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专家学者分享云冈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
人民日报· 2025-05-11 06:41
云冈石窟保护与数字化 - 云冈石窟景区"五一"假期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 同比增长8.96%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和数字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体验 [1] - 云冈研究院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已完成第6窟300多天的封闭修缮 实现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性保护的升级 [2] - 云冈石窟80%洞窟已完成全数字化保全 第13窟数字化项目突破大型单体高浮雕三维建模技术 精度达1毫米 数据量500GB [3] - 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成为全球首例可移动复制洞窟 在各地巡展中广受好评 [4] 云冈纹饰研究与出版 - 《云冈纹饰全集》包含18卷 涵盖10类纹饰谱系 系统梳理了造像 建筑和佛教叙事三大中心的纹饰体系 [5] - 研究团队采用三维建模与纹样因子重构技术 还原第6窟中心塔柱的重龛和角隅纹饰叠加关系 建立数字化案例库 [6] - 纹饰研究连接丝绸之路艺术文脉 揭示希腊 波斯等外来文化与本土鲜卑文化的融合 创造中西合璧新范式 [8] 跨学科研究与公众传播 - 云冈石窟成为考古学 美术史 建筑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案例 不同学科视角拓展了研究深度 [11][12] - 通过儿童绘本《小石匠:云冈的故事》等创新形式 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接受的内容 实现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 [13] - 数字技术为文物展示提供新方式 但真正的"文物活化"需要学术支撑 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文价值 [14] 行业发展趋势 - 云冈研究院推动文物保护从单体向系统性升级 同时利用3D打印 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和移动展示 [2][3][4] - 纹饰研究从学术出版延伸到文创开发 未来可应用于服装设计等领域 实现学术成果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6][8] - 多学科协作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趋势 考古学与美术史的融合为行业带来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 [11][12][14]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学科融合 - 美术史与考古学的交错地带正在成为充满生机的学术生长点,称为美术考古学或考古美术史 [1] - 考古学为美术史提供重构叙事框架的可能,美术史为考古学注入开放分析方法 [1]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学科交融的典型案例,汇聚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建筑史学等多领域学者 [1] 学术实践 - 云冈石窟研究通过多学科视角交锋深化理解,突破依赖学科间协作 [1] - 学术训练结合考古学的严谨物质分析与美术史的创造力解读,形成骨架与细节并重的历史写作 [1] - 梁思成、宿白等前辈的研究为云冈考察奠定基础,现场教学强调观察与发现 [2] 公众传播 - 学科融合思维支持面向公众的写作,公共传播倒逼学术简化直击本质 [2] - 通过儿童绘本如《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将学术转化为大众语言,采用小人物视角赋予历史温度 [3] - 绘本创作基于考古报告数据,展现无名劳动者的情感与文化遗产的集体创作本质 [3] 行业趋势 - 中国"文博热"持续升温,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热情源于经济与文化自信 [5] - 西方博物馆面临年轻观众流失,中国需创新形式与内容以维持吸引力 [5] - 文物活化需学术支撑,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多维视角挖掘人文价值 [5]
多学科考古探索北京“城之源”脉络
新华网· 2025-05-09 09:46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北段航拍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多学科考古探索北京"城之源"脉络 从市中心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后,可抵达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城市文明源头,分 布在大石河北岸琉璃河镇的董家林、黄土坡等多个村庄。北京"城之源"是座怎样的"城"?当时的古人怎样生活?跟随北 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的脚步,一座颇具生命力的城市在记者眼前"拔节而起"。 新华社记者罗鑫、陈钟昊 近年来,经过系统性勘探、精细化发掘和多学科考古研究,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与遗产价值阐释取得重大进展,于今 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琉璃河遗址见证了北京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原文明治理体系的关键转 变,北京地区自此开启了城市化、华夏化的进程。这处西周燕国的始封地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在一大片庄稼地附近,记者步入城北发掘区,让王晶感到"最激动人心"的考古成果就出自这里。 "在以往发现的内城之外,我们通过历时约三年的勘探和发掘,新发现了外城壕和外 ...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网· 2025-05-08 10:51
