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icon
搜索文档
GPT-5:让每个人都成为超级个体|AI产品榜
36氪· 2025-08-08 21:34
全球AI网站访问量排名 - ChatGPT以59.1亿月访问量位列全球第五大网站,距离第四名Instagram仅差6.6亿访问量,按当前6.03%的增速预计将在9月超越Instagram [7][8] - 全球前五大网站依次为:Google(27年)、YouTube(20年)、Facebook(21年)、Instagram(15年)、ChatGPT(3年)[7] - 全球TOP100 AI产品月访问总量达126.89亿,其中国产产品占比10%(13.34亿),国产产品数量占比25%(25个)[23] ChatGPT发展态势 - GPT-5新功能显著提升用户粘性:邮件/日历链接功能使ChatGPT可管理用户日程,预计用户粘性将提升5倍 [14][15] - GPT-5编程能力降低开发门槛,预计将推动ChatGPT访问量增长,有望超越Facebook(当前差距1倍)[11][12] - ChatGPT 7月访问量增速6.03%,主要竞争对手Gemini增速7.88%,Claude增速10.47% [24][47] AI细分领域表现 - 代码辅助类产品增长迅猛,全球TOP100中占10个席位,仅次于聊天机器人 [10][37] - 图片生成领域:SeaArt增速24.28%领先,Midjourney保持15.82%增长 [53][54] - 视频生成领域:Creati增速达4612.21%位列第一,Sora访问量50.99M但增速-2% [57][58] - 国内增速最快产品:扣子空间(56.31%)、魔搭社区(37.98%)、扣子(27.9%)[42][43] 国内AI产品表现 - 国内总榜前三:DeepSeek(3.45亿)、纳米AI搜索(3.32亿)、纳米AI(1.97亿)[28] - 出海表现最佳产品:SeaArt(2822万)、Manus(1807万)、Fotor(1688万)[32][33] - 国内云服务商:阿里云(3061万+16.05%)、腾讯云(2050万+4.93%)、火山引擎(541万+2.03%)[65] 行业趋势 - AI产品榜覆盖10000+产品,跟踪100+细分领域,已成为行业数据基准 [75] - 代码辅助工具面临GPT-5冲击,预计部分产品将被淘汰 [38] - 全球AI应用MAU排名:ChatGPT(4亿)、豆包(8191万)、DeepSeek(6181万)[74]
The Intelligence Toll: Why Every Fortune 500 Company Could Pay Nvidia by 2035
The Motley Fool· 2025-08-08 19:15
核心观点 - 如果通用人工智能(AGI)在2030年前实现,英伟达将从芯片供应商转变为全球智能基础设施的收费平台,其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1][2] - 公司当前40倍前瞻市盈率的估值在传统半导体框架下显得昂贵,但在AGI场景下可能被低估 [1] - 公司可能通过收取"智能通行费"的方式,从每个自主决策、模拟实验和跨行业AI代理中获取持续收入 [2] 财务预测 - 2025财年收入达到1305亿美元,较前一年翻倍 [4] - 华尔街预计2027财年收入将达2540亿美元 [4] - 假设2027-2035年复合增长率19%,2035年收入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 [5] - 按45%净利率和20倍市盈率计算,市值可能达到9万亿美元,对应股价369美元(较当前翻倍) [5] - 乐观情景下若占据5万亿美元AGI计算市场的50%,股价可能达615美元 [6] 行业趋势 - 微软已承诺投入10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 [7] - 沙特、阿联酋和日本合计承诺900亿美元主权计算投资 [7] - OpenAI每年在英伟达硬件上支出70亿美元 [7] - Salesforce报告已有8000多家客户使用其AI代理 [9] - 制药行业可能通过AGI模拟所有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9] 竞争壁垒 - CUDA生态系统经过15年建设,拥有200万开发者 [10] - 迁移出CUDA生态需要承担数亿美元成本(如GPT-4级别模型需1亿美元重训费用) [10] - 即使拥有自研芯片的科技巨头(如Alphabet、特斯拉)仍采购英伟达GPU [11] - 主要AGI研发机构(OpenAI、Anthropic、xAI)均采用英伟达技术栈 [11] - 在AI推理领域面临AMD和云巨头的竞争压力 [12] 商业模式演变 - 从GPU销售转向成为"智能基础设施计费系统" [2] - 未来可能按计算周期收费的"智能通行费"模式 [2] - 当前业务仍以AI训练GPU为主,尚未充分定价AGI带来的需求爆发 [8][9] - 公司正在铺设AGI时代的基础设施轨道 [13]
GPT-5没有追求AGI,它代表的是OpenAI的商业化野心
36氪· 2025-08-08 18:28
