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应对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环球财经】第三届联合国内陆发展中国家问题会议聚焦内陆国家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8-09 05:30
会议通过了两份文件,《2024-2034年阿瓦扎行动纲领》和《阿瓦扎政治宣言》,旨在改善交通运输系 统、实现经济多元化、实现数字化转型、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以及吸引可持续融资。 目前,全球有32个国家被联合国认定为内陆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因缺乏直接通往国际海运通道的地理 条件,面临物流瓶颈、运输成本高企以及对邻国过境运输的依赖。此次会议是确保内陆国家摆脱地理束 缚,通过贸易和创新实现机遇引领发展的重要一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全体会议欢迎仪式上指出,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资金短缺困境。他呼吁国 际社会构建包容性机制,确保无海港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平等充分分享科技进步红利,突破地理限制对发 展的束缚。 土库曼斯坦副总理兼外长梅列多夫在闭幕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关键在于各方协 同落实决策。 在为期四天的讨论中,与会者充分探讨了内陆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制定了应对这些挑战的统一方 针。 新华财经土库曼斯坦土库曼巴什8月8日电(记者包诺敏)为期四天的第三届联合国内陆发展中国家问题 会议8日在土库曼斯坦巴尔坎州港口城市土库曼巴什闭幕。 来自30多个内陆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代表、商界人士 ...
联合国秘书长欢迎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快讯· 2025-07-25 16:08
气候变化合作 -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欢迎中国和欧盟领导人发表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1]
中欧领导人展望下一个50年
环球时报· 2025-07-25 07:11
中欧领导人会晤核心成果 -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建交50年来的合作成果丰硕,提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未来关系发展原则 [1] - 双方共同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诺维护《巴黎协定》并提交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 [1][4][5] - 欧盟领导人明确表示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欢迎中国企业投资欧洲 [3] 中欧经贸关系动态 - 习近平指出中欧经贸本质是优势互补,中国高质量发展将为欧洲提供新机遇 [2] - 李强总理强调中欧合作顺畅与否取决于相互开放程度,历史证明隔阂会导致双方受损 [3] - 中国德国商会呼吁德国总理尽快访华,指出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9] 气候变化领域合作 - 联合声明确立绿色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核心,覆盖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减排 [4][5] - 国际机构评价称中欧气候领导力填补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空缺,将加速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4][6] - 中国清洁技术出口使全球排放减少1%,太阳能板、电池和电动汽车成为经济增长动力 [7] 国际舆论反应 - 外媒认为联合声明与美方政策形成对比,展现中欧在多边主义中的建设性作用 [5][6] - 专家指出中欧气候合作超越地缘政治分歧,为COP30达成具体成果奠定基础 [6] - 德媒呼吁欧盟调整对华战略,建议将"对手"表述从政策文件中移除 [9]
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快讯· 2025-07-24 17:04
中欧气候变化合作 - 中欧领导人重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对双方人民福祉和多边主义维护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 - 绿色伙伴关系被视为中欧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底色 [1] - 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具备坚实合作基础和广阔合作空间 [1]
印媒:在酷热的印度究竟该穿什么?