考古发现评选结果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继揭晓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同步入选双榜单 [3] - 四处遗址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 分别位于浙江、甘肃、陕西、安徽 展现中华文明东西地域分布与历史延续性 [3] 遗址核心价值 - 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1万年前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 为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重要实证 [3] - 寺洼遗址发现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最大规模聚落 三重围壕工程体现当时已具备高水平社会组织能力 [3][4] - 周原遗址新发现先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确证其为周人灭商前的都邑所在地 [5] - 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 系统性揭示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 [5] 考古方法论创新 - 下汤遗址采用聚落考古与多学科系统研究结合模式 为复原早期农业社会提供方法论范例 [6] - 寺洼遗址推行"大遗址考古"理念 强调整体性发掘与环境格局研究 [6] - 周原考古历经80年理论迭代 从单一器物研究发展为城址布局与谱系重建 [8] - 武王墩发掘首创多学科协同预案 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自动喷淋保湿、低氧灭菌等科技手段 [8] 后续研究规划 - 下汤遗址将持续系统发掘 深化早期农业社会聚落结构研究 [8] - 寺洼遗址将重点厘清围壕内侧聚落布局 并搜寻外围建筑设施与墓地 [8] - 周原遗址计划研究"三重城"结构功能 联合多学科专家开展西周考古整体阐释 [10] - 武王墩遗址将建设考古公园 配套博物馆预计2027年底开放 推动楚文化活态传承 [10]
云冈石窟最大洞窟出土动物遗存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09:03
云冈石窟考古发现 - 云冈石窟第3窟出土56件动物遗存,包括狗、马、猪、牛、羊的骨骼 [1][2] - 出土动物骨骼中,牛和马在北魏和辽金时期主要用于畜力开发,狗可能用于警卫和陪伴 [2] - 猪在北魏时期未出现,羊和狗的数量在两时期无明显变化 [2] 动物遗存利用分析 - 出土动物骨骼大多破碎,以头骨、牙齿、下颌等肉类较少的部位为主,四肢骨较少,反映高强度利用 [3] - 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动物遗存可能与开凿工匠的饮食结构有关,或为劳动后补充肉食营养 [3] - 石窟寺等佛教之地出土动物遗存较为罕见,此次发现还原了先民利用畜力开凿石窟的场景 [3] 云冈石窟背景信息 -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现存大小窟龛252个 [2] - 第3窟是云冈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保留大量开凿、取石及后世修补痕迹 [2] - 除动物骨骼外,第3窟还出土陶片、瓷片、石雕、钱币及建筑构件等 [2]
田野里“实战” 杭州这样挑选考古人才
杭州日报· 2025-05-07 11:02
考古行业人才招聘 -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层次人才招聘共有71人报名 报名人数较往年少 主要因今年要求考生本科为考古学专业 [3] - 第一轮面试后入围田野考察阶段考生共17名 最终综合考核评选出4人 [3] - 设置本科考古学专业门槛是因该专业毕业生有扎实田野考古理论知识和发掘实习经历 有利于后续工作及长远发展 [3] 考古行业现状 - 杭州考古工作任务繁重 因政策变化导致土地出让 基本建设等项目需考古前置 工作量大幅增加 [3] - 全国文博事业发展迅速 博物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 对考古文博方向人才需求旺盛 [5] - 考古文博方向历史学类专业报考热度明显提升 各地创新培养模式为基层文保夯实人才基础 [5] 考古人才选拔标准 - 田野考察考试重点考察考生对考古发掘熟练度 包括操作规范性 工具使用熟练度 地层遗迹辨识准确性等 [4] - 考试历时两个半小时 考生反映时间紧张 需提前准备 [4] - 主考官强调田野实操能清晰判断考生对操作规程掌握程度及发掘工具使用能力 [4] 考古人才培养建议 - 专家建议考古文博毕业生需提升技术水平 尤其是学术研究能力和田野操作经验 [5] - 建议拓宽视野 在其他相关领域尝试创新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5]
山西公布平遥唐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中国新闻网· 2025-05-07 09:12
原标题:山西公布平遥唐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中新社太原5月6日电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6日对外公布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村唐墓M5发掘资料, 该墓葬年代在初唐末期,据出土的石质墓志可知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晋中市博物馆、平遥县文物所对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墓 地进行考古发掘,该墓西距平遥古城约8.3公里,北距镇国寺约8.6公里。墓地中部偏北发现一座砖室 墓,编号M5,为竖穴土圹墓道单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M5年代在初唐末期,为山西地区初、盛唐过渡阶段墓葬提供了年代标尺,墓葬形制及其出土器物为认 识晋中乃至整个山西地区唐代墓葬的丧葬习俗与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石晓润说。 (记者 胡健)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村唐墓M5出土的三彩陶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该墓共出土随葬遗物13件,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等。根据志文记载,墓主人名讳间,太原郡人士, 于武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葬在汾州平遥县东二十里王湛村北十里处。由此可知,该墓葬年代为初唐 时期。平遥在唐初属介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介州,平遥改属汾州,至天宝元年(742年) ...