模型性能对比 - GPT-5在AIME '25测试中达到94.6%准确率,领先Gemini 2.5 Pro的93.8%和Claude 4.1的94.1% [1] - FrontierMath测试中GPT-5表现26.3%,略低于Gemini 2.5 Pro的27.1% [1] - GPQA diamond测试GPT-5获得85.7%准确率,与Claude 4.1的85.9%接近 [1] - HMMT 2025测试GPT-5以93.3%领先其他模型 [1] 技术突破 - GPT-5采用新型合成数据训练方法,通过GPT-4o等前代模型生成高质量训练数据 [3] - 合成数据流程专门设计用于生成"正确类型数据",提升模型推理和规划能力 [3] - 在Tau²-bench电信领域测试中达到96.7%准确率,显著优于GPT-4.1的34% [7] - 上下文长度扩展至400k,思考过程token消耗减少50%-80% [20] Agent能力提升 - GPT-5优化了工具调用能力,支持自然语言描述触发工具使用 [8] - 具备出色的工具并行使用能力,可判断工具运行顺序与并行性 [8] - 在智能体式编码测试中表现优异,一次性解决其他模型无法完成的任务 [15] - 编程时采用"边想边做"的迭代方式,优于Claude 4 Opus的"想清楚再做"模式 [15] 商业化策略 - ChatGPT周活用户超过7亿,付费用户达500万,订阅收入27亿美元 [18] - API定价策略激进,输入1.25美元/百万tokens,输出10美元/百万tokens [18] - 价格直接对标Gemini 2.5 Pro,大幅低于Claude 4 Opus的75美元/百万tokens输出 [19] - 推出DeepResearch、Canvas编辑、生图功能等商业化导向的产品升级 [18] 行业趋势 - 2025年AI应用领域最热关键词为Agent,OpenAI引领此波热潮 [6] - 主流模型厂商均以Agentic AI为目标优化模型能力 [6] - 大语言模型进步呈现渐进式而非跨越式,可能遭遇技术瓶颈 [21] - AI应用市场呈现快鱼吃慢鱼特征,大厂在创新速度上不占优势 [21]
GPT-5 之后,我们离 AGI 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36氪· 2025-08-08 15:10
2023 年 3 月 15 日,GPT-4 发布。当时大部分人还在搞清楚 ChatGPT 到底怎么用、官网地址在哪里,而我也只是浅尝辄止地试了试 GPT-3.5 的效果,玩了 玩 ChatBox,问了一些无聊的问题就不知道问什么了。 所以,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 GPT-4 认真对话后的那种感觉,脑子里盘旋的只有一个念头:天变了。 然而,当大幕拉开,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远比想象中更复杂、更矛盾、不可言说、不知从何说起的演出。就像今年 OpenAI 的常态:普通用户赞不绝 口、DAU 日益暴增;而硬核用户骂声遍天,我自己其实也早就经历了从 GPT 到 Claude 和 Gemini 的几次主力模型的更迭,很久不用 ChatGPT 了。而从去 年 GPT-4o 那场惊艳的春季发布会之后,每次 OpenAI 的发布会都令人五味杂陈,炒作大于惊喜。 发布会伊始,Sam Altman 的定调就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GPT-3 像高中生,GPT-4o 像大学生,而 GPT-5,就像一个随需应变的博士级专家团队。" 关 键词不再是"聊天",而是"做事"。 而实现这一点的核心,并非简单地堆砌参数,而是一次架构上的哲学革命 ...
GPT-5 之后,我们离 AGI 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AI科技大本营· 2025-08-08 13:58
GPT-5发布背景 - GPT-4发布于2023年3月15日 引发行业震动 但仅是AI技术爆发的序章[1][2][3] - GPT-5于2025年8月8日发布 距离GPT-4发布间隔939天 行业期待值极高但实际反响复杂[4] - 发布会基调从"聊天"转向"做事" 强调实用主义 定位为"随需应变的博士级专家团队"[6] 技术架构创新 - 采用统一智能系统架构 包含快速模型(gpt-5-main)和深度推理模型(gpt-5-thinking) 通过实时路由器动态调度[7] - 提供三种API模型规格(常规/迷你/纳米)和四种推理级别(最小/低/中/高) 输入限制272k token 输出限制128k token[7][9] - 淘汰旧有"模型动物园"模式 建立统一协同的智能有机体[9] 性能表现 - 基准测试成绩突出:AIME 2025数学测试94.6% SWE-Bench编程测试74.9% MMMU多模态理解84.2%[16] - 发布会现场出现数据可视化错误 69.1%柱状图比52.8%更短 引发质疑[13] - 马斯克宣称Grok 4在ARC-AGI-2测试中击败GPT-5[15] 核心能力聚焦 - 专注三大核心场景:编程/写作/健康咨询 其他多模态功能(音频/图像)暂不整合[19][28] - 编程能力显著提升 可完成生产级代码修改 在复杂项目中表现优于Gemini 2.5 Pro和Claude 4 Opus[21] - 写作能力存在争议 不及情感特化的GPT-4.5 但Sam Altman宣称已有显著改进[24][25][27] 商业策略 - API定价极具侵略性:每百万输入Token仅1.25美元 较GPT-4o降价50%[21] - 对比此前失败的GPT-4.5(原价180美元/百万输出)形成强烈反差[22] - 采取以利润换市场策略 意图快速建立开发者生态[21] 技术挑战 - 模型幻觉问题持续改进 通过"安全完成"训练方法和诚实应答机制降低错误率[28][30] - 提示注入攻击防御能力达56.8% 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32][34] - 行业观点认为Transformer架构可能已达瓶颈 需要新的架构突破实现AGI[36] 行业影响 - 标志AI发展进入"工业时代" 从探索期转向专业化应用阶段[37] - 对开发者形成利好 提供更可靠的生产力工具[38] - 普通用户DAU持续增长 但专业用户评价分化[4][35]