环球时报· 2025-07-11 06:38
高温对印度的影响 - 印度部分地区体感温度高达54摄氏度 乌蒂迎来73年来最热天气 [1] - 持续5天的热浪会导致印度夏季额外死亡3万人 远高于官方数字 [1] - 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会对人体造成致命威胁 [1] 印度传统纺织行业现状 - 亚麻库尔塔和棉质腰布仍是印度夏季首选 [1] -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产棉国 精细手纺棉在纺织史上享有殊荣 [1] - 天然纤维如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黏着皮肤 加剧闷热感并增加皮肤感染风险 [1] 智能面料的发展趋势 - 人造纤维在应对热应激方面更具优势 [2] - 材料科学和仿生纺织品领域发生惊人变革 [2] - 斯坦福大学开发出能透过红外波长并将热量从体表辐射出去的面料 [2] - 部分仿生纤维借鉴北极熊毛发的高孔隙率结构实现卓越隔热性能 [2] 印度纺织行业创新需求 - 印度需要建立符合国情的创新体系 [2] - 目前高温行动计划尚未关注智能面料的普及 [2] - 本土研发的新兴纤维可能更适合打造健康、更具韧性的印度 [2]
“我们有需要时,中国朋友一直都在”(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中国援乌拉圭气象卫星系统项目 - 中国生态环境部援乌拉圭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移动接收处理应用系统包含大型卫星天线等重要设备,用于实时监测和处理气象数据[1] - 该系统可提供大气温度、植被指数等17种气象数据产品,应用于大气、陆地和海洋监测及其他科研需求[1] - 系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建设,具备多星兼容能力,可自动化完成信号解调、记录和产品生成等流程[1] 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方派出多批人员指导系统设备安装、固件升级,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培训乌方技术人员[2] - 乌方已具备独立运行和维护系统的能力,中方协助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提高利用航天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 - 合作模式被乌方评价为"授人以渔",对乌拉圭相关领域发展和能力建设非常关键[2] 国际合作与影响 - 项目采用微信等沟通工具,中方技术人员提供全天候支持,确保问题得到高效解决[2] - 乌拉圭媒体评价该项目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国际合作典范,体现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决心[2] - 项目展示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力,未来可能惠及更多国家[2]
“我们早知道中国正大规模推进风电和太阳能,但还是被震撼到了”
观察者网· 2025-06-27 09:33
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 - 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已突破1000吉瓦,占全球总量50% [1][3] - 2024年前5个月新增太阳能装机198吉瓦(同比+57%)、风电46吉瓦,相当于印尼或土耳其全国发电量 [1][3][4] - 5月单月新增太阳能93吉瓦(每秒安装近100块太阳能板)、风电26吉瓦(约5300台涡轮机),发电量相当于波兰或瑞典全国 [1][3] 光伏发电行业 - 中国光伏装机达10.8亿千瓦(48个三峡电站规模),年发电1.2万亿千瓦时(占全国12%),可替代1.52亿吨标准煤 [4][5] - 光伏发电满足近5亿户家庭年用电需求,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 [5] 风电行业 - 中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占比达15.5%,前4个月发电量3814.3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12.78%) [7] - 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预计突破230吉瓦,中国深远海项目将成为国际合作核心增长点 [7] 国际比较与政策 - 中国2024年可再生能源投资超过美国、欧盟和英国总和 [8] - 美国电力需求增速超过产能建设,而中国持续强化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布局 [8] - 中国在气候承诺履行与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上远超美国政策倒退现状 [7][8] 电力供需与基础设施 -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36.1亿千瓦(同比+18.8%),迎峰度夏期间最高用电负荷预计同比增加1亿千瓦 [3] - 国家发改委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提升保供能力 [3]
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就欧盟委员会主席在G7峰会期间涉华言论答记者问
快讯· 2025-06-18 19:28
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回应欧盟委员会主席涉华言论 - 中国驻欧盟使团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在G7峰会期间的涉华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认为其罔顾事实且充满偏见和双重标准 [1] - 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坚持开放、公平、合规原则,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 [1] - 中国产业发展依赖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充分市场竞争和丰富人力优势,而非补贴 [1] - 中国新能源产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作出重大贡献 [1] - 中方愿与欧方加强沟通协调,妥善处理贸易分歧,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1]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15:15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职责 -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重要职责 需围绕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 - 需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构建地方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1] 工作现状与成果 - 地市级部门已在机构设置、规划政策、资金安排等8个方面进行探索 初步形成治理体系 [2] - 部分地方设立单独气候变化科室 开展风险评估和减排路径研究 [2] - 部分地区推动碳普惠机制 创建近零碳排放区 引导企业园区打造低碳场景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省级以下细化工作要求少 "重减缓轻适应"倾向明显 [3] - 跨部门协调难度大 管理人员兼职化流动性问题突出 [3] - 系统性培训不足 传统治理惯性严重 市场化工具应用能力弱 [3] -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多被污染防治攻坚占用 [3] 能力提升建议 职责细化 - 省级层面需制定工作指南 明确地市级工作重点 [4] - 地市级应优化内设机构 细化气候变化职责 牵头非二氧化碳控排工作 [4] 工作体系构建 - 需加强本地风险评估 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5] - 提升碳市场监管能力 推进重点行业核算核查 [5] - 创建气候友好型园区 推行碳普惠和活动碳中和 [5] 治理协同 - 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增加温室气体监测功能 [6] - 编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 纳入生态环境公报 [6] - 推动气候变化目标融入环保规划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 [6] 基础能力建设 - 加强科室人员配备 建立工作交接制度 [7] - 引入专业技术机构支撑 组织常态化培训 [7] - 保障专项资金需求 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