邂逅钟离国:说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和发现|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5-07 08:46
(原标题:邂逅钟离国:说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和发现|访古) 作者 翟德芳 看到标题中的"钟离",估计很多人知道这是一个姓氏。就我自己而言,我读史时,知道战 国时有痛骂齐宣王、却被后者封为王后的钟离春;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大将有钟离昧。过去没有细琢 磨这个"钟离"的历史渊源,此次蚌埠之行,意外邂逅了一座墓葬,却为我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 我在访问双墩遗址时,那里是一片未竣工的考古公园工地,穿行在简易的道路上,我就注意到旁边有一 个土墩,怀疑那就是双墩的由来,但土墩只有一座,却又为我带来新的疑惑。之后到蚌埠博物馆,看到 有一个钟离君柏墓的陈列,我好奇地进去观看,才知道这座墓就在双墩,是被挖掉的另一个土墩,墓主 竟然是春秋时钟离国的国君!这一发现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遂仔细观看陈列品,并披阅文献资料,才 有了这一篇访古文。 钟离君柏墓的葬制 1985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双墩村的两座相邻的大土堆被认定为墓葬,并分别命名为双墩 1、 2 号墓。2005 年 6 月,双墩1号墓被盗,虽然盗墓者未得逞遂,但表明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蚌埠市政 府提出对其进行发掘,以加以保护。2006 年 12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 ...
文物上“新”共赴跨越时空文化之旅 百姓乐享假日“文化大餐”
央视网· 2025-05-03 15:01
中国考古博物馆情况 - 假期博物馆是热门目的地,中国考古博物馆更新部分文物并推出系列新活动邀观众开启文化之旅 [1] - “五一”假期前两天该馆达最大观众承载量,每天5500张门票均被预约完 [3] - 提前上新一批涵盖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品类的文物 [3] - 展出2007年出土于新疆伊犁河谷的西汉青铜壶,是此类器物在伊犁地区首次发现,具汉代中原风格,见证古代民族交融 [5] - 提醒观众可提前3天通过中国考古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方渠道预约,实名核验后进馆参观 [9] - “五一”假期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活动普及最新考古成果,首场展示“太保墉燕”铭文 [9] 河北博物院情况 - 河北省3家博物馆联动,在河北博物院推出精品珐琅文物展,明清两代190多件(套)珐琅珍品集中亮相 [10] - 珐琅器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繁复精美、色彩绚烂夺目,经明清融合创新形成独特东方艺术风格,明代景泰年间工艺达巅峰,清代装饰更繁复 [12] - 展品中清代“铜鎏金珐琅太平有象”精致美观,寓意“天下太平” [12] - 展览持续至7月底,观众实名预约进馆后免费参观 [12]
我把考古写成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音乐创作历程 - 1964年购买风琴并开始家庭音乐活动,成为音乐启蒙 [1] - 70年代通过收音机模仿歌唱家李光羲、贾世骏、蒋大为的歌曲,提升歌唱水平 [1] - 1982年购买双卡录音机,在科研工作之余坚持听歌爱好 [1] - 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60周年晚会上首次独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1] 疫情期间创作 - 2019年创作第一首歌,疫情期间为白衣天使创作《我不是不知道》,在近10个省级广播电视台播放 [2] - 歌曲由男女声对唱及个人录制两版,武汉电视台选用个人录制版并一周内滚动播放 [2] 考古主题音乐创作 - 2021年策划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晚会,创作《我是中国考古人》反映考古人生活 [2][3] - 创作《百年心语》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并陆续完成《考古队员之歌》《仰韶之光》《一梦千年》 [3] - 5首考古主题歌曲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编曲录制,其中3首制作MV并加入考古学前辈影像 [4] - 《我是中国考古人》由解放军歌舞团合唱团无偿演唱,歌词情感表达准确 [4] 后续创作与影响 - 为三星堆、良渚、贾湖等考古遗址创作歌曲,丰富业余生活 [4] - 音乐创作均为有感而发,成为个人创作生涯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