SuperX Launches New All-in-One Multi-Model Server Series, Redefining Enterprise AI Productivity
Prnewswire· 2025-08-07 18:30
核心观点 - SuperX推出全新All-in-One Multi-Model Servers(MMS),预装OpenAI最新高性能大语言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20B,为企业提供开箱即用的全栈AI解决方案 [1][2][3] - MMS采用多模型融合架构,支持推理模型、通用模型、语音合成/识别模型等多种模型,实现与终端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5][7] - 该解决方案旨在解决企业AI部署中的数据隐私、部署复杂性和操作可扩展性等关键障碍,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企业级生成式AI平台 [4][8] 产品特点 - **预装高性能模型**:MMS预装OpenAI最新开源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20B,在MMLU和AIME等关键测试中性能超越部分领先闭源模型 [3] - **多模型融合**:支持多种模型的预配置、调用、加速、管理和迭代,包括文本到图像模型、语音合成/识别模型等 [5] - **企业级功能**:内置门户助手和知识库系统,支持60多种预配置场景化智能代理(如公文起草、法律咨询、政策比较) [7] 技术优势 - **认知跃升**:多智能体协作支持更复杂的业务应用场景,例如通过文本描述直接定位视频片段 [7] - **知识赋能**:实现“所想即所得”的闭环业务流程 [7] - **云协同模型缓存**:通过本地和云端模型仓库的联动,用户可即时体验全球最新模型 [7] - **全栈集成**:从芯片到模型服务的统一平台,用户无需关注底层技术栈 [7] 企业应用 - **数据安全**:基于NVIDIA Blackwell平台的机密计算技术,提供可信执行环境(TEE),保护AI知识产权和模型安全 [10] - **高效部署**:全栈软硬件集成,可在几分钟内完成部署,无需额外基础设施或IT资源 [10] - **工作流效率**:提供预配置模板和操作指南,支持无代码或低代码界面快速构建智能代理 [10] 产品系列与定价 - **AI工作站系列**:AI Workstation Ultra(25万美元)适合企业级专业用途,AI Workstation Standard(5万美元)适合企业级个人使用 [9] - **AI服务器系列**:B200标准版(50万美元)适合中型企业,集群版(400万美元起)适合所有应用场景 [9][11] 行业影响 - SuperX通过MMS推动大模型应用向多模型智能体协作的新时代迈进,标志着AI基础设施产品的进一步扩展 [2] - 公司CTO强调多模型协作是AI向通用人工智能(AGI)演进的关键步骤,旨在构建与企业和AI开发者合作的生态系统 [8]
GPT-5难产内幕曝光,核心团队遭挖空,推理魔咒难破,靠英伟达续命
36氪· 2025-08-04 09:29
GPT-5研发内幕 - GPT-5未取得技术突破 不存在GPT-3到GPT-4级别的跃升 [1][8] - 面临严重数据瓶颈和技术难题 高质量网络数据日益枯竭 [1][7] - Orion项目失败 原计划作为GPT-5推出 最终降级为GPT-4.5 [5][6] - 推理模型成为新突破口 Q*技术能解决前所未见的数学问题 [16] - 内部测试显示新模型在更多算力下表现惊人 但转化为聊天版本后性能下降 [8][20] 公司融资情况 - 获得83亿美元融资 估值达3000亿美元 [3] - 本轮融资由Dragoneer投资集团以28亿美元领投 [4] - 软银牵头整个400亿美元融资计划 [4] - 融资将支持未来三年半烧掉450亿美元的计划 [10] 技术进展 - GPT-5编程和数学能力显著提升 驱动AI智能体优于前代 [10] - 开发"通用验证器" 可自动化确保模型产生高质量答案 [24] - 强化学习系统被认为具备通往AGI的潜力 [26] - o3模型理解科学知识能力大幅提升 受益于更多英伟达芯片和网络搜索能力 [19] 公司内部状况 - 核心研究者被Meta挖走 导致组织架构混乱 [1][12] - 研究副总裁公开抱怨团队变动问题 [14] - 与微软合作存在分歧 部分高级研究者抵触将成果交给微软 [12] - 公司决定回归GPT命名体系 因o系列模型造成用户困惑 [23] 未来发展 - 高管相信现有架构可达到GPT-8水平 [11] - CEO认为有望利用现有技术创造AGI [11] - GPT-5在不消耗更多算力情况下能生成更高质量代码和文本 [11] - 模型学会精准判断不同任务所需计算资源量 [11]
Meta stock surges after Q2 results blow past expectations despite heavy AI spending
