》向西方介绍蜀道的独特魅力,书中注重历史深度与文化普及的平衡,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生活内容 [5] - 书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提示文化遗产传播需与时俱进,善用虚拟现实技术、纪录片和互动平台等新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6] - 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蜀道文化走向世界,为其保护传承引入新理念与资源,进一步推动蜀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6] 蜀道的现代启示 - 从"蜀道难"到"蜀道美"的转变,反映了现代交通技术发展和旅游设施完善,以及中国人对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提升 [8] - 蜀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建设智慧的结晶,其修建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现代游客徒步其上仍能感受到古人开山凿石的巨大挑战 [8] - 蜀道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连通性,与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不谋而合,促进了物质交流、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 [9][10] 蜀道的保护与发展 - 蜀道修缮与维护秉持"修旧如旧"原则,警惕过度商业化和不当开发对文化遗产的损害,保留历史风貌 [6] - 剑门关、广元、阆中和昭化等地历史遗址恢复原貌,损毁石板路得到修复,增设卫生间、停车场、路标和长椅等现代设施 [10] - 蜀道以崭新姿态向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起中外文明对话的新平台 [10]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纪要
新浪财经· 2025-06-11 11:21
论坛背景与主题 -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于2025年6月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3] - 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多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协办,旨在推动中外文学理论交流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3] -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强调文学研究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交叉融合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6] 核心学术观点 - 陈众议教授提出外语学科应回归本土,维护中华民族多元语言体系,并将人文学科提升至国家精神主权高度[8] - 聂珍钊教授主张重构文学理论体系,提出"脑文本"等三种文本形式,强调文学物质形态的根基性[11] - 曹顺庆教授指出需通过"重写文明史"解构西方中心论,确立文明互鉴作为人类发展基本规律[13] - 刘建军教授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四项原则: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现实需求、数字时代适应性及正能量文化品格[16] 学科建设路径 - 朱国华教授强调西学中国化需克服文化无意识,借鉴佛教中国化经验实现"漫长的学术革命"[20] - 彭青龙教授主张外语学科转型应聚焦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五大维度[21] - 曾军教授提出自主知识体系三大标准:标识性概念、原创理论及体系化结构,强调需突破西方范式[24] - 王宁教授呼吁打通中外文学界限,推动"外国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向以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地位[27] 方法论创新 - 蒋承勇教授主张跨学科研究,分析科学史对文学发展的深层影响,揭示文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29] - 朱振武教授提出非洲文学研究需实现"平视思维"转型,构建包含"非主流文学"等概念的自主理论[32] - 杨金才教授提出四条话语创新路径:理论本土化、文本深度细读、跨学科视角及中国关切融入[36] - 张帆教授总结五种构建范式,强调需通过标识性概念界定形成依附性知识体系[41] 学术平台作用 - 苏晖教授指出外国文学期刊应强化理论创新功能,通过特色栏目服务国家文化战略[38] - 宋炳辉教授主张比较文学研究需平衡普适性与文化差异,整合跨学科资源[40] - 论坛闭幕式总结提出文学研究需根植本土实践,在文明互鉴中推进理论创新[49]
联合国迎来河南“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
河南日报· 2025-06-11 07:54
文化演出活动 -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迎接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 [1] - 演出包含器乐合奏、武术、舞蹈及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以"世界的对话"为核心,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表达 [1] - 新乡箜篌非遗传承人鲁璐与多国艺术家合奏《美美与共》,中国杂技演员搭档外国小提琴演奏家进行跨界表演 [1] - 塔沟武校和河南体育学院学员的功夫表演获得观众热烈掌声,华服秀《锦绣之约》展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1] 国际反响与评价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演员认为演出为多国文化交流提供新平台,呼应"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主题 [1] - 联合国副秘书长米格尔·安赫尔·莫拉蒂诺斯高度评价活动成功,称赞节目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1] - 东西方艺术交融展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图景 [1] 河南文化创新 - 河南文化近年通过《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实现"出圈",展现中原文化创新活力 [2] - 《唐宫夜宴》以灵动唐俑形象、《洛神水赋》以水下舞蹈形式呈现文明多元共生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06:50
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概况 - 论坛以"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面向未来的城市合作"为主题,吸引全球22个国家26个友城代表团参与[6] - 上海已与59个国家95座城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包括2025年新增的希腊雅典、老挝万象、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等[6][8] - 论坛展示上海在智能网联汽车、绿色建筑、低碳产业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吸引墨西哥城、胡志明市等代表关注[12][14] 重点合作领域 - **绿色航运**:上海与洛杉矶共建跨太平洋绿色航运走廊,首艘绿色甲醇燃料集装箱轮"阿莱特马士基"号已投运[7] - **农业与贸易**:老挝万象计划与上海开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合作,推动中资企业投资及老挝产品进入中国市场[8] - **城市治理**:第比利斯拟借鉴上海在交通规划、垃圾管理、绿色空间开发等领域的经验[9] - **文化旅游**:雅典提出与上海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挖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潜力[10] 产业与技术合作动态 - 墨西哥城代表考察上海国际汽车城,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碳生产模式[12] - 越南胡志明市倡议建立"创新城市联盟",联合上海、新加坡等打造低碳物流基础设施[14] - 巴西里约热内卢引入中国电车、自行车及科技产品(如小米手机),推动当地绿色消费[17] 城市发展经验交流 - 利物浦市赞赏上海骑行基础设施和环保转型,计划学习相关经验[15] - 博洛尼亚市高度评价上海医疗系统、地铁服务和科技应用,称其为"全球公共服务标杆"[15] - 雅典市长体验豫园传统与现代融合模式,认为对城市更新具有参考价值[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