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端午细品家国情
新华社· 2025-05-30 11:37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的核心文化符号是屈原,其诗歌体现了家族自豪、国家深情、民生关切、志节坚守和英雄礼赞等精神内涵 [2] -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激励后世仁人志士的经典名句 [2]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 端午节由历法确定,但其生命力源于人文底蕴,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3] - 端午节承载着崇德向善的文化力量,成为民族家国情怀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 - 节日风俗和先人辞赋的传承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3]
人们从未忘记中山舰(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历史背景与舰船沿革 -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由清政府从日本订购,1913年竣工后被中华民国接收并编入海军 [1] - 该舰在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等历史事件中战功显著,后为纪念孙中山更名为中山舰 [1] -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中山舰执行航道封锁任务时因装备薄弱(主副炮已拆装至陆上要塞)遭日军6架轰炸机攻击沉没 [1][2] 舰体结构与战斗细节 - 舰体留存两处关键弹痕:船身钢板凹陷破裂导致进水,指挥台附近地板呈放射状碎裂,显示日军精准打击战术 [2] - 舰长萨师俊在双腿重伤情况下拒绝离舰,最终与20余名官兵在敌机轰炸中牺牲,舰体沉入长江龙床矶水域 [2] 打捞与修复工程 - 1986年湖北省提议打捞,1996年11月正式启动打捞工程,1997年1月28日整体出水并获近6000件(套)文物 [3][4] - 修复工程历时4年(1997-2001),采用原工艺恢复1920年代原貌,2008年迁入定制博物馆,2011年对外开放 [4] 文化价值与展示现状 - 出水文物为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发展、民族工业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4] -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以战舰造型设计,保留弹痕原貌,通过实物展示与讲解传递历史教育意义 [4]
被特批在故宫拍照,气场全开,网友:中国美绝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5-23 20:51
故宫文化价值 - 故宫建筑美学体现600年历史沉淀 红黄青三色分别象征威仪 时光和信仰 [2] - 故宫藏有186万件文物 涵盖商周青铜 北宋山水 青花瓷 雕花珐琅等中华文明精华 [15] - 故宫是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宫殿建筑群 更是一部活着的中华文明史 [17][18] 文物艺术价值 - 故宫文物包含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郎世宁《百骏图》等传世珍品 [20] -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包括翠玉白菜 肉形石 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稀有文物 [45] - 文物展现5000年东方美学演变 从战国帛画到宋徽宗瘦金体 从汉代漆器到明代极简家居 [49] 书籍产品特点 - 《最美故宫》收录四地故宫珍宝 采用8开巨幅呈现 包含10米长卷和400+幅李少白摄影作品 [27][28][38] - 书籍1:1高清复刻7米巨幅拉页 包含《千里江山图》等名作 经过15轮专业调色 [58][61] - 装帧采用铜版烫金工艺 全书600页重10斤 封面使用故宫红主题摄影作品 [52][53][54][56][152] 书籍内容架构 - 开篇系统梳理四座故宫历史渊源 包括北京 沈阳 南京 台北故宫的前世今生 [85] - 按绘画 书法 器物分类展示400+件精选文物 涵盖24朝美学流变和3000年书法史 [118][128] - 包含《步辇图》《祭侄文稿》《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作的历史背景解读 [95][99][103] 营销推广信息 - 原价1298元 限时优惠399元 前100名赠送价值129元千里江山靠枕和79元书法定制帆布包 [63][66][67][69] - 适合作传家典藏或高端礼品 可提升全家审美眼界和文史知识 [51][71] - 出版社直发正品 采用160g雅韵特种纸和1800g高硬进口内板等优质材料 [142][158]
在劳动中放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劳动歌声协调劳作节奏,滋养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虽随时代更迭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1][4] 传统劳动音乐起源与体现 - 中国最早的民歌“举重劝力歌”是劳动号子的雏形,《诗经》记载劳动者歌声体现劳动中放歌是人生智慧 [1] 传统劳动音乐分类及特点 号子 - 是劳动者最直接、最坚定有力的生命之歌,如黄河、川江船工号子,各类劳动皆有对应号子 [2] 山歌 - 可看作劳动者的独白,内容丰富、节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有很多描写劳动题材,歌词即兴创作 [2] 小调 - 流传范围更广,短小规整,表现形式更细致,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是市井田间的絮语 [3] 近现代劳动音乐发展 - 近现代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改变,劳动音乐有新形式,如《二月里来》等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重构工业时代劳动赞歌 [4] 劳动音乐的传承 - 劳动歌声在时代洪流中更迭,一些远去,一些以新方式传唱,如刀郎重新演绎《川江号子》引发共鸣 [4]
“行走的课堂”寻迹“中国精神” 让“大课”入目入耳入心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启动第二季
解放日报· 2025-04-21 09:42
节目内容与形式 - 节目《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一季共5集 包括《七律·长征》《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黄河颂》等课文内容 通过电视专题片形式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和央视频等媒体播送[1] - 节目通过实地探访诗文发源地的方式创新教育路径 例如带领学生走进河南邓州花洲书院、北京圆明园遗址、延安鲁艺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历史地标[2][4][6] - 节目结合大思政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三门"大课" 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1] 教育理念与实施 - 节目诠释"中国精神"两大内涵 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 - 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 例如建平实验中学联合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四科教师共同授课 高桥中学以生态实践课程融合人文、科学、艺术多领域知识[4] - 通过"行走的课堂"模式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场景 例如在长城烽火台讲课、在黄河壶口瀑布诵读 使教育突破校园限制[6] 专家与机构参与 - 节目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联合打造 并得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支持[1][2] - 参与节目的包括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余冠仕、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田世民、河南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等跨领域专家[2][4] - 节目获得教育界人士认可 人民教育家于漪亲笔寄语肯定节目价值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称赞其教育模式创新[6] 节目影响与延续 - 第一季节目已播完并开启第二季 新一季将聚焦《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课文[6] - 节目被评价为富有感染力的美育课、贴近学生的实践课和润物无声的思政课 实现"入目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2][6] - 通过实地行走使经典诗文灵动化 例如学生在岳阳楼感受"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景象 在黄河畔赓续红色血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