TechXplore· 2025-07-31 16:20
财务表现 - 公司第二季度营收达4752亿美元 同比增长22% 超出分析师预期的4481亿美元 [6] - 净利润1834亿美元 每股收益714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36%和38% 远超市场预期的588美元每股 [6] - 广告收入增长和用户基础扩大是业绩超预期的主要驱动力 [4] 用户数据 - 旗下应用(包括Facebook Messenger WhatsApp Instagram Threads)日活跃用户达348亿 同比增长6% [6] - 员工总数增至75945人 同比增加7% [10] AI战略布局 - 计划2025年投入1140-118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和人才招募 同比增幅达20-24% [7] - 斥资143亿美元收购AI公司Scale并吸纳其CEO加入超级智能研发团队 [9] - 与核能企业签订20年供电协议以满足AI算力需求 [9] - CEO提出"个人超级智能"概念 认为AI眼镜将成为主要载体 区别于行业其他公司的中心化AGI路径 [8][9] 市场反应 - 盘后股价飙升118%至77708美元 创历史新高 [10] - 分析师认为AI投入正在帮助公司对冲反垄断案和社交媒体行业变动的风险 [5] 监管风险 - 面临可能强制拆分WhatsApp和Instagram的反垄断诉讼 目前等待法官裁决 [5]
Microsoft nears OpenAI agreement for ongoing tech access
TechXplore· 2025-07-30 19:39
微软与OpenAI合作协议谈判 - 微软正与OpenAI进行深入谈判 旨在获得持续使用其关键技术的权利 这将消除OpenAI转型为营利性企业的主要障碍 [1] - 新协议条款将允许微软使用OpenAI最新模型及其他技术 即使OpenAI实现人工通用智能(AGI)目标 现行合约规定微软在AGI实现后将失去部分技术使用权 [2] - 谈判已持续数月 双方高管近期在爱达荷州太阳谷会议上讨论重组事宜 最终协议可能在未来数周内达成 [3][4] 合作历史与现状 - 微软已向OpenAI投资约137.5亿美元 并获得知识产权使用权 是ChatGPT制造商的最大投资者 [4] - 合作关系始于微软为OpenAI建造超级计算机 用于开发ChatGPT背后的语言模型 作为交换获得技术整合权 [6] - 2023年11月OpenAI董事会解雇并重新聘用Altman事件 动摇了微软对合作伙伴的信心 [6] 谈判核心争议点 - 微软希望避免在2030年现有合约到期前突然失去技术使用权 [5] - OpenAI希望调整与微软的收入分成比例 并修改知识产权使用条款 [10] - 双方就微软在新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进行协商 讨论区间为30%-35% [21] AGI相关条款 - 现行合约规定OpenAI实现AGI后 微软将失去部分技术使用权 AGI被定义为"在经济价值最高的工作上超越人类的自主系统" [2][15] - OpenAI董事会拥有技术层面AGI认定的决定权 达到后微软将无法使用此后开发的技术 [16] - 商业里程碑触发条件为OpenAI为投资者创造约1000亿美元总利润 届时微软将失去所有技术使用权 [17] 其他商业考量 - OpenAI寻求降低对微软的依赖 已获准与其他公司合作建设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 [8] - 公司计划改变非营利结构 以获取更多资金建设下一代AI模型所需的数据中心 [9] - 软银集团承诺投资数百亿美元 但若重组未能在年底完成可能减少投资额 [9] 近期商业动态 - 微软放弃部分与OpenAI收购io相关的知识产权 该交易价值65亿美元 [19] - OpenAI收购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交易失败 部分原因是与微软的紧张关系 后者最终被谷歌以24亿美元收购 [20]
Microsoft Seeks to Extend Access to OpenAI Technology
PYMNTS.com· 2025-07-29 22:31
Microsoft and OpenAI are reportedly in advanced talks on a deal that would give Microsoft continued access to OpenAI's technology after that company achieves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It was reported in September that OpenAI planned to restructure its core business into a for-profit benefit corporation that wouldn't be controlled by its nonprofit board. The planned restructuring would make the company more attractive to investors, as it would operate more like a typical startup. By completing t ...